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城槟郎总集

相关南京诗人老师槟郎资料大全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相见不恨晚的槟郎

(2017-05-16 05:58:17) 下一个

相见不恨晚的槟郎
  16汉师 徐敏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想来读书与行路,都是人们充实自己的方式。我是很喜欢旅游的,但是,想去的地方,并不一定是名山大川,琼楼胜景。对于“旅游文学”这门公选课,在选修之前,我也不是非常了解,旅游文学作品多多少少会读一些。选择旅游文学课的时候没有考虑太多,大体上觉得,对自己的兴趣还比较符合,最重要的是我当时在选课的时候也考虑到了一些时间的安排。但我还算是一个,不能说是完全相信命运,但多多少少,会相信一点的人。我始终相信,所有走过的路都有它不得不这样走的理由,我相信我遇到槟郎老师是上天的一种安排。然而槟郎老师的的确确是一个特别的人,是一个平凡而不平庸的老师。所以我感恩这场遇见,给我带来很多,我与槟郎,相见不恨晚。
  第一次见到槟郎老师的时候,我就觉得这个老师很有意思。上课之前和课间会放一些在我们这个年纪看起来很老的歌曲。虽然不是现在的流行歌曲,但其实那种歌曲中它所包含的感情,那种音乐的风格,都很恬静单纯,而不是现代的嘈杂、喧嚣和浮躁。我上课啊,总是记不住教室。但是上槟郎老师的课,我只要循着歌声而去。槟郎老师第一眼看上去,就是一派学者的模样,那一股江南才子的书生气息,在他身上很浓郁。斯文的眼镜,老布鞋,普普通通简简单单的杯子,包括他课上使用的,居然还是一支铅笔。他有一股与现代不同的单纯与质朴。其实每一个大学老师,每一个学者都应该有这种质朴气息。就是那种不染尘埃,不染官场,躬身于学坛,对于地位,名声,金钱利益都是淡泊的,普普通通的,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默默无闻的匠人形象。这种形象,虽平凡而不平庸,外表朴朴素素,简简单单,精神的世界却有如繁星大海。
  读其书,想见其为人也。我与槟郎老师在私底下没有太多交流。对他的一知半解更多的来自于他的课堂和作品,尤其是作品。很多时候读老师的一些诗歌散文的时候,我是有同感的。有的文字,冥冥之中,竟也表达了我的心声。关于学校附近的方山的洞玄观,老师写过《方山洞玄观遗址怀古》《洞玄观的菊花》《朝拜洞玄观》等诗歌。“彻悟了一千八百年前的前生是这里的小道士,又邂逅炼丹井边野菊花,竟成就她千年的守望。”老师在洞玄观前展望了自己的前世今生。关于这种展望的诗,有一种旷远的意味,虽然基调平平,缓缓而来,却如史诗一般。我也畅想过自己的前世今生,在某些意义上说,有些虚无。在文学的立场上说来,是有意义的,从一个人的精神成长,精神世界来说,它意义重大。如果一个人对他的前世今生有着某种念想,他会觉得自己有一种时代、自然、社会赋予的使命与责任。你是特别的,天生我才必有用。你会觉得天地万物之间,你是个特殊的存在,你来这里,为了千年前的一场约定,事事有道,道法自然。
  槟郎老师的诗歌涉及宗教,爱佛学,但却不信佛,爱道学,却也不信道。如他的诗歌《纪念佛诞节》《怀念释迦牟尼》《纪念老诞节》《拜谒水西门天后宫》等,他是站在文学的角度去看待佛教,道教,以及种种宗教信仰。老师心中的佛教道教,是文学化的,它是文学艺术创作思想的不竭来源。我对宗教信仰一类目前并不感兴趣,但在某点上,我与老师是相通的。我觉得我们都是在以此为一种媒介的文学的世界里寻找我们终极的精神关怀。我不信佛信道,但是我喜欢江湖,我喜欢那种浪迹天涯,做侠客的感觉。那种归隐山林,超脱尘世,那种事了拂衣去,功与名的感觉。所以古代文学的某些方方面面便成了我情思万种的寄托。李槟老师常常去方山游玩,他能深入仔细地去观察,发现平凡的风景中的不寻常。如果没有一种古人静观的心态,是无法去观察到被如今这个喧嚣的世界所遗忘的那一些林林总总的、小巧玲珑的天地精华。
  “万物静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槟郎在大自然中,那些诗句中对自然的描写与玄想,何尝又不是自我心声的流露。《情系音乐台》中,“月牙形的荷花池”、“坡形大草坪”、“爬满紫藤的花廊”、“这是我心中的圣地”。而《故乡的汤山》中,“山崖的仙人洞”、“竹林里的嫰笋”、“汤山下的半汤”,那个生命里最亲密的小镇,是儿时的精神摇篮。读他的诗,我觉得他有一颗孤独的灵魂,在这个世界上,真正懂他的人很少。他是孤独的,但是这种孤独,在大自然中却被大自然所理解。在宗教的精神世界里,在大自然的净化中,他像一个被爱护和照顾的孩子。他的很多诗里都有伊人这个形象,我正值灼灼韶华,也是一个渴望纯洁美好爱情的少女。槟郎老师过去曾与一些女学生同游过,虽然只是单纯美好的师生情,他的诗中也常常出现“佳人”、“倩影”这类活泼曼妙的词。
