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ijinggemer的博客

由“打虎上山”回想起的旧事
个人资料
文章分类
正文

《97岁布隆斯泰特大师指挥旧金山交响乐团》

(2025-02-03 11:49:32) 下一个

1月30号的旧金山交响乐团的音乐会是一场具历史意义的音乐会,领衔音乐会的指挥家是97岁高龄的美国出生的瑞典指挥家Herbert Blomstedt (赫伯特·布隆斯泰特)。 布隆斯泰特首次指挥公演是在1954年与斯德哥尔摩爱乐合作,之后曾任挪威奥斯陆爱乐,瑞典与丹麦广播交响乐团以及萨克森德累斯顿国立乐团首席指挥。他曾在1985年至1995年任旧金山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也是该团的荣誉桂冠指挥家,这次他回到旧金山指挥的音乐会是旧金山观众所期盼的一大幸事。看到节目单上对这位大师的评论也非常不同凡响,评论认为,高贵,魅力,冷静,谦逊这些被人们欣赏的美德反而不属于一位非凡的指挥家的典型性格,而布隆斯泰特是个例外,他具备了所有以上的品德,而这些品德与建立一位指挥家的权威的个性似乎不太挂钩,但在他身上他的这些往往被人们认为不够强势的个性丝毫没有消弱他能坚定,清晰的表达和完成他对音乐所追求的明确的目标的能力。在乐团的中提琴演奏家好友也和我分享了与大师排练时的经历,对他的一丝不苟精神以及对音乐的纵深的理解和精准的诠释倍感钦佩,也为他在这样的高龄却能有如此的精力而感叹。此言一番,在我心中一位“大神”级的大师形象冉冉升起。

音乐会的曲目是两首德奥晚期古典和浪漫派的大师之作,前半场,舒伯特第五交响乐,下半场,布拉姆斯第一交响乐。而这两部交响乐除了在音乐传统的共同外,还是深有血缘关系的。布拉姆斯是在舒伯特逝世四年半后出生的,而布拉姆斯一直是舒伯特的音乐的推崇者,也是当时舒伯特音乐的最权威的诠释者。他从年轻时起就开始大量收集舒伯特乐谱与手稿也做过大量的乐谱的研究和编辑,实际上此次音乐会的舒伯特第五交响乐乐谱的最初编辑就是由布拉姆斯完成的。舒伯特的第五交响乐是他19岁时创作的,严格的说那个时期他还不能说是位“全日”的作曲家,因为他要很不情愿的在他父亲的学校里做教师助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已完成了大量的作品,包括四部交响乐。而当时的演出地点也是大都像家庭音乐会,而演奏人员也是专业与半专业的音乐家的组合,自然,乐器的可得性也成为舒伯特创作的限制,乐队的大小更像现代的室内乐团。而这部交响乐的编制也很独特,只有一个长笛,两个双簧管(没有单簧管),两个大管,两个圆号(没有小号和定音鼓)和弦乐群,而以上拿掉的乐器在1816年已成为标准管弦乐队的乐器组合,这种乐器组合给音乐带来一种一般室内乐特有的绸缎般的典雅音色。这部交响乐有四个乐章,分别是1,快板,2,稍快的行板,3,极快板-小步舞曲,4,活泼的快板。这部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动人的美感,而它的可接受性可以说到了“雅俗共赏”的程度,但却没有一丝落俗。

音乐会开始,在长时期的热烈掌声中,指挥布隆斯泰特由乐团首席小提琴家Alexander Barantschikz搀扶着缓慢走上舞台,场面令人感动!指挥家因身体状态原因破例坐着指挥,当落座后他手势挥动起来,人们看到了完全不同的人,一位充满活力的指挥大师。音乐在开门见山的美妙的主题开始,可以听到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子,整部交响乐充满秀美的旋律,融溶的和声,精致的配器,流畅的乐句。在布隆斯泰德的引领下,旧金山交响乐团把所有这些做的淋漓尽致,美不胜收!弦乐群的声音像绒球般交融,各声部的对话此起彼伏,其乐融融。乐团的首席长笛的声音像闪光的银线带领着醇厚的管乐群周旋在弦乐群左右。音乐会的上半场在典雅的氛围中结束。

下半场的布拉姆斯的第一交响乐是我最喜爱的交响乐之一,布拉姆斯的乐风在19世纪,尤其是19世纪的后期相对比较传统,甚至保守,但他的作品的音乐品格的高贵与音乐思维的深度远远打破任何时代的音乐语言的界限。难怪他的名字与另外两位伟大的德国作曲大师巴赫与贝多芬被人们称为德国伟大的三“B”。布拉姆斯本人也是位很优秀的钢琴家,他是位非常具自我批判的作曲家,而他对贝多芬的敬仰也为他的创作带来神的光环下的阴影, 他的第一交响乐就是在这种贝多芬交响乐的光环的阴影下创作的。他曾对人说过:我永远不会写交响乐,你不能想象听到一位巨人在你的背后迈进的感觉,而这个巨人就是贝多芬。他用了十四年的时间才完成他的第一交响乐,真可谓十年磨一剑,铁棒磨成针!即使是在这部作品首演后他还在继续修改,直到今天我们听到的最后版本。作品有古典时期的结构也分为四个乐章,它们是:1,稍微持绩的快板,2,持续的行板,3,略快且优雅的稍快板,4,慢板 - 不太快的快板,有精神的。乐曲的乐队编制算是比较标准的古典交响乐的双管乐队:木管组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和大管都成双,加之低音大管。四把圆号,两个小号,三个长号加之弦乐群。布拉姆斯自己曾说过:我的第一交响乐很长,而且也不确定会被人喜欢。这部交响乐的尺度按当时的标准是有些长,而且即使在最优雅的乐段中总会有一种思绪万千之感,它的繁复的织体也是给人一种深不可测的奥妙,但它的高贵与趋于完美的气质却完全把后来者的听众征服了。第一乐章的引子是我最欣赏的整部交响乐的精华,在定音鼓像脉冲般的敲击下,弦乐群的律动的旋律在切分的节奏中像多米诺骨牌效应般的穿梭在声部之间,给人一种纠缠不清,令人窒息的戏剧效果。难怪有人说这段引子是所有交响音乐中最令人震撼的引子。当然最让人激奋的还是那最著名的第四乐章,那回响在山谷中的阿尔卑斯号的圆号的号角声,还有那段与贝多芬第九交响乐欢乐颂交相呼应的高贵而悠扬的主题,也正因这段主题,这部交响乐被赋予别名贝多芬第十交响乐。音乐会在凯旋的气氛中以巨人般的宏伟结束。布隆斯泰特的指挥给我的印象深刻,他的指挥动作不大,但手势清楚,明了,自信,很有掌控一切之感。他的敏锐和精神集中力很难让人想象他是位97岁高龄的老人。旧金山交响乐团不愧是世界级的一流交响乐团,演奏中各声部都大有出彩,整体演奏声音醇厚,融合,有表现力,扣人心弦!音乐会在经久的起立鼓掌和喝彩中,布隆斯泰特在乐队首席的搀扶下缓慢走下舞台,但还是被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唤回舞台再次谢幕,并向乐队的独奏乐者和各个声部致意。在雷鸣般的掌声与呼声中我暗自的为自己能亲身经历这样一场具历史意义的音乐会而荣幸和骄傲。

 

杨智华文,老郭摄影

2025大年初四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