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人 |  | 内容 | 
| 翰山
  
 发送悄悄话
 我的群组
 第1楼  2009-11-08 19:21:31 |  | |  |  |  |  | 上接:跟着一休小和尚 --- 忽悠,说“您”(一) 
 【注】:这篇文章是昨天写的,因为长了,分两篇发。今天看到(一)中一些回复,有的很有建设性,有的是补充。比如,奶奶举的例子,既不是尊称,也不是远称,其实是一种“揶揄,讽刺或调侃”,我文中原没提到,现在加上,标以绿色。
 
 说个中文“您”,为什么拐了那么大弯从外语说起呢?一方面,是想说这语言的相通性,你看,俄语中,您 和 你们 是一个词,而中文中的“您”,不就是“你们”两个字念在一起,快念而来的吗?另一方面,我想说的是,这“您”的用法,我和我周围的许多人,都是这么用的,与俄语相通,但这是北京人的普遍用法吗?
 
 我发现,老北京,好像用“您”字的频率非常高。你看茶馆里,谁说话,都是“您” “您”的。这钟状况,在我去我的一些老北京同学的家,也碰到过,他的妈妈能从头到尾就称我为“您”,开始很让我有点儿尴尬,后来就习惯了。
 
 所以,说到这北京话,还得定义一下,什么北京话?是老舍的语言的北京话,还是这王朔的语言的北京话?而王朔这北京话,也未必能代表所谓“大院语言”,我看他是老北京话和一些痞子语言的混合体。但是,北京有很多大院,比如说,科学院/各大学区,中央机关/军队,铁路系统,说的都是带北京味儿的普通话。而这,好像“您”的用法和俄语中用法相近。
 
 这里,尊称的用法,比较好掌握,问题常出在这远称上。不该用的时候用了,人家觉得你这个人世故,或阿谀奉承;该用的时候不用,人家觉得你不够礼貌!我估计,这个,丹草姐姐七爷等,能出好多测验题,我就不多说了。而且,这和语境语态都有关系,用错了,就会出毛病,甚至于英语都是如此。
 
 我们前面说了,英语里面没有“您”,即没有书面尊称和远称,可是通过语气,也能用 你 (you) 表现出这“远称”和,比如说,“昵称”。Meg Ryan这个演员,我们熟悉,她演了不少言情片,其中著名的是和Tom Hanks主演的《You’ve got mail》。里面,她原来的男朋友,接受电视台女主持采访,被人家吸引,眉飞色舞还不算,最后说谢谢,都说成了 Thank you儿,即中文音:三Q儿,显得非常亲近。让影片中的Meg Ryan很是不爽!怪不得,他就跟Tom Hanks好了呢?!你看这“你”和“您”的适当选用有多么重要!!
 
 还有一种情况,是该用你的时候,用了您,既不是错用,也不表阿谀奉承,而是揶揄,讽刺和调侃之意。比如说,“哥们儿,您这是怎么说话呢?”大伙一听就知道,火药味儿很浓,要打架了,这个您,不是错用,是反用!(这段,是受奶奶在(一)中回复启发所加。)
 
 最后,作为结尾,给一休踢回另外一个球去,或者请七爷,丹草或有此知识经验的人解疑:
 
 在北京,遇到介绍陌生人,通常会问,“请问贵姓?”,回答一般是:“我姓王。”
 可是出了北京,我发现,这个回答不行,必须要说:“我免贵姓王。”非常流行。不这么说, 不“免贵”,就显得你这人就 很没礼貌。
 
 可是,如果,回了北京,你要是把“免贵”带回来,又会遭到别人侧目。
 
 我想问问,这个“免贵”,在多么大的范围上应用?!
 
 
 | 
 | 
| [返回顶部] | 
| 翰山
  
 发送悄悄话
 我的群组
 第2楼  2009-11-08 18:16:23 |  | | | 发表于: 2009-11-08 18:16:23 | [编辑] [引用] | 
 |  |  |  | 这是我在贝壳时,给一个朋友的回复,是这样概括您的用法的,其中提及奶奶所说的用法: 
 
