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北京欢迎尔”
(2009-08-14 22:23:27)
下一个
聊聊“北京欢迎尔”
九十年代初,笑星黄宏先生在他和宋丹丹合演的小品里搞了个“北京欢迎尔”的台词。当时好些人都以为,“尔”在文言文就是你。所以这只是个纯粹的喜剧笑料。
但是大家都忽视了一点,“尔”在文言文里是你,但是这个尔是有贬义的。通常都在斥责人或者骂人的时候说尔。比如,宋代欧阳修的《卖油翁》里“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正常情况下,称呼对方要说“汝”。电影《少林寺》里老和尚问小和尚,不淫欲不杀生,连问几句“汝今能持否?”这个戏虽是现代人编的,但也说明作者对尔和汝是把握分寸的。更尊敬的称呼是君、公、卿等。当年毛主席用文言文写的悼念罗荣桓元帅的诗最后两句“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如果把君换成尔,那就不是悼念了,而是讽刺人或者是骂人了。噢,你死了,国家就不转了吗?精通文言文的毛主席当然不会这样。
由于北京从元代起就是中国首都,新中国成立后,也把北京定为首都。所以北京人一直有“天下第一民”的优越感。老舍先生话剧《茶馆》里一句台词,“就是一条狗也得托生在北京城里”正是北京人这种祖传的优越感的真实写照。
如果说过去的优越感只是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那么现在的优越感就是体现在北京和外省在公共福利待遇上的巨大差别。因此,现在北京市实行了中国最严厉的外地人户口准入制度。当全国差不多的城市都放宽了外地人户口迁入政策以后,北京不仅没有放宽,反而更严厉了。我在网上看过北京一家很有名气的出版社招聘编辑的启事,除了招牌条件和福利待遇等内容以外,还特意写了这一句,“不负责解决北京户口。”这一条是很拿人的,你可能因为工作出色升到总编主编,但是照目前的户口政策,你可能永远拿不到北京户口。许多外地人在北京尽管业绩斐然,但是始终没有北京户口。所以当北京教育部门制定的北京中小学生行为守则里假惺惺(这在外地人看来就是假惺惺)地写进“不要歧视外地人”以后,许多外地人十分感动地建议本省也应该规定不要歧视北京人。这当然是个笑话,作为外省,你有不歧视北京人的本钱吗?
北京地方当局的户口壁垒政策无疑给北京人的排外恶习起了推波助澜的坏作用。有位博友在文章述说了自己在北京遭遇出租车司机欺生的经历,除了北京土人,居然还有已经在北京落户的山东老乡!这让她大惑不解。为什么原本纯朴的老乡有了北京户口以后也变了味?
许多人以为普通话就是北京话。其实不然。普通话在解放前被称作北京官话,以区别北京土人说的北京土话。因为北京土话和普通话的明显差异,北京人判断外地人出奇得准确。黄宏先生是居住北京的东北人,他再学北京土话仍然能让土生土长的北京土人听出外地口音。所以,“北京欢迎尔”是黄先生外地人居北京的切身体会。而且北京人也的确是用北京欢迎尔的态度看待外地人的。北京是北京人的北京,尔等外地人干吗都往这里挤呢?
北京人欺生,无疑是北京精神文明工作的一大尴尬。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只靠定什么不要歧视外地人的空洞口号。最根本的一点,应该逐步缩小,直至取消北京和外省在高考录取分数线、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障等公共福利待遇方面的差别。这样,外地人就不会挤破头地往北京挤,北京人在外地人面前的优越感也就自然消失了。国家现在已经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开始着手解决。
但愿不远的将来,北京欢迎尔将是一个纯粹的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