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弓尒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战地诗章 娄山关 7版手迹 】

(2016-04-09 12:48:21) 下一个

 

 




【悲壮 恢弘 娄山关 苍山 残阳 佳句传】





 


 

以上3曲 忆秦娥

 

 

毛 泽 东

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公开发表 最广为流传的版本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忆秦娥.娄山关》手迹大约书于1962年或更晚,这幅作品被书家视为毛泽东草书精品。
书家评这幅手迹“和而不同,违而不犯”,自然流畅,毫无雕凿,乃书法之上品。

 

    据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回忆,有些书赠身边的工作人员,有些书法大家求毛泽东墨宝,
毛泽东都欣然应允,命笔赠书,
故而一些真迹流传至今。

毛泽东生前多次手书《忆秦娥 .娄山关》,现有多件(至少7版本)真迹传世。

 

 

版本 2

 

版本3

此幅和下幅 极为相似 同一时间 先后两幅??

而且 娄山关战斗发生在 1935年

这两幅却落款一九三四(年), 笔误 ???

 

版本4

这幅 也许当时走神或突被干扰?  词牌写错了, 忆秦娥 误写为 菩萨蛮

注意: 第二句  梧桐叶下黄花发

 

版本5

注意: 梧桐叶下黄花节

 

版本6

 

 致 葉大夫书

版本7

这幅 可以确知 是 毛泽东所书

 

梧桐叶下黄花发”版本,另一稿作“梧桐叶下黄花节”。

经过廿多年反复斟酌,毛主席在正式发表时将此句改为“长空雁叫霜晨月”。

 

-------------

 



 

【赏析】



毛泽东 这首《忆秦娥·娄山关》被有些大家称为 毛短句小令中的杰作,
词的后八个字 更是 震古烁今 空前绝后, 据说 周恩来 就十分欣赏此词。

《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的得意之作。他非常看重自己的这首词,
曾经把郭沫若《喜读毛主席(词六首)》中关于这一首的注释全部删除,
然后以郭老的口吻,亲自写了一段解释。


这是毛泽东对自己诗词罕见的 自注自解 最长最详尽的一篇。

从毛泽东自己的解释来看,《忆秦娥》作于1935年2月底重新攻占娄山关之后,
并非写于实施了战斗的25日当天, 更不是1935年1月遵义会议之前第一次攻占娄山关时。

不少人曾将此令与李白同牌词,《忆秦娥》竟相比较。
据说《忆秦娥》词牌为李白所首创, 但有异议, 坚持李白者 一个硬理由就是: 

舍白其谁? 除了太白 谁能写出这样的极品呢!

李白原词是: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这是一首好词,尤其最后八个字为王国维所激赏,认为 “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
(即登临之诗词 李后再无能高者, 即令后人闭嘴关口), 说的是不错。 

 

下为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显而易见,毛词脱化于李词, 韵脚一样,风格迥异,一为高古悲慨,一为豪迈沉雄。
毛词最妙处也在后面八个字, 据作者说,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
一到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他自以为颇为成功的这两句的。

 

毛泽东 不信 王国维 关口闭嘴之说 也的确别开生面 另展鸿图



此刻登高远望 看群山湧来 夕晖红映, 联想红军 于逆境血战 出生入死 血染山河

自江西苏区遁来, 血漫湘江, 浴火遵义, 艰难险峻, 九死一生, 出路何方?
遵义会议刚毕, 复出重掌指挥权, 摒弃了那些书生意气 和二杆子的胡作非为

自己的正确主张和路线 有可能执行, 得以从新开始, 走出险境, 走向胜利和辉煌。

 

娄山关胜利 是红军从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以来 节节失利损失惨重后的第一大战和大捷。

战后硝烟 苍山夕阳 浮想战前披星戴月 行军赴战 马蹄声声 军号哒哒

情景交融, 昭显此词格调之悲凉, 气韵之慷慨, 意境之阔大, 画面之壮美,
色彩之艳丽,它的情感, 力度, 深度 空前绝后 无二可及。

李白是从旁观者的角度来发思古之幽情, 叹息云烟过眼。
而毛泽东是一个亲驭战争的统帅, 从战斗打响到胜利夺关前, 心弦是紧绷的, 

遵义会后 首役土城之战失利之后 能否打下娄山关 至关紧要!

