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表明马寅初人口论是错误的
作者: 易富贤
2005-09-28修正稿
1949年中国人口5.5亿,解放后中国人口迅速增长,1953年,中国进行了历史上第一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截止到1953年6月30日中国人口总计601,938,035人,估计每年要增加1,200万人到1,300万人,增殖率为千分之二十。历史上一直缺乏的人口一下子变成社会问题了。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提出了著名的“新人口论”,他说:“中国人口这样发展下去,十年后有八亿一千万,五十年后多少?吓死人!二十六亿一千九百万”,他提出“一对夫妇只生两个孩子”的主张。虽然他一直说他的“新人口论”有别于英国政治经济学家马尔萨斯1789年的《人口论》,但事实上仍然不过是马尔萨斯的人口论的变种。1959年马寅初的“新人口论”遭到批判。
中国人口1959年6.6亿,1979年9.709亿。《光明日报》1979年8月5日有一文章标题是 “错批一人误增三亿”,意思是毛泽东1959年“错批”马寅初,从而“误增三亿”人口。就是说依照马寅初的理论到1979年中国人口只能在6.7亿左右,中国人口在寿命延长的情况下零增长。“错批一人误增三亿”的谣言从此广为流传。 “错批一人误增三亿”的谣言从此广为流传。
有人将中国人口问题归因于毛泽东的昏庸。事实上任何一个国家在经历大乱后都会有一个人口快速增长时期的,二战之后的世界各国包括美日苏欧莫不如此。1949年以后,由于战乱的结束,并因为大力发展农田水利建设(袁隆平认为70年代的农田水利建设是历史上最好的)和建立农村医疗体制(经过2003年SARS的流行,中国政府重新认识到农村医疗体制的重要性,痛定思疼,决定重新建立农村医疗体制),人均预期寿命由35岁延长到1976年的65岁(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一点不容易呀;世界平均只由1949年的47岁延长到1976年的58岁。这些足以说明当时中国的医疗体制的正确性),新生儿死亡率也大为降低。在妇女生育率(两百年来中国妇女终身生育率一直在6.0左右)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况下,中国人口急剧增长。因此1949年以后的人口快速增长不完全因为新生人口的增加,更大程度归因于寿命的延长。中国人口由康熙时期的两千万增加到乾隆后期的四亿左右;毛泽东时代寿命从1949年的平均35岁延长到1976年的65岁,而解放后30年人口还没有增加1倍,说明当时是适当控制了人口的,1971年开始符合人性的计划生育,允许生育两三个孩子,1979年时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已经从两百年一直维持的6.0左右降到2.75了。在适当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毛泽东注重人口素质的提高,把对教育的投入看成了一种国家长期性的战略投资,即使在文革时期,中国基础教育仍然做得令人刮目。每个公社(现在的乡)都有高中(而现在每个县才有几所高中,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初中毕业生上高中的比例一下子降低了很多,国家对教育投入之少是世界罕见,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3%,比非洲穷国都少,低于世界平均5%的水平,低于联合国要求的6%,导致现在还得靠出卖廉价劳动力)。一定要将现在的人口压力归因于毛泽东的话,那只怪他将一个发展中国家的寿命增加得太多了,以至于很多二、三十年代出生的都还没有去世。请看中国社会科学院刘德中的《毛泽东人口思想再评价》(http://www.mzdthought.com/wz/110zn/mzdrksx.htm)和人民日报《中国经济周刊》:《农村离免费义务教育有多远?》(http://www.zgjjzk.cn/document/2004/200445/fmwz.htm)。世界银行推出报告,高度赞扬中国1960、1970年代的医疗状态:
http://www.worldbank.org.cn/Chinese/content/BN3_cn.pdf
http://www.worldbank.org.cn/Chinese/content/BN5_cn.pdf
http://www.worldbank.org.cn/Chinese/content/BN4_cn.pdf
换句话说,1949年后人口增加过快,更大程度是因为“死的太少”,而不仅是“生的太多”。
