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坐家

一无所长,唯余文墨,一息尚存,笔耕不辍。
个人资料
大坐家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古今游记一瞥

(2012-03-11 03:41:27) 下一个

    游记是社会各阶层与不同年龄的人们都比较喜欢的一种文学体裁,由于它写实性较强,所以往往成为研究历史和社会的宝贵资料;亲临山水名胜,游目骋怀,不免发些议论,高手便写成了优美动人的散文,使读者在增广见闻汲取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了美感享受。

        中国知识界奉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祖训,边走边看边问边记,几千年下来,游记特别发达。

        早期的游记都是记些道听途说的奇闻异事,《山海经》大概就是集中了许多人的旅行八卦微博,反映了当时人对外部世界的陌生,充满了好奇和神秘感。《穆天子传》应该是中国第一部严格意义上的游记,有人根据该《传》记载,认为周穆王西行到达了中亚,他与西王母的会见是中西两大首脑和两种文化首次有案可查的握手。很长时间里,游记基本保持了实录眼见耳闻的特点,成为国家档案馆与历史学家研究的资料。《史记》《汉书》等都得益于此。不独中国,西方早期的史书很多也是据此写作的。但是由于偏重于文化风俗的知识性和搜奇猎艳的趣味性,许多记载只是传闻,难免失实。于是今人看起来颇感匪夷所思,充满神话怪异。所以《穆天子传》与较晚的《马可波罗游记》让后代研究者真假难辨,深感头疼。这一点从南北朝的《水经注》《法显传》开始扭转,到《大唐西域记》全力发扬光大,向严肃实录的史书类型发展。

        与此同时,自《兰亭序》始,经唐宋文人努力,把游记从史书类型中分离出来,他们汲取了山水游记诗歌的精华,创造了一种清新活泼小巧的文体。在风景描写的基础上,直抒胸臆。明清时发展到极致,日趋短小精巧简洁。一篇游记,多则千把字,少则一两百字。桐城派文人的代表作----姚鼐的《登泰山记》仅用五百字左右,叙述了所见泰山地区景致,决不涉及其他,惜墨如金,呈现一种图画或照片的效果。如:上山时,“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结尾如扼咽喉,呼吸急促,被逼迫强吐珠玑,用字到了吝啬的地步:“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这种文字现代人喜欢的不会多,那是一代文人的审美情趣。

        白话文兴,几百字的文章要包含丰富的内容,非大家绝难做到。短小精干的游记少了,单纯写景的也不多,一出手起码几千字。49年后,大陆逐渐形成一个新的风格,以纪实为主,由景及人,引发对社会和人物的评价,从中抽取精神价值。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旅游在他们眼里都不是单纯的玩乐,而是精神灵魂的提升。这里面既有孔子仁者智者乐山乐水的影子,也有古代游记赏心、纵意、遗情、散怀、悟道的韵味,还有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烙印,读来绝不轻松。

        文革后,以余秋雨为首,刮起一股所谓“大散文”的旋风,颠覆了以往游记的传统,不专注写实,转而出典入史,糅合史论,评价一城一地,臧否历史人物,起点不低,落笔很难,把握不好就混成个课堂讲义或学术论文模样。由于对作者文史哲的全面素养要求颇高,别说一般人不容易效法,大概作者也难以为继。

        网络的普及给许多旅游爱好者提供了新天地。在这里游记和食谱成为不多的平和舒心角落。由于写者踊跃,有图有文,读者众多,所以各大网站的游记都是一派兴旺景象。目前网络游记大致可分为几类:一、简介,以图为主,略作说明。二、日记,大概多是作为家庭或个人经历存档。三、旅游指南,热心为后继者指点各地景点与食宿交通,提供方便。四、介于传统游记与大散文之间,观察各地文化风俗,抒发感慨。一般来讲,网络游记真正吸引人的地方,是以往各种游记所没有的图片。图片代替了实景描写,给人直观感受。如果缺少图片,可能顿失颜色。另外,与单纯文字游记相比,作者几乎没有为了惊悚视听以假混真的必要,读者不必时时举着鉴别的放大镜,为不知所从头疼。

        不同时代,有不同风格与审美韵味的游记,只要出于真实见闻、独特视角或深刻感悟,无论读哪一种都可以从中获得启示和乐趣。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