眼下 娄山关大捷 

使几年来的 胸痞块垒 窝囊压郁  豁然迸裂开朗 随战烟消散 心潮澎湃 欲驻不能。


单就这首忆秦娥来说, 尤其是这个结尾八个字, 是绝对超过了李太白的。


。。。。。。。
 

让我们来看一下诗人自己对这首诗的解释
(毛主席在1962年5月9日读了郭沫若对这首诗的注释后,
觉得郭老不了解当时战事心境, 故将郭沫若写的内容全部删去,
并以郭沫若的口气在清样的四边空白处写了一段对这首诗的自注性文字):


“我对于《娄山关》这首词作过一番研究,初以为是写一天的,后来又觉得不对,
是在写两次的事,头一阕一次,第二阕一次,我曾在广州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了意见,
主张后者(写两次的事),而否定前者(写一天),可是我错了。这是作者告诉我的。

1935年1月党的遵义会议以后,红军第一次打娄山关,胜利了,企图经过川南,渡江北上,
进入川西,直取成都,击灭刘湘,在川西建立根据地。但是事与愿违,遇到了川军的重重阻力。
红军由娄山关一直向西,经过古蔺古宋诸县打到了川滇黔三省交界的一个地方,
叫做‘鸡鸣三省’,突然遇到了云南军队的强大阻力,无法前进。

中央政治局开了一个会,
立即决定循原路反攻遵义,出敌不意打回马枪,这是当年2月。在接近娄山关几十华里的地点,
清晨出发,还有月亮,午后二、三时到达娄山关,一战攻克,消灭敌军一个师,
这时已近黄昏了。
乘胜直追,夜战遵义,又消灭敌军一个师。此役共消灭敌军两个师,重占遵义。

词是后来追写的, 那天走了一百多华里, 指挥作战, 哪有时间去哼词呢? 南方有好多个省,
冬天无雪, 或多年无雪, 而只下霜, 长空有雁, 晓月不甚寒, 正像北方的深秋,
云贵川诸省,就是这样。‘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两句,据作者说,是在战争中积累了
多年的景物观察,一到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
就造成了作者以为
颇为成功的这两句话。由此看来,
我在广州座谈会上所说的一段话,竟是错了。解诗之难,由此可见。”

 

 

 

红军两次攻打并占领娄山关

 

1935年1月7日红军长征途中占领遵义。

1月9日红军以猛烈火力从关南发起总攻,迅猛杀上娄山关,战斗大获全胜,为遵义会议的召开作出了重要贡献。

2月25日凌晨, 红三军团在军团长彭德怀的率领下, 再度向娄山关挺进,

指挥红一、三军团,与敌军为争夺关口展开激战, 歼灭敌军4个团。

随后又乘胜追击, 击败敌军2个师, 黔军被歼灭600余人, 红军伤亡100余人, 取得红军长征以来的首次大捷, 

毛泽东在娄山关上感慨万端, 吟出了长征中最为悲壮的著名诗句《忆秦娥·娄山关》。

 

----------

 

这首词写于二渡赤水之后的娄山关战毕 (当天西夕), 是红军自长征以来连连失利损失惨重后的第一次胜利,

也是长征以来他有心情写的第一首诗词之作, 及其有关长征的五篇诗词的首篇。

( 1 《忆秦娥.娄山关》,2《十六字令三首》,3《七律.长征》,4《念奴娇.昆仑》,5《清平乐.六盘山》。)

 

以下批注写在《忆秦娥.娄山关》词 那一页的 天头上

毛主席自注:

“万里长征, 千回百折, 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 心情是沉郁的。

过了岷山, 豁然开朗, 转化到了反面, 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由此看来,这首词,表面写景,而实际上是内心深处的描写, 这种蕴含,即词的虚处, 着而不露。

 这首作品, 是借景抒情, 把若干年来自己和红军的跌宕坎坷艰钜历程,很含蓄委婉地流露出来,

将那么悲壮惨荡的经历用最优美浪漫的词句和意境澎湧宣泄, 确为上乘极品之作。

 

 

 

【小生 撰辑】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