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位
推孩子不如推自己。这句话不知谁第一次说的,我觉得说这话的人真是伟大,如果
能听听他说这句话的初衷与理由就更好了。
我的理解。我们可以训练孩子做某项事,但是,有一件事情是推不出来,训练不出
来的,就是一个人的品位。
我们和一个陌生人见面,谈上半个小时,我们马上会知道两件事,第一,这个人的
人品,第二,这个人的品位。
人品有时候是可以伪装的,但是一个人的品位,是怎么也装不出来的。因为一个人
的品位,就是他关心的事情,不关心也就一无所知,装也装不出来。
世上的人千差万别,品位也千差万别,不同的人就会关心不同的东西。中国父母处
心积虑,推来推去,就是想让孩子长大有点品位。
比如钢琴和各种乐器,除了个别功利的父母,大多数父母也知道,孩子上了大学,
连摸都不会摸,还是花了钱搭上时间,搭上WEEKLY和孩子怒吼,猛推,目的就是想
让孩子今后成为一个懂音乐欣赏音乐的人。怎么算成功了呢?一个孩子上了大学,
有没有机会摸乐器到无所谓,也把听古典音乐作为终身的享受。他知道的钢琴家不
只一个朗朗,他能够比较不同钢琴家的风格,他能在宿舍里独自听古典唱片,他能
关注纽约时报的古典音乐评论,对古典音乐的时尚烂熟于胸。
从这个角度讲,大多数中国人都是失败的。钢琴考过一百级都是失败的。
为什么?因为,一个人的品位不是训练的,而是熏陶与影响的。
这已经成为铁的定律了,统计上讲,孩子永远更倾向于和父母有相同的兴趣。天天
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就上手了。作家的孩子好多是作家,画家的孩子好多是画家,
音乐家的孩子好多是音乐家,现在已经没什么人喜欢京剧了,凡是喜欢的大多父母
都喜欢。他们推了吗?也许。但是,在推之外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影响起的是决定的
作用。
你推一个孩子,一天能弹多长时间琴?你要是一个钢琴家,孩子整天都在听你弹琴。
我生活在明尼苏达,大多数人喜欢冰球,如果家里有个男孩,孩子三岁就往冰场上
扔。经常看到滑的非常好的父亲,拉着跌跌撞撞的孩子。那不是推,因为那是一种
生活方式,孩子觉得是生活的一部分。只有在孩子有抵触,父母施加压力的时候,
才是推。
中国父母最大的问题是自卑。做到教授,副总裁也自卑,觉得小时没条件学钢琴,
学画画,学滑冰,所以这些都不会,总之自己是一个没品的人。现在孩子有条件了,
就得花钱把它们都学了。
这就产生了一个矛盾。一方面一个人的品位是学不了的,推不了的,而是熏陶的影
响的。另一方面父母们又希望把孩子培养成和自己完全品位不同的人。
如果你每期我是歌手都不拉,天天催着孩子弹钢琴,孩子对我是歌手的兴趣,肯定
比钢琴大。
如果你自己所有的阅读就是文学城花边,明星离婚,化妆,做饭,孩子上网的兴趣
肯定超过阅读。
如果你不和孩子一起游泳,滑冰,跑步,打网球,他们所有接触这些东西的时间只
是上课那一个或者半个小时,他们永远也不会感兴趣。
父母在推孩子做一件父母本身毫不感兴趣的事情的时候,最大的负面影响是孩子的
困惑。为什么?
你一听古典音乐就换台,为什么让我辛辛苦苦练?抱着如此疑问的孩子又怎么可能
对古典音乐感兴趣。
还是回到文章开始的话,推孩子不如推自己。小时候没条件,现在有了。如果想让
孩子对古典音乐感兴趣,自己先培养兴趣。如果想让孩子读书,自己先读。如果想
让孩子运动,自己先运动。
对我来说,中国家长强迫孩子学的那些东西都是可有可无的。我对古典音乐没太大
兴趣,并不觉得是我人生多大的缺失。这个国家十个人有九个没兴趣。那不过是个
个人爱好而已。但是我如果想让我女儿感兴趣,我最好先感兴趣。
我孩子没有这些兴趣根本无所谓。我更担心的是女儿沾染上低级的趣味。
人的趣味不同,品位不同,正常的。但是一个人关心的事情从我的角度看很低级,就是非常大的一个问题。
比如我对明星的婚姻不感兴趣,如果有人和我聊天提起,也算一个信息。但是,谨此而已。更深一步,如果这个人和我一二三四地算计这个婚姻中谁赚了便宜谁吃了亏,我就会非常反感。因为你已经把精力用到非常无聊的事情上,而且你永远是在猜测,搞不清真相。
再比如,我孩子是个女儿,今后肯定会穿着打扮。我非常担心的是,今后她把最大的快感都建立在穿着打扮上,出门之前总在考虑别人对她的穿着打扮怎么评价。那就意味着她没有其他的领域表现自尊。
打多数人都不会象一个皇宫里长大的公主,长成一个面面俱到,风度翩翩,什么也做不了的摆设,大多数人都是不懂钢琴,不懂古典文学,不读诗,不逛博物馆的普通人。但是,做一个没有品位的人可以,坚决不能做一个低级趣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