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盾谱曲 李谷一唱
这是一曲短小精华的谭盾曲 余下以为甚至可谓谭氏最佳作曲
李谷一也是唱的 婉转悱恻 柔肠万千
----------------------------------------------------------------------
浅说 辛酉政变
这次政变,因同治热河登极后拟定年号为“祺祥”,故史称“祺祥政变”;
这年为辛酉年,又称“辛酉政变”;
因政变发生在北京,又称为“北京政变”。
常言
多事之秋 秋天事多 京华乡畿 阴晴叵测
一, 此次政变的祸根在 咸丰帝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五日,咸丰帝在热河行宫病重。十六日,咸丰在烟波致爽殿寝宫,召见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御前大臣景寿、协办大学士肃顺,军机大臣穆荫、匡源 、杜翰(杜受田之子)、焦祐瀛等。
咸丰谕:“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又谕:“皇长子载淳现为皇太子,著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
以上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顾命八大臣”或“赞襄政务八大臣”。载垣等请咸丰帝朱笔亲写,以昭郑重。
而咸丰帝此时已经病重,不能握管,遂命廷臣承写朱谕。
咸丰在病逝前,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贵妃掌管)。
十七日清晨,咸丰帝病逝。
二, 咸丰一死,皇权血争即始,祸起那个看似咸丰两全的遗诏(见下)。
1861年8月22日(咸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咸豐帝病逝於熱河(今承德)行宮
遗诏立6岁的皇太子載淳為帝
遺命載垣、端華、肅順和御前大臣景壽及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瀚、焦祐瀛等八人為
「贊襄政務王大臣」輔佐年幼的皇太子載淳,一切軍政事務由輔政大臣處理。
“辅弼皇太子载淳为帝,总摄朝政。” 但
同時分賜皇后及继帝太子 「御賞」「同道堂」2玉璽為下達聖諭的符信,以期两极平衡互制。
意即 8大臣议定, 2玉玺批准,无玉玺盖复 8大臣还是无实权 不算数,但未说皇帝(小)不可发圣旨。
三, 咸丰身后 实为四股势力:
1,帝后,2,热河顾命八大臣,3,帝弟六爷恭亲王奕訢北京集团,4,胜保 僧格林沁 京直军界实权派
四,八大臣 迂腐 轻敌 还无实权, 更不掌兵,犯了接连几个致命大错:
1,八大臣,皆是庸才书生,唯有肃顺有才能力。是八大臣的头羊和主心骨。
2,肃顺 自持有才 得信于先帝 刚愎自用 轻敌自重 以为死人的话 无人敢违悖 还轻视女流 。
3, 没有策略,输于心计,盲目自信,孤家八人,没有笼合八人以外的任何人士和势力。
4, 肃顺的幕僚师爷 有成为奕訢的坐探 内奸,而八大臣在外在京没有耳目内线,如盲人瞎马黑道 。
5, 奕訢(咸丰6弟)身为恭亲王 负责在京的一切要务,提出要离京来热河奔丧,八大臣本可而未予阻止 。
6, 奕訢到热河后 与两位嫂嫂(两宫太后)有过2次 较长时间的面谈(时辰计) 超过了 礼节仪式上的拜会,实则密谋策划(奕訢在承德逗留六天)笃定, 却装出只为幼帝登基安排,麻痹肃顺等人。
奕訢北京集团要 咸丰“近支”血脉掌权,肃顺 端华等则为 “旁支”皇血系 。
7, 胜保,时居钦差大臣 兵部侍郎(国防副部长)京城军界大拿, 也提出要来承德面见太后请示要务, 胜保来后 见到两太后 也有密商 而 八大臣对 两太后与奕訢及胜保将军所谈内容 竟一无所知所闻!
8,慈禧提出帝后和七大臣 小路间道捷径 与 肃顺带咸丰灵柩 分两路自承德返京 肃顺和另7大臣 竟听之任之!如此 肃顺带着个死人和棺材,而慈禧携活人(幼帝)上路 慈禧 举重若轻 四两拨千斤,分化八大臣 使之群龙无首,另幼帝在手 可 “挟天子以令诸侯” 而 肃顺手里已无任何硬牌,输已注定了,竟无察无觉!
所以 动身离开热河承德还京之日起 即是 肃顺败时!
