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炒青茭土豆片, 几十年前吃过食堂的人应该都不陌生, 切的厚薄不均的土豆片, 大小不一的青茭块, 和埋在菜里, 零零星星的几小片肥肉, 食堂的大师傅拿个长柄的大铁勺, 从大铝盆里给你盛一勺, 你还期望他的手腕多抖一下, 就多几片菜落到你的搪瓷饭盆里了.
这是那时候在集体食堂里很平常的一道菜, 奇怪的是我妈好象从来都没做过的, 可能食堂吃得太多, 加上我妈不喜欢青茭. 我倒是一直没吃腻, 而且在后来不怎么吃食堂之后, 有一次忽然就想起了这道菜, 自己在家实现了一把, 竟然还延续着那份好感. 现在它仍是我家餐桌上很受欢迎的家常菜式, 前几天做的那盘, 帅哥一直吃到盘子里的最后一个小土豆渣被消灭掉.
我小的时候, 集体生活好象是很普遍的一件事. 从幼儿园起是全托, 中学就开始住校. 大学更是七八个人的宿舍, 一住四年, 姐妹几个真的象是一家人了. 那时候, 街头巷尾没有现在这么多的餐馆饭店, 几乎所有稍具规模的工作单位都设有食堂, 而且是一水儿的大锅炒菜, 炒好后装在大铝盆里, 大笸箩捞饭, 或装一筐大馒头包子, 用一个本应是白色但已经完全变了色的棉垫子盖着, 食堂的角落里有时会有一大桶酱油汤可以自己免费盛. 狭小的卖饭窗口外, 人们拿着自己的搪瓷饭盆, 或者铝饭盒, 张望着每个窗口上的小黑板上经常是错字连篇的几道菜名, 相熟的还会交流一下各自的选择. 打饭的人群中也经常是阶级斗争不断, 有找熟人加塞不排队的, 有为抢个好菜生挤的, 还有和大师傅混了脸熟就常要求多盛半勺的, 云云众生相, 好不热闹.
我幼儿园是全托, 最早的集体生活记忆. 幼儿园的饭菜我已经没什么印象了, 唯一记得的是常吃苜蓿肉, 我不喜欢黄花菜的味道, 但老师是不鼓励剩饭的, 所以就和同桌的小朋友搞私下交易, 把黄花菜挑出来放手心里, 从桌子下面传给其他小朋友, 换回他们不喜欢的木耳或者白菜鸡蛋等.
上小学的时候, 离家近, 中午都是回家吃饭的. 但那时妈妈上班远, 中午不能回来. 爸爸每天从单位食堂用一个花的搪瓷盆给我们打一盆饭菜, 骑车十几分钟回来, 照顾我们吃完, 再各自去上学上班. 爸爸单位比较大, 食堂的饭菜做的好吃, 这是我中学开始在学校吃饭时才对比体会出来的.
我的中学, 虽然离家不远, 但学校也设了给学生的食堂, 那时在学校吃午饭叫入伙, 我也就入了. 食堂很小, 也很简陋, 就设在锅炉房旁边的一间小屋里. 屋里摆几张大圆桌, 没有椅子, 每十个人一桌, 每桌有一个桌长, 负责领回这一桌的一盆菜, 一盆主食, 有时是米饭, 有时是馒头或者发糕枣糕包子等, 都用大脸盆盛着. 桌长负责把饭菜分给每个人. 同桌的人相互还都挺照顾, 女生吃得少, 男生就多盛点儿, 好象吃饱是没什么问题的, 但吃好就不能计较了. 分完饭, 大家都站着吃, 男生贫贫逗逗, 女生叽叽喳喳, 一顿饭也吃得快快乐乐, 吃完再到隔壁开水房打点儿开水涮涮饭盒, 也算有口热汤喝呢. 那时候我印象深刻的就有青茭土豆片这道菜了, 好象还有炖土豆块, 熬白菜, 烧茄子, 豆腐干炒芹菜, 西红柿鸡蛋, 焖扁豆, 当然土豆茄子等肯定是不削皮的, 芹菜扁豆也不会去筋了. 有时也会吃红烧排骨(多为腔骨), 大肉丸子等. 炖肉的日子, 上午的第三节课还没下, 就能闻到扑鼻的香味了, 第四节课便会上得很难过. 即使那时的饭菜很平常, 条件也很简陋, 可每天我们还是很期待这顿午饭和中午的时光. 也许是生长期的缘故, 每天都是第三节课就已经饥肠辘辘了, 而且好象越是早饭吃得多, 中午就饿得越早, 所以中午无论吃什么都会觉得香. 吃完饭, 天气好的时候几个好朋友会到街上散散步, 学校附近有个中等规模的商场, 也是我们常去逛的. 天气不好, 就在教室里打牌聊天. 无忧无虑的快乐!
