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弓尒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仁义巷 六尺巷,河南 还是 安徽?】

(2017-11-21 15:23:04) 下一个

 

 

郭朴,安阳人,生于明正德年间。嘉靖十四年中进士,曾两任吏部尚书,

兼武英殿大学士,入内阁,故又称郭阁老,又至太子太傅,后三次上疏乞归故里。
《二十五史》明史记载,郭朴两任吏部尚书,两任京城主考官。

 

郭朴与 安阳仁义巷


仁义巷的来历很是动人,在安阳可谓家喻户晓。郭朴的老家就在离钟楼不远的地方。

有一天,身在京城的郭阁老刚下朝回府,就接到老家夫人写来的一封家书。

信中说,邻居王山盖房时,多占了咱家一墙宽的宅基,想让他派人回来压压对方,为她出气。
郭阁老看完书信,马上叫人润墨,写了一封回信。郭夫人接到回信,急忙拆开细看,只见信中写着四句诗:

“千里捎书为一墙, 让它几尺有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夫人顿时明白了,马上让家人从自己宅院的一边让出了三尺宽的地方给王山使用。


王山很受感动,他主动把自己的墙拆了,往后退了三尺,这当中的地方便闲置起来。后来,从这里走的人多了,便成了一条小巷。

人们为了感念郭朴义让宅基的品行,便给这条小巷取名叫仁义巷。

2002年,安阳进行老城改造,这条小巷也消失了,但仁义巷的传说却永远装在古城人的心里。


安阳在清朝就有了仁义巷这条街。在清嘉庆二十四年的《安阳县志》中记载,

“郭文简(郭朴的谥号)朴住宅,近北城……邻人筑墙,侵其址。子弟致书京师,告公。

公命以地让邻人,邻人感公谊,遂交让为隙地。里中因名其居,曰仁义巷。”

有史书为证。

 

 

-------------------

 

张英与桐城六尺巷
 
六尺巷是中國安徽省桐城市的一处历史名胜。


    据《桐城县志》记载,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六尺巷牌坊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两家大院的宅地都是祖上的产业,时间久远了,本来就是一笔糊涂账。想占便宜的人是不怕算糊涂账的,他们往往过分相信自己的铁算盘。两家的争执顿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肯相让一丝一毫。由于牵涉到宰相大人,官府和旁人都不愿沾惹是非,纠纷越闹越大,张家人只好把这件事告诉张英。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张英大人阅过来信,只是释然一笑,旁边的人面面相觑,莫名其妙。只见张大人挥起大笔,一首诗一挥而就。诗曰:“一纸书来只为墙(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交给来人,命快速带回老家。家里人一见书信回来,喜不自禁,以为张英一定有一个强硬的办法,或者有一条锦囊妙计,但家人看到的是一首打油诗,败兴得很。六尺巷牌坊2 后来一合计,确实也只有“让”这惟一的办法,房地产是很可贵的家产,但争之不来,不如让三尺看看。于是立即动员将垣墙拆让三尺,大家交口称赞张英和他家人的旷达态度。张英的行为正应了那句古话:“宰相肚里能撑船。”宰相一家的忍让行为,感动得邻居一家人热泪盈眶,全家一致同意也把围墙向后退三尺。两家人的争端很快平息了,两家之间,空了一条巷子,有六尺宽,有张家的一半,也有吴家的一半,这条几十丈长的巷子虽短,留给人们的思索却很长。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有一条宽六尺的巷子。六尺巷由此而来。

 

 

File:6cx1.jpg

 

 

-----------

 

《诫子弟》

 

年代: 明 作者: 林翰
 
何事纷争一角墙,让他几尺又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除了此绝句,查不到林翰的资料。
 
------------
 
根据朝代, 明朝 安阳的郭朴 先于 清朝 桐城的张英
是郭朴在先还是林翰在先 另论。
且不见林翰籍贯息地,房产等情况,似乎与让地三尺几尺无涉。
 
 
全国 以仁义二字命名的 街道巷里胡同 很多。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