9, 肃顺带领运棺椁的大团队从大道缓缓而来,还遇上了一天的大雨延搁,6天后才到京郊密云, 而慈禧帝后和7大臣已于4天前就回到北京了,有充足时间布设,尽占先机,以逸待劳 守株待兔,工到垂成 。
10, 九月廿九日 到京当天,慈禧等就会见了 奕訢 胜保等在京其他要臣。 奕訢已经得到英俄等外交使团的支持,并且京城一切安排妥当 稳操在握。
11, 次日,即 九月卅日,两太后又召见恭亲王奕訢、大学士桂良、贾祯和军机大臣文祥等, 恭亲王奕訢遂奉圣旨派亲兵突然抓捕了载垣和端华2大臣。 同时着 睿亲王 仁寿、醇郡王 奕譞前往途中(密云)羁拿肃顺,押解来京。
12, 十月初一日,上谕授恭亲王为“议政王”,并掌管军机处,户部左侍郎文祥等功臣皆有晋奖。
13,十月二日夜间,肃顺在护送咸丰帝梓宫回京途中之夜,于密云歇息时被咸丰七弟醇郡王 奕譞捕获,解京 。
14, 十月初六日,“皇上”赐令 载垣、端华 自尽, 并令 在菜市口 刀斩 肃顺,年四十五。 其余 景寿、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 五人被解任处罚。
(本文一下引用资料中的月日计算 有按夏历,有按阳历,故而不一,看官需自我检校)
---------
从 清太祖 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说起
曾祖父:孟特穆,追尊清肇祖。
祖父:福滿,順治五年追尊清興祖。
父:覺昌安,清朝統一後追尊為清景祖。
塔克世(1543年-1583年),又譯為 塔失、他矢,追尊清顯祖。努爾哈赤的父亲。
【【【【
努尔哈赤是后金的创建者、清朝的主要奠基人,其子皇太极在改号称帝后追尊其为清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虽然没有亲自建立清朝,却仍有“清朝第一帝”之称。努尔哈赤是八旗制度的创建者和满文的建立者。
努尔哈赤生前为避免诸子争储导致权力纷争,创立八旗贝勒共议国政之制,汗位可由八个旗主互议,推选旗主之一担任,因此并没有明确指定继承人。他于1626年9月去世,经推举,努尔哈赤第八子、四贝勒皇太极继任后金大汗,次年改元天聪。
(清太祖 )努尔哈赤 有十六子八女,
继位的 皇太极(清太宗)是其第8子,(清成宗)多尔衮 为其第14子
福临帝(顺治)
玄烨帝(康熙)
胤禛帝(雍正)
弘历帝(乾隆)
颙琰帝(嘉庆)
旻宁帝(道光)
奕詝帝(咸丰)
载淳帝(同治)
载湉帝(光绪)
溥仪帝(宣统)
奕訢, 咸丰帝奕詝(行四)的同父异母弟弟(行六)
肃顺
爱新觉罗·肃顺(1816年11月26日-1861年9月),清末满洲镶蓝旗人,晚清宗室、权臣,字雨亭,
自道光中期历任御前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
深为咸丰帝信用, 与其兄郑亲王端华 及 怡亲王载垣相互倚重, 煊赫一时。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丰帝驾崩前受命为赞襄政务王大臣。
是年十月二日夜, 肃顺在护咸丰帝梓宫回京途中, 行至密云被捕, 4日后被斩于菜市口, 年四十五。
----------
肃顺家谱
舒尔哈齐(又译舒爾哈赤或速尔哈齐)清显祖 塔克世 第三子,清太祖 努尔哈赤 的同母弟。
舒爾哈赤的第六子:济尔哈朗,郑献亲王。清世祖福临即位后,他奉命与睿亲王多尔衮一同辅政。
濟爾哈朗 是 努爾哈赤 亲侄子。
济尔哈朗的儿子 济度,孙子 喇布、雅布。
郑恭亲王 积哈纳 的长子 名 乌尔恭阿 为 郑献亲王 济尔哈朗七世孙
端华 是乌尔恭阿 的第三子,肃顺 是乌尔恭阿的第六子, 即 端华 肃顺为亲兄弟,肃顺排行也老六。
肃顺这个老六 与 奕訢这个老六 是 老六 对 老六 , 本是皇家血脉一家人。
----------------
咸丰的算盘
從咸豐帝安排身後事說起。據軍機處現存的檔案記:
