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分田到户的五大弊端

(2009-11-12 12:43:15) 下一个
老田 有一种广泛流传的说法,说在大陆解决吃饭问题是改革开放的一大成效,这是违背事实的。实际上解决吃饭问题的四大步骤都是在人民公社时期取得的。首先大陆属于季风性气候,旱涝灾害比较严重,农业的减灾防灾工作具有重要地位,而几乎所有的水利设施都是在分田之前进行的,而且在分田之后,由于地方和个人利益的驱动,原有水利设施往往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其次,特别是以推广双季稻为主要标志(此外还有套种和间作)的复种指数的提高,使土地的产出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第三是化肥农药的广泛使用为农业单产提高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第四是土壤的改良工作和土地面积的扩大,这个工作在分田到户以后基本停止。这四步在分田之前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分田到户以后,在提高粮食总产量和大众食品供应方面,除了化肥使用量急剧上升之外,几乎没有值得一提的重大进展。在城市和发达地区,由于培植富人的政策所取得的成效,副食品和一些从前没有消费对象的高档供应品开始有充足的供应。这确实是在老毛消灭富人和剥削阶级的政策中看不到的繁荣景象,这同时也是对绝大多数人毫无意义的东西,不能武断地把他说成是解决了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吃饭问题,这实质上只是解决了少数人的“吃菜”问题。自从共产党在农村实行包产到户以后,已经接近20年了,在20年的历程中,早期的新鲜劲业已过去,一些重大弊端却日渐发展和积累。与此同时,西方一些人得意扬扬地宣称共产党政权的合法性被大大地削弱了。 一、分田到户的五大弊端 1、农业增产严重依赖增加化肥使用;目前国内的化肥使用量急剧上升,大江大湖的富营养化与此不无关联。另一个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土地的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板结和退化问题突出,同时化学肥料的大量使用还形成恶性循环,要维持同样产量也必须逐年投入更多的化肥。这是因为单个农户几乎无法单独进行土壤改良作业,只有别无选择地增加化肥使用量。2、一些有利于环境和长期稳定增产的措施和新技术难以推广和落实;几十年来,农民的生活习惯没有太大的变化,燃烧薪柴作饭的结果是大大增加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大量的有机物被燃烧而没有还田,导致土地肥力的持续下降。而在1970年代末,每个县都已经设立专门机构开始推广沼气,但这个进程随着分田到户嘎然而止。新技术和科技成果难以转化成实际的效益,与单个农民家庭对新技术的风险承受能力低、学习和接受难度大、投入和产出的比例过小有着不可回避的决定性作用。3、一些旧的东西再度泛滥、管理难度增加、农村安定性降低;在分田到户以后,没有集体的协调作用和共同利益,许多原本不存在的个人矛盾突出起来,甚至几乎一度被根除的宗法观念也沉渣泛起。农民争水的利益纠纷常常发生,而且在气候干旱时期的灌溉不能够按保证本地区最大收获来决定,而是屈从于平衡、甚至是谁家有势力争到水。退耕还林工作的难度极大,也与管理千家万户的分散农户极为困难有关。4、整体利益非常难以体现;这表现在1950年代以来长达30多年的大规模土地改良和投入进程的终止,这是不言而喻的,没有集体和共同利益,一些需要大量劳动的工作再也没有能够进行,如土地平整、低产田改造、盐碱地改造、水利设施的建设。而且改良谁家的田地、甚至是首先改良谁家的田地都成为一个难以协调的难题。5、整体产出水平达不到应有的水平;由于耕地被分给单个的农户,一些农户存在经济和劳力上的困难,缺乏必要和及时的投入,土地的产出离当地平均产量差距很大,在宏观上粮食总产量也达不到应有的水平(与今天化肥使用状况相对照)。 二、土地的所有权问题和农业投资的特殊性 许多年来一些人一直主张把土地私有化,其理由是这样会让农民更加注重土地的投入,行为具有长期化,增加农业的后劲。若这些人不是从来没有去过农村,就是彻底的自由主义者——对私有化具有根深蒂固的癖好。在1949年以前的几千年中,土地的私有化是一个一成不变的事实。然而,土地的改良和投入的结果和成效并不能令人满意,反倒是在分田之前的30年中,对土地的投入超过任何世代。不明白土地投入的特殊性,是无法理解这一点的。到目前为止,科学研究的成果表明,在对土地的各种改良措施中,以土地平整所能起到的增产作用最大。主要在于大块的土地不仅在耕作上更节省劳动量,而且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发现比土地平整在保水保肥方面能够体现更大的作用。经过农业和土壤科学家几十年的研究,发现了一条我们老祖宗已经实施了几千年的真理:修梯田能够增产。