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弓尒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四野简史: 49-3 成立,55-4 撤销; 48-8 罗荣桓任东野政委,49-3改称四野政委】

(2015-11-09 15:25:43) 下一个

1945年8月8日,苏联政府对日宣战

八路军冀热辽军区遵照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朱德总司令的命令,1945年10月31日,由进入东北的少量八路军新四军和当地游击队、东北抗日联军等约2万名军人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总部位于佳木斯

 

抗日战争結束后,中央决定从关内解放区抽调一批部队和干部进入东北,会同东北的东北人民自治军,执行爭奪东北的战略任务。

中共先后将八路军山东军区直属队一部,第1、第2、第3、第6、第7师,第5师一部,鲁中滨海胶东渤海等军区主力部队各一部,共6万余人;新四军第3师(辖第7、第8、第10旅,独立旅)3万余人;陕甘宁边区第359旅、警备第1旅、教导第2旅各一部以及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延安炮兵学校学员等万余人;晋绥、冀中、冀鲁豫各1个团;以上连同先期进入的冀热辽部队一部共11万余人进入东北;与延安及各解放区的中共党政军干部约2万人陆续进入东北。

 

10月31日,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林彪任总司令、彭真任第一政治委员、罗荣桓任第二政治委员、吕正操任第一副司令、李运昌任第二副司令、周保中任第三副司令、肖劲光任第四副司令兼参谋长、程子华任副政治委员、伍修权任第二参谋长、陈正人任政治部主任。

 

各部队到达东北后,一面阻击国军的进攻,一面着手发动群众,清剿土匪武装,组织和发展武装。到年底陆续成立了锦热辽宁辽东辽西辽北吉林松江三江嫩江北安10个军区,东北人民自治军总兵力发展到27万人。

 

1945年11月14日,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

 

1947年4月20日,中共中央决定将晋察冀军区之冀热辽军区及所属部队划归东北民主联军建制,东北民主联军的总兵力达46万人

 

 

1948年1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区分为东北军区和东北野战军,以原民主联军总部机关为军区兼野战军领导机关,

林彪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任第一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吕正操周保中肖劲光任副司令员,

罗荣桓任第一副政治委员,陈云、李富春任副政治委员,刘亚楼伍修权任参谋长,谭政任政治部主任。

 

1948年7月至8月止,东北人民解放军总兵力已发展到103万人。8月14日,建立了东北野战军领导机关,由林彪兼司令员、罗荣桓兼政治委员、刘亚楼兼参谋长、谭政兼政治部主任。原第1前方指挥所改为东北野战军第1兵团部,肖劲光任司令员、肖华任政治委员;原第2前方指挥所改为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部,程子华任司令员、黄克诚任政治委员。

此时,东北野战军下辖2个兵团部、12个步兵纵队、15个独立师、1个炮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3个骑兵师、1个坦克团等共70余万人。

9月12日东北野战军主力南下北宁线,发动辽沈战役,至11月2日结束,击败国军至其47.2万余人伤亡,击败东北全境的大部分国军。

1948年11月13日,东北野战军所属第1至第12纵队按照中央军委规定的统一序列,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第39、第40、第41、第42、第43、第44、第45、第46、第47、第48、第49军,每军4个师5至6万余人;另以长春“起义”的国军第60军编为第50军。部队装备因辽沈战役的大量缴获而得到改善。11月下旬东北野战军奉命入关。

 

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东北野战军与华北军区第2、第3、第4兵团及地方武装一部发动了历时64天平津战役,导致国军约52万兵力伤亡或部分投降,击败了除绥远一隅和太原、新乡等少数孤立的国军以外的华北全境的国军。

 

根据中共中央军委1949年1月15日和3月7日的命令,东北野战军于3月11日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林彪任司令员,罗荣桓任政治委员,萧克任参谋长,谭政任政治部主任。

下辖4个兵团:

第12兵团,肖劲光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下辖第40、第45、第46军;

第13兵团,程子华任司令员、肖华任政治委员下辖第38、第47、第49军、

第14兵团,刘亚楼任司令员、莫文骅任政治委员下辖第39、第41、第42军;

第15兵团,邓华任司令员、赖传珠任政治委员下辖第43、第44、第48军及两广纵队;

原野战军所属之特种兵指挥机关改称特种兵司令部下辖2个炮兵师、1个装甲师、1个高炮指挥所和1个工兵指挥所。

原铁道纵队扩编为铁道兵团,归军委直接指挥。

 

1955年4月中南军区奉命改称广州军区,第四野战军番号撤销,部队进驻广州改编为广州军区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