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二月一日 圣经利未记十六章

(2010-02-01 04:36:36) 下一个

赎罪日(经文)

利未记十六章一至卅四节

    1亚伦的两个儿子近到耶和华面前死了。死了之后,耶和华晓谕摩西说:2『要告诉你哥哥亚伦,不可随时进圣所的幔子内,到柜上的施恩座前;免得他死亡,因为我要从云中显现在施恩座上。3亚伦进圣所要带一只公牛犊为赎罪集,一只公绵羊为燔祭。4要穿上细麻布圣内袍,把细麻布裤子穿在身上,腰束细麻布带子,头戴细麻布冠冕,这都是圣服。他要用水洗身,然后穿戴。5要从以色列会众取两只公山羊为赎罪祭,一只公绵羊为燔祭。

    6『亚伦要把赎罪祭的公牛奉上,为自己和本家赎罪,7也要把两只公山羊,安置在会幕门口,耶和华面前。8 为那两只羊拈阄,一阄归与耶和华,一阄归与阿撒泻勒。9亚伦要把那拈阄归与耶和华的羊,献为赎罪祭;10但那拈阄归与阿撒泻勒的羊,要活着安置在耶和华面前,用以赎罪,打发人送到旷野去,归与阿撒泻勒。

    11『亚伦要把赎罪祭的公羊牵来宰了,为自己和本家赎罪。12拿香炉从耶和华面前的坛上,盛满火炭;又拿一捧捣细的香料,都带入幔子内,13在耶和华面前,把香放在火上,使香的烟云遮掩法柜上的施恩圣,免得他死亡。14也要取些公牛的血,用指头弹在施恩座的东面,又在施恩座的前面,弹血七次。

    15『随后他要宰那为百姓作赎罪集的公山羊,把羊的血带入幔子内,弹在施恩座的上面和前面,好像弹公牛的血一样。16他因以色列人诸般的污秽、过犯,就是他们一切的罪愆,当这样在圣所行赎罪之礼;并因会幕在他们污秽之中,也要照样而行。17他进圣所赎罪的时候,会幕里不可有人,直等到他为自己和本家,并以色列全会众,赎了罪出来。18他出来,要到耶和华面前的坛那里,在坛上行赎罪之礼,又要取些公牛的血和公山羊的血,抹在坛上四角的周围,19也要用指头把血弹在坛上七次,洁净了坛,从坛上除掉以色列人诸般的污秽,使坛成圣。

    20『亚伦为圣所、和会幕,并坛,献完了赎罪祭,就要把那只活着的公山羊奉上。21两手按在羊头上,承认以色列人诸般的罪孽、过犯,就是他们一切的罪愆!把这罪都归在羊的头上,借着所派之人的手,送到旷野去。22要把这羊放在旷野,这羊要担当他们一切的罪孽,带到无人之地。  23『亚伦要进会幕,把他进圣所时所穿的细麻布衣服脱下,放在那里;24又要在圣处用水洗身,穿上衣服,出来,把自己的燔祭,和百姓的燔祭献上,为自己和百姓赎罪。25赎罪祭牲的脂油,要在坛上焚烧。26那放羊归与阿撒泻勒的人,要洗衣服,用水洗身,然后进营。27作赎罪祭的公牛,和公山羊的血,既带入圣所赎罪,这牛羊就要搬到营外,将皮、肉、粪,用火焚烧。28焚烧的人要洗衣服,用水洗身,然后进营。

    29『每逢七月初十日,你们要刻苦己心,无论是本地人,是寄居在你们中间的外人,什么工都不可作。这要作你们永远的定例。30因在这日要为你们赎罪,使你们洁净,你们要在耶和华面前得以洁净,脱尽一切的罪愆。31这日你们要守为圣安息日,要刻苦己心,这为永远的定例。32那受膏接续他父亲承受圣职的祭司,要穿上细麻布的圣衣,行赎罪之礼。33他要在至圣所,和会幕,与坛,行赎罪之礼,并要为众祭司,和会众的百姓赎罪。34这要作你们永远的定例,就是因以色列人一切的罪,要一年一次为他们赎罪。』于是亚伦照耶和华所吩咐摩西的行了。
赎罪日(注释)

