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序
解放军第54军 有意思的一个军
三个通讯员 一军非凡事
丁盛 大军区司令员 开国少将(1955)-- 54军首任军长 -- 红军时期 为总政治部主任 王稼祥的通讯员
董占林 大军区副司令员 开国上校(1955,大校 1964)中将(1988)-- 初为 连长吴法武的通讯员
何其宗 副总长 中将(1990) -- 初为 解放军54军130师长 董占林的通讯员
原副总参谋长何其宗中将
1992年11月,调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
20年前,何其宗是军队中最为耀眼的一颗新星。
何其宗早年在家乡入伍后编入54军,后随部移防云南。
1969年54军北调中原河南后,何其宗被留在云南新建的11军。
1979年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表现出色,战后被提升为团长。
随后被选入北京解放军军事学院学习深造,40岁时出任第11军副军长,
指挥收复者阴山战斗。41岁担任第14军军长。
1985年,何其宗升任副总参谋长,时年42岁,时任总参谋长杨得志已年逾七旬(74)。
同一时期,与何其宗经历相类似的还有廖锡龙。刚刚告别战场硝烟的何其宗可谓是“春风得意”,
无将疑是跨世纪军委领导班子中最重要的人选之一。此的何其宗还频频出访国外,
并曾被巴基斯坦总统授予“一级旗帜勋章”。
1988年恢复军衔制后授少将军衔,1990年授中将军衔。
然而,1992年10月31日,何其宗在出席完国防大学省军区干部进修班结业典礼后,
便从总部领导行列中消失,调任南京军区分管民兵、预备役建设的副司令员。
1999年4月29日,做为南京军区领导代表,出席海军诞生地纪念馆开馆仪式。
此后,年仅56岁的何其宗退出了现役。
1992年调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1999年退役,时年56岁。
---------------
何其宗是四川营山人,1943年3月出生,比总后勤部长廖锡龙还年轻3岁。
1961年8月,18岁的何其宗从四川成都体育学院参军入伍后即被安排在130师师部警卫连,
给董占林师长当了警卫员。
1962年10月,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爆发。
第54军130师紧急入藏,董占林师长亲率各团指挥员到前沿阵地勘查地形。
何其宗当时随行保护师长,现场观摩到了董师长的布置展开兵力过程,
如派战斗分队抢占前沿要点、派精干分队带电台渗入印军纵深、
派侦察员到敌后潜伏侦察迂回包围印军的道路和地形等。
这一幕给了何其宗极深的印象,直到晚年还津津乐道。
1978年,何其宗调任第11军31师93团任副团长兼参谋长,奉命率领先头部队功入越南本土......
因为在这次对越作战中的优异表现,何其宗升任团长并被选送到北京的军事学院完成班学习。1982年毕业后,他接连升任33师参谋长、31师师长、第11军副军长等职。1984年2月,何其宗再次奉调对越战场,和第11军副政委杨德福带领军作战指挥组,与廖锡龙共同指挥31师一举收复了者阴山,打出了一个出色战例。随后,何其宗协助11军前指指挥11军部队接替了14军的老山地区防御作战任务,并指挥者阴山地区防御作战。当年9月,何其宗离开第11军,升任第14军军长,组织全军部队进行了老山地区拔点防御作战的战评和总结,并因此受到邓小平及杨尚昆等众军委领导人的特别关注。
从何其宗的如上经历不难看出,当年被邓小平钦点升任副总参谋长,并于一九九零年成为当时解放军最年轻的中将的何其宗,凭的是他一上中印战场,两上中越战场的难得实战经历。就在何其宗直升副总参谋长的同时,杨白冰刚刚被从北京军区副政委位置上扶正,可见何其宗当年的被提拔与杨白冰一点关系也没有。而日后他何其宗又被接连安排为十三届和十四届中央候补委员,明显成为军委第三梯队主要培养人选之一,首先考虑到的也是因为他可以凭战功服人,而且还是当时在越战中立功受奖的那一批少壮派军官中最为年轻的一个。对这一切,当时的江泽民心里自然清清楚楚,但就是因为一九九二年春江泽民还没有来得及对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公开表态之前何其宗就在总参谋部附合了杨白冰的“军队要为改革开放保驾护航”的口号令江泽民对他恨之入骨。
有消息说,何其宗在十四大召开之后被江泽民和王瑞林贬至南京军区副司令之后
就一直耿耿于怀,待江泽民把军委主席职务交给胡锦涛之后便开始向军委不断写信“讨个说法”,
虽然直到习近平接替了军委主席职务之后仍然还没有得到一纸正式的“说法”,
但被军委批准了以正大军区级的退役待遇由总参谋部安排回北京居住。
参见:
------------
------------------------------
54军简史
在很长时间里,印度军队不论是搞边境演习,还是军官学校中进行沙盘演练,
假想敌的编号经常出现为“54”。这个数字代表什么意思呢?