 翰山 2009-02-01 08:05 给你的文字提点小意见。你是长在上海,对“你”和“您“的运用不太娴熟。在北京话里(普通话也是):“您”严格用于:
 1。晚辈对长辈(用你是大不敬);
 2。如同辈,则表生疏感(朋友间不用);
 3。用于揶揄语,表讽刺或调侃。
 
 其用法,和俄语中的“你”和“您”一样。英语没有这个差别。但在英语中:
 你 --- First Name
 您 --- Mr. Last Name
 你想想,在朋友间,叫Mr. Something,会觉得怪怪的。
 希望你不以为意于我的“挑剔”,我想你是没有语境,所以不太以为意。
 | 
 | 
| [返回顶部] | 
| 七荤八素
  
 发送悄悄话
 我的群组
 第3楼  2009-11-08 18:30:45 |  | | | 发表于: 2009-11-08 18:30:45 | [引用] | 
 |  |  |  | 仔细看了。两点: 1.里面有个词“事故”,说这人有点事故,应为“世故”,故字还得念成轻声,才是句子中的所要说的意思;
 
 2.文中最后所问您贵姓,回答时免贵二字,在北京加还是不加,我觉得北京人才要非得加上才行。
 | 
 | 
| [返回顶部] | 
| 翰山
  
 发送悄悄话
 我的群组
 第4楼  2009-11-08 18:57:36 |  | | | 发表于: 2009-11-08 18:57:36 | [编辑] [引用] | 
 |  |  |  | 
 七荤八素 说:仔细看了。两点:
 1.里面有个词“事故”,说这人有点事故,应为“世故”,故字还得念成轻声,才是句子中的所要说的意思;
 
 2.文中最后所问您贵姓,回答时免贵二字,在北京加还是不加,我觉得北京人才要非得加上才行。
 谢七爷,那个“事故”,是个 别字,已改过!
 
 至于第二点,大概正是一个语境问题。尽管我是北京生北京长,但我的语境,很可能不是老北京的语境。父辈都是来自五湖四海,说话都是天南海北,后面这一代,大概说的都是北京味儿的普通话,而非正经的北京话。我估计,这个适用于国家机关/军队/科学院系统/大学系统/铁道系统。所以,我的经验是,在北京,从未听过“免贵”,而在外面, 到处都是“免贵”。
 | 
 | 
| [返回顶部] | 
| 垂杨柳
  
 发送悄悄话
 我的群组
 第5楼  2009-11-08 19:51:42 |  | | | 发表于: 2009-11-08 19:51:42 | [引用] | 
 |  |  |  | 
 七荤八素 说:仔细看了。两点:
 1.里面有个词“事故”,说这人有点事故,应为“世故”,故字还得念成轻声,才是句子中的所要说的意思;
 
 2.文中最后所问您贵姓,回答时免贵二字,在北京加还是不加,我觉得北京人才要非得加上才行。
 我也觉得七座说得对,北京人比较讲究老礼的才说免贵什么的。 不过我不是老北京人,我说的不一定准。
 | 
 | 
| [返回顶部] | 
| 还是没笔名
  
 发送悄悄话
 我的群组
 第6楼  2009-11-08 20:16:13 |  | | | 发表于: 2009-11-08 20:16:13 | [引用] | 
 |  |  |  | 有教养的北京人,听到人家问贵姓,就算不说免贵,也不会对人家的客气无动于衷。一般会对那个贵字报以会心的微笑,甚至点头示意,表示心领,然后直接回答姓什么。他在这里故意不用免贵,主要是从侧面告诉对方不必客气。 
 对对方的贵字无动于衷,面不改色直接回答姓啥的,好像不大符合真正北京人的作派似的。 :)
 
 | 
 | 
| [返回顶部] | 
| 北京板奶奶
  
 发送悄悄话
 我的群组
 第7楼  2009-11-08 20:57:07 |  | | | 发表于: 2009-11-08 20:57:07 | [引用] | 
 |  |  |  | 谢谢大家了 俺可真是校习了
 汗衫接着给大家继续开课吧
 | 
 | 
| [返回顶部] | 
| 紫竹苑
  