「咸豐十一年七月十六日,奉硃諭:皇長子御名(載淳),著立為皇太子,特諭。」
在這道上諭之後又加了附注文字為:
「本日子刻,大人們同內廷王、御前大臣一起寢宮召見,面諭並輔政一道,寫硃諭述旨後發下,即刻發抄。」
「咸豐十一年七月十六日,奉硃筆:皇長子御名(載淳)現立為皇太子,著派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盡心輔弼,贊襄一切政務。特諭。」
這是可信的官方記載,也就是說咸豐帝的「遺詔」是立皇長子載淳為繼承人,也命令了八大臣「贊襄一切政務」,可以說是一套輔政體制。
同时 咸丰皇帝在臨死前又把兩方隨身印章「御賞」與「同道堂」分別授予了皇后鈕祜祿氏與太子載淳,作為皇權的象徵,規定未來在載淳年幼不能親政時,凡是八大臣等所擬的諭旨,須經皇太后與小皇帝同意,並在諭旨文字開始時蓋上皇太后持有的「御賞」印,諭旨結尾處還得蓋上小皇帝持有的「同道堂」印,才算真正有效。
小皇帝當時才六歲,當然不能處理政務,由生母慈禧代為執行,於是朝政的運作就變成兩宮太后與八大臣共同處理的局面了。
咸豐帝為什麼作如此的安排呢?他知道皇太子載淳年紀太小,根本不能理政。
大臣們可以贊襄,但也不放心他們會弄權,甚至奪權。
兩宮太后畢竟對政事經驗不足,而且漢文能力有限,尤其肅順與慈禧之間關係欠佳,
所以他才想出這樣一個互相制衡的2后1帝8臣政治體制,以保稳当。
1867年8月22日(咸豐十一年七月十七日)咸豐帝殡天於熱河(今承德)行宮,
遺命載垣、端華、肅順和御前大臣景壽及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瀚、焦祐瀛等八人為「贊襄政務王大臣」
輔佐年幼的皇太子載淳為帝,總攝朝政,改年號為「祺祥」。
同時規定分賜皇太后及天子的「同道堂」、「御賞」璽為下達聖諭的符信,一切軍政事務由輔政大臣處理。
由於皇太子年幼,「同道堂」實際上把握在慈禧手裡。
據說,咸豐死前曾經問計於肅順,肅順引用 汉武帝诛「鉤弋夫人」的故事,想以「殺母立子」來保證權利的順利過渡。
是年慈禧27歲、慈安25歲、小叔6爷奕訢30歲,都是很年輕的了,
而肅順等人,年齒都在他們三人之上,其從政經歷也都有相当年頭了
他們的失敗,只能說明他們 姜老不辣 太無能。
同時,也充分的表現了慈禧作為一個政治家的果敢 手腕、謀略與魄力。
「辛酉政變」後,慈禧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鞏固其權利,在給載淳舉行了不具實際意義的登極儀式後,
兩宮皇太后就立即以天子的名義發出上諭,令大臣彙編以往各代皇太后臨朝預政事跡,
賜以美名曰《治平寶鑒》,作為垂簾聽政的歷史依據。
隨後她們攜載淳於養心殿東熱閣正式垂簾聽政,設兩太后寶座於天子寶座之後,中間以八扇黃屏風隔開。
為使此舉更具正當性,恭親王等人還制定了《垂簾章程》。
至同治十二年,載淳已成年,兩宮皇太后撤簾回政。
但同治帝親政不及兩年就因病而死。因無子嗣位,慈禧玩弄政治手段,
精心設計擇立同治帝年幼的叔伯兄弟載湉繼位号光绪帝,使兩宮皇太后二次垂簾終又得逞。
載湉乃 同治帝堂弟和表弟 双重身份。
其父为宣宗(道光帝)第七子醇贤亲王奕譞(咸丰帝之亲弟弟,行七),生母那拉氏为慈禧太后之妹。
(帝王还是自家出,慈禧掐的很准~!)
至光緒七年(1881年)慈安皇太后故往,只剩慈禧一人垂簾聽政。
光緒帝成年親政後,因支持戊戌變法而遭慈禧等頑固派的忌恨,他們發動戊戌政變,
解除了光緒帝的皇權,慈禧再次臨朝10年,卻又美其名曰「慈恩訓政」,直至往世。
慈禧通過垂簾聽政之途,一手操控同治、光緒兩朝天子,把握清代朝政達48年之久,功過是非,自有公論。
据说臨終前,慈禧太后鄭重地說:
“此后,女人不可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相違,必須嚴加限制。
尤須嚴防,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鑒!”
