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坐家

一无所长,唯余文墨,一息尚存,笔耕不辍。
个人资料
大坐家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在野人和君子之间徘徊

(2014-03-12 03:37:34) 下一个


穿着破旧的寒酸衣服,还能毫不难堪,一点不觉得羞耻瑟缩,泰然自若地置身于裹着时尚华贵行头的大亨政要之间,从古至今,能有几人?现代人连穿非名牌的新衣,都要说“丢不起这人”,遑论以俭素示人。很多人即使外表打扮得光鲜靓丽,穿戴更加昂贵的服饰,因身份地位差别,仍然直不起腰,还没站一起,先已矮了半截。能超凡脱俗我行我素的人,对贫富、身份等级得有多透彻的认识,内心得有多强大的自信和尊严,才可以如闲庭信步般的潇洒,才可以冲破珠光宝气、狐裘锦衣构成的高压,表现出令人不可小觑的气势。孔子说了,唯我仲由同学。因为他既不眼红,也不贪婪,没觉得比别人差在哪儿。这是做人的一种高境界,对达不到这种境界的人,孔子都懒得搭理。“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现代人常怀“羡慕嫉妒恨”的猥琐心理,与此有天壤之别。

老礼儿,名是长辈们叫的,或对长辈们自称的。同学们只能叫他的字
----子路或季路。

在孔子的学生中,子路大概是最博人们好感的。他乐于把自己的好东西与朋友分享,用坏了也不在乎,答应的事情,立马去办,从不拖拉,感动了多少辈人。大概同学们也都很喜欢他耿直、率性、大方、侠义的品格,所以,他在学生笔记合集《论语》里露脸最多。

子路与孔子的关系十分特殊。两人相差
9岁,年龄接近,所以不像孔子和颜渊、子贡既是师生又是父子。他们一个是以师父自居的兄长,一方面欣赏、倚重,另一方面恨铁不成钢,用“骂是爱”的方式时时敲打修理小老弟,;一个常常忘记身份,用平辈的口无遮拦“犯上”,只有他敢在老师面前甩脸子,给先生一点颜色看,毫不掩饰自己的愤怒不满,一不留神就把老师逼得赌咒发誓表白。但是,两人的感情之深,在孔门中堪列前三位(颜渊、子路、子贡)。孔子临难遇险,总有子路侍卫身旁,病危时,以大师兄身份帅众师兄弟张罗后事的是子路。而每当孔子设想困窘到极点时,唯一能信任追随自己的就是子路;有子路在身边戳着,敢对孔子吐口水扔板砖的人少多了;先生在敲打子路时也不忘给这位孔门学生班长留些面子(如对子路弹琴水平的评论)。子路的死讯是对老师致命的一击,“噫,天咒予!”(公羊传》)孔子难过地让人倒掉佐餐肉酱(因为子路被剁为碎块),身体迅速垮掉,一年后也撒手人寰。

要说子路同学对自己的形象丝毫无动于衷,那是把他吹神了。孔子引用古诗来夸赞,就被他挂在嘴上,成天念叨。老师主张少说话多做事,把这作为君子的标准之一,看到仲由这德性,烦了,说光停留在嘴上,就能管一辈子吗。事实上,子路一生都非常注重自己的形象。

子路在历史的视野中第一次亮相,是以奇装异服出现的,头戴色彩斑斓的雄雉帽,身佩野猪皮饰物。现代人也许要嘲笑这副模样简直是腰里别个死耗子
----冒充打猎的泼皮,然而在古代山野人的观念中,雄鸡好斗,野猪的凶猛超过老虎。子路正是长于鲁国卞地野外的乡下人,以这两样打扮自己,突现好勇尚武的追求,可见多么重视自己的形象,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一个重视自己形象的人,必然会遵守一些有助于提升形象的观念与规矩,也就是说容易被约定、戒律束缚,加上襟怀坦白,不耍心眼,具有可以被教育好的潜质,孔子看穿了这点,便施展循循善诱的看家本事,把子路由挑衅冒犯、桀骜不驯、任意东西,扭转为心悦诚服、甘愿献出自己的自由,“有事服其劳”的弟子,纳入孔门一期学员的行列。

从子路有氏(仲)、不事生产、有大把闲暇、佩剑、习武、交得起学费、与孔子初次相见便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等等迹象来看,他这个“野人”不是普通乡下人,应该属于较低级的“士”。有人猜测,他与鲁国贵族仲孙氏有关系,和孔子一样都是祖上曾经阔过。“三代之后,于今为庶”的现象,在春秋时大量存在,孔子的学生很多都是这种经过宗族分枝散叶后破落潦倒的贵族(君子)后裔。他们保存着对先祖荣耀的记忆,有复兴家门的愿望,与孔子改造社会,重塑君子精神的思想比较合拍,他们听孔子讲课,就象当年大陆的辅导员给红二代们讲老一辈革命传统一样,容易激发感情,也容易接受。