 发送悄悄话
 我的群组
 第8楼  2009-11-08 21:24:31 |  | | | 发表于: 2009-11-08 21:24:31 | [引用] | 
 |  |  |  | "还有一种情况,是该用你的时候,用了您,既不是错用,也不表阿谀奉承,而是揶揄,讽刺和调侃之意". 没错儿,我和几个特熟的朋友之间就常常互称"您老人家".
 | 
 | 
| [返回顶部] | 
| 翰山
  
 发送悄悄话
 我的群组
 第9楼  2009-11-08 21:42:24 |  | | | 发表于: 2009-11-08 21:42:24 | [编辑] [引用] | 
 |  |  |  | 
 垂杨柳 说: 七荤八素 说:仔细看了。两点:
 1.里面有个词“事故”,说这人有点事故,应为“世故”,故字还得念成轻声,才是句子中的所要说的意思;
 
 2.文中最后所问您贵姓,回答时免贵二字,在北京加还是不加,我觉得北京人才要非得加上才行。
 我也觉得七座说得对,北京人比较讲究老礼的才说免贵什么的。 不过我不是老北京人,我说的不一定准。
 看来是!这北京,还得分老北京和新北京!~
 | 
 | 
| [返回顶部] | 
| 翰山
  
 发送悄悄话
 我的群组
 第10楼  2009-11-08 21:48:15 |  | | | 发表于: 2009-11-08 21:48:15 | [编辑] [引用] | 
 |  |  |  | 
 还是没笔名 说:有教养的北京人,听到人家问贵姓,就算不说免贵,也不会对人家的客气无动于衷。一般会对那个贵字报以会心的微笑,甚至点头示意,表示心领,然后直接回答姓什么。他在这里故意不用免贵,主要是从侧面告诉对方不必客气。
 
 对对方的贵字无动于衷,面不改色直接回答姓啥的,好像不大符合真正北京人的作派似的。 :)
 
 就这个事,我曾经讨教过一个资深文化人,应不应该说免贵,何时说,得到的回答是,用免贵是旧时的礼节!就和写信,如果给老人写,用文言文,给新人写,用白话文!
 | 
 | 
| [返回顶部] | 
| 翰山
  
 发送悄悄话
 我的群组
 第11楼  2009-11-08 21:49:35 |  | | | 发表于: 2009-11-08 21:49:35 | [编辑] [引用] | 
 |  |  |  | 
 北京板奶奶 说:谢谢大家了
 俺可真是校习了
 汗衫接着给大家继续开课吧
 也向奶奶学习呀!你说的那个,您 的第三个功用,还让我给漏啦!
 | 
 | 
| [返回顶部] | 
| 翰山
  
 发送悄悄话
 我的群组
 第12楼  2009-11-08 21:50:06 |  | | | 发表于: 2009-11-08 21:50:06 | [编辑] [引用] | 
 |  |  |  | 
 紫竹苑 说:"还有一种情况,是该用你的时候,用了您,既不是错用,也不表阿谀奉承,而是揶揄,讽刺和调侃之意".
 没错儿,我和几个特熟的朋友之间就常常互称"您老人家".
 就是这样,调侃的功能!
 | 
 | 
| [返回顶部] | 
| 还是没笔名
  
 发送悄悄话
 我的群组
 第13楼  2009-11-08 22:03:29 |  | | | 发表于: 2009-11-08 22:03:29 | [引用] | 
 |  |  |  | 
 翰山 说: 还是没笔名 说:有教养的北京人,听到人家问贵姓,就算不说免贵,也不会对人家的客气无动于衷。一般会对那个贵字报以会心的微笑,甚至点头示意,表示心领,然后直接回答姓什么。他在这里故意不用免贵,主要是从侧面告诉对方不必客气。
 
 对对方的贵字无动于衷,面不改色直接回答姓啥的,好像不大符合真正北京人的作派似的。 :)
 
