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不试故艺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政府救经济--难以达成的任务

(2009-07-18 21:10:53) 下一个

最新民意调查,七月份奥巴马的支持率已跌至57%,而民众对他的评价是没有明确的方向,一个机会主义者能达成民众对他的期望吗? 于是乎翻箱倒柜找出年初写的文章,弹掉灰尘,重新挂出来骗骗人,想找几个知己乱侃美国的经济。                                                                                               奥巴马的机会主义经济路线行不通                                      奥巴马上台后雄心勃勃的提出了8190亿刺激经济的方案,并且以244票对188票在众议院通过,其中所有的共和党人及11位民主党人投了反对票,之后奥巴马在国会对共和党人喊道“我赢了……”。然而,在国会参议院的讨论中,却遭到了极大的阻力,虽然经过艰难协商,以61票勉强通过,但共和党仍坚决反对。奥巴马的刺激经济方案真的能迅速救活美国的经济吗,回答是不可能。 首先回顾美国前一次发生在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股市狂跌,银行倒闭,金融系统混乱,罗斯福总统签署了关于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必须分离的法案,此法案保证了美国金融系统的稳健。但是从里根总统开始废除了上述法案,到克林顿和葛林斯潘时代,金融系统更是有持无恐,华尔街的贪婪与政府的监控不利,造成了目前的金融海啸,这次美国得的是血液病,因为金融是流通,是经济的血脉,流通出了问题应当重点治疗血脉,但是奥巴马的救市方案却是无的放矢,就像一个庸医,面对一个糖尿病人,给他吃人参和救心丸一样,只会雪上加霜。 让我们来看看奥巴马的8000多亿是如何安排的,这个647页的救市方案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一是减税方案,这大约2750亿,其中大部分是为原本就很少交税的那部分人减税,算下来,每人大约可得到500-900元的减税款,试想这些钱能刺激消费吗?而那些每年要缴纳38%所得税的企业却因经营困难而不得不裁员,失业潮将加剧恐慌心理。二是扩大联邦机构的支出,大约5000亿,美国实行的是小政府大社会,而现在联邦手上握有的钱越来越多,从以前控制的资金占GDP20%左右上升到40%甚至以上,将严重削弱自由市场的创造力,而且这些政府控制的资金,将无可避免的出现类似中国的腐败,握有金钱的权利将腐蚀权力本身。三是还有许多钱是用于回报竞选时的承诺,如为公营铁路Amtrak填补漏洞的10亿,20亿给幼儿园,6.5亿用于电视转换,还有医疗,教育样样都有到处撒钱,而用于基础设施的投入仅有300亿。四是能源技术投资,除了再生能源本身成本高外,再生能源推广的基础设施更不是目前经济能力所能及的。五是所有投入的重心是在3年内创造3-400万个工作机会,其中能源50万个,基建40万个,医疗20万个……这些虚拟的工作机会还抵消不了可能出现的汽车行业破产而引发的大规模的失业。 其实奥巴马自己对这个救市方案也没有信心,所以他想把共和党也绑在同一条船上,来共同承担救市可能的失败,但是共和党并不买他的帐。美国是民主政体,在民主政体的生态下,作为政党的终极目标是通过选票夺得政权,所以政客们推出的每一个计划都围绕着如何获得选票,奥巴马的刺激经济方案也同样,他很明白经济不可能迅速恢复,所以他的投资方案中相当部分资金投入时间大约在2011年,在这之前即使经济无起色,也只会影响那些国会议员的选举,而他真正关心的是2012年他是否能选举连任,所以这个刺激经济方案实际也是奥巴马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是为了实现他下一步竞选连任野心的庞大投资计划。 在上一次的经济大萧条时,当时的联储会主席Marriner Eccles说: 政府除了降低利率外,几乎已无事可做,只能等待市场自然恢复。那次大萧条前后持续了11年,当时罗斯福总统认为:政府的工作重心不是如何帮助经济复苏,而是帮助社会渡过困难,如联邦为存款保险提供担保,为住房贷款公司提供保障,以及劳工权益保障,农民收入保障,失业人员的保障等。目前美国最大的困难是失业率攀升,民众对可预见的未来失去信心,而政府最重要的是像罗斯福总统一样,重点放在帮助穷人和企业渡过难关,让金融业恢复流通,接下来的就是等待。美国最有活力的是那些中小型企业,他们占所有雇主的99%,并支付了45%以上民营企业员工的薪资,当他们最绝望的时候,也是开始转机的时候,市场就像一壶水,在炉子上加热后会冒蒸汽,会喧嚣,会引起恐慌,没关系,那是水的分子排列随着水温在变化, 要让它恢复平静最好的办法是等待它自然降温,我们姑且称它为水壶理论,但愿它也能适用于当下经济。所以目前社会需要的是耐心,然后才是信心。何时经济才能复苏,只有生活和工作在最底层的人才能感觉到,就像哪钻在地洞里的土拨鼠,是它最先能感觉到春天的来临。 (February/5/2009 New York)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