光緒身后,其侄继位,即 末帝宣统 溥仪
在光绪和慈禧太后死後三年,清朝覆滅,中華民國成立
-----------------------------
1861年8月,咸丰帝病死于热河避暑山莊行宫(在今河北省承德市),遗诏御前大臣:
以上八人,均为赞襄政务大臣(又稱顧命八大臣),辅弼皇太子载淳为皇帝,总摄朝政。
八大臣与新皇帝载淳的生母皇太后 叶赫那拉氏(即慈禧太后)产生严重矛盾,
叶赫那拉氏乃鼓动咸丰帝皇 后钮祜禄氏(即慈安太后)与八大臣争权,
授意御史董元醇上朝奏请由皇太后垂帘听政,随即遭到八大臣抵制。
另一方面,宗族中比较最近的恭亲王奕訢与咸丰朝顾命大臣僧格林沁和军机大臣文祥等人
被排斥在最高权力之外,亦极为不满。於是叶赫那拉氏与奕?等人联合,发动政变。
叶赫那拉氏(即慈禧太后)偏宫,但为新皇帝的生母,母以子贵,称 圣母皇太后
帝制時代,權臣的好日子往往過不了兩朝。新舊皇帝更替,權力格局勢必重新洗牌,
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棄用舊人,提拔新人,實乃必有之義。
咸豐一死,肅順便失去了「大boss」,政局趨於複雜。
咸豐於彌留之際,特意留了一手。他一方面任命肅順等八人為顧命大臣輔弼幼帝,
一方面又將「御賞」和「同道堂」兩枚隨身私章賜予慈安與同治皇帝,二人可憑印章對決策實行否決權。
因此當時朝政的運作形式,既非「八人幫」一家獨大,也非兩宮垂簾獨裁,而是「垂簾輔政,蓋兼有之」的制衡局面。
一言以蔽之,身處熱河的肅順集團、後宮集團 與北京的 奕訢集團 呈三股势力。
然而由於肅順繼續採取強硬立場,致使「贊襄」與「垂簾」之爭日趨白熱化,處於弱勢的後宮集團
不得不轉而與奕訢集團聯合:「三國殺」化作「二人轉」。
在博取列強默許、獲得軍隊效忠及各路朝臣支持後,
奕訢叔嫂慈禧聯手 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打掉了以肅順為首的八隻「大老虎」。
----------------
咸丰十年(1860)8月,英法联军再次向中国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由天津进抵北京通州,清军一败涂地。9月,咸丰帝惊慌失措,在载垣、端华、肃顺等亲信大臣扈从下,仓皇逃奔热河(今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庄),留恭亲王奕訢在京与洋人周旋、议和。
《北京条约》签订后,英法联军逐渐退去,在北京主持和议的恭亲王奕訢多次奏请咸丰帝回銮。咸丰帝在热河咯血病重,肃顺等人一再劝阻暂缓回京。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咸丰帝病危,在病榻前遗命立6岁的载淳为皇太子,任命载垣、端华、肃顺等八大臣为“赞襄政务大臣”,在载淳未成年前共同辅政;同时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章,皇太子载淳“同道堂”章(实际由其生母叶赫那拉氏掌管),作为符信。同时规定,经顾命八大臣草拟的谕旨,必须加盖两印章后,方为有效。咸丰帝这样做的本意,是在确定辅政大臣的同时,加强对他们的制约,以防止大权旁落,重蹈康熙初年辅政大臣鳌拜欺君专权的覆辙。但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种精心安排反而加速了皇室内部的争斗。
