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人渔猎协会

希望在此坛认识在美的也热衷此道友人,热衷于野外大自然给予我们多姿的壮丽景观,也有感于北美的中国人还没有这样户外运动开展。
正文

赤子猎人刘国烈

(2011-12-21 11:12:43) 下一个
                                                            ■从餐馆小工到连锁超市大老板

■从追猎北极熊到保护野生动物

www.XINHUANET.com  2005年10月14日 17:36:39  来源:羊城晚报

10月8日,美籍华人刘国烈先生把自己收藏了三十余年、价值20多万美元,国内罕见的大型北极熊标本无偿捐赠给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当近身接触到这位祖籍花都的老人,我们才发现他一方面周游世界酷爱打猎运动,另一方面又对野生动物保护怀有深沉的热爱。多年来他一直热心于国内环境和物种资源保护工作,组建基金会,资助大熊猫和白头叶猴的保护和研究,是北京大学野生动物保护研究中心的捐建者。 

图:这一价值20多万美元的北极熊标本,来自刘国烈先生30多岁时的一次狩猎




图:当年猎得北极熊时的留影





■人物小档案

【刘国烈】

刘国烈,原籍广州花都。1937年随父亲到美国加州逃避战乱,历经坎坷。战后刘国烈与兄长白手兴家,凭着超级市场的生意在美国取得巨大的成功。年轻时的刘国烈以打猎运动作为了解世界的窗口,周游列国,遍览各国风土人情,也为他今天的环保贡献奠定了基础。

 力促环保 一边猎北极熊,搞什么?

刘先生丰富的历程首先要从打猎说起。他的冒险足迹遍达大半个地球,刚开始猎兔子、羊、鹿,后来他猎北极熊、棕熊、大头羊等难度高的猎物。这次刘国烈先生为中大生物博物馆捐献价值20多万美元的北极熊,就是来自他30多岁时的一次狩猎活动。不少人都存在疑惑:刘先生致力环保,为何又参与打猎这种“破坏生态”的行为呢?

刘国烈先生爽朗一笑:“打猎与偷猎是完全不同的。在美国,打猎是需要执照的运动,比如每打一只野羊都要付美金。打猎者只能打年老的雄性猎物,不能打雌性和幼年猎物,濒临绝种的更加不能打。

刘先生认为打猎活动在某种程度上与自然保护活动相互依存,因为狩猎的地域通常是荒僻的、人们生活水平低下的地方,当地人只能靠狩猎糊口,甚至帮盗猎者工作赚钱。当完善的打猎制度建立后,合法狩猎者交纳给政府的费用,能够转移支付到当地人手里,情况也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刘国烈举了一个例子:“两万五美元打一只野羊的费用,对热衷打猎的富裕阶层来说其实很便宜。但是如果当地人把羊打了拿去卖最多也就几百元。因此当地人逐渐懂得保护动物,因为他们明白这些野兽正是他们的最终利益所在。通过协助合法捕猎者捕猎,自己不但能直接获得帮工的收入,还能从捕猎者交纳给当地政府的费用中获得回报。”

刘国烈认为,在中国国内,目前还没有利用野生动物的观念,社会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态度仍然太被动太保守,对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了解非常欠缺,不懂得保护多少如何保护。一方面社会上有人对野生动物充满非分之想,另一方面政府对保护野生环境又力不从心。如果中国西部有几十万只羚羊,那么每年允许合法捕猎几百头老羚羊,这根本不会造成什么生态危害。相反,通过收取高额的捕猎费用,用之于环保,才是积极的办法。打猎回来的猎物,如果是用于科研、展览、收藏那更能提升其综合价值,岂不是相得益彰?

两万美元猎一头羊乐什么?

