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07 Whiteface 滑雪纪实

(2009-09-11 13:07:15) 下一个
相信许多滑雪爱好者都有这种感受:自打爱上了滑雪,原先那般漫长的冬季,顿时需要“只争朝夕”。阿烦也不例外。2007年的第一场雪还未见到之前,我就把Banff、Whistler、Whiteface,定成了这个冬季渴望探访的“三座大山”。 为了适应大山滑雪对体能补给的要求,阿烦顶着被朋友们笑说“太夸张”的压力,在Camp Fortune和Mont Tremblant进行了近一个月的背包负重、胸挎相机的针对性练习。然而今年是个少见的暖冬。这厢眼见儿的日历都翻到了2月份,正儿八经的大雪还没怎么下,怎不叫人心焦如灼。

所幸天公开始作美,接连几场大雪让周围不少雪场纷纷公告其雪况要么Gorgeous, 要么就是Perfect。时不我待!挟去冬JAY PEAK恶劣环境下集团攻坚之余威,2月的第一个周末,多伦多总舵的召集渥太华和蒙特利尔三地滑雪爱好者。组织了一只近70人的代表团,兵分三路,向位于美国纽约州的Whiteface 雪场进发。

渥太华分舵一行七人,由分舵主水上漂水哥带队,2月2日戊时三刻摸黑悄然潜入美国境内。是夜,细雪霏霏,平均车速仅为50公里上下。200多公里的行程,花了近6小时,于子时三刻方才到达目的地。不过对于久旱逢甘露的同学们而言,这“山高路远更深,雪夜冷雨长征”的历程却愈加激发了我们的革命豪情。看着车窗外纷扬扑面的雪花,阿烦不由得想借用一下王蒙同学的<<青春万岁>>以述心情:
  …所有的雪花,所有的雪花,都来吧,
  让我拥抱你们!
  用青春的Ski,和热情的Snowboard,
  拥抱你们。

到达驻地后,停车,下塌,卸甲,洗漱,上床。这是一只支训练有素的队伍,一切都那样井然有序,绝不会在第一个晚上花费过多精力,以蓄体能。

一夜无话。次日一早,水哥那浑厚的男超低音就闹钟般响起。要换在平时,这么早的闹铃多半会被我迷迷糊糊一把压灭。可是那时同屋的老曾和我早已迫不及待地整装待发。车行不到10分钟,到达WHITEFACE的停车场。

从山脚远望,两座雪山兄弟般在冽冽寒风中披着晨光毗肩而立。一千多米的海拨、三千米方圆的下盘让人感受到大山的威严,而十余条或蜿延或笔直的长长雪道,象牧民粗糙双手上托着的洁白细腻的哈达,向远方来客示以直率的欢迎。文人墨客们常把女性的柔美喻以水,而把男性的阳刚喻为山。在我看来,山,却原也有阴阳之别。相较之下,我更愿意把Mont Tremblant比作纯情美丽的佳人,而Whiteface则从骨子里透着股彻底的须眉之气。只有山间冰封的小溪下间或露出的潺潺流水,时时提醒着人们:铁汉也有柔情时。大山周围没有Tremblant梦幻般的Village,也没有如镜的银湖环绕。枯树寒枝之外,就只站着一些原木和灰色调的建筑。这个曾经举办过两届冬奥会的大型雪场,细节上却充分体现了只求效率,不求情调的美式风格。那架式似乎在说:“你来此何干?滑雪是吧?甭废话,换鞋!”。难怪Whiteface 俗称“大白脸”。 “白”字我懂,就是有雪的意思。加上一个“脸”,就是漫山皆雪的意思。可是面对游客,以白脸相待不免让人感到有点冷冰冰的意味。如果译得文雅一些,比如“玉颜山”,或可添些许风情吧。但那样听起来就不象是说Whiteface了。

不过Whiteface 的Welcome Center 却是相当地有格调。空间宽畅明亮,各项设施一应俱全且配置合理,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群众更衣、换鞋、吃饭、社交等需求。特别有意思的是大堂中心壁炉墙上挂着古往今来各式各款的ski。看着这些ski, 想想先人们就那样兽皮绳子绑着脚丫子即可以从高山上飘影而下,时不时可能还可以在半山上来个Hockey Stop打些兔子。而我等纵有数百上千大洋配备的装备却未必可以做到。惭愧之余,由然而生敬畏之心。

说到佩服,不得不提一下多伦多总舵执行总监xiong,后勤保障总监JS以及财务总监Ray。真不愧是久经沙场的老将,组织大型活动游刃有余。不仅把男女老少近70多人的lift ticket安排得井井有条,还不时抽空向大伙嘘寒问暖。有这样的能人出面组织,即便没有先人们的滑雪技术,也不妨碍我们享受集体出行滑雪的乐趣。

闲话少说。直奔主题,上山。前面说到Whiteface有两个主峰。较矮的是海拨1200多米的Little Whiteface, 也叫“小白脸”。其下分布着Whiteface大部分的雪道; 一个则是海拨近1500米的Whiteface Summit,其下则分布着最长的几条蓝道黑道。两个主峰均有缆车通达。而真正的峰顶海拨高达1600米。那里是Whiteface著名的野雪滑道“The Slope”, 需要从Summit攀登才能到达,而且只有专业滑雪人士才可获准前往。据称在一般年头The Slope每年也只有9天左右的开放时间。

