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sk

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
正文

也谈生命和意义

(2019-06-22 08:47:46) 下一个

网友尼斯在“不得不面对现实”(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58768/201906/11652.html)一文提到了生与死,以及作为一个人的尊严等命题。作为一直热衷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我,就在这里尝试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谈一谈这些话题。

在“不得不面对现实”中,提到了人年纪大以后可能会以结束自己的生命来成全儿女- 不给他们带来麻烦,也成全自己 - 可以看起来体面的离世,而不需要得了重病,尊严尽失的情况下再走。这样看似乎有一定的道理,反正人走是早晚的事,既然已经暮气沉沉,在世上一无所求,再无所盼,每天耗日子又有什么意思?

但是稍微想一下,这样的想法又很成问题。大概有这种想法的人会认为人死之后一了百了,或者说认为这个世界就是一个物质的世界,人没有身体也就不存在了。如果真的是这样,说实在的人活在这个世界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不论一个人做什么,不论勤奋还是懒惰,不论善人还是恶人,最终一切都会消亡,包括人的身体,人在世的时候所说所做的一切,还有他的子孙后代,等等。原因很简单,这个世界没有永恒的东西,假以时日,人类会消失,地球会毁灭,整个银河系也终归于无。这样看来,人活着的唯一意义大概就是满足一下各种欲望:喜欢新鲜事物的欲望,被人夸奖来满足虚荣心的欲望,好好休息的欲望,美食的欲望,养育儿孙的欲望,乃至寻求生命意义的欲望。这样的人生不是很可怜吗。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持这种观点的人大概认为物质决定一切,进化论决定了人类的出现。但是如果世界之初只有山木土石,水火风雷,最多可以进化成人的身体,其行动也顶多像机器人一样,(说实在的,俺对此都认为根本不可能),但是如何进化成每个人都具备的意志和思维能力呢?没有人有答案,但是却有人信,很多人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是相信这种观点的,但事实上却是信了,因为他们的所做所思全都是以此为出发点的 - 在观念上有没有行成这样的理论并不重要。所谓的“信”其实和讲道理,逻辑推理没有太大关系,根本上还是一个人自己的主观情绪愿意相信什么:当有适合的理念和事实的时候,自然会轻易接受。当有不符合的事物的时候,自然会视而不见。

反过头来再想一想每一个“人”到底是什么?什么可以真正定义“我”呢?是身体吗?如果健全的人突然有一天得病失去或者换了身体的某个部分,比如腿,这个人难道就不是本人了吗?当然还是。如果说手足之类的不重要,心脏重要,那么有一天其人做手术换了心脏难道他就不是他了吗?当然还是。如果说大脑代表了一个人,可是如果这个人精神错乱,从此以后说话思维完全于以前不同,对于过去的事和人完全没有记忆,那这个人还是原来的人吗?如果你是他的亲人朋友,你还可以象以前那样对待他,和他交流吗?如果说一个人身体的整体代表了他,那一个人死去之后身体却毫发无损,那个尸体还是他吗?大概只能算是此人生前的所有的。可是如果两天后这个人又活过来,是不是这个身体又成为了他?难道同样的身体可以此时不是他,彼时又成为他?那如何能让人信服身体是人呢?更何况人的身体时时刻刻都在新陈代谢,时时刻刻都在变,每天也在吃不同的食物,穿不同的衣服,处于不同的位置,做着不同的动作,处于不同的心情,看一个人三岁和七十岁的照片完全是明显不同的两个人嘛,那如何可以合理的推断出身体就是自己呢?

