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杂谈

人类历史由来和发展的重新认识
正文

(10)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统一”

(2009-06-14 22:28:49) 下一个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规律就是各种形态、各个层次、各种运动形式、普遍联系链环中的“对立统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统一”关系,其完善形态是在封建社会末期在欧洲工业革命的潮流中形成的。当然,社会主义的思想其久远的历史源头,就在人类的原始共产主义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是以类似于共产主义“按需分配”的原则维系了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近二百万年,至今在每个家庭中基本还在实行“按需分配”。社会主义思想怎能仅仅是共产党人的独创呢?怎么能说它跟着马克思—共产党时兴了一百多年就寿终正寝了呢?离开人类历史发展的全过程,仅站在资产阶级或无产阶级的任何一方来看待这个问题都显得太激烈、太幼稚、太浅薄了。

进入封建社会的末期,不仅存在着封建地主阶级与佃农、农奴、自耕农的矛盾,还出现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同时也出现了封建地主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不过,后来封建地主阶级看到资本主义的工业化、规模化和分工协作生产方式能赚大钱,就主动积极地把自身变成了资产阶级,连同被剥削的贫苦农民也立即消失转变成无产阶级。

按照马克思主义原则来理解,资本主义的阶级基础是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这就构成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不可调和的矛盾和阶级斗争,而且非用暴力革命消灭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不可。面对这个问题,我认为有必要进行深入的探究。

(一)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既然是一对矛盾体生成的“对立统一”物,那么,在消灭了资本主义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统一”关系就彻底摧毁了,在没有资本主义的条件下,社会主义怎么会单独存在呢?这种单独存在的社会主义不是同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规律在开国际玩笑吗?按照《共产党宣言》所宣布的历史唯物主义原则,把同时产生并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怎么能又变成纵向的历史排列呢?

(二)“对立统一”规律本来说的就是相反相成和相辅相成,说的就是两个侧面有矛盾、有斗争、又互相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无法离开谁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复杂矛盾关系,如果硬要用阶级分析的大刀把它们“一切两半”,这个事物就根本不会再存在。也就是说,历史上一切对立的阶级都是同时出现、同时消失的;奴隶解放了,奴隶主也就没有了;地主阶级没有了,贫农也就不存在了;资产阶级没有了,无产阶级也应该没有了。这就是佛教哲学所说的从“有”变成“无”。而那些在为无产阶级利益而奋斗的思想家或政治家们,谁肯老老实实地把自己变成“无”呢?

(三)既然承认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是一对矛盾,它们的关系当然就是“对立统一”关系。但是又组织号召无产阶级去消灭资产阶级,在消灭了资产阶级之后果真能建立起无阶级的社会吗?永远不可能。因为人类的体能差别、智能差别、社会差别、地域差别、受教育程度差别等许多差别是永远存在的,有差别就有等级,有等级就会集等级之差而出现阶级,整个动物界都有等级存在,人类能逃出这种客观存在的自然法则吗?鼓吹这种思想就是在兜售空想的一般高主义。

世界本来就是里里外外、大大小小、无尽无休、从“无”到“有”、从“有”到“无”、辐射四面八方、环环相扣运动着的“圆”,如果把一个圆切成两半,第一是不可能,第二即使你能够把它切开,新的“对立统一”关系又马上产生了,就像苏联和中国的无产阶级,当他们消灭了老的资产阶级之后,共产党内就逐步分化出新的资产阶级,这就是毛主席他老人家所说的“搞社会主义革命不知道资产阶级在哪里,就在共产党内”,这种历史上已经出现的必然性的表现,不正是对片面的“一分为二”思想的一种嘲弄吗?

(四)按我的理解,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就是一种分配制度,也是国家政权从发展生产、调节分配、稳定全局的一种思维模式或管理模式。任何一个国家的统治者如果仅仅关心一个阶级的利益,置其它阶级或等级人群的生死于不顾,这个国家很快就将引起暴烈的反抗,以致改朝换代。西方民主国家的总统如果这样管理国家,就快被选民罢免了。因此,任何性质的国家都必须从社会全局的角度(这就是社会主义)去管理国家,既要统筹和调控宏观的计划生产,也要调节分配,更要从严管理资源分配和生态环境保护。比如“按需分配”,全世界每个国家都有“按需分配”这种分配原则,只是有的国家多一些,有的国家少一些。至于“按需分配”量的大小,要根据本国、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从既有利于调动人们为社会多做贡献的积极性,也要从国力的大小出发,尽可能照顾广大群众和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古巴共产党就曾把“按需分配”搞的过大、过急,而自然助长了懒惰倾向的发生,从而也使国家财力匮乏,不得不紧急调整。

在发展社会经济的过程中,没有竞争不行,也就是没有资本主义不行;而国家职能中没有社会主义也不行。所以任何国家、任何时候除了必须有“按需分配”的部分之外,还必须有“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按技术含量分配”等多种分配形式的适度组合。既然马克思在社会主义的旗帜上写着“按劳分配”,在共产主义的旗帜上写着“按需分配”,这两种分配形式各个国家都有,还有什么必要剑拔孥张地以分配方式来区分阶级性质和社会性质呢?有什么必要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变成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呢?如果我们对此再认真追论下去,纵观全世界,共产党国家的“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做的还很不够,还远远赶不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我们还硬说自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这不是理论与实践严重地脱节了吗?因此,我认为早就不该把“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当做共产党国家的专利了,世界根本就不应该分成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了,这一点小平同志早有论述,例如,不要问什么姓资姓社啦,要搞“一国两制”啦,等等…… 从客观事实出发,我们早就应该按照毛主席的三个世界的分类,把全世界分成第一世界、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以这样分等分类,共产党国家最多只有一个在第二世界,其余的全在第三世界。把我们如实地摆在适当的位置上,岂不是更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更有利于中国在世界上的国际交往吗?

老子有句名言:“治大国,如烹小鲜”。这就是说,治国如做饭菜一样,是酸甜苦辣麻都需要的,还要甜咸适度,火候适度。这样的饭菜老百姓才爱吃。就那种木匠斧子一面砍,或是纯而又纯的单打一,断定是做不出好饭菜也治理不好国家的。

还是让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要再互相消灭吧,只有维护它们的“对立统一”关系,社会才会生存和发展,否则把它们都变成“无”,那就是人类社会的毁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