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城槟郎总集

相关南京诗人老师槟郎资料大全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布衣居士槟郎

(2017-05-07 08:03:30) 下一个

布衣居士槟郎

  14中文师范 潘婷

  第一次遇见槟郎是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课上,他是我的现当代文学基础课的老师。第一次理解槟郎,是在读了他的诗之后。槟郎很爱写诗,他的诗很多都和旅游有关。细细读他的诗,总能触动我的心绪,关于传统,乡土乡愁等等。我发现我所读的不仅仅是诗,更是一位布衣居士在方山下的低头吟诵。

  槟郎乃是布衣,教书于方山之下我的大学校园,他有着自己的独立之思想,自由之心境。“我以布衣为傲,十年后果然是布衣”,在诗《布衣之怒》中,槟郎抒发着自己作为布衣的自豪与气节。曾经勾肩搭背的好朋友,由于“官民有别”,渐渐与我疏远,甚至是拔刀相向,不免让人唏嘘。可是,槟郎同样有自己的信念,“我以布衣为傲”,“从朋友到敌人,从平等到尊卑,你有了欺压人的权力,我有了血溅五步的冲动”。从这首《布衣之怒》中,我感受到了槟郎的不卑不亢以及坚持自我的难能可贵。可惜的是,现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又有多少人能坚持自己的初心,又有多少人能做到不卑不亢呢?恐怕是越来越少了吧。现在大多数人想的都是怎样讨好领导,怎样升官发财。没有了自己的坚持,真是可怕。在诗的字里行间,我既感受到作者对往日情感逝去的惋惜,也感受到“血溅五步”的无所畏惧。

  最初我选修“旅游文学”这门课,其实是对很多南京的景点感兴趣。曾听学姐学长讲过槟郎开的旅游文学课有讲到不少南京的景点,我便毫不犹豫的选了这门课。虽然就像现当代的必修课一样,一些同学都在课堂上干着自己的事情,似乎并没有怎么认真听课,但是槟郎依旧绘声绘色讲着课,尽着自己作为教师的责任。其实,更多的时候,我觉得他是在把自己的故事讲给自己听,理解他愿意听他课的人专注地听着课,而不愿听课的人又何必去在乎呢?无视无视自己的人,又何尝不是一个好的办法。在旅游文学的课上,我听着槟郎叙讲述自己游览过的风景,读着他写的诗,我感受到的是一种文人的情怀,不掺杂着丝毫的世俗。在他的文字下,我感受着他所感,有时甚而产生了共鸣。

  槟郎的诗不少是和宗教有关的。曾经在他的诗歌中,他告诉我们他从前的一些经历,他曾经到神学院参加过基督教查经班,大学期间曾一个人跑到佛教寺庙想要出家,现在的他对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有着浓厚的感情。他写过许多关于宗教的诗歌,特别是关于教主们生日纪念的诗歌,如《纪念耶诞节》《纪念老诞节》《纪念佛诞节》等。

  《纪念老诞节》是槟郎为纪念道家创始人老子的圣诞所写。诗的第二节,“我拥抱李子树,我是上面的枝叶”,“我宗族的祖先以树为姓,太上的化身成祖宗”。老子本名李聃,作者与老子同姓,作者以这样的说法道出了自己与老子,与道家的渊源,其实也正表达了槟郎对老子的亲近之感。诗的第三段,“当儒教只剩游魂”,是啊,中华传统的儒教渐趋没落,但是道家却以宗教的形式一直流传至今,民间风俗仍普遍可见道教的影子。“圣诞节,这次是,本土神圣,圣人之师。”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的激动与欣喜。现在我们国家崇洋媚外的人很多,就连节日也是如此,情人节、圣诞节、愚人节等等。所以在外来与传统之间,我们更应该多坚持传统文化,毕竟我们都是炎黄子孙,需要也有责任将中华文化传承下去,不然几代人之后,可能年轻人就只知道情人节不知道七夕,只知道耶稣不知道老子了。在诗的最后,“他又骑着青牛下凡尘,经过我的门前招呼我了,我欣喜地接过牛缰绳”,我感受到了槟郎的那颗虔诚的心。也许,如果没有尘世的各种牵绊,槟郎会是一名真正的向道者吧。

  道法自然,道家崇尚自然之美,槟郎的心也始终在于游览自然。他去过南京的那么多景点,而且都有着很深入的了解,这使我既佩服又向往。其实我也是个喜欢大自然的好玩者,比起人工,我更喜欢天然。在初高中的时候,我曾去过几个游乐园,但是人山人海,熙熙攘攘的,各种刺激的游乐设施都无法勾起我的兴趣。比起游乐园,我更喜欢游山玩水,来到南京后,我去过牛首山、紫金山……但是我通常是去了就不会再去,可是槟郎是一次次的重游,他是在用心去接触这些风景名胜的,有些人是止于心,而槟郎会将他的经历记于心后再记于笔。我感觉现在的社会太浮躁,各种通讯工具,各种信息都在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很少能有人能坚持动笔,更何况是写诗这般充满诗性的事,而槟郎就是这样一位隐于方山脚下的居士,不辍笔耕的诗人。