在这个看的见的世界里,身体是自己离得最近的了。既然身体不是自己, 那就意味着真正的自己并不在这个能看的见的有形的世界里。或许有人会说,那就是灵魂吧。这是基督教的说法,在佛教里称为神识,在易经里称为游魂。其名称并不重要,但是这仍然不是真正的自己。什么是真正的自己就留给自己慢慢探索吧,至少现在可以明确真正的自己不是身体,而是某种无形的存在。

既然如此,自杀有什么用呢?从现象上说,自杀只是毁坏了身体,而真正的无形的自己却毫发无伤,虽然真正的自己没有消灭,但是却要承受自己毁伤自己身体的后果。有因必有果。自杀的人以为这样可以一了百了,事实却是从此没完没了。虽然一个自杀的人总是觉得当时自己已经苦不堪言了,但是熟悉佛教的人知道,自杀的人死后每七天要再自伤一次,再次承受自伤的痛苦,直至找到另一个自杀的人作替身。即使再这七天中不经历自杀痛苦的时间,也是在承受远比人间大得多的苦。这样经历的时间是漫长的,远超于一个人的一辈子的时间。其经历的痛苦是剧烈的,远大于导致其自杀的痛苦。

为什么自杀的后果这么严重呢? 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身体本不属于自己。每个人都是父母所生,既然如此怎么可以自己擅做主张毁坏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呢?就算父母都同意这个人去杀,这个人都不可以,因为父母本身的身体也不是他们自己所有,他们也同样没有权力做这样的决定。佛教里杀业的果报最重,而杀人则是重中之重 – 杀自己同样是杀人。

那身体是做什么用呢?或者说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很明显,人生的意义不在于金钱,地位,世间的成就,家庭的幸福,儿女多少是否有成,等等一切在人世间看得见的东西,而是在于提升那无形的真正的“我”。正如儒家四书中《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用佛教的话就是:”自觉(明明德),觉他(亲民),觉行圆满(止于至善)。“怎么达到这样的目标呢?那就是《论语》开篇的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的”学“,然后把学到的东西运用,也就是”习“,然后返过来再进一步”学“,再进一步”习“,再进一步”学“ … ,没有穷尽。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习“的过程就是提升自己,帮助别人,直到完全圆满的境地 –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一辈子大概是做不到的。那就这一世尽量的学,下一世继续,所谓“佛道无上誓愿成”,虽然“无上”,但是生生世世的努力最终会达到。

很多人不相信轮回,大概他们自己也没有确定的理由为什么不信吧?古今中外的圣贤人虽然彼此都没有见过面,生活在不同的国家和时代,但他们都告诉大家生命轮回的事实,难道这些于世无求,于世无争的人都是在说不实之词吗?人从出生的那一天就开始走向死亡,既然有生就有死,为什么有死就没有生呢?春天走了还回来,太阳落山还会升起,万事万物都在不停的轮回而不是消失,同样的,每一个生命都是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从来不会停息的,只不过不一定是以一般人能看到的形式出现而已。就像我们已经说明的,真正的人并不是身体,在父母生其人的身体之前,这个人就是存在的。同样的,在他的身体消亡后,真正的他当然仍然在。

人生的意义在于学习,那学习什么呢?很可惜,现代人虽然盗用儒家“大学”之名,却没有“大学”之实。现在的“大学”,仅仅是教人一技之长以谋生的学校,与真正的大人之学毫不相干。而为了达到自己水平的提升,在帮助所有的人同样的提高水平,乃至于到“至善”的境地,真正的大学是要提升道德水平。什么是“道德”?其实儒释道三家讲的都是“道德”。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多说了。提升道德的过程就是“学而时习之”。每个人所有时间,分分秒秒,刹那刹那都是在“习”,只不过很多人“习”的不是道,不是德,而是恰恰相反的纵容自己的各种欲望。而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将决定其在死亡之后的下一世的落脚处。

