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麦克西
地处湘东南的炎陵是个山区,以前一定有些“与世隔绝”的感觉,据说,当年日本人打到邻县茶陵,实在走不动了,就没有到过炎陵。也许因为这样的原因,这里保持了一些古老的传统和文化包括语言。这里有一些少数民族,比如苗族,还有一些客家人。
在过去的中国农村,“赶集”是生活里的大事。每月的固定几天里,大家可以把自己种的、多余的东西拿来卖掉,同时也去采购一些自己需要的东西。这种习惯也许是典型的农耕文化的一部分。小时候就随着外婆去塘田乡赶过集,有很深的印象。这种集市和城里的集市最大的区别是,卖东西的人绝大部分都不是专业的,还没有商业化。这次回炎陵,我很想去看看现在的炎陵乡下集市的情景。
当地的语言里把“集”称作“墟。”三河乡的集叫三河墟,塘田乡的集就叫塘田墟。我的猜想是,这种称呼在中国方言里,应该不多见,我走了那么多省份在其他地方都没有听到过,也许是古代留下来的习俗,是不是一种语言“活化石?”有待专家去研究。
一到炎陵县城,我就打听到塘田墟的时间是逢农历三、六、九(每月的3,6,9,13,16,19,23,26和29,与星期几没有关系)。附近的几个乡的集市分开在二、五、八和一、四、七。这样附近的几个乡的集市就错开了,在不同的时间赶集,对老百姓很方便,对集市专业户也很方便。也许这也是一个古老的传统,而城市的集市一定早就与星期挂了勾。
我离开炎陵的前一天正好是农历13日,我们驱车前往塘田墟。
看着过干瘾啊,博主摄影水平也不错,
都想吃,尤其是土枇杷和红薯干片
。。。。。。
没去过炎陵,以后回国得去看看,那风水真是不错,难怪炎帝上那待着:)
你的这些照片真吸引人啊! 谢谢。
四川也有薰笋的,我5月才带有回来。在三鲜面的汤里加点,那个味道就不摆了哈。
那个什么的,是蕨菜。
今天的Traffic太厉害了,把服务器“冲”垮了。正在修理中。谢谢。
这一篇的图片用的是另一个服务器。
看到那杨梅,真的流口水了。又酸又甜的杨梅是儿时的至爱。 记得上小学时, 有一个老奶奶在杨梅季节每天提着一小篮杨梅到学校来卖,五分钱一小罐,供不用求,以至那时上课时,我们都有点心不在焉,时不时朝窗外瞟瞟,看看那个老奶奶来了没有, 随时为下课的百米冲刺做准备。
谢谢你的图片,勾起了我儿时的记忆,有点酸又有点甜。
另外,我是湖南醴陵的。
我们那边赶集叫“赶场”,每月逢五逢十
乡村集市 [country fair]
二豪贼劫持反接,布囊其口,去逾四十里之墟所卖之。——《童区寄传》
9. 又如:墟市;墟集(乡村市集);墟期,墟日(市集日)
10. 场所 [place]
古之至人,假道于仁,诧宿于义,以游逍遥之墟。——《庄子》
11. 村落 [village]。如:墟落(墟里;村墟,都指村落);墟井;墟曲,墟聚,墟墅(乡间房舍)
Hahaha! Once you are there long enough you'll have a completely different set of craps to deal with. But I do agree with you.
老乡好。历史上炎陵曾经属于茶陵县。我估计茶陵的名字也与炎帝有关系。我路过茶陵很多次,但没有住过。小时候,曾在攸县住过半年。后来一直在湘潭。
谢谢你和大家的留言!
相机:Canon 5D Mark II。这一组主要是用70-200mm/2.8L镜头,手持拍的。食物的相片大部分都Crop过了,把那些Carrying Bag去掉了。
谢谢留言!
您是湖南茶陵的吗?
与我是很近的老乡耶~!
离开家乡许多年了,好怀念家乡的一草一木。
谢谢您的分享
同问:)
想知道LZ的机身和镜头,谢谢!
“集”应该是北方的叫法,南方很多地方都叫“墟”,如江西。
很多东西的做法完全一样。
过去,有新鲜的青蛙或田鸡和泥鳅,也有干的。都很好吃。现在,不知还有没有啦?
其他看起来都还好。毕竟是农村,生鲜农产品的质量应该比城里可信些。
很乡情,谢谢分享。
非常非常喜欢这个系列,我好像也回了一趟老家。
谢谢!
继续上啊,期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