 就这个事,我曾经讨教过一个资深文化人,应不应该说免贵,何时说,得到的回答是,用免贵是旧时的礼节!就和写信,如果给老人写,用文言文,给新人写,用白话文!
 没错,我就一般不说免贵,太别扭了。 :)
 
 但我知道人家问我“贵”姓,是客气也是尊重,这个咱得心领,还得有所表示,再不济也得说个“别”吧 :)
 | 
 | 
| [返回顶部] | 
| 丹草
  
 发送悄悄话
 我的群组
 第14楼  2009-11-09 01:08:06 |  | | | 发表于: 2009-11-09 01:08:06 | [引用] | 
 |  |  |  | 同意上面关于"免贵"的意见。时代变了,许多用语简化了,比如问人"多大岁数",即使礼貌也不说"贵庚"。 一个有意思的问题:说"您"是老北京习惯,其实也没老到哪去。
 文言古书中自然没有,《红楼梦》是用白话写的,有不少生动的北京话,却没有"您",顶多是"你老"。最常见的敬语形式,是第三人称,即指名、头衔或称呼,如"奶奶、二爷、姑娘、老祖宗、姐姐、老爷"等等。《老残游记》中好像也没有"您"。
 第三人称作为传统的尊敬用法,在外语中也有表现,如法语中的Sa majesté,votre excelence。英语的Your Majesty,其实也是第三人称。
 "您"是什么时产生的呢?
 | 
 | 
| [返回顶部] | 
| 翰山
  
 发送悄悄话
 我的群组
 第15楼  2009-11-09 16:28:19 |  | | | 发表于: 2009-11-09 16:28:19 | [编辑] [引用] | 
 |  |  |  | 
 还是没笔名 说: 翰山 说: 还是没笔名 说:有教养的北京人,听到人家问贵姓,就算不说免贵,也不会对人家的客气无动于衷。一般会对那个贵字报以会心的微笑,甚至点头示意,表示心领,然后直接回答姓什么。他在这里故意不用免贵,主要是从侧面告诉对方不必客气。
 
 对对方的贵字无动于衷,面不改色直接回答姓啥的,好像不大符合真正北京人的作派似的。 :)
 
 就这个事,我曾经讨教过一个资深文化人,应不应该说免贵,何时说,得到的回答是,用免贵是旧时的礼节!就和写信,如果给老人写,用文言文,给新人写,用白话文!
 没错,我就一般不说免贵,太别扭了。 :) 但我知道人家问我“贵”姓,是客气也是尊重,这个咱得心领,还得有所表示,再不济也得说个“别”吧 :)
 这个“贵姓”,在我离开北京之前,都不知道这是敬语,以为大家都这么说,是俗语呢!只知道若问人家姓氏,不能直接问“你姓什么?”,那不礼貌,要说“你贵姓?”,但也没觉得像问“请问贵庚?”那样觉得正式,老式,或旧式。
 
 只有出了北京,才知道,“贵”原为尊称!回答,还要“免”贵!
 
 这里,我和许多老北京体会不一样,是因为不同的语境造成的,--- 我在丹草的回复中再回这个问题。
 | 
 | 
| [返回顶部] | 
| 翰山
  
 发送悄悄话
 我的群组
 第16楼  2009-11-09 16:53:23 |  | | | 发表于: 2009-11-09 16:53:23 | [编辑] [引用] | 
 |  |  |  | 
 丹草 说:同意上面关于"免贵"的意见。时代变了,许多用语简化了,比如问人"多大岁数",即使礼貌也不说"贵庚"。
 一个有意思的问题:说"您"是老北京习惯,其实也没老到哪去。
 文言古书中自然没有,《红楼梦》是用白话写的,有不少生动的北京话,却没有"您",顶多是"你老"。最常见的敬语形式,是第三人称,即指名、头衔或称呼,如"奶奶、二爷、姑娘、老祖宗、姐姐、老爷"等等。《老残游记》中好像也没有"您"。
 第三人称作为传统的尊敬用法,在外语中也有表现,如法语中的Sa majesté,votre excelence。英语的Your Majesty,其实也是第三人称。
 "您"是什么时产生的呢?
 丹草姐姐的这个回复,水平够高。说了两个问题:
 一个是语言的求索之路,一个是语言的运用是随时间和条件变化的。
 
 我分为回之。一,语言求索之路,通常有二:
 
 一是叫做:约定俗成,习以为常。
 
 一是叫做:引经据典,追根溯源。
 
 我的文章所说的,和大家所讨论的,都是第一,根据自己的语境语感,来回忆,我是怎么用这个词的!如果大家感到用法一致,就是约定俗成了。或者也许在不同的范围,如老北京语,北京话,普通话的范围内约定俗成!
 