 “道可道,非常道”,所以道其实无法表达的。虽然无法表达,却是每个人都时刻离不开的,“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对于初始接触道德的人来说,无法直接在道上用工。那德呢?孔夫子在“孝经”里明确指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所以孝是德的根本。不论儒家还是佛家,其实都是行孝道,首先从自己修习自己开始,然后行孝于自己的父母,然后使自己的孝行普及自己国家的所有众生,最终惠及天下宇宙的所有生生不息的生命。所谓”夫孝,始于事親,中於事君,终于立身。“在孝经里,更是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不敢毁伤 孝之始也“。说到这里,大概会有人不同意,难道理发也成了不孝?有这样问题的人对于中国文化了解的不够。真正的中国文化是不会执着于任何一句话,一种行为的,因为任何一句话都是在特定的背景下讲。如果执着于字面意思看佛经和儒家经典,会看到有自相矛盾的说法。如果真这样以为,那就说明这个人没有真正读懂。事实上,圣贤人也在提醒人们这一点。佛家就有”依义不依语“的提示。孔子在其当时的背景 下这样讲是没有任何问题的,现在人勤理发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这本身不是这句话本身想要表达的意思。那该怎么理解?如前所说,我们的身体并不属于我们,就像我们借着别人的东西一样,当然要小心爱护。即使是”身体发肤“这样极小的损害都不可以,何况滥用身体去纵容自己种种的欲望而至疾病缠身呢?更不必说自杀这种极端的行为了。至于理发这种行为,如果你生活在古代,大家都不理发以表孝心,你当然也不应该理发去破坏这种风气。既然你生活在现代,人人都理发,理发不再与孝直接相关联,你当然也可以和光同尘去理发,而不必标新立异的坚持不理发。

身体虽然不是真正的我,但是我们却需要身体来“学习“。所以身体是一个工具,提升我们道德水平的工具。尽管我们需要爱惜身体,但是却不应该执着于身体,有的时候甚至不得不舍身来成就真正的道德。虽然这看起来也是“自杀”,却是对于孝道的圆满实习,完全不同于出于私欲的自杀。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古代数不胜数 – 载于史册的自杀没有一个是为自己而死的,正是孟子所说的“舍生取义”。在久远劫前释迦摩尼佛是一只小鸟,与森林里的很多动物是好朋友。有一天森林大火,这些动物被困住无处逃生。这只本来可以跑掉的小鸟却没有跑,而是尽力拯救自己的朋友。于是它不停的飞向附近的一个湖泊,每一次嘴里含几滴水来灭火。谁都知道,那一点点水能有什么用?但是这只小鸟却拼命的来回飞,直到最后筋疲力尽,以致力竭而亡。这只小鸟在浪费自己的生命吗?不是,小鸟虽然舍掉了有形的身体,但是成就了无形的道德,虽然毁伤了身体,却完满了孝行。如果它只顾自己而走,虽然保全了身体但是却留下了道德的缺失,而这种缺失会长久的困扰着它,甚至不会仅仅停留在当时的那一世。故事的最后,小鸟的悲心终于感动了天人,于是天人降雨扑灭了大火拯救了森林中的生命。“人有善愿,天必从之”,鸟亦如此!

当一个人老的时候,身体也不舒服了,心情也经常底下,甚至生活需要人照料。虽然如此,自杀不应该成为选项。“死生有命,富贵在天”,既然自己仍然活着,那一定有活着的原因,尽管自己和别人都未必知道。在老的时候遇到的种种困难,正是自己学习克服困难,提升自己道德水平的机会,这是年轻的时候身体健壮的时候所遇不到的机会,为什么要逃避呢?说实在,如果年纪大的时候心里有这种消极的状态,本身就说明自己在青年壮年的时候没有立起真正属于自己的道德体系,需要现在更加努力的补上这一课,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一定会品尝到真正的”乐“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夫子更说:君子无一日之忧,但有终生之乐。既然自己的忧愁这么重,正说明自己还没有成为”君子“,所以当下就需要更加努力,而不是带着这种状态去来生。

事实上,儿女是应该在这时候尽量帮助老人的。因为老人是一个家中的福田。孝顺老人看起来是为老人好,其实更是对自己和自己的儿女好。常人只看到这样做的辛苦,但是却看不到冥冥中所积累的福报。如果终有一天,老人不在了,儿女想种福都很难。