    我们前面已经研究过的第十一至十五章,包含一批关于不洁的规则的材料。如今,在第十六章,我们继续第十章的讨论,要研究关于摩西律法中,最为重要的在赎罪日要行的事(只在廿三27--28出现这名词),和它的意义。同时它是最高的洁净行动,所以在此刻叙述是恰当的。

    在旧约的历史书中,我们未见提及这伟大日子。不过我们在此所碰上的繁复仪节,它的根本观念必然在相当早期便已经存在了。只是在被掳归来之后,就是说,我们在此所碰上的仪式,大约在主前六世纪末页才发展起来,和具有一切充实的细节。换句话说,赎罪日的仪式,和其中一切成分,凭着以色列对上帝恩典及饶恕的爱的觉知而增长和发展。教会有关圣餐礼的行动,是我们从最后晚餐故事中所见基督的简单动作,增长和发展而成今日复杂的大礼弥撒,其过程与之颇相类似。

    我们注意到,与这里的仪节发展相平行的,我们在以前的章节中所碰上的燔祭(’olahs),数目似乎也是一再增长。因此,到了耶稣时代,由圣殿的坛冒上来,几乎成了绵长不绝的烟柱,许多人由于那么多牲畜的血腥,一定十分作呕。这就是为什么远在主前五一五年,第二圣殿奉献的时候,有识之士便开始提出这基本问题:如果这些燔祭本来是为求上帝饶恕我们的罪,那末燔祭是否真的需要继续不绝呢?是否必须重复又重复呢?上帝岂不一次过饶恕以色列的罪人?他岂悦纳赎罪祭,视其为完全的了吗?

    自从主后七O年圣殿被毁,直至今日,每一座犹太人的会堂,每年都举行一次赎罪日(Yom

Kippur)的仪节,也从本章的记载逐渐发展出来。yom的意思是日; KiPPur的意思是救赎。虽然这在廿三章廿七节特别吩咐,但是在会堂献上祭牲,已不再可能了,那么赎罪一词,现在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注意到,在这特殊日子举行这仪式的,不是一个区区小人物。他正是我们的亚伦其人,这人曾经因目睹他自己两个儿子悖逆而受苦痛(十1--3),继之亲见上帝公义审判临及他们的惨状。我们在十章三节读到『亚伦就默默不言』。一个可怜的人。他蒙受地狱之苦,却明显地坚持他的信仰。而且儿子们的罪恶,结果在某一意义上传染了他们的父亲,正如大麻疯由一人传给另一人那样。亚伦再不能从心所欲地进出圣地了(2节)。

    在圣所里安放着『柜上的施恩座』(2节)。这基本上不是一个座位。它是一个『地方』,『一个具有一定目的的地方』。约柜上有两个塑成的基路伯,高张翅膀,使他们的翅膀尖刚在这『箱』中间的上面联接(出廿五17--21)。在这很像棺木大小的约柜里安放着法版(申十5)。它实际上所在之处正是圣洁与公义相会之处(再参看赛五16),上帝难以形容的威严与上帝的『他性』和上帝拯之爱(就如『公义』一词发展出来的意思)在此融合,表现出上帝的怜悯。多伟大的一个概念啊!上帝饶恕之爱的奥秘从遮掩着永生之上帝的可畏的人眼不能见的『云中』(2节)彰显出来!这整系列的象征,在出埃及记四十章卅四至卅八节都有美妙的叙述。

