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弓尒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世纪才女 张充和 和 胡适 书法几幅】

(2015-06-18 16:11:18) 下一个

【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






张充和 手迹


张充和 著名对联







胡适 墨迹《贯酸斋〈清江引〉》(简称《清江引》) 尺寸约为一平方尺

文曰:

若还与他相见时,道个真传示:不是不修书,不是无才思,遶清江买不得天样纸!
贯酸斋的清江引。写给充和、汉思。适之。


如果标点符号不算,共计四十六字。下钤白文方印“胡适”。
左下角还另有三行小字:“黄裳留玩。充和转赠。一九八七年四月。”  
钤椭圆朱文小印  “丁卯”,即1987年。
所用纸是十二行信笺纸,左下有“晚学斋用笺”五字。应该是张充和先生旧藏的民国笺纸。

这是一件有些“故事”的书法作品,
是胡适于1956年12月在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的张充和寓所中所写。

1987年张充和回国探亲旅行时,在上海曾与黄裳先生会面叙旧。
黄先生说自己也曾藏有胡适的墨迹,但在“文革”中销毁了。
张先生在回美国之后就将这件胡适的《贯酸斋〈清江引〉》寄赠给了黄裳。

1998年,黄先生因夫人患重病需动手术而急筹资金,就将这件书法与其他的名人墨迹和藏书出售以救急。
《贯酸斋〈清江引〉》被书画收藏家潘亦孚购藏,具体的交易价格不详。
后来被潘氏刊印在他的《百年文人墨迹》一书中。   

此后不久,潘亦孚在香港用《贯酸斋〈清江引〉》与书画收藏家和翰墨轩书画店老板许礼平交换一幅画。
据说当时《贯酸斋〈清江引〉》的作价为2.5万港元。后董桥先生见到此件墨迹就请许礼平割爱,
许先生拟以原价转让,但董先生却执意要再加价3000元而购下。

董先生后来专为此件胡适的墨迹写了《胡适的字》一文,刊登在《苹果日报》专栏上,略述了购藏经过。
后此件墨迹还刊印在他的香港牛津版的《小风景》一书中,遂为世人熟知,成为“名迹”。   
胡适《贯酸斋〈清江引〉》墨迹,曾先后经过张充和、黄裳、潘亦孚、许礼平、董桥五人收藏,
辗转于美国加州及中国上海、香港三地。



胡适 那天 在张充和家里 给她写的旧作白话诗 没有写 诗题:

前度月来时,仔细思量过,今夜月重来,独自临江坐。
风打没遮楼,月照无眠我,从来没见他,梦也如何做?


上款题“四十年前的小词,给充和写”,下署“适之,一九五六,十二,九”,钤 白文印章。





张充和与傅汉思的结婚照

1948年11月9日,张充和与美籍德裔学者傅汉思在北平结婚。这一年,张充和三十五岁。
才貌俱佳的张充和身后不乏追崇者,但她却颇有魏晋风度,坦阔地与男女学士交谊,月下小酌、
弦乐唱酬、歌赋往来,甚至有高雅先生用甲骨文写信向她表达爱慕之意,她却始终不为所动。
而诗人卞之琳一直到四十五岁才结婚,也被认为是与充和有关。

  早在重庆时,学者章士钊曾赠予张充和一首诗,其中写道:“文姬流落于谁事,十八胡笳只自怜。”
蔡文姬诗书画艺音律皆通,是古代少见的具有思辨性的知识女性。
章士钊认为,充和之才可比文姬。
但张充和当时并不欢悦,因为蔡文姬被迫远嫁匈奴,诗中有“惋惜流落”之意。
许多年之后,张充和想通了,自嘲章士钊说对了,自己是嫁了个“胡人”。

  “胡人”傅汉思出生于德国的犹太人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和舅舅都是西方古典文学的教授,
他从小受到熏陶,还通晓多国语言。傅汉思在战前去了美国定居,战后与胡适相识,
应胡适之邀到北大任西班牙语系主任,并与曾留学德国的季羡林成为好友。
这个时候,解放战争开始,张充和也即将进入北大教书。
而他们的真正认识,是在中老胡同沈从文的家中。

