一场灾难性的败仗
撒母耳记上四章一至十一节
1以色列人出去与非利士人打仗,安营在以便以谢,非利士人安营在亚弗。2非利士人向以色列人摆阵,两军交战的时候,以色列人败在非利士人面前,非利士人在战场上杀了他们的军兵,约有四千人。3百姓回到营里,以色列的长老说:“耶和华今日为何使我们败在非利士人面前呢?我们不如将耶和华的约柜,从示罗抬到我们这里来,好在我们中间救我们脱离敌人的手。”4于是百姓打发人到示罗,从那里将坐在二基路伯上万军之耶和华的约柜抬来,以利的两个儿子何弗尼、非尼哈,与上帝的约柜同来。
5耶和华的约柜到了营中,以色列众人就大声欢呼,地便震动。6非利士人听见欢呼的声音,就说:“在希伯来人营里大声欢呼,是什么缘故呢?”随后就知道耶和华的约柜到了营中。7非利士人就惧怕起来,说:“有神到了他们的营中”,又说:“我们有祸了,向来不曾有这样的事。8我们有祸了,谁能救我们脱离这些大能之神的手呢?从前在旷野用各样灾殃击打埃及人的,就是这些神。9非利士人哪,你们要刚强,要作大丈夫,免得作希伯来人的奴仆,如同他们作你们的奴仆一样,你们要作大丈夫与他们争战。”10非利士人和以色列人打仗,以色列人败了,各向各家奔逃,被杀的人甚多,以色列的步兵仆倒了三万。11上帝的约柜被掳去,以利的两个儿子何弗尼、非尼哈也都被杀了。
这一幕由在示罗的和平圣所,转移到在亚弗的战场:这里将以色列人生活的世界突出显明出来。非利士人虽小,但却有组织,充满活力和野心,它的地界位于巴勒斯坦西南部平原,他们原来由希腊海岛迁徙过来,是较有经验和较佳装备的军兵,善于争战。然而以色列人只是耕种畜牧的农民。他们在巴勒期坦巩固他们的地位约一百五十年后,决定占据山地内陆,那里大部分住有以色列人。亚弗位于平原边缘,故此很清楚地看见以色列的军队,是由他们的农场及小块土地草率地组成,设法阻挡非利士人的入侵(看地图二),然而非利士人只是赢得初步胜利。
以色列人的领袖,即各支派的长老,聚集商议,极需寻找方法。他们没有将这次战败归咎于无军事经验或不足的设备,或者差劣的军事领导;他们以为失败的原因不是军事方面,而乃是宗教方面,这里可衡量他们的信心,不相信非利士人的神只在这场战争中得胜。另一方面,他们确实相信可以得到上帝的喜悦及得胜,只要用机械的方法:如果他们将上帝同在的古老象征,即约柜抬到战场上,上帝一定会让他们得胜。就是在今天,宗教与巫术的界限也很容易混淆。
有趣的是我们发现非利士人知道以色列的上帝的名声,当约柜由以利的两个儿子从示罗抬到时,他们很困窘,但却刺激他们更加努力和勇敢。
第二次的争战,使以色列人损失更惨重,随着约柜侍从的死亡,最惨痛的乃是约柜被掳去。于是以色列很快便学会这个功课,上帝的手臂不能被扭曲:约柜只不过象征,不可以当作偶像来敬拜,或者当作魔术棒(下一章有更详细的叙述)。
灾难——无论是国家、团体或个人的——都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不能很有规律地知道它在上帝的计划里有什么地位;即使我们知道,也不能减少因损失而带来的肉身的苦楚和悲伤。然而,基督徒必须越过现在而远眺未来;在那里会有最终的解释。今天我们习惯于科学性的因果原则;换句话说,就是用昨天解释今天。但在基督徒的经验中,明天才是今天的最好解释。正如约翰·希克(JohnHick)曾说:“如果有善与恶相互影响的最后解决方法,任何弃恶就善的决定,一定是在越过世界和死亡之外才能找得到的。”对基督徒而言,肯定“最好的尚未来到”。
战役之后
撒母耳记上四章十二至廿二节
