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 两位大诗人 的 咏梅诗
李攀龙 咏梅 两首
署中有忆 江南梅花者 因以为赋
欲问梅花上苑迟,坐中南客重相思。
开帘署有青山色,对酒人如白雪枝。
驿使书来春不见,仙郎梦断月应知。
偏惊直北多烽火,昨夜关山笛里吹。
张驾部宅 梅花
仙郎雪后建章回,清夜西堂拥上才。
笛里春愁燕塞满,梁间月色汉宫来。
即看芳树催颜鬓,莫厌寒花对酒杯。
共忆故人江北望,因君罢赋倚徘徊。
高 启 梅花 九首
其一
琼枝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其二
缟袂相逢半是仙,平生水竹有深缘。将疏尚密微经雨,似暗还明远在烟。
薄暝山家松树下,嫩寒江店杏花前。秦人若解当时种,不引渔郎入洞天。
其三
翠羽惊飞别树头,冷香狼藉倩谁收。骑驴客醉风吹帽,放鹤人归雪满舟。
淡月微云皆似梦,空山流水独成愁。几看孤影低徊处,只道花神夜出游。
其四
淡淡霜华湿粉痕,谁施绡帐护香温。诗随十里寻春路,愁在三更挂月村。
飞去只忧云作伴,销来肯信玉为魂。一尊欲访罗浮客,落叶空山正掩门。
其五
云雾为屏雪作宫,尘埃无路可能通。春风未动枝先觉,夜月初来树欲空。
翠袖佳人依竹下,白衣宰相在山中。寂寥此地君休怨。回首名园尽棘丛。
其六
梦断扬州阁掩尘,幽期犹自属诗人。立残孤影长过夜,看到馀芳不是春。
云暖空山栽玉徧,月寒深浦泣珠频。掀篷图里当时见,错爱横斜却未真。
其七
独开无那只依依,肯为愁多减玉辉。帘外钟来初月上,灯前角断忽霜飞。
行人水驿春前早,啼鸟山墙晚半稀。愧我素衣今已化,相逢远自洛阳归。
其八
最爱寒多最得阳,仙游长在白云乡。春愁寂寞天应老,夜色朦胧月亦香。
楚客不吟江路寂,吴王已醉苑台荒。枝头谁见花惊处,袅袅微风簌簌霜。
其九
断魂只有月明知,无限春愁在一枝。不共人言唯独笑,忽疑君到正相思。
歌残别院烧灯夜,妆罢深宫览镜时。旧梦已随流水远,山窗聊复伴题诗。
在一般文人乃至文学大家心目中,明朝的诗词创作乏善可陈。
毛泽东开始也是这么认为的,但通过阅读《明诗综》等史料,他改变了看法。
1957年1月,他同诗人袁水拍、臧克家等人谈话时曾说:
“我过去以为明朝的诗没有好的,《明诗综》没有看头,但其中有李攀龙、高启等人的好诗。”
高启是江苏苏州人,博学工诗,洪武初年曾被推荐参与修撰《元史》,
朝廷授他翰林院国史馆编修,复命他教授诸王。在一次召对中,高启表现出色,
朱元璋有意让他任户部右侍郎,但高启自陈年少不敢当此重任,朱元璋乃赐白金放还。
在居吴淞江之青丘期间,高启因为给苏州知府魏观擅修府治作《上梁文》而得罪,被腰斩于市,时年39岁。
李攀龙是山东济南人,明代嘉靖年间被推举为诗坛领袖,官至河南按察使。
李攀龙胸罗万卷,才思劲鸷,为人十分简傲,居乡期间构白雪楼,“宾客造门,率谢不见,大吏至亦然”。
其论诗力挺盛唐,认为“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创作则“务以声调胜”。
李攀龙的诗学成就,在当时及以后均有争议,褒之者如王世贞等推崇过盛,而贬之者则务求使之体无完肤。
沈德潜的《明诗别裁集》收录李攀龙诗词共35首,
认为其古乐府及五言古体临摹太过,而七言律诗及七言绝句则“高华矜贵,脱弃凡庸”。
毛泽东多次提到过李攀龙。据臧克家回忆,“文革”前夕,毛泽东曾在约他谈论诗词时说过:
“他们给我弄了部《明诗综》来,我觉得李攀龙有些诗写得不错。”
诚如毛泽东所言,李攀龙的一些诗作独出机杼,耐人寻味。如他写的《平凉》一首:
“春色萧条白日斜,平凉西北见天涯。惟余青草王孙路,不入朱门帝子家。
宛马如云开汉苑,秦兵二月走胡沙。欲投万里封侯笔,愧我谈经鬓有华。”
诗中将塞外风光与人生感喟融为一体,殊为难得。还有一些诗句,
如“吴下诗名诸弟少,天涯宦迹左迁多”、“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看”也皆意境悠长,启人遐思。
据周士钊回忆,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毛泽东曾戏改杜甫、李攀龙的诗作讥嘲林彪。
李攀龙的《怀明卿》一诗写道:
“豫章西望彩云间,九派长江九叠山。高卧不须窥石镜,秋风憔悴侍臣颜。”
毛泽东将最后一句改为“秋风怒在叛徒颜”,以示他对林彪的唾弃。
除高启、李攀龙之外,毛泽东评点过的另一位明代诗人是杨继盛。
杨继盛(字椒山)为河北保定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曾任兵部武造司等职。
杨继盛为人刚直,尤憎恶严嵩,曾上疏劾嵩十大罪,因此被祸。
其绝命诗曰:
“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
杨继盛的诗学成就虽不能与高启、李攀龙相比,但其诗作少而精。
众所周知,李大钊烈士曾说过“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殊不知这句话的原创者就是杨继盛,
李大钊不过是将“辣”字改成了“妙”字而已。清末民初学者陈田撰《明诗纪事》,
收录了杨继盛的一首送别诗:
“一上离亭几度愁,十年尘梦叹沉浮。悠悠月笛山城夕,漠漠寒云江树秋。
作客南来俱万里,送君北去自孤舟。他乡正有思归兴,况复征旌出石头。”
1959年夏,毛泽东曾与梅白在庐山谈诗,他念道:“遇事虚怀观一是,与人和气察群言。”
接着便问梅白:“你晓得这是哪个的作品?”梅白说:“是不是明代杨继盛的诗?”
毛泽东高兴地笑了:“是的,这是椒山先生的名句。我从年轻的时候,就喜欢这两句,并照此去做。
这几十年的体会是,头一句‘遇事虚怀观一是’,难就难在‘遇事’这两个字上,即有时虚怀,有时并不怎么虚怀。
第二句‘与人和气察群言’,难在‘察’字上面。‘察’不是一般的察言观色,而是要虚心体察,
这样才能从群众中吸取智慧的力量。诗言志,椒山先生有此志,乃有此诗。这
一点并无惊天动地之处,但从平易处见精深,这样的诗才是中国格律诗的精品。”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