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弓尒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岳麓书院·赫曦台】 --- 诗对

(2012-09-11 16:15:58) 下一个

 





岳麓书院·赫曦台




1167年(宋乾道三年),朱熹自闽来访张(时任山长,即书院院长),讲学岳麓、城南书院,停留二月,常晨起登麓山观日出。在《云谷山记》文中说:“余名岳麓山顶曰赫曦” 张筑台,朱熹题额“赫曦台”。后废。 1528年(明嘉靖七年),知府孙存复建"赫曦亭"于原址,又废。1790年(清乾隆五十年),山长罗典在书院大门前坪建一台,曰前亭,又名前台。



 


1821年(道光元年),山长欧阳厚均发现赫曦台原碑刻,为存朱子故迹,改前亭名赫曦台。1868年(同冶七年),巡抚刘昆重修时,台前更置石柱一对,坪铺麻石,增建围墙。 台为湖南地方戏台典型形制,前部单檐歇山与后部三间单层弓形硬山结合,青瓦顶,空花琉璃脊,弓形封火山墙,挑檐卷棚,呈凸形平面,前后开敞,可登石级而上。


 





 


 


 


 1955年6月20日上午,毛泽东横渡湘江后,弃车步行登山。此时他虽年过花甲,仍健步如飞,走在最前面。他粗气也不喘一口,还和陪游的周世钊等谈笑风生,不觉间一直登上了矗立在岳麓最高峰的云麓宫,仍不肯停下休息。又走到宫外的望湘亭,凭着石栏,眺望美丽如画的橘子洲和北去的湘江。长沙市区烟雾缭绕彩旗招展,一片繁荣昌盛的和平景象,与过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时代迥然不同了。然后又巡视云麓宫壁间悬挂的诗词对联,询问柱子上悬挂的“西南云气开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的对联和“一雨悬江白,孤城隔岸青”的诗如何不见了?有关人员告诉他说:“岳麓山曾经过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火的摧残,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渐修复。但对联、诗词等尚来不及恢复原来面貌。”


 
    这次横渡湘江和健步登云麓宫,周世钊一直陪侍在毛泽东身旁。看到老同学的矫健身姿和老当益壮青春焕发的精神状态,十分高兴,夜不能寐。不觉诗情涌动,不吐不快。就取笔在手,一首情真意切的七律油然而生:


 
    滚滚江声走白沙,飘飘旗影卷红霞。
    直登云麓三千丈,来看长沙百万家。
    故国几年空兕虎,东风遍地绿桑麻。
    南巡已见升平乐,何用书生颂物华。


 
    后来将这首题为《从毛主席登岳麓山至云麓宫》的七律诗寄毛泽东“审正”,同时还寄去了自己的另外数首诗作。


 
    于是便有了毛泽东1955年10月4日致信周世钊的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唱和:


 
    惠书早已收读,迟复为歉。承录示程颂万遗作,甚感,并请向曹子谷先生致谢意。校额诸件待暇当为一书,近日尚未能从事于此。读大作各首甚有兴趣,奉和一律,尚祈指政。


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


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鸡虫事可哀。莫叹韶华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5册,第408页。


 
    毛泽东信中的程颂万为湖南宁乡县晚清诗人。曹子谷即曹籽谷,长沙人。新中国成立前担任过湖南省教育厅长、湖南大学校长。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湖南省政协常委、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




 


信中所说“赫曦台”是岳麓书院的附属建筑,据说是宋代朱熹曾讲过学的地方,


毛泽东的这首《七律•和周世钊同志》现镌刻其上。
    


 




【2012-9】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