答案很简单,这个数字系指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54集团军。
在1962年的中印战争中,陆军第54军部队一举击溃入侵瓦弄的印军第2师第11旅,
差点活捉印军总指挥考尔中将,狠狠打痛了印度人。
在解放军历史上,总共编成过70个军。而
第54军则是一个特殊的混编军。
在1949年四个野战军整编后的序列中本没有第54军,该军是由第44军和第45军合编而成的。
1952年,随四野南下并驻守广东的第44军和第45军奉命入朝,接替兄弟部队驻防。以第45军军部及第134、135师和第44军130师(前身为抗日战争中的冀中军区主力部队)合并,撤销哪一个军的番号呢?
因两军都是功勋卓著的部队,相执不下,最后有周恩来作主,原两军番号同时取消,取两军的尾数“5”与“4”编为第54军,由名将丁盛任军长参加抗美援朝,第54军由此诞生。
现 下辖160,162师和127师(原属43军),装甲11师,
一个炮兵旅和一个高炮旅(2000年更改为二炮部队),一个集团军炮兵旅。
(相当于6个整编师)
在八十年代的裁军中,第43军随武汉军区一起撤销,主力第127师转隶第54集团军。所以,组成今天第54集团军的各师,尽是原林彪第四野战军属下的精锐部队:127师(43军127师、原四野6纵16师),130师(44军130师、原四野7纵19师),162师(45军135师、原四野8纵24师)。原属54军的第134师和43军的128师转为武警部队序列。
四野的7纵与8纵
7纵:
第44军的前身是晋察冀部队和新四军第三师,解放战争中编为四野7纵,由邓华上将指挥。该军先后参加了四平街、锦州、天津等战役。1952年该军主力130师编入第54军入朝后,44军军部入编海军改为南海舰队。第130师是抗战爆发后在冀中地区组建的八路军第3纵队,在极端艰苦的情况下进行平原抗日游击战争,著名的“回民支队”就是这支部队的一部分。一九四二年日寇调集重兵发动惨绝人寰的"五一大扫荡"后,冀中主力部队陆续转入外线,其中有六个团由吕正操带领撤到晋绥根据地。抗战胜利后,根据朱德总司令的命令,吕正操带领约一个团的冀中子弟兵进军东北,出关后部队壮大为保一旅,由邓华率领参加了东北解放战争,后来编为邓华纵队的第1师,即东北民主联军第7纵队第19师。在解放战争中,19师参加了血战四平街、锦州战役和天津战役,擅长城市攻坚。平津战役后该师编为第44军130师,直捣广东。
8纵:
第45军的前身是红军时期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工农政府警卫团,即著名的"瑞金团"。长征前夕扩编为红一方面军第九军团,军团长就是著名的“奴隶将军”罗炳辉。在长征中著名的“四渡赤水”中单独活动于黔北川南,迷惑调动敌军,掩护主力顺利突破重围。1936年奉中央军委命令,红九军团改编为红三十二军,与红二、六军团一起组成红二方面军,北上与中央红军(第一、三军团)会师陕北。抗日战争中编为八路军120师359旅718团,后编为警备第一旅,驻守陕甘宁解放区的关中分区。抗战胜利后进军东北,编为热辽纵队,后改为东北民主联军第8纵队,即即著名的“黄永胜纵队”,黄永胜任司令,邱会作任政委,是东北解放战争中冀热辽战区我军头号主力。组建不久,以弱胜强,取得辽西三战三捷,赢得秋季攻势的胜利。在锦州战役中,由段苏权接任军长,因种种原因没有打好。入关后黄永胜调回该军任军长,在天津战役中十分出色,第135师首先一举突破民权门,而后全军以勇猛动作插入市区,与第38军胜利会师金汤桥,将天津南北守敌一举割裂,赢得战役全胜。南下以后,在衡宝战役中,135师(师长丁盛)大胆插入敌后拖住敌军主力,为全歼桂系四个主力师起了关键作用,被刘伯承元帅称为“腰斩七军”(李宗仁慈白崇喜起家部队)。衡宝战役结束不到一个月,45军的指战员就将胜利的红旗插上了镇南关(今友谊关)。
由“叶挺独立团”到今天的127机械化师
第54集团军第127师的前身是大革命时期的孙中山广州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可以说是解放军中历史最悠久的部队。北伐战争中编为国民革命军第4军第34团,即著名的“叶挺独立团”。在北伐中连克贺胜桥、汀泗桥,血战武昌城头,赢得“铁军”美誉。大革命失败后,该团又成为我党最早武装,经历过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是红四军、红一军团的骨干部队。解放军名将林彪、粟裕、萧克均出自这个团。