孟子说:‘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道德仁义是天的爵位,各种人间的地位,成就和赞美是人间的爵位。天爵是无形的,而人爵是可见的。但是如果以为人爵是唯一定义自己成败荣辱的标准,那就是大错特错。事实上,人爵和一个人真正的道德水平没有一定的关系。所以,人们都羡慕称赞的未必是符合道德仁义的。而人们所看不起的也未必道德水平都低下。一个人一生的成败不决定于看得见的人间的成就,而决定于自己道德水平的提升。虽然常人未必知道,但是自己是知道的,有道德的人和天地也是知道的。当人爵给的太低的时候,天会补给更多的天爵。当人爵给一个人多于他该得的时候,天会拿走多于的部分,甚至更多。毕竟,人道是顺从天道的。所以,一个人年老体衰,不能自理,为别人所讥笑,那只是人间的对待。如果老人知道这样的道理,并且自强不息,以此作为自己提升自己道德水平的阶梯,他最终必然会得到更大的天爵。这甚至用不着等到来世,当下就可立竿见影。因为自己有积极进取的心,加上自强不息的符合天道的行,自己的生活质量应该当下就可以改观。而如果认为这样是一种侮辱,尊严尽失,而要结束自己来保全自己的尊严,其本质是为了满足自己虚荣的欲望而对道德枉然不顾,其结果也是天爵尽失,其未来也将不得不付出更大的代价才能走回自己当时的出发点。

[ 打印 ]
阅读 ()评论 (48)
评论
尼斯 回复 悄悄话 胡兄祝您及家人2024年身体健康万事顺意平安快乐!
艾粉 回复 悄悄话 尼姐不见踪影,原来藏在胡兄的金屋,呵呵
husk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尼斯' 的评论 : 同祝尼姐兔年吉祥!看样子大家都关门享受岁月静好呢:)
尼斯 回复 悄悄话 胡兄兔年吉祥
尼斯 回复 悄悄话 祝胡兄中秋快乐!
尼斯 回复 悄悄话 牛年即将来临遥祝胡兄牛年新春快乐阖家幸福喜乐平安!
husk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尼斯' 的评论 : 是的天天都快乐:)
尼斯 回复 悄悄话 胡师傅中秋节快乐!
尼斯 回复 悄悄话 遥祝胡兄圣诞新年阖家幸福愉快!
尼斯 回复 悄悄话 胡兄中秋快乐!
尼斯 回复 悄悄话 胡兄好长时间不见,过来问个好!
husk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郁二光' 的评论 : 儒释道三家根本是完全一致的,即使基督教之类的在根本上和中国文化也没有任何矛盾。但是儒释道又是师道,都是需要学习才可能领悟的。论语里也说,即使是天赋极高的人,如果不能遵从古圣先贤的教导,不能认真学习,也不可能得其门而入。很明显,你并没有了解太多,却下了这么多结论,所以都是你的意思,而非中国文化的本意。

你写的都依然是按照世间人的逻辑来说的,而逻辑本身就是虚假的东西。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做事情都是从易入难,由近及远。因此从实实在在的孝开始做,是必经之路。你甚至把道和德对立起来。如果从根本上来说,万事万物是没有对立的,也没有高下。所以道即是德,德即是道。孝也如此。孝经没有任何问题。如果非要说有问题,是读者自己的问题,因为他没有理解孔子的本意。

你对於金刚经的理解也同样不得其门。不知道你为什么认为这是佛陀说的最后一部经?当然不是。佛陀讲的每一部经典都互相圆融没有问题。如果你非要以自己偏执的逻辑去理解,那是自己作茧自缚,和佛教经典又有什么关系呢?
郁二光 回复 悄悄话 我认为关于生命的意义是属于极为自我的东西。只有自己去体会而不应该拿来与人分享或者交流。理由如下:老子说,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意思是世界万物永远在变化之中。语言无法准确地揭示宇宙的基本规律。就像今天的你和昨天的你至少从物质上已经是2个人了。孝属于德的范畴,远低于道。所以不是一个追求道所应该停留的地方。强调孝道,阻碍精神升华。但是并不是说不羁绊于孝道就是对父母不孝。那完全是两个概念。对于父母的情感孝道是不够的。主要还是需要发自内心的爱,而不是孝经所宣扬的变态的行为和外在的表现。老子还说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意思是说道德最高尚的境界是不以德为行为标准。一切才能在德之上。而满口道德的人其实是无德的。这和社会现状是一致的。