 那么丹草姐姐这里给出的是第二途径了:引经据典,追根溯源。
 | 
 | 
| [返回顶部] | 
| 翰山
  
 发送悄悄话
 我的群组
 第17楼  2009-11-09 17:38:34 |  | | | 发表于: 2009-11-09 17:38:34 | [编辑] [引用] | 
 |  |  |  | 
 丹草 说:同意上面关于"免贵"的意见。时代变了,许多用语简化了,比如问人"多大岁数",即使礼貌也不说"贵庚"。
 一个有意思的问题:说"您"是老北京习惯,其实也没老到哪去。
 文言古书中自然没有,《红楼梦》是用白话写的,有不少生动的北京话,却没有"您",顶多是"你老"。最常见的敬语形式,是第三人称,即指名、头衔或称呼,如"奶奶、二爷、姑娘、老祖宗、姐姐、老爷"等等。《老残游记》中好像也没有"您"。
 第三人称作为传统的尊敬用法,在外语中也有表现,如法语中的Sa majesté,votre excelence。英语的Your Majesty,其实也是第三人称。
 "您"是什么时产生的呢?
 二,语言的运用是随时间和条件变化的。
 
 这里不谈您,只谈“免贵”的适用范围。我说我在北京时,只用“贵姓”,不用“免贵”,一定不是老北京语,我看很可能是“被共产党改造后”的现代语。我这个措词是否对,不特别有把握,但我指的是自延安以后,经过共产党改造后的一些用语,比如八大员的引入,看过这样的专门文章,具体记不清楚了,但是标志为:
 
 这种新语言,我们姑且把它叫做新官场语言吧:
 不用: 司令官,用:司令员。
 不用: 长官, 用:领导,首长。
 
 那么,在我们这种情况,就是:
 不用:免贵, 用:贵姓
 
 这最后一个,是我引申的啊,别砸我!而且,这个官场语言,出了北京,就照用“免贵”不误。
 
 | 
 | 
| [返回顶部] | 
| 翰山
  
 发送悄悄话
 我的群组
 第18楼  2009-11-09 17:43:21 |  | | | 发表于: 2009-11-09 17:43:21 | [编辑] [引用] | 
 |  |  |  | 
 翰山 说: 丹草 说:同意上面关于"免贵"的意见。时代变了,许多用语简化了,比如问人"多大岁数",即使礼貌也不说"贵庚"。
 一个有意思的问题:说"您"是老北京习惯,其实也没老到哪去。
 文言古书中自然没有,《红楼梦》是用白话写的,有不少生动的北京话,却没有"您",顶多是"你老"。最常见的敬语形式,是第三人称,即指名、头衔或称呼,如"奶奶、二爷、姑娘、老祖宗、姐姐、老爷"等等。《老残游记》中好像也没有"您"。
 第三人称作为传统的尊敬用法,在外语中也有表现,如法语中的Sa majesté,votre excelence。英语的Your Majesty,其实也是第三人称。
 "您"是什么时产生的呢?
 二,语言的运用是随时间和条件变化的。 这里不谈您,只谈“免贵”的适用范围。我说我在北京时,只用“贵姓”,不用“免贵”,一定不是老北京语,我看很可能是“被共产党改造后”的现代语。我这个措词是否对,不特别有把握,但我指的是自延安以后,经过共产党改造后的一些用语,比如八大员的引入,看过这样的专门文章,具体记不清楚了,但是标志为: 这种新语言,我们姑且把它叫做新官场语言吧: 不用: 司令官,用:司令员。 不用: 长官, 用:领导,首长。 那么,在我们这种情况,就是: 不用:免贵, 用:贵姓 这最后一个,是我引申的啊,别砸我!而且,这个官场语言,出了北京,就照用“免贵”不误。
 顺便说一下,这种新官场语言,从来不用:座,而是用:总
 