    『施恩座』实际只是一个字kapporeth,因此在希伯来语根本没有『座』字。进入十六世纪马丁路德在把圣经译成德文时,创造『施恩座』一语。kapporeth实际是『遮掩』之意。它完全不是『物』而是上帝的圣洁的爱遮盖罪人,因此使他免受他应受的审判(参看出廿五17--22的描述)。不过它并不遮掩他的『罪』,使上帝看不见它。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并没有无罪人的罪那回事。『罪』只是一个有病的人格的征候。kapporeth遮掩罪人。

    所以,既然以色列的罪人如今已经觉知这一切,多年以来,他们渐渐不满于只对特殊的罪和个别不洁的祭。他们的灵魂所渴求的乃是一种能以把他们作为罪人处理的圣礼行动,使他们与上帝从此之后永远有正当关系。这就是赎罪日的仪节所着重要成就的。
赎罪日的仪式

    我们记得,亚伦这名字(2--3节)是表示后来历史上的大祭司。那末,大祭司如果要坦然进入圣所,他便先要使他自己『圣洁』(3一6节)。这仪式在出埃及记廿九章一至卅六节中有叙述。关于他在这场合所要穿戴的辉煌服饰,可以参看廿八章。

    第六至十节为全章所叙述的主要仪式提供一个简短的摘要。那末大祭司要作的是什么呢?

    (一)他先要为他自己的罪——不是个别的罪!而是为他的心意实在远离上帝,献上一只公牛和一只公山羊。不只如此,更因为他也是一个有家室的人,他也要为他的妻子赎罪。今天我们说,人不能离群索居。『作赎罪』(kipper)这动词叙述一个实际行动。同样,新约坚决主张,基督死在十字架上,并不是对邪恶势力之消极的接受;而是耶稣对上帝旨意顺服的郑重行动。

    (二)他在献祭时穿的不是他的大祭司服装。在每年这一天,当他行这最圣洁的事时,他穿上平常祭司的服饰。

    (三)他带两只山羊到圣地门口。拈阄之后,他选一只『归耶和华』,另一只则归与『阿撒泻勒』。

    (四)归耶和华的山羊文字上是『使成为罪』。保罗在哥林多后书五章廿一节说:『上帝使那无罪的替我们成为罪,好叫我们在他(请比较在祭牲头上按手,把自己与它认同)里面成为义(那就是,实际上成为上帝在『施恩座』转给我们拯救的爱的工具)。』

    (五)那『归与阿撒泻勒』的羊并不是祭物,它『要活着安置在耶和华面前,用以赎罪』。

    (六)同时,上帝的实际临在是在施恩座上(2节),因此大祭司要弄清楚,圣所满有烧香的烟,好叫罪人依然不能眼见上帝,因为『人见上帝的面不能存活』(出卅三20)。然后他要从他自己的牛取些血,不是弹在施恩座上面(现在这便会太危险了),而是在前面。这举动的理由乃是上帝对以色列作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让步,同意住在我们这些平凡不洁之人类生活中。因此上帝要求在他亲自显现的伟大行动之前,那地点应当『打扫干净』。要成圣的是地方,不是百姓!百姓是在第卅三节末尾提及。不过,这一切行动为什么呢?冠冕堂皇的答案是:『你们要圣洁,因为我耶和华是圣洁的。』

    (七)大祭司在宰了百姓的山羊之后,要用它的血作许多仪式的动作——为有罪的以色列弹血在施恩座,然后是圣所,然后是坛。作这些动作,惟独许可他进入会幕,而他的进去成了全系列活动的焦点。因此当他经过幔子,就是圣所的帘子,来到永生上帝的实际临在之处时,他是作为百姓的代表而行动的。然而我们顺便要提及的是,虽然有这一年一度的行动,如果偶然未有合适的祭司,个别罪人仍无法获得赦免。祭司才可以随时随地就近上帝,使罪人得了赦免(请参看撒上七6;王上八33--43;拉十1;尼一;九31)。