从佛教来说,佛陀在离开这个世界时,意识到自己将近30年的布道和对信众的教诲都是有问题的,甚至是不对的。所以在金刚经里极力告诉人们没有众生,没有这个,没有那个。所以金刚经是佛陀思想的精髓。没有一个人能够在这一生中参透宇宙和人生的意义。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是思想的自由。因此,那种佛教中上师与弟子思维控制的关系,基督教的满世界传福音,让人盲目相信他们不理解的东西。洗涤这些人的大脑。使他们的思维僵化是对一个人最大的摧残。那些宣称了解了人生意义的人可以看到他们字里行间对许多事情的执着。对错与是非感很强。实际上正是没有认清人生意义的表现。

中国文化的精髓都在老子的思想里。至于孔子,他自己都知道不在一个层次。至于后面的儒家学说,那就几乎乏善可陈,与糟粕无疑。

如果谁认为我上面说的都是错的,那么你就是对的。
尼斯 回复 悄悄话 回复'艾粉'的评论:
你要好好向胡兄学习啊
尼斯 回复 悄悄话 回复'艾粉'的评论:
弟说,你得好好向胡兄学习啊,,,,

到这份上就是境界了,,,,
艾粉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husk' 的评论 听过一个说法 本科毕业觉得啥都会了,硕士毕业觉得还有不会的,博士毕业觉得啥也不会。
husk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艾粉' 的评论 : 没接触圣贤的学问的时候,觉得自己还懂得挺多的。了解一些才知道,其实自己从来都是一无所知的。
husk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这一世' 的评论 : 生活在对立的世界里,有好就有坏,有善就有恶,有意义总是和没意义对立而言。在这对立二元的世界里,执着于逻辑的思维去寻找,是找不到真相的。你可以无穷无尽的思考下去,讨论下去,最终就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那样的问题,逻辑已经把人牢牢的限制在真相之外。你这么喜欢思考,可是却思而不学,实在太可惜了。如果仔细回答这样的问题,几天几夜也说不完。所以也只能简略说一下。真要透彻了解还是得靠自己下功夫。

佛教楞严经里有一个比喻,佛法如同指向月亮的手指,人们应该是循着手指看月亮,而不是只看手指,更不应该把手指当作月亮。佛法里说这个世界一切都是空,但是你又明明看到种种的事物,那你说这个世界是空呢还是有呢?事实是,既是有又是空,既不是有又不是空,这就是中道 - 对于习惯从逻辑来理解事物的人们大概永远也无法理解。

回到你的问题,人生有意义还是没有意义?从根本上来说,其实这都不是一个有效的问题。但是随顺一般人的想法也可以说明一下。举个例子,如果你三天不吃饭,很饿很痛苦,那你一定认为这个吃饭是有意义的。但是如果你已证入一切皆空的境界,吃不吃饭都无所谓,那吃饭对你是没意义的。有意义没意义只是对一个特定的人而言,并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如果你的境界是不吃饭就是苦,那就老老实实的把饭吃好,来实现其意义。一般人总要从有意义开始,最终才能证得无意义。虽然无意义,但却是有意义。正如金刚经说的:菩萨度无量无边的众生,却实无众生得度。虽然无众生得度,菩萨仍然要去度无量无边的众生。这才是真正的度众生。这是中道,也是圣贤人的至道。度众生如此,生命的意义如此,什么事又不是这样呢?只不过执着于对立两边的人只要一想,只要一做就已偏离了中道,有如是因,就有如是果,偏离中道的因,一定会带来种种偏离中道的果。所以众生总是苦多乐少。


艾粉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尼斯' 的评论 :
你得好好向胡师傅学习
艾粉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husk' 的评论 :
胡大学问一肚子经纶
这一世 回复 悄悄话 你的说法不是正好证实了我说的:人生没有意义论吗?
这一世 回复 悄悄话 我说仅看书无用,我更说了应该多看书。既然一切都是无,自杀者的罪何来呢?
husk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无法弄' 的评论 : 欢迎批评讨论。
husk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武胜' 的评论 : 如何解决问题,如何认识善,恶,个人,团体,种种世间的问题,这便是几千年中国文化要处理的问题。学佛,学儒,正是去学做一个明白人 - 没有人是天生就会的,也没有人可以自学成就的。而现实是,太多的人不懂,却要去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要去解决问题,勇猛有余,智慧不足,其结果就如论语所言:“勇而无礼则乱”。自己不懂,却以为自己懂,这是现实世界太乱的原因。
武胜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husk' 的评论 : 问题是不少,人生本就是个大问题。这么说吧,佛教要普度众生,慈悲为怀。众生与我有什么关系?所谓业报是劝人为善。你会不会说,善不善各有见解,所以无所谓善与不善?若如是,信佛又有何用?作为虔诚之人,先要有向善之心,其次才是向善之道。善的标准不是自我,而是看对众生的影响。怎么做,问题多多,但有问题不是止步不前、不肯为善的借口,尤其也有很多善恶分明的所在。
无法弄 回复 悄悄话 有意思,回头好好看看
husk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尼斯' 的评论 : 学需静也,才需学也。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你说的没错,按理说一个人的每天24小时的分分秒秒都应该心境,不管处于什么样的环境。

