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不试故艺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俄乌战争】22,北顿的战术反击与林彪的短促突击

(2022-06-06 18:33:12) 下一个
 

 

一,北顿涅茨克乌军实施战术反击

 

俄乌战争进入第二阶段后,俄军集中优势兵力,在顿巴斯地区展开重点进攻,尤其是在卢甘斯克州的北顿涅茨克-利西昌斯克,集结了重兵集团,力图一举攻克,因为一旦北顿涅茨克-利西昌斯克被俄军占领,俄罗斯即可宣布全部解放卢甘斯克,其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

北顿涅茨克在俄军大举进攻,乌军节节败退,俄军宣布占领北顿80%领土的战役态势下,6月3日夜,乌军利用部署在利西昌斯克的炮兵对北顿涅茨克俄军占领区进行大规模炮击,然后利用夜暗和炮击效果,对北顿东南部发动突然的反击,造成以清剿和打扫战场为己任的车臣部队重大伤亡,并夺回20%的北顿领土。

无疑这是一次成功的战术反击,也反映了乌军在实施城市筑垒地域坚守防御的态势下,不是一味死守,而是展开积极反击,杀伤对方的有生力量,这种战术继承和发扬了一战德军开创的突击群战术思想。

一战期间,德军发明的暴风突击队,也就是Stormtroop tactics(突击群战术),就是双方在僵持态势下,利用炮火延伸,突击队对敌侧翼或一个点实施突袭,造成敌方溃败或杀伤敌方大量有生力量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战术形式。

德军开创的这种战术也极大地影响到二战俄军的大纵深突击的战役理论,以及我军运动防御的战术思想。

乌军在顿巴斯战区采取利用筑垒地域实施坚守防御,并适时地实施战术反击,无疑是一种处于劣势兵力态势下的最优选择。

 

二,林彪的短促突击理论

 

 

中央苏区经历6-7年的发展,已经在瑞金建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有了自己的政府、宪法、铸币、税收系统。红军已不可能像井冈山时期粮食不够,下山抓个地主,开仓放粮那样解决后勤保障,因为苏区的地主富农已经全部被消灭了,只能依靠政府的正常税收系统来解决红军的军饷和粮食。

1933年国军以50万重兵,对中央苏区展开第5次围剿,国军吸取了前几次围剿长驱直入的教训,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术,以堡垒政策对付红军的游击战术,企图剿灭中央红军。

当时有意见提出红军到外线与国军打游击战和运动战,或者像第4次反围剿那样,打破坛坛罐罐,诱敌深入,在内线与敌决战。但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各级政府离不开红军,群众也不允许红军放弃根据地,更何况苏区必须保证有一个完整的春耕和秋收,才能保证红军的后勤补给,否则将会民穷财尽、经济崩溃。这就是第5次反围剿红军必须放弃以往的游击战策略,寻找更加适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现状的战略—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原因(导致第5次反围剿失败的最真实原因是经济)。

李德这个参加过一战的德国老兵代表共产国际来到中国,很自然的把阵地战以及突击战理论带给了年轻的红军。

由于长期习惯于游击战,红军各级领导采取抵制与不理解的态度,所以在最初的广昌战役中,红军既不构筑坚固的工事,利用阵地战消耗敌人,也把短促突击变成了运动防御和长距离大规模的反击,结果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后来红军接受了教训,在瑞金以北的高虎脑防御战役中,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层层阻击迟滞国军的进攻,并且利用特殊地形实施短促突击,取得了明显的战役/战术效果。

1934年6月,27岁的军团长林彪,作为红军少壮军人写出了著名的【论短促突击】(突击群战术0.5,简约版),并发布于当年红军的军事理论刊物【革命战争】上。林彪在文章中写道:突击部队第一线的战斗队形,应当采用以班为单位并列的战斗群......避免用密集队形的集团冲锋,在第一线应展开优势兵力(一点两面三三制的雏形)。

面对国军采取堡垒战术,林彪在【论短促突击】一文中多次强调集中兵力、火力为胜利最主要之条件,以及当战斗胜利时,如已消灭敌之主力,如敌堡垒守兵动摇,应乘胜向堡垒攻击并夺取之。如胜利不大,敌堡垒无动摇和夺取之相当可能时,则应毫不迟疑犹豫的结束战斗,将主力迅速脱离敌人。

林彪在之后的反围剿战争中,将短促突击理论发挥到极致,尤其是在1934年9月的温坊战役,以极小代价取得了较大战果。

林彪积极学习外军的军事理论,并且结合国情,在后期的战争中,制定了一系列的战术原则,尤其是六大军事原则和一点两面三三制等五项战术思想,都贯穿和发展了林在【论短促突击】一文中所倡导的战术理论。

林彪的【论短促突击】一文,曾被当年的国军军事院校选为教材进行研究和学习,可见影响很大。

林彪是我军早期善于学习,勇于创新,全面接触世界先进军事理论少壮军人中的楷模。

 

三,新时期的军事理论创新

 

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正处于朝气蓬勃的改革开放和理论创新年代,受改开风气影响,全军上下也积极开展军事学术的研究。

在了解和学习二战、中东战争、英阿马岛战争等战役、战术思想的同时对我军在对越战争的表现进行分析和评估。

当年的【军事学术】期刊引领了大量少壮军人对现代化军队的憧憬和期盼,许多人纷纷发表文章,并且对长期影响我军战略指导方针的一些僵化军事原则进行批判性讨论,当然也引起了全军对战争理论思考的混乱。

后来粟裕在【解放军报】发表了一篇【论战争初期】的文章,否定了早期那些诱敌深入,打破坛坛罐罐的战争原则和思想,确立了我军国防建设必须在边、海防建设筑垒地域,在战争爆发初期,一线守备部队负责阻击和迟滞敌人(主要是三北地区,苏军陈兵百万),为国家转入战时体制、战略预备队向预设阵地机动争取时间。这就是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总体战略思想。

现在我军制定的将国防线前伸至关岛的拒止战略,就是当年改革开放,解放思想,进行战略思想转型后新的战略原则的延续。

军事学术必须展开讨论,不能搞一言堂,只有在争辩中才能获得提高。

 

四,我们能从俄乌战争中获得启发吗

 

俄乌战争还在继续,这场战争为世界提供了一个学习和创新军事理论的舞台,是认真学习还是漠视这场战争?是考验一个民族智慧的考场。

老丘八们已经无法从固化的思维中跳出来。在当今语境下,当代年轻的少壮军人们(中校以下)是否还具有当年27岁军团长林彪的勇气和魄力,敢于学习和研究西方的战术思想,并且结合自己的国情,对传统的军事理论、指挥体系、编制体制提出批评和建议,总结出适合我军在现代条件下崭新的战略、战役、战术思想理论。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不试故艺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xiaoxiao雨' 的评论 : 哈哈,纸上谈兵也是需要的。
xiaoxiao雨 回复 悄悄话 How many years do they not have practiced wars? Just draw cake on the paper.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