 比如说,张总,李总,陈老总,林(彪)总。
 对应之:委座,军座,处座 (旧用语,标志为,国民党用语)
 
 在中国,千万别用错,不然弄不好会以为是“那边”派来的,--- 偶笑!
 | 
 | 
| [返回顶部] | 
| 翰山
  
 发送悄悄话
 我的群组
 第19楼  2009-11-09 17:58:14 |  | | | 发表于: 2009-11-09 17:58:14 | [编辑] [引用] | 
 |  |  |  | 
 翰山 说: 丹草 说:同意上面关于"免贵"的意见。时代变了,许多用语简化了,比如问人"多大岁数",即使礼貌也不说"贵庚"。
 一个有意思的问题:说"您"是老北京习惯,其实也没老到哪去。
 文言古书中自然没有,《红楼梦》是用白话写的,有不少生动的北京话,却没有"您",顶多是"你老"。最常见的敬语形式,是第三人称,即指名、头衔或称呼,如"奶奶、二爷、姑娘、老祖宗、姐姐、老爷"等等。《老残游记》中好像也没有"您"。
 第三人称作为传统的尊敬用法,在外语中也有表现,如法语中的Sa majesté,votre excelence。英语的Your Majesty,其实也是第三人称。
 "您"是什么时产生的呢?
 丹草姐姐的这个回复,水平够高。说了两个问题: 一个是语言的求索之路,一个是语言的运用是随时间和条件变化的。 我分为回之。一,语言求索之路,通常有二:  一是叫做:约定俗成,习以为常。 一是叫做:引经据典,追根溯源。 我的文章所说的,和大家所讨论的,都是第一,根据自己的语境语感,来回忆,我是怎么用这个词的!如果大家感到用法一致,就是约定俗成了。或者也许在不同的范畴,如老北京语,北京话,普通话的范畴内约定俗成! 那么丹草姐姐这里给出的是第二途径了:引经据典,追根溯源。 
 再学术一点,跟着丹草姐姐这“引经据典,追根溯源”走:
 
 查过,辞海(1989版),及七爷说的网上汉典,您,均简单解释为:你的敬称。没有任何引典。
 
 辞源,商务印书馆,民国三十七年:
 与你字义相近,犹言你自己也。元曲中多用之。
 
 可见,您大概出于元朝。此与笔名ZT的文章吻合!
 | 
 | 
| [返回顶部] | 
| fpxjz
  
 发送悄悄话
 我的群组
 第20楼  2009-11-09 18:50:14 |  | | | 发表于: 2009-11-09 18:50:14 | [引用] | 
 |  |  |  | 我只能说,我从不用"免贵",好象觉得听到的不多,感觉都是特客气或特土的人才用,呵呵,要挨砸了。 | 
 | 
| [返回顶部] | 
| 翰山
  
 发送悄悄话
 我的群组
 第21楼  2009-11-09 18:58:25 |  | | | 发表于: 2009-11-09 18:58:25 | [编辑] [引用] | 
 |  |  |  | 
 fpxjz 说:我只能说,我从不用"免贵",好象觉得听到的不多,感觉都是特客气或特土的人才用,呵呵,要挨砸了。
 如果我不出北京的话,跟你一样,根本不知道有“免贵”一说!
 