咸丰帝一死,肃顺等顾命大臣权势更加扩张,引起载淳生母那拉氏(慈禧太后)的强烈不满。那拉氏有着很强的权力欲,而她在咸丰帝病重期间替他批阅奏章的经历又使她有了干预政务的能力。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大臣为此加意防范那拉氏干政,大大加深了双方的恶感。另一方面,权势日重的肃顺在两宫太后面前显出的妄自尊大的态度更深遭忌恨。在慈禧的提议下,两宫太后暗中发懿旨往召唯一有力量可以对抗顾命大臣的恭亲王奕訢赴热河行在“筹谘大事”。
与此同时,在北京的恭亲王奕訢为了探听虚实而一再请求赴热河叩谒梓宫(皇帝的棺材)。肃顺等顾命大臣没有理由驳回奕訢这个合情合理的请求,又对自身的权位过于自信,认为奕訢即便到了热河也兴不起什么风浪,于是同意他赴热河叩谒梓宫。
咸丰十一年八月初一,奕訢到达热河,在澹泊敬诚殿叩谒梓宫之后立即受到两宫太后的单独召见。八月初六日,奕訢再次晋见两宫太后。双方密谈,达成了推翻“顾命大臣”的默契,而肃顺等人却完全蒙在鼓里。
在此前后,还发生了一件非同寻常的事情。八月初六日,御史董元醇上疏,奏请由“皇太后暂时权理朝政”,并“另简亲王(意指奕?)辅政”。从而挑起了“垂帘听政”与“赞襄政务”之争。两宫太后召见顾命八大臣,商议“垂帘听政”的奏请。端华、肃顺等人勃然抗命,说“臣等系赞襄幼主,不能听命于皇太后”。据说声震殿宇,吓得小皇帝惊怖不已,大声哭泣,以致尿湿了太后的衣袍。端华等退朝后,立即草拟谕旨,内有“我朝圣圣相承,向无皇太后垂帘听政之礼”的话,对该御史予以痛斥。皇太后将拟旨留中不发,拒不钤印。次日,八大臣又晋见太后,以罢政相威胁。两宫皇太后被逼无奈,将拟旨发下照抄颁布。
那拉氏曾与她的妹夫、醇郡王奕譞密议制服肃顺等八大臣的良策。奕譞说“此事非恭王不办”;恭王则认为“非还京不可”。两宫皇太后与奕訢合谋,乘梓宫还京,一举废除顾命大臣,夺取政权。
九月二十三日(夏历),咸丰帝的梓宫由热河启运回京,由肃顺亲自护送。那拉氏则抱着幼帝载淳同端华、载垣等七名顾命大臣一起,由小道先行,在京迎候梓宫。九月二十九日,皇太后与小皇帝返抵北京,向迎候的王公大臣哭诉载垣、肃顺等要挟无礼,欺侮之甚。大学士周祖培建言,先令解任,再行拿问。
九月二十八日,领兵在外的兵部侍郎胜保奏请“皇太后亲理大政,另简近支亲王辅政”。同时,在京王公大臣联名上疏,请皇太后亲政。两宫太后随即宣布,将载垣、端华、肃顺等解除赞襄政务大臣任,革职拿问。
十月初三日,两宫太后命群臣议载垣、肃顺等罪。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均令自尽,肃顺斩立决。其他顾命大臣或革职、或发遣。
载垣为第一代怡亲王胤祥四世孙,康熙帝的后裔,属近支宗室,排在载字辈。端华为郑亲王济尔哈朗七世孙,属远房宗室,故不排字,但郑亲王爵为“世袭罔替”八大铁帽之一,将端华夺爵赐死,在清朝历史上也是非同小可的大事。端华死后,王爵降为不入八分辅国公。同治三年(1864)七月,奉旨赏还郑亲王世爵,由济尔哈朗的另一支子孙承志承袭。
再说肃顺的结局。那拉氏对肃顺恨之入骨,政变成功后,决意杀戮不贷。诏书中说:“肃顺之悖逆狂谬,较载垣等尤甚……斩立决。”那拉氏早与肃顺结下怨恨。据说咸丰帝曾因那拉氏“忤旨”(违背皇上旨意)事与肃顺商议对策,肃顺建议效用“钩弋故事”,铲除那拉氏,仅留其子。西汉武帝喜欢钩弋夫人之子弗陵,想立为太子,又担心弗陵幼小,母后专权,为稳定刘氏政权,汉武帝在生前将钩弋夫人赐死,又将其子立为太子,即后来的汉昭帝。这就是“钩弋故事”。咸丰帝在位11年,所生皇子,只载淳一人。慈禧敢于顶撞皇上,也是因为恃子而骄的缘故。肃顺请咸丰帝效“钩弋故事”,是他的远见。但咸丰帝心有妇人之慈,没有采纳肃顺的建言。一次酒醉,不慎把肃顺的话泄露给那拉氏。那拉氏对肃顺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后快。