    (八)然后大祭司呈献活羊。按手,随之以认罪祷文,祭司在祷文中揭露那些罪实际上是什么,百姓的罪孽便都落在羊的头上。然后由一个平民把这羊从会幕(或者在后期的历史上是从圣殿)领到旷野去,就是没有人住的地区,放走了那牲畜。这羊乃是第八节和第十节所提及『归与阿撒泻勒』的羊。

    (九)最后,他要松弛一下全部戏剧性事件的紧张。他为自己『消毒』,把他曾与『圣物』接触过的衣服与身体洗涤,并且也以同样的目的为百姓献祭。就连牧羊的人也要洗涤。在第十五节用过它的血的那公牛的尸体,和第一只山羊的尸体,都要从与『圣物』的一切接触中撤去,并且『在营外』焚烧掉。事实上,连那拖牲畜出去的人也要行洁净仪式。

    (十)这赎罪日要定期每年举行一次(29节)。日期固定,现在它是在九月底。它甚至成了一个额外的安息日,那天不要作任何的工。『你们要刻苦已心』。这样它便成了有些一像我们基督教历上的圣灰日(Ash Wednesday编注:又称蒙灰日,即复活节前四十日,以蒙灰示悔改)。
赎罪日的含意

    有两点要注意,并且这两点都大有神学上的意义。

    一次献上永远有效。我们以前说过,希伯来人增加希望,也增加失望,厌倦在他们生活中的许多祭礼,期望一个献祭的举动便一次过保证上帝赦免他们。而我们也知道,那正是为什么在百姓从被掳回来之后,终于建立了我们在此所有的赎罪日的仪式细节。不过,百姓的希望仍然未实在地实现。赎罪日真的每年举行一次(34节),依照上帝的吩咐,这自然是朝他们所渴望的方向的一大进展。另一方面,它却未足够。

   新约希伯来对于附加于赎罪日的仪式非常有兴趣。当然,我们在此所能说的,乃是它的作者声称基督为教会的大祭司,惟有他曾经进入幔子内,面对面的见到上帝,而且他把羔羊的血带到上帝实际的临在面前。更进一步,希伯来书宣告,基督现在所作的,实际是一次过(eph hapax即一次献上永远有效),因此他的行动无须重复(来八10)。作者说,因为基督使自己进入asham,如今已经除去世人的罪。利未记这章,乃是旧约中给我们提供新约神学一个势态之确切解释的清楚例子。

    给阿撒泻勒的羊。没有人知道这名字的由来或者它的意思。不过它没有比知道这羊所起的作用那么重要。它把百姓的罪带到旷野去。

    一瞥巴勒斯坦的地图,便见到『犹大的旷野』在主要分界的斜坡,一直延伸及于死海,离耶路撒冷不过数哩之遥。地中海的带雨风从未吹到这地区。这旷野是施洗约翰和耶稣都曾停留过一个时期的地方。它是豺狼和女魔(night,hag)(不管它是什么)、魔鬼与邪灵出没之处;而阿撒泻勒则是那些神灵或魔鬼之一。(伊斯兰教确实承认它们的存在。参看可兰经第七十二章。穆罕默德相信它们的存在,但反对崇拜它们。)现代的人难以明白欧洲在二百多年前才开始撇弃对于神灵或那些夜里撞碰的东西的恐怖,现代人也很难于同情其他文化中仍然有使其居民对旷野产生恐惧的人。