Whiteface雪道设计的特色之一就是缆车分布相当合理,追求效率。区区6条主缆车即可通达几乎所有主要雪道。山脚下的“穿云号(Cloudsplitter)”Gondola直达Littler Whiteface主峰。喜欢多样性的滑友可乘此直达小白脸主峰。之后既可经一条黑道Approach 分达“五大黑道”(Mackenzie的险峻, Wilderness的Mogul, Mountain Run的包包, Thruway的Slalom回转, Parkway的高速); 也可经Northway或Essex后一路蓝道到山脚。山脚下还有另一个四人缆车Facelift Quad可达Whiteface半山腰,其下是客流量很大,趣味无穷的一条蓝道到山脚。从Facelift下来后朝前10米即可换乘另一个Quad直达Whiteface Summit。喜欢挑战的可以上上下下不亦乐乎地去玩Skyward和Cloudspin这两条超长黑道。想玩命的还可以爬上绝顶去玩The Slope。这样各取所需的结果,各缆车丝毫也不拥挤,充分节约了滑友们宝贵的时间。的确值得一赞。

大白脸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大变脸”。才刚是晴空万里,倏忽之间就会阴云密布。第一次上到小白脸顶峰,拍下蓝天白云下粉妆玉饰的大白脸。转身冲刺到半山转乘Summit Quad往大白脸顶峰。不到半途就已是狂风大作,风雪交加。Summit左起第一条黑道,就是著名的奥运高山速降的雪道Skyward。以前但知英文中向前是“Forward”,向后“Backward”,这厢脚下却是大路通天的Skyward(乐观地想,幸好不是”Hellward”)。在一览众山小的豪情之余,望此坡度约40度,长近一公里的Upper Skyward雪道尽头,踩着的正是小白脸的顶峰。除了“雪裤不湿”的双黑宗师外,任是谁站在其上都会感到些许紧张。从Skyward第一个Run下来,能见度不到5米。加上山高风疾,起点20米坡段相当的icy,加上沿途还有无数隐藏的松软雪包,搞得我只能象探雷的工兵一样包得只露出两片颧骨,用无数个Hockey Stop减速再用Pole探雷式转弯,还Yard Sale了一次后才战战兢兢地才来。这种“说翻脸就翻脸”的情况大大增加了征服这座雪山的难度。不过引以为豪的是,阿烦始终牢记毛泽东同学的名言:美帝国主义就是纸老虎。哪里摔倒哪里爬起来,最后还是把两只曾经失足其上的纸老虎分别搞定,终于一次又一次“雪裤不湿”地下来了。

由于这样的气候特点,Whiteface的雪道大多数都有或大或小,或松或硬的雪包。不仅数量众多,花样还层出不穷。Skyward 的雪包象是粉底霜掩盖下美女的雀斑,隐隐约约却又实实在在; Northway的雪包象是刚发酵的面包,稀疏松软大小不一; Mackenzie的雪包造型奇特,个别雪包落差数米,极其险峻; Wilderness的雪包则象秋季田野里农民们给牲口过冬的草包,相当巨大却堆放得规则有序。简而言之,那种自由自在Flattening, Edging, 再Carving的平原作战方式已经不适用,需要改成蹦蹦跳跳的山地作战方式。不过也有牛人喜欢这种风格。同屋的老曾,久经战阵后对平原战已经感到索然无味。居然一根Hotdog当午饭基本不吃不喝在山上专攻Mackenzie和Wilderness,跳了一天才依依不舍地回到营地。在缆车上还看见一小撮同学们也热衷于在这种路况下滑雪。赞叹之余,不由得想总结一下,什么是阿烦心目中真正的高手:蓝道基本不瞅,单黑基本一路到头,双黑基本象在暴走,要玩基本就搞MOGUL,完事儿精神基本抖擞。

第一天滑雪之后的晚餐,是每一个人都万分期待和需要的。多伦多总舵此次后勤保障周到细致,英明决定割掉上次在JAY PEAK露出的资本主义Potluck尾巴,准备搞共产主义集体公社大食堂,深受了广大人民群众一致欢迎。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渥太华分舵在餐前也搞了一次集体食堂。因为大家早就瞄到了阿烦准备了相当数量的粮草酒水。众望所归,食堂就设在了阿烦的屋子里。不到一柱香功夫,两瓶酒水,若干鸡翅,一大盘牛肉,所有零食均已告罄。意犹未尽之余,大家这才感到集体主义不是办法,只好奔向总舵的共产主义食堂而去。

马克思同学早就说过,共产主义会用黄金来盖厕所。一到总部食堂才发现马同学所言不虚。珍馐佳酿随处可见,一屋子济济数十人都看到了“人人有饭吃,个个有酒喝”的美好前景。一边看着Toronto和Ottawa的Hockey打得难解难分,一边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帅哥美女满屋,欢声笑语不断。从零下30度的窗外向热腾腾的屋里看,不由得会让人想到:这可就是人间天堂般的生活。

两天滑雪下来,大家都普遍感到身体的疲惫和心理上的满足在同一时刻共存。走之前我特地拍了一张标有奥运五环的记分牌,想想奥运精神其实乃是人类最纯朴的精神之一。就象JS的邮件中所说的“ mind that we are from different cities, only because the love of snow bring us together”。热爱,就要勇于参与。这座燃烧过两次奥运圣火的雪山可以作证:我们来了,我们上了,我们爽了,我们下了,我们。。。要走了。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当下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久远的却是对这座大山的印象,对享受生活的向往,对挑战自我极限的激情回顾,以及“携友同游,与尔共销万古愁”的记忆。可不就象这座雪山。再美的雪,到春天总是会冰消玉融,可是这座山,却能巍巍长存。

**************************
部分图片:
http://imageevent.com/waterwalker/2...=0&m=24&w=0&p=0
http://imageevent.com/waterwalker/2007whiteface2

多伦多总舵录像报道: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9uN_2aFBuA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