南昌起义时,这支部队编为第25师73团。起义以后,陈毅任团政治指导员。在逆境中,这支部队顽强坚持下来,在发动了湘南暴动后,在朱德、陈毅率领下奔向井岗山。在艰苦的井岗山斗争中,部队编为工农红军第4军第28团,是当时红4军的骨干,王尔琢、林彪先后任团长。在开辟中央苏区的斗争中,这支部队整编为红1军团第4军,林彪任军长,罗荣桓、罗瑞卿先后任政委。以后部队又整编为红1军团第2师第4团,耿飙、王开湘先后任团长,杨成武任政委。
在长征路上,该团强渡乌江,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攻克天险腊子口,是中央红军长征路上的开路先锋,战功卓著。抗日战争爆发后,该部编为八路军115师343旅685团,杨得志任团长,邓华)任政训处主任。1940年前后,其主力奉命编为八路军苏鲁豫支队,司令员彭明治(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政委吴法宪(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执行挺进华中任务。皖南事变后奉中央军委命令,改编为新4军第3师第7旅,转战苏北抗日根据地。在著名的刘老庄阻击战中,该旅一个连八十二名勇士顽强掩护主力和群众转移,最后全体壮烈牺牲。被延安《新华日报》誉为“刘老庄八十二壮士”。
抗战胜利后,奉中央军委命令,该部千里进军东北。在恶劣环境下,作为主力参加了著名的秀水河子战斗,开东北我军歼灭美械蒋军的先河,大大振奋了我军的士气。在参加四平保卫战后,部队整编为东北民主联军第六纵队第16师,师长为梁兴初(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参加了解放东北的历次大战。在辽沈战役中,该师在兼任师长的李作鹏(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指挥下,大胆机断,一举切断了美械蒋军精锐廖耀湘兵团的退路,为全歼蒋介石五大精锐主力之二的新一军、新六军,取得辽沈战役决定性胜利做出巨大贡献。
参加平津战役后,部队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3军127师,随后千里南进,横扫中南大地。一九四九年十月,这支英雄的部队胜利解放了她的诞生地——华南首府广州。随后该师又奉命参加解放海南岛的战役,先后两次强渡一个加强团突破敌海空严密封锁的雷州海峡,为战役胜利做出巨大贡献。建国以后该师参加了广西剿匪,海南国防工程建设。
1979年在师长张万年指挥下参加了中越边界自卫反击作战,圆满完成作战任务。一九八五年百万大裁军,第43军建制撤销。但基于第127师显赫的战史和无可替代的象征意义,建制被保留了下来。如今这支部队已经改装成为机械化步兵师,驻守在中原古都洛阳,属下的379团,就是著名的“叶挺独立团。”
屯兵中原的战略预备队
在八十年代的裁军整编中,原第55军撤销,主力162师并入135师,为了照顾被裁部队的情绪,改用162师的番号。整编后的第54集团军被列为甲类集团军,全军实行四个师的编制,属于全军战略预备部队。
属下的127师和162师装备的都是我军一流的机械化装备,130师是混成师,都部署于京广陇海线上,与第15空降军毗邻,战时可以实施快速投送,是我军最靠近台海前线的战略预备队。第54集团军还辖有装甲11师、军属陆航团、电子对抗大队、特种兵大队、防空旅、地炮旅、工兵团和通讯团等技术兵种,全集团军8万9千人,镇守中原,向北增援北京,南可驰援南京、广州战区,是担负战略任务的应急机动作战部队,集团军的主要作战和保障部队只要6小时即可动员完毕,投送至北京或台海前线只需15小时。
--------------
第130师前身是1945年10月组建的辽吉军区保安第1旅,
1945年12月,该旅撤离沈阳时仅有保1团和保3团,保安1旅旅部以晋绥第32团团部为主,
以晋绥教导团第一队部分干部组建成旅部,旅长马仁兴,政治委员邓东哲。
1948年1月改称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第19师。
参加了四战四平、东北秋季、冬季攻势、辽沈、平津、湘赣、广东等战役战斗,
是唯一参加过四次四平攻防作战的部队。
19师“战斗积极性高,攻坚力顽强,最善于爆破,执行命令坚决,不怕伤亡,进步甚快,为东北部队中之主力师”。
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第19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4军第130师。
