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弓尒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毛主席 任命 林彪为东北 党政军一把手的 原委】

(2015-11-09 14:17:51) 下一个

1945年6月19日在延安召开的七大选举了44名中央委员,33名中央候补委员。

林彪 在44名中央委员排名第六。粟裕在33名中央候补委员中排名13位。

1945年8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林彪排在中央军委委员第八位。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共中央决定派毛泽东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8月27日,毛泽东为中央起草电报,正式向党内宣布:“中央决定毛、周赴渝谈判。在毛离延期间,刘少奇同志代理主席职务。”

毛主席8-28离延安赴重庆谈判,在渝43天,双十次日 返回延安。

 

1945年9月,中共中央确定“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和争取控制东北的决心之后,

进一步加强了对东北的工作(此乃毛的决策 尽管当时身在重庆)。

9月14日刘少奇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听取曾克林关于东北情况的汇报。会议根据刘少奇的提议,决定成立东北局,以彭真、陈云、程子华、林枫、伍修权为委员,彭真为书记。9月15日成立以彭真为书记的东北局,东北局全权代表中央,指导东北一切党的组织及党员的活动,东北一切党的组织和党员必须接受其领导。(任命不擅长军事的彭真为一把手 似乎不是毛主席的意思。彭 行政理论都很棒。)。

10月31日,东北人民自治军成立,已经6年半没带过兵的林彪任总司令员,彭真任第一政治委员,罗荣桓任第二政治委员。从1945年8 月以后,陆续被派往东北的就有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20名。他们是:4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候补书记彭真、陈云;政治局委员高岗、张闻天;中央委员林彪等。

到1945年12月,全国各解放区调往东北的部队达10.7万多人,干部约2万人,其中有中共中央委员、候补中央委员20人(含4名政治局委员),大大加强了中共在东北地区的力量。

1946年6月16日,中共中央向东北局发出由刘少奇起草,经毛泽东修改的关于东北局主要领导干部重新分工的决定电报:

“目前东北形势严重,为了统一领导,决定以林彪为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以彭真、罗荣桓、高岗、陈云四同志为东北局副书记兼副政委,并以林、彭、罗、高、陈五人组成东北局常委。中央认为,这种分工在目前情况下不但有必要,而且有可能;中央相信,诸同志必能和衷共济,在重新分工下团结一致,为克服困难,争取胜利而奋斗。”

七大选出了11名政治局委员,派去东北4个,陈云、彭真、张闻天、高岗,占1/3强;76个健在的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去到东北20个,占1/4强。林彪这时只是中央委员,彭真是东北最高首长——东北局书记、东北联军政委,但后来军事局面不利,而且彭 林 有隙,互不对付,毛主席下决心易帅集权,把东北交给林彪,任命他做东北局书记、东北联军总司令兼政委,彭真和其他3位政治局委员成了林的副职。这个决策在今天很难想象,用一个中央委员当书记,用四个政治局委员当副书记。

林彪升任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东北军区、东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

当时东北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战争军事展开,决定由林彪担任东北一把手,解决党政军统一指挥,结束了作为东北军事最高指挥官司令员的林彪, 连东北局成员都不是, 形成多头指挥,又无指挥的尴尬局面。

1946年7月7日,东北局扩大会议通过“七七决议”,出席会议的有在东北的中共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共19人,及部分党政军领导干部。最后达成一元化领导由林彪全权负责党政军统一指挥模式。

 

集党政军3大功能于1身的,当时5个野战军大区里,只有东北的林彪是个唯一。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