由于修梯田所带来的效益不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收回,也许投入需要几十年几百年才能抵消投资。所以通常的投资规律都指向这一投入是没有效益的。而投入需要组织大量劳动力不计成效地工作,才能够向自然求取更多的收获。这样的工作组织不是地主和资本家所能够进行的,只有在人民公社化以后的共产党各级政府才能够有效组织这一工作。确实共产党在不到30年的时间内,在列祖列宗留下2亿亩梯田的基础上,又领导农民新修了2亿亩梯田,黄土高原上的陕西镇安一个县就新修了4万亩石埂梯田(因为黄土具有湿陷性所以最好用石头垒田埂)。盐碱地改造和修梯田一样都是极为费工的事业,而且由于土壤元素有向地表迁移的特性,盐碱地的改造还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法,必须不时进行效果巩固才行。河南周口地区的盐碱地被全部消灭,并相应进行了大量的土壤改良工作。这也是人民公社化的成效。除了极其少的非典型的个案以外,由于农业的产出水平很低用水量又很大,各种水利设施也一样难以在一定期限内体现投资效益。而且水利设施受自然条件的制约,这种自然条件并不按受益土地面积平均分布,必然涉及跨地区的利益不平衡问题,甲地土地必须退耕而乙地才是受益者,由于农业的收益不仅难于有可观的提高,而且也难以统计在具体数字上,利益的输送问题是极为难以解决的问题,按市场经济或者私有化的绝对权益分清原则,恐怕永远都摆不平,结果只好在大多数情况下放弃。相反,只有共产党组织人民公社和社员,在30多年的时间里,使用极其落后的“蚂蚁搬泰山”的肩挑手提方式,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新修了80000多座水库,近200000公里的防洪大堤,在减灾防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分田到户以后,向个人所有制是走近了一步而不是相反,也是从集中到分散进了一步。分散的结果是土地的改良和投入更加难以组织和进行了。最近二十年来,农业的基础不是增强而是削弱了,粮食的增产只是一味的靠增加化肥使用而已,这是朝不保夕的短视行为。 三、对人民公社的评价 在中国农村,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然经济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农民是一盘散沙的情况也一直延续了几千年。人民公社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的经济组织,它把分散的农民个人和家庭利益扭结在一起,使中国农民千百年来首次生活在一个集体之中,分散的个人力量第一次能够比较好地进行集中,能够干成一些许多世代以来阻力重重的事业。也许对于中国农民而言,这有点违背最自然的“一亩三分地”的古老观念,在感情上有点心不甘情不愿,但并没有妨碍人民公社组织在它的二十多年的存续期间,为农民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和长足的进步。也许人民公社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但是它是几千年历史中唯一有成功记录的组织形式,它超越了一切空想和愿望,给中国农村面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在实际上极大地提高了农业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使中华民族的生存不再受到严重自然灾害的威胁,为新中国的工业化确立了一个可靠的基础,这些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把解决吃饭问题说成是“改革开放”政策的成果,是站不住脚的。相反,在近二十年内,农村的整体状况没有根本改善,和1958年开始的大兴水利和农田改造相比,差距何其明显。近些年来由于乱收费和高学费的刻剥,农村的状况反而大有下降,失学儿童数目巨大,如果不扭转这个局面,中国的成人识字率有可能退到印度的水平。更为让人难以理解的是,合作医疗也被轻率地抛弃,使得中国农村的医疗保健水平也急剧下降。历史终将回到它本来的面目,抛弃人民公社和公共的教育医疗服务,是非常愚蠢的行为。中国农村人口基数庞大,农村状况的改善极大地影响中国的整体水平,直到今天,按人文发展指数进行衡量,中国得分和排位大大超过人均GDP水平,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在大多数人的教育和卫生保健方面,达到了其他国家在同等收入水平所达不到的高度,而这一切都是人民公社时期的宝贵遗产。在没有更好的组织形态时,愚蠢地全部地解散人民公社,盲目废除公共服务,是蓄意把脏水和小孩一起泼了出去,引用毛泽东的一句话叫做“翻案不得人心”。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