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井

静以养性,平以做镜,深以承水。波涛不兴,微澜而已。
正文

四十仍惑的奥巴马

(2009-12-21 13:09:49) 下一个

子曰:四十而不惑。这句话本是夫子自道,不知从何时开始,成了对某个年龄段的普遍辨识标准。然而,早逾不惑之年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尽管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之间都透着精明,其实仍不脱一个“惑”字。

眼下两场不尴不尬的战争和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姑且不论。毕竟,前者可以推做前任“余孽”,后者也可说是前任“余绪”。面对烂摊子,奥巴马收拾得好,是挽狂澜于既倒,收拾不好,则是代人受过,可谓进退有据。

然而,在美国最基本、最重大、最敏感的种族宗教问题上,奥巴马于无意之间,却将其“惑”暴露无遗。

首先是种族问题。今年七月,哈佛大学黑人教授盖茨与白人警察克劳利发生冲突。奥巴马不去了解事情原委,听到风就是雨,忙不迭地表态,先是指责克劳利“愚蠢”,然后话锋一转,暗指种族歧视是事件起因。此后的所谓“杯酒泯恩仇”,不过是自搭台阶自己下,不得已而为之罢了。

奥巴马竞选之时,自知身为黑人,种族问题加倍敏感,因此处处谨慎,时时小心,几度化险为夷。然而,“惑”既在心内,便难免展露于外。奥巴马的“惑”,就是对种族歧视的过度敏感。美国并非没有种族歧视,但如过度敏感,则会杯弓蛇影,小事变大,激化种族矛盾。奥巴马作为美国首任黑人总统,遽临黑人与白人的冲突,不思如何妥加消弭化解,而是不分青红皂白,任由自己的种族心结作祟,火上浇油,不亦惑乎?

然后是宗教问题。今年十一月初,德克萨斯州胡德堡基地陆军军医哈桑大开杀戒,举国震惊。奥巴马将前车之鉴抛于脑后,又按捺不住了。他亲赴胡德堡基地,坚定表示要将凶手绳之以法,并严正宣称:“任何信仰都绝不能为这种怯懦的谋杀行为提供正当理由,正义和仁慈的上帝也绝不会喜欢他们。”

请总统先生稍安勿躁。调查人员还在调查,军事法庭尚未开庭,现在开口定调,未免为时过早。不妨设想一下。倘或医生诊断哈桑精神失常,不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如何将他“绳之以法”?又如何与“信仰”、“上帝”扯上关系?在美国,其他宗教信徒行凶杀人的事屡见不鲜,怎么不见奥巴马提及宗教信仰和上帝的喜恶?

归根结底,仍是奥巴马心中的“惑”在作怪。这个“惑”,就是认为穆斯林“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意识信仰自由毕竟是美国的立国之本。美国不仅是基督徒的家园,也是穆斯林、佛教徒、印度教徒其他所有合法宗教教徒以及无论神论者的家园。在情况未明之前,看到穆斯林杀人,奥巴马立即与宗教信仰挂钩;看到白人警察抓黑人教授,奥巴马立即与种族歧视挂钩。二者如出一辙。

所谓“惑”,其实不拘年龄,无人无之,只是小人物的“惑”危害小,大人物的“惑”危害大。既有危害,便需时时警醒,防“惑”致祸于未然。奥巴马身为总统,猝然面对敏感事件,顾自己位高言重,不加检点,一惑再惑以致一错再错,这是一个危险信号。种族、宗教问题关系重大,想要奉劝奥巴马一句:“惑”不得也,总统先生 -- 起码不要“惑”得这样浅薄,这样轻率。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