子路好勇,就是贵族的传统,是完美君子必备的品格之一。孔子赞赏子路的勇,承认自己在这方面不如徒弟。另外,他知道一个人的个性改也难,凭着对当时社会的了解,预感子路若坚持恃勇强硬,下场不会美妙,因此时时告诫子路不要依仗勇力过人就胆大妄为做事轻率,要用礼和符合君子的标准控制自己,否则从君子沦为小人仅有一步之差。因为勇也是君子与小人都可以具备的品质,不同点在于君子以“义”把握,而小人则表现得蛮横无礼。

怎样才能做得像君子?孔子认为必须好学,他自己就是最好的榜样。子路也认可学习,只是他较为轻视读书的方式,偏重于从实践中学,有时因为不能马上去做,竟然害怕听到别人告诉他该做的事情。子路的兴趣和才能主要集中在军政上,老师也相当肯定,几次向权臣推荐。虽然这是君子必须具备的本领,但是孔子希望他在精神修养上更加努力,为此特意为子路列举了六种不好学的弊病“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无条理);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易为人利用);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偏激);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闯祸);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条条都直揭子路的缺陷,估计对他的触动很大,所以未见每每直言抗辩的子路有任何反驳质疑。

在《论语》中,记载子路向孔子请教最多的问题是关于君子的言行规范。他有心向善,不但自己努力向君子靠拢,也以同样的标准要求对照老师的所作所为,经常弄得孔子急扯白脸,倒像是与子路身份对调,仿佛好面子不服气的学生在竭力狡辩一样。一对可爱的师生。

子路留给人们最后的印象,与他最初的亮相有较大区别,那是以死捍卫君子的模式,严格检点自己的言行与形象。听到他所任职的卫国内乱,不避艰险,疾驰赴难。他谢绝子羔的好心劝告,秉持受人好处,懂得报答的信条,执意进城,以
63岁的高龄,只身挑战叛乱分子。在两名劲敌的夹击下,明知难以取胜,却丝毫不惧。为了保持君子整洁体面的形象,仍然从容腾手整理断裂的帽缨,把君子的形象看得高于生命,虎死不落架,以致殒命当场。可能他视对手、利剑如无物,将死生置之度外的淡定或傲慢的贵族态度,被对手看作不堪忍受的羞辱,激怒了对手,所以施以极刑。

子路以村野的特殊装束始,以君子形象终。可以说,从育人转型的角度看,孔子似乎成功了。子路是孔子教育思想实践的样板,是孔子苦口婆心引导上路的十名超优生之一。孔子强调的学对改变精神、塑造君子品格形象的重要作用,在子路身上体现得最为清晰。

然而,仔细想想,又并非完全这样。子路之死,与背离了孔子平日规劝有关。子路一面想着君子的职责义务,另一面仍保持着逞匹夫之勇,暴虎冯河的旧习,忘记了老师的变通,和“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教训,终于没有逃出老师的魔咒。从这一点来看,孔子又是失败的,根本没有让子路脱胎换骨。对此,孔子是有认识的。俩人斗嘴时,一个说先生“迂”,一个说学生“野”(这是子路的本性,改也难啊)。子路的死算得上又迂又野。

孔子所说的君子,过于理想化,是一般人做不到的高标准严要求。他最看好的学生颜渊对此揣摩得透彻,有自知之明,干脆低调做人,向隐士发展。子路拼命向老师指出的方向奔跑,却始终在野人与君子之间兜圈子,尽管频频遭到老师棒喝嘲哂。本真依然常常突破包装,质与文的关系总也把握不准,直到惨死。

由此,不由人不思考道德教育、思想改造究竟有多大效果?狗改不了吃屎,人的本性能够改变吗?几千年来人们看到的是戒律无用,说教无功,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类道德从未实现转基因的梦想,中外没有例外。“人无完人”的含义中是否包含着:人就是这德性,谁来修理都瞎耽误功夫的意思?

鲁迅说“我决不出难题给别人做”,比如劝告林语堂别光玩幽默,但“并不主张他去革命,拼死”。这大概接受了孔子的教训,也看到自己的小说、文章全是对牛弹琴吧。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无知无为 回复 悄悄话 很有深度、靓丽文采。作者对论语等有关经典吃得很透,子路的性格形象栩栩如生。子路的一生是一部传奇完全可以拍成一部大片。他的野蛮本性孔子再伟大也不可能改正,他也是为什么历来儒家把义放在了仁的后面,没有道德的指导,义气往往是君子最易出错的地方,因为义气的动机是做好事做汉子做英雄。

意见:不宜把文化汉奸鲁迅扯进来,鲁迅、毛泽东这种中国文化的叛徒是现代中国人不知祖宗和道德为何物的罪魁祸首。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