18世纪全球人口快速增加的时候,欧洲妇女平均生育8、9个孩子,中国妇女平均只生育6个孩子,说明中国妇女现实极限生育率(不是生理极限生育率)只能在6.0左右。有人将中国人口问题归因于毛泽东时期鼓励生育政策。其实中国只在1953年之前鼓励过生育(战后大多数国家都这样)。但1950年到1953年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仍然只有6.0左右(这几年分别为5.81,5.7,6.47,6.05),与1949年之前没有差别,也与当时的韩国、越南、泰国、巴西、印度、新加坡、中国台湾没有差别(这些国家和地区当时生育率都在6.0左右;即使美国当时也平均生育4个左右孩子)。难道这些国家和地区也鼓励生育了?可见中国当时鼓励生育起效不大(因为当时本身就接近极限生育水平,再鼓励也没有用)。在1971年中国开始计划生育之前,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与印度、韩国、越南、泰国、巴西仍然没有明显差别。1971年,以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商业部、燃料化学工业部《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为标志,全国城乡计划生育工作全面开始,允许生育两三个孩子,中国生育率从1970年的5.8快速下降到1979年的2.75(与现在印度差不多)。
此外,医学条件也不允许中国在1950年代就开始实行计划生育,当时中国连避孕套都不能生产,绝大多数妇女都是靠接生婆接生,只有顶级医院能做人工流产手术,总不能将育龄妇女都置于生命危险之中?总不能将生下来的孩子都掐死吧?在1970年代中国医学条件才开始成熟,避孕设施才有条件普及,才能比较安全地实行计划生育。
即便当时中国没有毛泽东,而是一个西方式的议会,马寅初的提议既违反西式的“人权”法则,又违反中式传统道德,有一丝一毫通过的可能吗?所以将人口问题算在毛泽东身上加以谴责是十足的诬蔑。
我想马老先生肯定不会屠杀老年人的(因为他本人在他提出人口论的1957年就已经75岁了),马寅初关注的是人口数量和增长率而不是人口结构,是通过减少新生人口来降低人口总量,实现人口的零增长,他主张每对夫妇只生育两个孩子(马寅初“人口论”遭批判始末:http://www.mlcool.com/info/if002258.htm)。我要提请大家注意的是,他那个时候提倡的生育两个与现在生育两个意义完全不一样,建国初婴儿死亡率为20%(现在2.55%),孕产妇死亡率为1500/10万(现在50.2/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25-30%(2003年2.99%),我国人民平均寿命从1949年的35岁增加到现在的72岁。马寅初在1957年提出每对夫妇只生两个,比现在的1.5的政策生育率的政策还要严。马寅初的主要思想是维持人口总量不增加,后面的计划生育政策与马寅初的新人口论是一脉相承的。事实上,除了马寅初外,当时主张计划生育的还有劭力子,劭力子见到人家生了一个孩子后,就说:不要再生了。马老先生提出的生2个,在当时是错误的(当时高婴幼儿死亡率、高孕产妇死亡率),在现在也是错误的(现在至少12.5%不孕,并且单身和丁克很多,只愿意生一个不少,总和生育率连1.7都难以达到)。
在马寅初提出人口论的40年前孙中山担忧亡国灭种,在马寅初提出人口论的3年后中国人口还接近负增长。马寅初只看到1949年以来几年的快速增长,提出限制人口增长;而毛泽东却从历史眼光看到中国自1800年以来人口增加缓慢(中华民族占全球比例自从1800年以来下降一半),而没有立即限制人口增长(并且当时国际形势不容乐观,谁也难以断言今后没有战争)。
1.“截止1953年6月1日午夜,我国人口为6亿。仅仅4年时间,全国就增加了1亿多人口。这个数字让把国家前途和命运系于己身的马寅初感到震惊和不安。”不知“1亿多”从何而来? 1910-1952中国没有人口普查.4.5亿是一个非常粗略的估计. 如果马寅初(或贺吉元)基于这个数据得出结论,实在荒唐. 根据Angus Maddison的Historical Statistics of the World Economy: 1-2006 AD的数据:中国的人口(不含台湾,香港)1949年5.44亿, 1953年5.81亿, 增加0.37亿, 与1亿多相去甚远.
2. “毛泽东的观点与马寅初完全相悖,表现出不以为然的态度,说,中国人口就是增加十亿又何妨?” 不知出自何处? 1957年10月9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八届三中全会总结时的讲话: “人口节育,要三年试点宣传,三年推广,四年普及推行,也是十年计划,不然人口达到八亿再搞就晚 了,初步达到计划生育。在少数民族地区不要推广,山区人口过少的地方也不推广,也要大鸣大放大辩论一下。我主张中学增加一门节育课,人类在生育上完全无政 府主义是不行的,也要搞计划生育。”这两段大不相同,哪个更可信?
3. 医学条件也不允许中国在1950年代就开始实行计划生育,当时中国不能生产任何避孕工具. 1955年开始组织生产. 政府实行计划生育是人类社会从未有过的,不可能一蹴而就. 还是毛泽东说得对: “要三年试点宣传,三年推广,四年普及推行,也是十年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