肃顺被押赴菜市口刑场,由睿亲王仁寿担任监斩官。据时人记载:肃顺身肥面白,白袍布靴,被绑缚倒置牛车上。车过骡马市大街,路旁看热闹的儿童欢呼:“肃顺也有今日吗?”一些人拾起瓦砾泥土向他扔去,顷刻之间,面目模糊一片。将行刑,肃顺仍谩骂不止:“想不到,受了小娘们的算计。”肃顺不肯下跪。刽子手就用大铁柄敲断他的两腿。
清朝定制,宗室行刑,在宗人府自尽,不赴刑场公开斩决。肃顺因比照叛逆例,所以绑赴菜市口行刑。慈禧、奕訢剪除政敌,逞快于一时,丝毫不顾及天潢贵胄的颜面。
肃顺富于权变,任事果断,最终却身首异处,栽在那拉氏、恭亲王的阴谋之下。肃顺被关入宗人府后,与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同聚一室,曾抱怨二王未听其建议,果断处置那拉氏等人,以致落得今日下场。二王无言以对。其实,落到如此下场,作为八顾命大臣主心骨的肃顺,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其一,恭亲王奕訢身为皇叔,在亲王中最为显贵,作为钦差全权大臣签订和约,在留京的王公大臣中声威显著。肃顺等顾命大臣不仅未能争取奕訢等皇族实力派,反而加以排挤,促使其与那拉氏联手,酿成了宫廷政变。
其二,肃顺锐意求治,不惜严刑峻法,因此积怨甚多。他却无所顾忌,依仗皇帝的恩宠,为所欲为,在朝中树立了许多对立面。
其三,肃顺忽视了“枪杆子”的重要性,未能得到京畿一带手握重兵的二大臣僧格林沁和胜保的支持。钦差大臣、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领兵在山东镇压捻军,上奏捷报内有“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等语,八大臣联名函告他“不宜书写皇太后字样”。僧格林沁复函反驳,说“嗣后奏报,仍不敢不如此缮写”。肃顺与二大臣本有积怨,明知他们尊奉皇太后,却束手无策,大权独揽,却没有军事上的支撑,最后的失败是很自然的。
其四,肃顺对那拉氏与奕訢的联手缺乏清醒认识。虽有清除那拉氏之心,行动却不果断。结果棋差一着,满盘皆输。
因为这一年是农历的辛酉年,所以这次政变又被称为“辛酉政变”(或“北京政变”)。从此,确立起两宫太后(一为钮祜禄氏,后来尊号叫慈安,又称东太后;另一为叶赫那拉氏,后来尊号叫慈禧,又称西太后)垂帘听政、恭亲王辅政的新体制。咸丰帝死后,顾命大臣曾为载淳拟定“祺祥”的年号,至此改年号为“同治”,意思是两太后一同治政。祺祥年号用了两个多月即罢废,在清朝历史上是最短的。
------------------------
1861年11月8日,立冬後第二天。
前一日西北風大作,寒氣驟降,塵埃瀰漫,落葉紛飛,至後半夜方息,京城內外,頓時一片蕭索氣象。
一大早,夜色未褪,沿著從宣武門到菜市口的宣外大街上,便已密密麻麻擠滿了各色人等,
甚至連兩旁酒樓茶市裡也人頭攢動,大夥兒紛紛踩著桌子蹬著椅子,翹首張望。
這一天,國家重要領導人、上一屆領導核心委任的顧命大臣肅順將被綁赴菜市口處決,誰也不想錯過這一歷史時刻!
名士李慈銘身染重病,高臥榻上,聽聞押解肅順之囚車過其門前,於是勉強起身出宅觀看,
只見「肅順白服,縛甚急,載以無帷小車。親屬無臨送者」。更有甚者,街道兩旁路人莫不「交口稱快」,
「其怨家皆駕車載酒,弛赴西市觀之」。待到行刑之際,一直默默無語的肅順突然開口大罵,據說
「其悖逆之聲,皆為人臣子者所不忍聞」。並且他一直不肯跪下,迫於無奈,
「出紅差」的官吏只得用鐵柄猛敲肅之雙膝,直至其雙脛碎折,方才跪地。劊子手趁勢手起刀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