师长徐绍华,师政治委员邓东哲
------------
1962年10月在中印边界战争中,丁盛负责统一指挥瓦弄地区前线作战。
11月对瓦弄地区印军发动攻击,夺回瓦弄地区。
1964年5月调任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副司令员,8月兼新疆军区副司令员。
1968年丁盛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颇受林彪、黄永胜看重??。
1969年任广州军区司令员。1971年林彪出逃。
1972年的调查结果认为林彪有计划逃往广州,另立中央。
当时丁盛也向中共中央表示他坚决服从中央的命令。
1973年毛泽东决定将八大军区的司令员互相调换。丁盛与许世友调换,来到南京军区。
1976年8月8日晚,丁盛同江青集团重要成员马天水、徐景贤、王秀珍谈话。
对这一夜所谈内容,各方众说纷纭。官方说法是“谈了在毛泽东逝世后可能打内战,
并分析了驻上海附近部队的情况”,徐景贤的证词也类似,
但丁盛自己和近来的研究者均认为这一内容不符合当时的情形和会谈者的关系。
1977年丁盛因这一谈话遭到批判,被「四人帮事件」牵连。
1982年被命令退出现役,10月开除党籍。后被广州军区按照师级离休待遇接回。
闲居之时,常四处游览,昔日战友部下听说他来,纷纷拜访,络绎不绝。
1999年9月25日在广州去世。挽幛:丁盛 老人
-----------
老军长丁盛生前参加第54军战友会时,向老战友敬礼(图源:第四野战军网)
1932年,中国工农红军成立总政治部,丁盛调任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的通信员。
1949年秋,林彪率四野南下入湘,与白崇禧部决战于衡(阳)宝(庆)。
10月,丁盛时任四十三军一三五师师长。
1999年9月25日,丁盛将军于广州病故。上级规定追悼会不准称“同志”,
亦不准称“老红军”,故灵堂挂横幅为 “丁盛老人追悼会”。
告别大厅里,有对联曰:
战衡宝,平西康,攻瓦弄,人称大胆将军
离新疆,出广东,谪京沪,众谓落难英雄
是日,老战友、老部下千余人前往悼之,不胜其恸。
-------------------------
http://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614074144479226891
丁盛将军 的冤案
--------------
董占林 中将 左
北京市房山区人。祖籍河北省涞水县, 生于1923年。
1938年3月 (15岁)参加八路军。
刚入伍时,连长是 吴法武、指导员郑三生。
历任1938年3月—1939年任晋察冀1分区1团4连 通信员、班长。
,,194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8年—1949年任东北野战军第8纵队23师69团团长。
1949年—1951年任第四野战军第45军134师400团副团长、团长。
参加了黄土岭战斗、百团大战和辽沈、平津、衡宝等战役。
,,,,,,,
1955年—1959年任第54军130师第一副师长兼参谋长、代师长。
1955年授予 上校军衔, 1964年升大校。
1959年—1966年任第54军130师师长,1966年—1970年1月任第54军副军长。
1970年1月—1975年10月任第11军军长,1975年11月—1980年12月任第47军军长。
(1978年—1979年在中共中央党校学习。)
1980年12月—1985年6月,1986年3月—1990年4月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
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曾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98年7月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
是中共第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候补委员。
1966年2月,董占林调任陆军第54军任副军长,驻扎重庆。
1970年1月他被任命为陆军第11军军长,驻扎昆明。
九一三事件发生时,空军昆明指挥所主任马杰三被抓,