    那么把百姓的罪带进旷野是什么意思呢?这行动教导以色列人关于上帝本性的一个基本重要的事实。献上那『归于耶和华』的那只羊,向崇拜者保证他们的罪真正蒙上帝饶恕了。但是饶恕并未结束这事。纵然我们已经得蒙饶恕,我们罪的影响仍在。上帝可能饶恕我们,纵或我们杀了一个人;但是上帝的饶恕却不会使死者复生。父母对其儿女的实际残酷可能得蒙饶恕,但是那孩子却可能至死都在心灵中带着那残害的伤痕。罪的果效仍在,它仍在那里,作为上帝宇宙的一部分。上帝可能把罪扔在他的背后(赛卅八17),但是它的影响仍在。因为上帝饶恕罪人,所以罪并非真的重要,这见解不是圣经的见解。以色列通常把犹大旷野说成『上帝的背后』(就是归于阿撒泻勒的羊所带去的地方)。但它仍代表起初上帝开始创造天地时便有的混乱的奥秘(参看标准修订本创世记一章一节脚注)。虽或它扔在上帝的背后,那混乱今天却仍与我们同在。

今日的十点神学见解

    我们现在来到利未记第一部分的结尾。因此我们可以回顾上帝在这十六章中,不只对古代以色列人,也对我们,说过一些什么。不过,为了显而易见的理由,我们只选择最精彩的几点。

  (一)至今我们注意到,本书每一新段落都用一句如『耶和华晓谕摩西说……』的短语引入。讲话从口出,只有活人为然。所以怪不得旧约提及上帝,便强调他为活神,因为他与万国的神灵完全不同。本书并未论及上帝的存在。但是当你们已经听见他『说』他用大能的作为拯救你们,而且『把你们从埃及地领出来』(十一45)时,怎么还能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呢?

    (二)上帝的话,出自活的、有创造性的,救赎的上帝,使事情成就。上帝的话是有效的,因为它来自上帝,必然如此。于是当上帝说『……你们就必蒙饶恕』的时候,你便事实上是蒙饶恕了。利未记告诉我们,以色列人如何在他们的生命中得到上帝的慈爱与忠诚和再造的能力的保证。

    (三)上帝的饶恕是事实。这些叙述并非预言上帝在千百年后在基督身上所要成就的事。它们并不是对未来的预言。像利未记这样的书帮助基督徒明白,旧约诚然是新约的『圣经』,它就是那圣经(罗一2)。利未记给我们揭开我们在约翰福音和保罗的歌罗西书所遇见的,尤其后者在一章十五至二十节所揭示惊人的基督论(关于基督的神学)的深度。例如在约翰福音八章五十八节我们读到:『还没有亚伯拉罕,就有了我』的话。在启示录一章四节,那永活的基督就是『那昔在、今在、以后永在的』。这些新约作者这样强调基督在主后三十三年所成就的救赎工作,不只是从那时起,直到我们如今依然有效,并且倒数上去,一直追溯到『亚伯拉罕的时代』。约翰福音一章一至四节宣称基督就是那带给以色列人赦罪的同一个道(利四20等等)。

    所以利未记给我们澄清了新约伟大的主张,基督不只是上帝的嗣子,而是『一概都是借着他造的』(西一16),基督既然是教会的『头』,或者教会是基督的『身体』,那末教会便不是后来才进入世界的,也不只有二千岁。因为基督本身是永恒的,他的『身体』在还没有亚伯拉罕的时候已经存在,因此,正如创世记四章廿六节所说的真理,这并不是一种历史,而是神学上所说明的事实。人们从起初便求告主的名。

    (四)饶恕不是上帝只费举手之劳的事。饶恕的代价是昂贵的——对上帝来说。它惟有流血才能得到,而血的本身便是生命。这一点,在利未记多次说过,所以它对我们了解上帝在世界上如何行动是重要的。上帝选择借着危机而行动。

              我使人死,我使人活;

              我损伤,我也医治。(申卅二39)

    先知在旧约宣称上帝的计划,他的etsah ,在他的世界中并不向前顺利发展。我们可以说,『事情日渐好转』;或者说,『我们将在英国青翠舒适之地建立耶路撒冷』。全部旧约所说的却不是如此。上帝的.etsah透过痛苦艰辛去成就。耶稣说,当人们说,『看啊,上帝的国在这里;看哪,在那里时,不要听他们』。耶稣开始传道时,所受撒但的一个试探,乃是要他暗地接受他的使命只传讲福音,医治病患,使饥者得饱,而同时却背弃利未记的要求。那试探的高潮是在客西马尼园。他当时不过三十三岁。他极大的痛苦便来自这里——上帝诚然可以另外给他三十三岁,去把上帝救赎大爱的福音,带给这争竞、贪婪而又失丧的世界,免得太迟!事实上,他的试探便是如此:这样岂不也是上帝对他的旨意呢?他确实才刚开始他的传道工作呢!

