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天的博客

思想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正文

人要怎麼樣才能夠定?

(2009-12-26 20:05:13) 下一个
人要怎麼樣才能夠定?《大學》裡的「定靜安慮得」其道理何在?和練氣、練功夫有什麼關連?

經藝合功

《禮記‧大學》所講的「定靜安慮得」,是孔門的基本鍛鍊法門。其實早在孔子之前,上溯至夏朝、商朝,許多士大夫都有做這樣的鍛練。這原本是王公貴族才有機會修練的,孔子是魯國平民,本來沒機會學,但由於他好學,很快進入貴族圈裡,才有機會學得這套鍛練法門。《大學》講「修齊治平」,平天下者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怎麼正?就是透過「定靜安慮得」。今人遇問題,常會惶惶不可終日,主因在於靜不下來,心中沒定法和定力源頭,便定不了,定不了,便靜不了,不是坐著就會靜的!

馬步如弓

 定靜安慮得的修練過程是循序漸進,從「定」開始,怎麼樣能定?佛家和禪宗講「定慧雙修」,「凝心入定,住心看淨」,一心放下,自然就定了。佛家的修練從修心開始,可是凝心、住心對一般人來說,其實是很難的,凝了半天,住了半天,就是不定、不淨。有沒有人可以用這種「想」的方法做到定和淨?有,但很少數,只有幾個接近天才的人物,他們的身心具足,慧根泉湧,才有辦法這樣做。因此,儒家的修練強調先修身,身體漸趨強壯有力,走路也比較穩,遇有狀況也敢於面對,當然,這還不夠,還必須有其他的涵養來駕馭身體,才不會變成老粗。因此「定」就如力能覆天載地,返轉乾坤,使一切力量,包括身、心、靈都徐徐下降,而馬步就如岳武穆扛起整個南宋最後一段平安的歲月般,強得至死雙腿馬步如弓都不再動一下!

任重道遠

 「定靜安慮得」的道理講起來很簡單,怎麼練才是重點。孟子講:「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為什麼勞其筋骨?光是六藝就夠勞你筋骨了,還要練氣、練功夫,為什麼?因為筋骨不勞,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什麼都不能做!筋骨要「勞」,才有辦法去扛起大任。儒門要求極強大的身體驅動能力,和控制能力,要有很大的穩定、忍耐、抗衡和承擔的能力。曾子講:「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這必須有很大的承擔力,如果沒有足夠「定」的訓練,就沒辦法有這種承擔力可以走下去。這樣你就會明白為什麼荊軻刺秦王,明知其不可而仍為之!墨子、孟子、孔子為何在做著同樣的事?因為心意已定,在靈性靜慮的過程後,自然深深明白所作所為都使人得到如坤厚載物,德合無疆,比放下更能安身立命的自我完成。

勁氣生定

 定有很高的要求,講是很簡單,做起來很難。以練拳來說,有定力,打出的拳才會有勁,才會準,才能有效的攔截對方的拳。從拳腳延伸到刀劍,其道理都一樣,為什麼古人練刀劍和射箭之前一定要先練拳腳?因為所有刀劍、弓箭都是拳腳的延伸,出拳和出劍其實是一樣的,會打拳,練劍就快多了,不會打拳,練劍練了半天都不成。懂得劍術,再學其他棍棒就很容易。從這裡我們就知道,拳腳功夫是多麼重要,學了功夫才能有挾泰山以超北海、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的能力。

功夫氣度

 定需要極大的平衡力,才有辦法產生強大的咿D能力。功夫對練過程中,兩人的互動有如排山倒海,一股作氣之際,突然陰陽迴轉,落得一瀉千里,過程中暗流洶湧,起伏之大,沒有很大的定力是守不住的。定是一種出得去也回得來的雙向咦髂芰Γ?Ψ驅?殻?呤忠蝗?虺觯?c到對方身上立刻收了回來,這就需要很大的定力。功夫不足的人,怕被打到,打出去的拳不但重,還打到盡,拉不回來,這是因為定力不夠。所以定力的培養,必須從練氣、練功夫開始,孔子和他的學生幾乎都有練功夫,唯有功夫卓越的劍客才有辦法在春秋戰國的年代行走。

心力有罫

 有了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的定之後,就能進入「靜」,因為「心無罫礙故無有恐怖」。《心經》這句話,佛家是用「心」的方法來達成,可是心裡明明怕得要死,還得一直想著「不怕不怕」,好辛苦!就像功夫對打,遇到比你強很多的對手,能不怕嗎?從頭怕到尾,想不怕都不行!顯然,必須有真正的實力才能不怕,而不是心無罫礙就無有恐怖。遇境無心,心會有力;遇力無心,只能發揮更大的心力與能耐;遇大力而無心,心若無大力配則無法應對。而定力是千錘百鍊的承擔力和平衡力,唯有身心一貫,力氣齊一時,心的作用才能擴而充之!

定靜無雙

 孔子的方法是,能夠定,才能靜。為什麼能夠定?是因為有強大的身心靈整合能量,那個能量是「直養而不害,充沛天地間」,沛然莫之能禦,達到至剛至大精彩無比的境界,這種境界古今中外沒有其他文化有,只有中國的儒家文化才有。所以,透過這套訓練,讓定的力量發到最大時,心裡就完全不會有半點害怕。

安為立樹

 有定、有靜之後,就進入「安」的狀態,心中就達所謂「安身立命」之所在。安身立命的安和安全、安逸的安不一樣,前者是指能站穩於天地間,能夠頂天立地的意思,和後者很安穩的、舒適的躲在家裡面是兩回事。宋儒張載所講:「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其實就是從「定靜安慮得」的安字上延伸出來的。張載的文章裡有許多關於「氣」的內容,他和孔門其他弟子一樣都有練氣、練功夫,因此能夠掌握儒學的真正意涵,一般人沒經過這番鍛鍊,其實很難明白儒學的真諦。

定安慮得

 安之後就進入「慮」,慮其實就是後來禪宗所說的「悟」。悟了之後就能「得」,這個得不是得意的得,也不是得到的得,而是「坤厚載物,德合無疆」的意思。進入得之後,人就回歸到最大的定和靜,虛和沖,中與和,附陰抱陽,心氣一體,天人合一,全都在裡面。因而儒家的「得」是經過找庹?模?诿髅鞯拢?轨吨辽疲?别B而不害,充沛天地的浩然正氣,不但集義與道,更有捨生取義,殺生以成仁的「得」,「得」求仁矣!無儒家特有的功夫人生,正氣浩然心胸,定靜安慮是不可得的。因而定靜安慮,就像同時擁有目蓮劈山救母的大力,又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既凝心入定,又住心看淨,起心外照,又完全放下,至大徹大悟。儒者就像電影《蜀山傳》的玄天宗,同時擁有了定靜安慮得,他不是得到孤月的直傳,白眉的接引,和天劍的照見?!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