而董占林毫不知情,也与九一三事件没有任何关系。
1972年9月15日,中央发出关于贵州省的中发[1972]38号文件,
昆明军区副政委、贵州省委第一书记、贵州省革委会主任蓝亦农被下放劳动。
1972年9月25日,董占林被隔离到昆明军区第一招待所9号楼,接受组织审查。
虽然专案组没有宣布董占林被免去军长职务,但实际上他成了囚犯。
专案组为了得到“材料”,白天、晚上逼供。专案组轮流睡觉,而对董占林搞车轮战术,
软磨硬压,逼他承认是林彪“死党”。
在两年多的时间内,董占林被批斗600多次。
董占林在回忆录中写道:
他们不但对我个人进行精神上、身体上的折磨,而且我的家属子女也都受到了牵连。
我爱人张淑芳被停职,接受审查,限制自由。就连11岁、13岁的孩子也不放过,
他们经常被叫到专案组去审问,并受到学校同学歧视,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我的大女儿董克在北京301医院工作,被连夜调出北京市,下放到一个山沟里。
面对这些打击迫害,我心里非常气愤,也感到十分委屈,
常常与那几个存心整人的审查人员顶起牛来,我始终据理力争,经受住了考验。
1938年2月,15岁的小长工董占林在家乡河北房山县镇江营村参加八路军。他身经百战,
是解放军中参战最多的老将之一。董占林参加了八年抗战,解放战争中辽沈战役、平津战役、
衡宝战役,还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以及西藏平叛作战,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等。
1975年8月,董占林给毛泽东写信申诉。
毛泽东作了批示,才使他的问题逐步得到落实。
最后组织上正式给董占林作出“没有任何问题”的结论。
1979年3月,董占林被任命为兰州军区副参谋长。
1980年12月,董占林被任命为兰州军区副司令员。
董占林简历:
男,直隶房山(今属北京)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
1938年参加八路军,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5年至1948年,任晋察热辽军区第22旅65团副团长,第16旅48团副团长。
1948年至1949年,任东北野战军第8纵队23师69团团长。
参加了黄土岭战斗、百团大战和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衡宝战役等战役。
1949年至1951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4军134师402团团长、400团团长。
1951年至1952年,任陆军第54军教导大队大队长。
1952年至1955,在解放军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系学习。
1955年至1957年,任陆军第54军第130师第一副师长兼参谋长。
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1957年至1966年,任陆军第130师师长,参加了1962年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
1966年至1970年,任陆军第54军副军长。
1970年至1975年,任陆军第11军军长。
1975年至1978年,待 分配工作。
1979年至1980年,任兰州军区副参谋长、陆军第47军军长。
1980年12月至1990年4月,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中共兰州军区委员会常务委员。
1982年,当选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1987年,当选中国共产党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
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
1992年,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华侨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