在家里安分守己,安安稳稳过一辈子大概是很多人的希望。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很多时候身不由己,就只能挺身而出来担当自己该担当的。而平时没有修行,遇到这种时候是无法妥善应付的。另一方面,就是每天平平淡淡的生活,没有足够的修行达到一定的道德水平,其实也过不好平淡的日子。比如自己的妄念丛生,就会影响到对各种事情和人物的判断,从而导致不愿意的后果。或者自己没法使自己心情平稳,在于子女的交流中就会不合理的发脾气或者有意无意疏导给他们错误的观念,以致对他们的未来产生不良的影响。更不用说,如果纵容自己懒惰,食欲等等,不善的因都会带来不善的果。而我们在的这个世界,善少恶多,没有强力的修行,只有退的可能。所以,“道德”是会对每个人德时时刻刻,在在处处决定性的影响。一般人心比较粗,自己做了种种的不善,自己没有意识到,反而觉得自己还是个善人,等到后果显现的时候,却抱怨老天的不公平。

在电影"Kongfu Panda"中,当熊猫从天而降,意外的正好得到乌龟伸出来的传法,老鼠师傅赶快说:This is an accident. 但是乌龟却说:There is no accident. 是的,如果对中国文化能深入了解的话,就会相信这句话:没有偶然事件。看似偶然的,都是自己之前所作所言所思决定的。所以凡事的根本,都要从修行自己开始,改变自己来恢复到自己本来纯善无恶的样子。这时候,就是孔夫子说的:一个人一天能做到仁,那么那一天“天下归仁” - 这句话逻辑上无法理解,但是事实如此。
husk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这一世' 的评论 : 你又说看书没用,又说看了书要观察,那还是应该看啊。中国圣贤的学问与西方的先哲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中国的古圣先贤着重的是做,而不是理论。如你所言,只看不做是没什么用的。看书是“学”,观察而后笃行是“习”,学是习的本,习是学的用,本用不二。
husk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这一世' 的评论 : 是的,你说错了。佛法的境界不可说,只要你说,就一定错。哪有什么三界?哪有什么五行?都是你自己妄想出来的。自己妄想出来就已经是迷了,在自己的妄想里还要“跳”,还要“出”,这不是迷中迷吗?
husk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武胜' 的评论 : 唉,你带来的问题远多于答案。个体和种群是什么关系? 个体为种群做贡献?自身存在的利益?- 不同的人对“贡献”和“利益”的定义是不同的,怎么可以确定是真的贡献,真的利益呢?每一件事都是有其正反两面,有贡献的也一定有危害,有利益的也一定有损害,反之亦然。而却不同的位置,不同的时机,同样的事情也会带来不同的后果。并且短时期和长时期的效果也不同。怎么判断,怎么取舍呢?
husk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水粉画' 的评论 : 是的,大概我是以己昏昏, 却要使人昭昭吧。
husk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尼斯' 的评论 : 是的,知而不行,是为不知。口头上说,思维上认可,与真正的知道还差得远。所以“学”然后要“习”才是修行,做学问的唯一途径。
husk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尼斯' 的评论 : 无意而为的事才叫自然,有意以此来获取福报的反而会大打折扣。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大风大雨都难以持久,天尚且如此,何况人呢?即使病痛也不会长时间的那么痛。解觉的办法不是逃避,逃避从来只是使事情更糟,知难而上,以自己的慈悲心来对待自己的病苦和他人,最终一定会好的。建议:在极痛的时候拼力专注的念“阿弥陀佛”圣号,一定会好起来。我有时候半夜着凉抽筋,疼痛难忍的时候,都屡屡见效。