    但是上帝已经在利未记说过。历史的事实乃是:只传道与教训的作法,当夜便会失败了,因为『门徒都离开他逃走了』(太廿六56)。这是因为只有一个办法,上帝所启示的办法,就是牺牲与流血的办法。在那夜耶稣接受了这办法。然而就在她心里极度痛苦当中,他仍费时间说道:『总要敬醒祷告,免得入了(我如今面对的)迷惑』(太廿六41)。那确实是今天对我们说的!

    (五)上帝是圣洁的。他的圣洁在他对百姓的同情与拯救的慈爱中启示出来。上帝不只是超越的,他也是内在的(lmmanent,用神学名词),在希伯来语便是以马内利(Immanuel)或者是上帝与我们同在。

    (六)在利未记所见到的律法都有神圣的旨意与计画贯穿其中。它的目标乃是叫以色列可以活着(而不是像第十章的拿答与亚比户死了)。致人于死的是什么呢?就是因背逆他的道,或者不肯相信由于诸如奸淫的行动产生与其同胞隔离而致背叛上帝。这也正是耶稣所确证的:『我来了,要叫人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约十10)。

    (七)以色列得与上帝同工是被拣选的,这在他从痛苦中被拯救过来的事实上得以显出。利未记十一章四十五节回应我们在出埃及记十九章五至六节所读到的,上帝与以色列立约的条件。在那里,因为上帝是圣洁的,以色列便要圣洁,好作『祭司的国度』。给祭司的责任乃是他不但要对自己,更要对他的群众负责。以色列是上帝对世界各民族之祭司的工具。以色列已经被拣选去服事。正如耶稣说的,『被召的人多』。有许多人蒙召像那凭着信心来求耶稣医治他仆人的百夫长那样简朴和有信心。耶稣补上一句:『但是选上的人少』。只有一些信徒被上帝选上,不只为求得救,并且加以训练天上的禁止——要他们为上帝作拯救全人类的特殊工具。拒绝这召命,比从未知道上帝的爱更为可怕。

    (八)上帝使用中间人。他用大祭司作为在赎罪日传达饶恕的工具。他用全体祭司传达他的道给一般人他训练全体以色列人(视为家庭),作对世界各族的祭司的国度。

(九)以色列要能成为他的工具,只有该民族全体成员互相尊重,彼此亲爱,并且高举上帝启示给他们作为生存的精神基础的道德律法。

    (+)一切都属恩典。以色列的存在完全因为上帝先行动。他拯救以色列出埃及,给他一块地土,使他们可以站立其上,与他亲近。以色列中出生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帝恩典行动的后嗣。它的记号乃是男孩在第八天便受割礼(十二3)。其后他可以使用利未记所列各种『恩典的工具』,以保持他免于与上帝的百姓隔绝。同样,保罗后来宣称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基督为我们死了。那确然是恩典,因此我们给男婴(或女婴——因为在基督里无分男女)施洗,这样他便是蒙拯救的『全会众』的一员(四13)。自此以后,便有上帝各种恩典保守他免于从国度中失落。他蒙召服事,并非出于他的决定,乃是上帝的恩典使其发生(约十五16)。因此那受洗了的孩子便是一个儿童基督徒。会众中的变节成年会友可能成为叛教者,因而真正落在上帝的审判中(太十八3)。但是行事为人依循上帝之道的,却无须畏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