  在槟郎写的有关宗教的诗中,我很喜欢《跨年夜分歧》。这首诗很有讽刺意味。诗的第一节,“又到新的跨年夜,依旧吵坏了五兄弟,不满对方的去处”。我觉得这样的写法很有意思,以抽象代具体,很能设置悬念。读完不免产生疑问,五兄弟是谁,又为什么要吵?接下来的五段向读者解释了一切。原来这五兄弟分别信奉的是儒道佛基伊不同的宗教,都觉得应该去拜自己的神。其实通过作者对这五种宗教的排列顺序,我也能感受到他对于这五种宗教的喜爱程度。当然,基督教相比而言是作者喜欢程度较低的,不由联想到槟郎有一首诗《耶诞节哀悼耶稣》,“我哀悼耶稣,可怜的人,被本族唾弃的宗教,反被外邦人用来迫害同胞”,联想到奥斯维辛。这话说得的确很有道理。理所当然的,槟郎最喜欢的道教放在了后面。最后一段是全诗最精彩的地方,很让人意外。

  其实,全诗本就可以在最后一节之前就戛然而止的。如果是这样的话,作者也就只能展现出现在的一种信仰的普遍现象,但是加上了最后一段,就很耐人寻味了。“五兄弟找老爸评理,却说他准备去见马克思,你们爱谁去找谁,我要抄党纲一整夜”。读完后我忍不住哈哈一笑,槟郎讽刺的是现在人不太追求信仰。如果马克思主义也是一种信仰,那么夫妻新婚之夜抄党纲的的新闻太令人惊诧。人的确可以为了自己的信仰而付出一切,但是也要看信仰的真假和程度的深浅。但是真正博爱有担当的人都是有自己的信仰的。我们学校的老校长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并不是因为信仰一个外国的思想家的理论,而是基督教的博爱。另外,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为人民付出一切,不谋一毫私利,恐怕也不只是因为一种特殊的信仰吧。

  槟郎的诗还有着浓浓的乡土情怀。我很喜欢槟郎的《腊八节快乐》。这首诗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也让我联想到了我的童年。诗的第一段,“过不惯洋节过土节,五千年古国多么悠远……”。的确,我们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多么值得纪念,这些文化都是融在我们血液里的,而这些传统的记忆是作为舶来品的洋节所难相比的。诗的第二节,“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我很喜欢这句童谣,我的眼前展现的是一幅乡村的风俗图,有着浓浓的乡土的暖意。诗的二到八节写的是作者小时候过腊八节的记忆。“妈妈说:别急别急!先要供给李家的祖先们”,“不急!还要先献给村边庙里的土地公公,献给孤独的老奶奶……”。我从诗句中感受到了传统的风俗还有淳朴的乡情,土节比起洋节真是有着洋节所无法相比的味道,土节承载着的是我们儿时鲜活的记忆,当然,也许还有浓浓的乡愁。诗的最后一节“过不惯洋节过土节,五千年古国多么丰彩……”。与开头的一二句遥相呼应,我感受到的是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执着,是心中浓浓的乡土情。槟郎还写过《回味腊八节》,“中华的年关佳节,全人类一起吃着腊八粥”。表现他对这个节日的特别喜爱和赞美。

  还有一首诗是写《故乡的汤山》的,将故乡的汤山与南京的汤山相比较,两处都有温泉。由南京的温泉想到故乡小时候洗温泉澡:“巢湖汤山下的半汤,乡人冬天的洗澡盆,从襁褓起泡温泉长大,我生命中最亲密的小镇。街商店买的小画书,阅读儿时回家的路程”。还有一首诗写《故乡的樱桃树》,将故乡的樱桃树与南京的樱花相比。是啊,樱桃树的花不比樱花差,还能结甜美的果实。但因为崇洋媚外,作者曾经跟着流俗轻视故乡的樱桃树。诗里的邻家小妹与樱桃树一样,不难感受到槟郎浓浓的乡思以及对现在生活的一种迷蒙的反思。

  槟郎是隐于方山下的居士,在教室里他尽着自己的责任,在教室外,他是一个自由的诗人。他尽情地在风景名胜之间畅游,用诗篇记载下自己的所想所感。也许有人对他不理解,但是他仍能做自己,他的诗也许现在还不会被人记得,但随着时间,我相信,一定会有采诗官会发现他的诗。作为一介布衣,他无权无势,但是,面对为官者,他能不卑不亢,有着“血溅五步”的勇气与决心。槟郎的旅游文学课让我更加了解也理解了这样一位诗人,一位布衣居士。在他的引领下,我想我会对游山玩水,对旅游有着更深层次的想法。

  2017-5-7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