 我觉得,我们的语言环境可能比较一致。我记得,你说你的老爷是教授,你和他一起长大?!我的妈妈是教授,而且是医生,就是说接触人的范围很广,很社会的那种,我父亲那边的圈子是宣传口,文化界,也是很社会的,我从来没听说过“免贵”一说(在北京,包括出去后再回来)。
 
 可是,我在外面(地),我的“免贵”说得很溜的,入乡随俗嘛!就跟在外面,我不会抽烟,也会递烟,递得很溜的,很容易就和陌生人打成一片了!以后去看望乡长,是可以跟她对烟当歌的 --- 笑!
 | 
 | 
| [返回顶部] | 
| 湮兮雨兮
  
 发送悄悄话
 我的群组
 第22楼  2009-11-09 20:55:37 |  | | | 发表于: 2009-11-09 20:55:37 | [引用] | 
 |  |  |  | 
 翰山 说: fpxjz 说:我只能说,我从不用"免贵",好象觉得听到的不多,感觉都是特客气或特土的人才用,呵呵,要挨砸了。
 如果我不出北京的话,跟你一样,根本不知道有“免贵”一说! 我觉得,我们的语言环境可能比较一致。我记得,你说你的老爷是教授,你和他一起长大?!我的妈妈是教授,而且是医生,就是说接触人的范围很广,很社会的那种,我父亲那边的圈子是宣传口,文化界,也是很社会的,我从来没听说过“免贵”一说(在北京,包括出去后再回来)。  可是,我在外面(地),我的“免贵”说得很溜的,入乡随俗嘛!就跟在外面,我不会抽烟,也会递烟,递得很溜的,很容易就和陌生人打成一片了!以后去看望乡长,是可以跟她对烟当歌的 --- 笑! 
 呵呵 对烟当歌 人生几何 吞云吐雾 乡思苦多
 | 
 | 
| [返回顶部] | 
| 翰山
  
 发送悄悄话
 我的群组
 第23楼  2009-11-09 21:05:37 |  | | | 发表于: 2009-11-09 21:05:37 | [编辑] [引用] | 
 |  |  |  | 
 湮兮雨兮 说: 翰山 说: fpxjz 说:我只能说,我从不用"免贵",好象觉得听到的不多,感觉都是特客气或特土的人才用,呵呵,要挨砸了。
 如果我不出北京的话,跟你一样,根本不知道有“免贵”一说! 我觉得,我们的语言环境可能比较一致。我记得,你说你的老爷是教授,你和他一起长大?!我的妈妈是教授,而且是医生,就是说接触人的范围很广,很社会的那种,我父亲那边的圈子是宣传口,文化界,也是很社会的,我从来没听说过“免贵”一说(在北京,包括出去后再回来)。  可是,我在外面(地),我的“免贵”说得很溜的,入乡随俗嘛!就跟在外面,我不会抽烟,也会递烟,递得很溜的,很容易就和陌生人打成一片了!以后去看望乡长,是可以跟她对烟当歌的 --- 笑! 
 呵呵 对烟当歌 人生几何 吞云吐雾 乡思苦多 
 你看看,有的人是一闻到烟味儿就来了!
 | 
 | 
| [返回顶部] | 
| 湮兮雨兮
  
 发送悄悄话
 我的群组
 第24楼  2009-11-09 21:17:26 |  | | | 发表于: 2009-11-09 21:17:26 | [引用] | 
 |  |  |  | 
 翰山 说: 湮兮雨兮 说: 翰山 说: fpxjz 说:我只能说,我从不用"免贵",好象觉得听到的不多,感觉都是特客气或特土的人才用,呵呵,要挨砸了。
 如果我不出北京的话,跟你一样,根本不知道有“免贵”一说! 我觉得,我们的语言环境可能比较一致。我记得,你说你的老爷是教授,你和他一起长大?!我的妈妈是教授,而且是医生,就是说接触人的范围很广,很社会的那种,我父亲那边的圈子是宣传口,文化界,也是很社会的,我从来没听说过“免贵”一说(在北京,包括出去后再回来)。  可是,我在外面(地),我的“免贵”说得很溜的,入乡随俗嘛!就跟在外面,我不会抽烟,也会递烟,递得很溜的,很容易就和陌生人打成一片了!以后去看望乡长,是可以跟她对烟当歌的 --- 笑! 
 呵呵 对烟当歌 人生几何 吞云吐雾 乡思苦多 
 你看看,有的人是一闻到烟味儿就来了!
 打倒 !不理你 睡觉啦,,,,,,,,,,,,,
 | 
 |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