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城槟郎总集

相关南京诗人老师槟郎资料大全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槟郎《方山记事》读后感

(2013-07-02 21:09:02) 下一个
槟郎《方山记事》读后感
  10文秘 张莉莉

  这个学期,我们的现当代文学课程是由槟郎老师教的,以前总听上过槟郎老师选修课的同学们说老师讲课风趣幽默,总会有一些自己的独特的观点,真正听过课以后,才发现老师不仅上课幽默风趣,而且还是个才子,在这个浮躁浮华的社会中,还能坚持写自己的诗歌,坚持自己心中的那个追寻文学之路的梦想。
  槟郎老师的诗或许并不出名,也没有华丽的辞藻,更没有什么关于社会人生的重大主题,但是槟郎老师的诗纯朴自然,带有老师作为文艺青年的一点小闷骚,简单而又真实。槟郎老师的诗更多的是关于情爱的,而我今天却想和大家分享这样一首诗《方山记事》,非关情爱,而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生活方式。
  老师自嘲说:“东坡畦里的人影赶在夜来之前,忙浇园,拎桶抄瓢菜垄间”。看到这里,我们可以想象:在一天忙碌的授课之后,槟郎老师伴着夕阳的最后一丝余晖,匆匆赶到自己的那个并不繁茂的小菜园前,开始自己的种植活动。与普通农民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同,槟郎老师是日息而作。老师只说:“劳累了一天的太阳”,但是自己又何尝不是劳累了一天呢?即使如此,我们可敬可爱的槟郎老师还是坚持自己为菜苗浇灌。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老师是真的热爱田园生活,而不是装腔作势或想引人注目。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有这样一个有着赤子之心的老师,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因为他遵从了自己心的选择。
  第二节开头,槟郎就写“火城的名副其实使/四月便如炎夏般干热,/菜地张开着干渴的裂口”,这其实也是老师多年在南京生活的经验。南京不愧有中国四大火城之一的名声,三面环山的地理环境让南京的“火气”一直散不出去,以致于冬天刚过没多久,夏天就来了。南京的春天或许还没有一个月。这样炎热的天气里,菜地的开裂也就理所当然的了。于是便有了接下来的诗句:“催唤着浇灌,便有方山逸民/放下课本,出校园入菜园”。在这里,槟郎老师又自封“方山逸民”,彷佛他与菜园间是有某种精神上的联系的,是菜园呼唤他来浇灌的,而他又是方山的子民,一听召唤,便从校园来到了菜园,这其中又表现了槟郎对方山的深情,和他的隐逸情怀。
  “槟郎老师的躬耕在哪里?”这是他自我发问,亦是他内心深处的自我反省,是对人生、对生活的反省。“扬子江与秦淮河的夹角里,五百万年前火山喷发的奇峰下”。这是槟郎老师的回答,这里是江宁大学城的方山。也许是因为我就在这片校区,就在方山的脚下,这样的回答让我感到自豪,让我骄傲。这是对这片土地的认同啊,是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人们对这片土地的认同,这又怎能不让人感动呢?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同一片天空下,只有感谢这片土地才会让人更有认同感,地点的描绘也很有气势。火山灰肥沃着土豆菠菜/生菜大蒜茼蒿南瓜莴笋绿灿灿”。当我看到老师罗列的这一堆蔬菜的时候,颇觉好笑。到底是因为老师爱吃这些才种的,还是因为这些比较容易种活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忽然觉得老师也有一颗童心,又觉得老师和我们之间的距离更近了,也许槟郎老师也是挑食的。嘻嘻!
  “真正的农民被赶走了,这里圈进了江宁科学园”。这是老师为这片土地上的原住民——农民伯伯们发出的呐喊。祖祖辈辈都生存在这片土地之上,曾以为这里就是今生的安眠之所,结果却“被赶走了”,因为这里将会是江宁科学园,因为政府要对这里进行开发。但是失去土地的农民还是农民吗?不,他们失去的不仅是古老的乡村,更是自己的精神寄托。“有业余的陶渊明不忍见地荒,相邻的主人交谈种菜的经验,相约着地主收走便潇洒地再见”。是的,“业余的陶渊明”,陶渊明躬耕是因为“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老师学习陶渊明,只能是业余时间,不能见地荒,陶渊明也有这个理由吧。在这里,老师还可以与邻近的种菜人聊天,谈农事,。当然他们也知道科学园才是土地的新主人,一旦收地,他们就种不成菜了。
  槟郎老师在最后一段中阐述了自己耕种的原因:“不是做彭泽县令的山寨版。重温乡村之子的少时故乡情,也为物价飞涨又卫生上不安全”。当今社会物质发展迅速,与陶渊明抱用同样志向是值得尊敬的,但于现代,因此而去种田却又作秀之嫌,因此槟郎老师说不是“山寨版”。重温童年这个原因应该是作者心中美好的梦想、愿望。老师念念不忘无忧无虑的童年乡村生活,忘不了那时的伙伴,忘不了那时简简单单的自己吧?与此同时,槟郎老师也浅浅地点出了一些社会问题:物价飞涨,食品安全不过关等等。也许是自嘲,但更多的是对社会的讽刺,是为人民所做的呐喊。
  我想,:“荷锄隐现在方山暮色里”,应该是槟郎老师的理想生活状态吧?贴近自然,追求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方式,这样的人生更快乐!
  2013-6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