自行了断想一下也许没事,想两下也许没事,但是经常想就会有问题了。这根本就不是一个可以考虑的选项。也许每次想到此的时候,还是用阿弥陀佛的圣号来代替吧。
husk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艾粉' 的评论 : 没啥赞的。批评是最好的赞。
husk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尼斯' 的评论 : 没有费心,只是费了点时间,因为要说的太多了,还是很多没有说。
尼斯 回复 悄悄话 再来感谢胡兄的好文,俺受益匪浅,尼斯要好好沉淀,多读圣贤书,这样心就不会太浮躁,有一句话是,静生慧,善生福。

再次谢谢好文分享!
这一世 回复 悄悄话 顺便仅看圣贤书是无用的,因为人基本属于说和做是2件事,并不切合,除了多看书更多的是应该观察其行为。
这一世 回复 悄悄话 请问你一句佛法的最高境界是否是:跳出3界不再五行? 也即不再轮回才是人生追求。佛教中人生的最高意义本身就是解脱,难道我说错了?
husk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这一世' 的评论 : 既然你已经认定生命无意义,那大概别人再怎么说对你来说都是戏论吧。不过从你的这几话来看,你大概也没太深入读佛法。改变任何人的观念根本上都是他自己在改。愿你能多读圣贤书,然后我们再讨论。
武胜 回复 悄悄话 讨论生命的意义不能囿于个体。个体不存在了,种群还在。所以个体为种群做出贡献就是德。个体自身也需要存续,所以人为了自身存在的利益无可非议,但与德扯不上关系,也无法永续。能永续的是德,也就是人生的意义。
水粉画 回复 悄悄话 好乱啊, 一会儿是佛, 一会儿是道, 一会儿是孔孟, 还有一直变换莫测的“道德”, 看了觉得人生更没有意义, 一团乱麻
尼斯 回复 悄悄话 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我,这个问题困扰我多年,绕来绕去还是在原地。无我非三言两语可自证。贪嗔痴将这个自我变得复杂,多变,常受外境左右,毫无“定”可言。真的太难了,不是简单的信佛诵经就可以觉到悟到的,这要靠很深道性悟性慧性,尼斯啥都没有,多多学习!

尼斯 回复 悄悄话 我照顾母亲的初心时还真不懂给自己积福报什么的,只是觉得母亲一生为我不容易,我就应该去报答。佛教高于哲学的一些深奥问题,那么生命和意义也是一个很大很深的问题,对我一个很俗很平常的人来讲,人生的意义就是把我想做的事做好,儿子善良有德,老话讲,家和万事兴。
对于我说的到老了不想拖累子女,想自行了断,您讲了您的意思,我明白。
佛教是极不赞同自杀的。因为一个人的心智只要正常,寿命未尽,就应该努力去做两件事:自度和度他。可是一般人真达不到这境界的,尤其是在病痛折磨很痛苦的时候,往往想的是解脱出来,这也是一般人很正常的想法和做法吧。
我还要继续琢磨琢磨,的确太大的问题,尼斯的懂得太少,要好好体会感受胡兄所说的真正意义所在。

艾粉 回复 悄悄话 胡师傅不愧是师傅,大赞
尼斯 回复 悄悄话 先谢谢胡兄大作,我需要满满地认真地去读您的文章,为了这篇文章让您费心了。
这一世 回复 悄悄话 人生根本就没有任何意义,如果信佛教,那么生命的意义就是为了有机会解脱。而自杀可能是渴望解脱的最大意愿。
佛陀本身就是半主动自杀的,他明知送来的粥食里面有毒,却喝了下去,可见他解脱的意愿是多么强烈了。
佛陀让老婆和孩子都出家,也就断了人世间的血脉,更显现了他解脱的决绝,终了佛陀的所有族人都随着岁月消失无踪,
进一步证明佛陀所说的解脱是什么。
[1]
[2]
[尾页]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