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坐家

一无所长,唯余文墨,一息尚存,笔耕不辍。
个人资料
大坐家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王羲之涉嫌抄袭?

(2015-01-02 04:14:19) 下一个


书圣王羲之,不仅字写得好,文也作得漂亮。《兰亭序》就是书文并茂,脍炙人口,传诵千载的佳作。文章不长,信笔写来,直抒胸臆,胜过后世无数长篇游记散文。其中名句迭出,被人引用最多的是,“后之视今,亦由(犹)今之视昔。”这句话,引者大多以为是右军原创,我以前也是如此想当然的,其实有误。

《汉书·京房传》记载:西汉时,博士京房和汉元帝讨论历史上亡国的教训,说:“臣恐后之视今,犹今之视前也。”京房活在公元前一世纪,而《兰亭序》所作的永和九年为公元353年,前后相隔四百年左右。在《汉书》作者班固面前,王先生也是晚生近三百年的小辈。两句话,只差一字,意思相同,谁是原创,不言自明。

之所以误会,有我辈后人读书少,不曾深究的原因,也有王老先生和华夏文化传统的问题。

当然,我相信书圣老人家不是存心剽窃。当时没有版权,不牵扯稿费,即使有,世家子弟不差钱,没功夫费劲瞎琢磨。他没有像古人引用典籍常注的“子曰”“诗云”那样,与其率真任性的少爷脾气有关,不耐酸腐。而且散文游记毕竟不是学术论文,详加注解导致行文气韵壅滞,是散文大忌。。细读原文,应该说逸少先生已经有所交待,就在那句名言之前,还有“每览昔人兴感之繇(由),若合一契,”由此才引出那句名言。由认同而复述强调,不是作文常用的手法吗?只是因为古代原本没有标点符号,没有引号一类提示,便指书圣抄袭,有点武断。就算抄袭,也是无心之过。

王老先生是公认的传承光大华夏文化的功臣之一。他所推动的“书法热”,讲究的就是从临摹入手。这种学习方法潜移默化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王羲之的书法虽有创新,树立了自己的风格,但评论者认为他终究没有脱离“姿媚之习尚”,人们往往专用《洛神赋》中描写女神之美的词句形容其书法作品,“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此为借字,原字词库无)兮若流风之回雪。”认为最贴切传神。这恐怕与其老师卫夫人不无关系。这种犹带女性娇柔影子的痕迹,是师教深入骨髓的影响,是书法家在学习中难以避免的,可能连书圣本人也没有感觉到。

华夏文化的传统都有照猫画虎的胎记,学习典籍习惯背诵。诗书满腹,是指把别人的诗文塞了一肚子,若收拾不到一块儿,安放清爽,保不齐四处乱窜,顺嘴溜出,还以为是自己呕出来的心血灵感。另外,古人作诗文注重用典,推崇“无一字无来历”。在这种风气中,抄袭几乎成了用典的同义词。对此,我们应当都不奇怪吧。无心之错,谁没犯过几次?否则,何来那么多“成语”?

当今中国抄袭成风,许多是不自觉的,是文化基因的缘故。自觉的人也不少,谁都明白其心鄙,其行丑,其害深,但就是放不下“利”。结果,荼毒的不光是我们,更会殃及子孙后代。所以,千万别说大名鼎鼎的书圣都有抄袭嫌疑,就原谅了我们自己。


 附记:我是以《兰亭序》出自王羲之来推衍的。如果依据学术界另一派观点,认为传世《兰亭序》是在最早的《临河序》上改易而成,后者并无前者的后半段,也就是说原本没有“后之视今,亦由(犹)今之视昔。”那样连《兰亭序》都出自伪造,就更不能给王羲之扣帽子了。华夏文化,糊涂帐太多,读者不必当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