  在槟郎老师讲的所有旅游文学课中,我很喜欢第一次课讲的夫子庙桃叶渡景点。那是一段千年艳情,纯情之渡。桃叶渡,“清溪有桃叶,流水载佳人,名以王郎久,花又古渡新”,曾经纪映淮在这里留下少女心声。而槟郎也在《执手桃叶渡》《那年元宵节夜》等诗中延续了他自己的爱情。如今的我因为上完这节课亦想在古渡口的月下浅吟“佳丽属维扬,玲珑看金阊,今昔秦淮女,何处是归涯”。我还欣赏槟郎老师的,是他一介热血书生,心中有家国情怀,有黎民苍生,少年意气,挥斥方遒。曾经的他,化笔为戈,写过种种对社会现实的真实看法的时事政治方面的诗。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的旅游诗也涉及对历史政治的批判,写《游玩明孝陵》,批评朱元璋死后的安葬的奢华,站在洪武的墓上踩,踩,踩,不是盲目歌颂丰功伟绩,而是站在人民与人性的角度,斥责他。
  老师在文学的意义上对我也是有启发的。他创作了很多的诗歌,散文。当时摄像机还未普及,或者有些照片没有保留下来,所以说当时的一些经历就不能通过照片的方式、科技的方式保存下来,但是通过读他曾经写的散文和诗,一样能够再现他曾经的经历,而且那种方式带给人的感受不是冷冰冰的科技所能够表达出的,那是带有一种个人的情感表达和体温的文字。所以读起来就会觉得当年的味道还在,虽然那只是文字,但是文字背后所引发的联想,文字背后所展现的那种背景和途径,让你身临其境。
  特别是他给我们介绍他当年在韩国教学、游玩的经历的系列旅韩散文很受我们欢迎。那《济州岛记游》《师生春游韩国茂朱滑雪场》《异国圣诞平安夜》等散文对我触动很深,仿佛穿越到那个时期,跟着老师游玩了一番。所以给我的启发就是,我觉得,如果可以,我也应该天天去记录我的生活,以文字的方式,每天抽出那么一点时间坚持下去,其实是件很好的事。若干年之后,当你把这些文字翻开来去品读,回忆的时候,你会觉得你的人生,很美好。那种文字记录下来的岁月和照片中所看到的岁月,那种感觉是不一样的,那种日子有温度。其实我真的很喜欢这种文学方式,这是文学存在的价值之一,记录我们平平凡凡的人生,抒发我们自己内心的真实感情。我们不一定要观众,因为写下来本身就很美好。我们是在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我们是写给未来的自己的。我们是自己人生的史官。在旅游这件事上槟郎老师对我也有启发。我旅游完一个地方,感受是有,但对游玩的地方还是没有很详尽的了解,对别人也不能很专业地介绍,但老师做的很好,他不是在走马观花,而是真的以一种热爱、尊重的心态去对待这世间的每一处风景,是用心在赏景,而不仅是眼睛。
  老师是一个特别的人。至少在如今高校种种老师当中,槟郎老师是特别的,他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教书匠,一个把自己的教学当成自己的生活,当作一件艺术作品,然后精心地去雕刻好岁月。他始终是一个学者的形象,诗人的形象,才子的形象。而且老师的文学很单纯,没有功利与浮躁之气。很多时候我能在老师的身上看到我自己的影子,灵魂,有的时候也会有某种共鸣。读老师的诗,会觉得,老师其实是在用另一种方式,在用跟我不同的角度但其实表达的,是同样一种精神,灵魂的渴望,一种对人类终极精神关怀的追求。相对于文学评论我也更喜欢创作,因为我更觉得创作更体现了文学的价值,其实文学是属于每一个人,文学真正作用就在于寄托情思。或者诗歌,更是寄托情思的载体。诗歌没有好坏,我笔写我心,寄托真情的,就是好诗。在我的角度去欣赏诗歌,大部分或者说基本上都是从感性的维度。我觉得诗歌就是感性的事情,如果用理性的目光去读诗歌,这不是一个关乎文学的事。文学是有温度的。
  槟郎老师给我做了一个好榜样,一个做老师的好榜样。或许这也是我在成为老师的梦想之路上的冥冥中的一种安排了。我遇到的恩师很多,每一个都在我的生命中有特殊存在的意义。感恩这场相遇,坚定了我做一个平凡而不平庸的教书匠的模样,也坚守我“文学是一种高级的娱乐”的想法,坚持简单纯净,沉稳安宁,却情思万种的状态。
  我与槟郎,相见不恨晚。
  2017-05-14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