  傅汉思帅气、儒雅,看上去一副书生气韵。张充和对他的最初印象就是“老实”,还有热情开朗。
充和喜欢阳光的、充满希望的东西。她不喜欢世俗,但不放弃传统。在种种情感的传闻里,
她不喜欢那种优柔寡断、黏黏糊糊的爱意,记得有人问她为何不能干脆地拒绝卞之琳的爱意,
她回答说:“人家没说请客,我怎么好说不去呢?”她在等待一份直接、干脆的感情。

  傅汉思回忆:“过不久,沈从文以为我对充和比对他更感兴趣。从那以后,我到他家,
他就不再多同我谈话了,马上就叫充和,让我们单独在一起。”在两人交往中,
沈从文有点半个“媒人”的意思,他渐渐发现,这个“洋朋友”来沈宅的目标已经转移了,
他就顺势让出了“空间”。这无疑是一种无形的鼓励,傅汉思真诚地表达出了自己的心意。

  1948年11月19 日,相识不到一年的张充和与傅汉思正式结婚。婚礼很简单,仪式也很短,
参加婚礼的一共只有十四个人,张充和的娘家人是沈从文、三姐兆和及两个堂兄弟,还有龙朱和虎雏。
此时平津战役即将打响,兵荒马乱之际,没有人去关心,
一个将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得丝丝入扣的名门小姐,为何嫁给了异国学者。

  一个月后的一天早晨,张充和正在烧稀粥,突然得到通知,要他们立即撤离北平,去美国。
两人饭都没吃,急匆匆收拾东西离开,临走前给三姐兆和打了个电话。
匆匆去国,或许张充和内心里并没有长期定居的意思,这一去却怕是再也难以“回还”。

  很多人都看到了张充和在美国传奇、风光的一面,可又有多少人能从一个普通老人的角度想想她的心思。
合肥,是她的童年记忆;苏州,是她的闺阁往事。她离开大陆的时候,落下了很多重要的东西,
正是想着有一天能够回来。回到家乡,回到她的“阁楼”来。

  早在1949年下半年,好友章靳以就曾致信在美国的充和,让她回来看看祖国的繁荣景象。
但充和没有回来。黄裳先生曾委托靳以向充和索字,结果一纸书条一耽搁就是三十年。
三十年后,张充和书写的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到了黄裳手里,
充和还在卷末题记是应黄裳先生三十年前转托靳以之嘱。黄裳为此写下了《宿愿》一文。
据说黄裳在收到《归去来辞》时,说不出是什么滋味,痴坐了许久,不由自主地发问:
“女画家到底为什么在去国三十年后写下了这么一篇《归去来辞》呢?真不是一叹就能了事的。”

  而在章靳以的客厅里,伴随着他走完一生的,也是陶渊明的《归去来辞》,虽是印刷体,
却让他视为珍物。到其女章小东女士接手后,仍旧珍藏着,并赴美拜访了充和,
倾听那一辈人的知心往事。靳以到底是懂得充和的。归去来兮,何日归来?

 



   张充和 2013年百岁寿诞 

(1914年5月17日-2015年6月17日)

(其丈夫傅汉思 于2004年8月26日去世)




大约是1933年 张充和 以文学几乎满分 数学零分 被北大校长 胡适 破格录取。
所以 胡 张 为师生, 后来在美又相处(加州 1956~?)

张充和曾说过,自己交往的朋友中,很少有政治人物,就算有,交往时也不涉及政治,
她天生对这个东西不感兴趣。这好像也是张家四姐妹共同的特点。

时光悠然飘到了1981年,张充和在学校传播昆曲和书法的影响力渐渐增大,
再加上夫君傅汉思身为耶鲁大学东方语言所所长(据说他在家都和张充和说汉语),
夫妻合璧,让汉学在耶鲁有了立足之地。

--------

遗憾 当年同在耶鲁 竟无知张傅先生 错失一识。
虽然后来我写的 以张先生著名对联为题的综辑 广为流转。
先生昨日乘鹤西去, 今日特誌送行。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