12当日有一个便雅悯人从阵上逃跑,衣服撕裂,头蒙灰尘,来到示罗。13到了的时候,以利正在道旁坐在自己的位上观望,为上帝的约柜心里担忧,那人进城报信,合城的人就都呼喊起来。14以利听见呼喊的声音就问说:“这喧嚷是什么缘故呢?”那人急忙来报信给以利。15那时以利九十八岁了,眼目发直,不能看见。16那人对以利说:“我是从阵上来的,今日我从阵上逃回。”以利说:“我儿,事情怎样?”17报信的回答说:“以色列人在非利士人面前逃跑,民中被杀的甚多,你的两个儿子何弗尼、非尼哈也都死了,并且上帝的约柜被掳去。”他一题上帝的约柜,以利就从他的位上往后跌倒,在门旁折断颈项而死,因为他年纪老迈,身体沉重。以利作以色列的士师四十年。
19以利的儿妇非尼哈的妻怀孕将到产期,他听见上帝的约柜被掳去,公公和丈夫都死了,就猛然疼痛,曲身生产。20将要死的时候,旁边站着的妇人们对他说:“不要怕,你生了男孩子了。”他却不回答,也不放在心上。21他给孩子起名叫以迦博,说:“荣耀离开以色列了。”这是因上帝的约柜被掳去,又因他的公公和丈夫都死了。22他又说:“荣耀离开以色列,因为上帝的约柜被掳去了。”
这个故事生动地讲到惨败的消息,怎样由战场带到离亚弗东部约三十公里的示罗。赛跑者常带来紧急的消息,这个人采用很明显的哀恸标记,使每一个见到的人,马上知道他的消息的大意。然而,以利已经不能看见,而事实上圣所距离示罗城有些距离,所以那传达者要亲自将消息带给他。
结果年高的以利听到三重悲剧的坏消息。他两个儿子的死亡虽曾预言,但仍然带给他悲痛;以色列的灾难性战败必然压碎他的心灵;但惟独失去约柜的消息,令他最伤心,也直接引致他的死亡。这样非利士人的胜利,结束了以色列的一个以利已经领导很久的时代(18节);注意在旧约士师这个字常指政治领导,而不是律法治理。故此以色列因着以利的死带来第四个悲剧——领袖的危机不断加深,出现一时的政治真空时期,然而读者知道撒母耳正在那里,上帝准备使用他填补这个缺口。
非尼哈的妻子没有什么政治地位;我们甚至不知道她的名字。同样,她临死时所生的儿子,也不会成为伟大人物;我们以后再没有听到他的名字。但这个生动的故事清楚指出给孩子起名的原因,以迦博可说是这时的形势最好的注释。以色列的妇女有时会或多或少根据孩子出生的环境,为她们的孩子命名,最著名的例子莫如“以马内利”(参赛七14—16)。以迦博就是这样的名字,虽然它确实的意思,不能十分肯定,很可能指“不荣耀”;但更可能表达一个问题:“荣耀在那里?”在上述的个案中,上帝所预备的领袖,甚至上帝同在的象征,已离开以色列,以迦博这个名字,发出绝望的声音,字面上的答案是约柜被掳到非利士人之地,正如第五章所描述的;但这个名字对这位垂死的妇人,更加重要和具预言性,乃是现在掳去的不单是一个木头柜,不单是宗教纪念品或者国家的徽章,而是上帝的荣耀的象征。
荣耀(希伯来文kabod)这个名词,是我们在圣经中常见的,但却不容易意译它;它的用法不限于神性,它也可以表达犹如一位伟大君主的被尊敬、具威严或光辉。当与约柜有所关连时kabd表示上帝那看不见的同在、令人敬畏的光辉,以迦博的母亲无疑要表达上帝同在的可畏,正如她所想,已随约柜离开以色列了。但是上帝的荣耀不是单在圣所表现出来,乃是他在历史的特别作为上,好像在红海,他施神迹拯救出以色列人(出十四17)。“荣耀在那里?”这个问题;很快以色列人和非利士人便得到答案,在非利士境内环绕约柜发生的事上,在拯救以色列人永远脱离非利士人的手,这些事约在廿五年后才逐渐出现。
同样在新约圣经,荣耀这个字可用于上帝拯救他的百姓,即为他们预备救恩,藉着基督的工作而达成。事实上,耶稣也让人看见和触摸到上帝活生生的同在和能力;正如约翰福音一章十四节说:“道成了肉身……我们也见过他的荣耀(译者注:中文和合本作荣光),正是父独生子的荣耀。”对基督徒来说,荣耀与“天堂”的意思很接近,这是将来的盼望,也藉着耶稣基督与上帝有活泼的体验。
学习材料来自神家,感谢主的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