高中时, 搬了家, 住的离学校远了, 我就开始住校了. 这下一日三餐都混在食堂了, 还是一如既往的入伙制, 没有什么精彩, 但也时有期待, 就是每星期会有一两顿饭吃炖肉或肉丸子. 为了弥补食堂伙食的缺少油水, 每个周日晚上返校的时候, 妈妈都会为我炒些酱油腌好的肉片或其它肉菜, 装在瓶子里带到学校, 差不多够我配着学校的饭菜吃两天. 食堂伙食的最大优势就是一日三餐定时定点, 绝对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特别是正处于没什么自我管理概念时的我们. 就是这样的集体生活, 教室宿舍的两点一线, 大锅吃饭, 上下铺的情谊, 陪着我们经历了青春的萌动, 还有令人终生难忘的高考岁月.
上了大学以后, 食堂的概念明显和中学不同了. 宽敞明亮的大厅, 人头攒动熙熙攘攘的人流, 提着暖壶端着饭盆的男生女生, 一到饭点, 校园的生活区就变的热闹而亲切. 小路两旁还会有一两个卖水果的摊贩, 生意也蛮兴隆的. 食堂里的饭菜品种多起来, 肉菜素菜基本都能保证. 当然这个青茭土豆片仍是常见菜式之一. 买饭要用饭票, 塑料的, 一张张印着一角贰角, 五角一圆的. 一圆的都不很常用, 也就是用来买小炒改善生活.
小炒一般都是在食堂的最里面, 有个专门的角落. 顾名思义, 小炒就是小锅现炒的菜, 比起各个窗口的大锅饭菜来, 当然是又上了一个档次了. 油水肉量味道都会好些, 根据掌勺师傅的不同擅长和食堂当天的备料, 每天的菜谱都有些变化. 滑溜肉片, 糖醋里脊, 有时还会有鱼香肉丝红烧小黄鱼之类的. 小锅炒的菜, 旺火热锅, 锅铲飞舞, 炒勺颠落, 一锅炒出来能卖七八份的样子, 排个队等上两三锅的时间就行了. 我们一般都是换饭票的日子就会奖励自己一顿小炒. 或者是以前的同学, 好久没见的老乡来访, 亦或是同学间打赌的赌注, 于是一起热热闹闹地买上两份, 就着饭厅里的桌椅, 边吃边聊, 有点儿下馆子的感觉呢. 想吃小炒的时候还要早去, 晚了就没有了.
大学的生活区, 食堂一般都不只一个, 学一食堂, 学二食堂...., 时间长了, 就知道哪个食堂的什么饭菜味道可口, 也就可以选择着去吃了. 那时大学的食堂还有一个功能, 就是承担每个周末由学生会组织的舞会, 本校的学生还会邀上其他学校的朋友老乡一起去跳舞. 当时系里很是有几个舞会明星, 回回打扮得漂漂亮亮, 闪耀舞场. 不过大部分还是我们这些青涩的打酱油的, 虽然也要认真修饰一下, 但还是一股不谙世事, 懵懵懂懂的样子. 周围同学中舞会上的奇遇还是有的, 特别是圣诞节的大爬梯, 各个高校都是热闹非凡呢. 这应该算是学生步入社会前的一种社交活动吧, 单纯而充满激情和向往. 也不知现在高校里还有没有这些活动?
工作之后不久, 赶上各单位的食堂都搞承包制, 饭菜的质量好不好各有评说, 但饭菜的价格是在缓步上升的. 又是统一餐盘, 又是份饭制的, 总让人逐渐感觉食堂的亲切感越来越少了. 加之街面上的小饭馆小吃铺日渐多起来, 自己又开始有了家, 食堂的饭菜就越吃越少了. 到如今, 竟成了很久远的回忆了. 没事想起来, 总是那几道最平常, 最大锅饭的菜, 时时竟钩起了小谗虫. 家里小锅虽没有食堂的大锅粗犷, 但凭着记忆实现几道旧菜, 多少还是能感受些往日的光阴岁月.
肉炒青茭土豆片:
材料: 中等大小土豆2个, 绿青茭1个, 五花肉200克
做法:
1, 土豆对切两半, 每半个再对切一下, 每块再分别切成片. 青茭用手掰成和土豆片大小一样的小块, 备用.
2, 五花肉切片用盐, 糖, 生抽, 老抽和水淀粉拌匀腌20分钟.
3, 炒锅入油, 待油温热, 下肉片炒至变色, 下土豆片翻炒均匀, 加盖焖一会儿. 如果锅太干, 可适当加少量水.
4, 待土豆七八成熟, 加入青茭片, 加盐和生抽调味, 翻炒均匀入味. 一两分钟后即可起锅装盘.
不知以前食堂的大师傅们是这样炒的吗?
另: 文中所说"青茭", 其实就是"青椒", 以前食堂的小黑板上, 菜市场的价目牌上常写"青茭", 让我记忆深刻, 故引用之.
我的新浪博客(多图):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9a2eb40100nm6l.html
握手握手,常常我们的记忆就是被一些食物的味道串起来的.
呵呵, 同好哈, 平平常常的美味.
还真的就是青椒, 只是以前食堂的小黑板, 菜市场的价目牌子上都是写"青茭"的, 嘻嘻, 也许这个字更简单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