“其实打猎的人追求的是追逐与搏斗中的刺激,我们会不辞劳苦花两万多美金到上万尺的高地去打一只羊,我们觉得很值得。因为有一种和动物竞争生存的快意。”

每次打猎他都会找当地最熟悉猎区的人一起,例如1971年申请了美国政府打北极熊的执照后,他专门到阿拉斯加找当地人为他做向导寻找白熊的踪迹。其时春雪初融,天气难得,取得狩猎许可证的刘先生和当地猎人一起,乘着小型飞机在茫茫的北极圈追寻北极熊脚印。经过激烈的搏斗,才把北极熊制服,最终给人们呈现出这件大型标本。刘先生说:“我最害怕的不是被熊攻击,而是机油出意外,因为北极圈内荒无人烟,要是飞机坏了大家就会在那里活活冻死。”每一次到人迹罕至的地方打猎,其过程之危险刺激都是外人难以想象的。

“不过最难打的,还是多年前在墨西哥打回来的那一头羊,那真是当今世界数一数二最大的羊角标本,那时我是去了70多万尺高的地方打猎,当地空气稀薄,让人呼吸困难,可我还是把它带回家了。”刘先生自豪地回忆道。

资助科研者保护大熊猫求什么?

刘先生对野生动物的痴迷,也让他与中国大熊猫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刘先生与因研究大熊猫蜚声海内外的潘文石教授成了肝胆相照的朋友。2001年,北京大学大熊猫及野生动物保护研究中心落成,这其中就凝聚了刘国烈先生深厚的赤子之心。

刘国烈告诉记者说:“早期学术界不重视国内人才,四川卧龙的研究人员差不多全部都来自美国,潘教授想参加却被拒于门外。我发誓要帮中国争一口气!”在漫长岁月中,刘国烈对中国学者资助始终不离不弃。潘教授曾经失意四川,后来转往它省做研究,研究设备和环境都很恶劣。刘先生决定在北大捐赠34万美元建立北京大学大熊猫及野生动物保护研究中心,让潘教授能够在此培养一批中国研究人才。

刘先生回忆说:“曾有一个美国权威学者说保护大熊猫是中国的事情,这里面充满了讽刺,我认为保护动物是全人类的责任!”刘先生说,打猎的生活使他活跃于世界各地,他很理解保护动物并非一国一区可以做到的事,而是需要世界各国互相协作的。“一些国家高呼保护动物,但是每一个国家都不肯拨出经费,保护行动难以开展。其实保护动物真的不能单靠一国独撑,需要多国合力的。我们个人的力量其实是微不足道的。”

说到中国,他认为环保活动由于资金短缺,一些本土物种白白消亡,非常可惜!刘先生语重心长地说,一些相对贫穷落后的地区,单靠自身是无法保护动物的,需要富裕地区出资帮助才能进行。

四处捐款建校不留名图什么?

出生于广东花都的刘国烈,六岁就跟随父亲到美国加州生活,颠沛流离的岁月里,对教育的渴求铭记一生。“一开始在美国的日子也很凄凉,当时我父亲在洗衣馆工作,自己刚上小学就在餐馆做杂工剥虾壳、包馄饨帮补家计。”从洗碗,继而开小百货店,到开起三藩市第一家连锁超市,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已经拥有五家大型超市。

白手起家的刘先生热爱事业却不为事业所累。在热爱自然、热爱动物的天性的召唤下,1975年,刘先生毅然决定退休,出让了超市,开起农场,同时也开始了他环球的狩猎之旅,足迹已遍布非洲,南亚。

建国前岭南大学名气很大,刘父希望刘国烈长大能回国就读岭南大学。虽然未能如愿,但他并没有忘记父亲这一嘱咐,几十年后他以父母之名把白熊标本捐赠给中山大学(原岭南大学所在地),刘先生感叹地说:“这算是以另一种方式完成父亲的愿望吧。”

到目前为止,刘国烈在全国已经建起了约20间学校,学校不需要用刘先生的名字或者姓氏,用回学校原名或者村姓,建校之事以石碑记下即可。

对家乡的贡献也使刘国烈成为广州的荣誉市民。(文/本报记者 戚耀琪 实习生 谢慧慧 图/本报记者 吴万生)

(责任编辑:张改萍)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