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巴黎的声誉不是一天形成的

(2009-06-10 05:04:30) 下一个


本人始终认为不能用普通的观念,特别是以眼下国人中盛行的“唯经济论”或过于“功利”﹑甚至“势利”的眼光看待和评判法国人;不然可能会造成极大的误解和不公,甚至产生某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人”的尴尬。

举个现成例子。刚过去的这个周末(2009年6月4日至8日),巴黎市政府举办了首届“书写巴黎”文学节(« Paris en toutes lettres »)。

在当下经济崩溃﹑哀鸿遍地的形势下,巴黎人居然还有闲情逸致吟诗颂文玩“文学”?还真亏巴黎市的主政官员们想得出来!

据说,关于举办这一文学节的决定是巴黎市议会在今年年初经济危机“凶相毕露”形势最严峻的时候作出的;之后又耗资60万欧元,聘用得力团队,以5个月紧锣密鼓的准备,才使节日得以如期于上一周末举行。

这一事例显示了法国(更确切地说是巴黎)的民选官员们与众不同的思维或气质:如若换一个国度,换一个城市,执政者也许早已死死盯住“鸡的屁(GDP)”,只敢“抓”应对经济危机这个“中心”了!

巴黎的市政官员们看来还是比较潇洒﹑有远见:眼下的危机恐怕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而是涉及整个社会的政治﹑信仰﹑信心各个层面,应对这种局势,用带许多零位数的欧元或美元作强心“刺激”固然必要,但显然不够。

于是,用与股市和“利益”毫不相干的文字与诗歌来慰抚﹑滋养﹑纯化人们的也许已经受到刺激﹑伤害或已然失望的心灵,显然也是一个超乎“头痛医头脚疼治脚”式的实用主义的“高招”!

当然,仅有巴黎民选执政官们一厢情愿的“高见”﹑“高招”还不行,还得有普通百姓对执政官员决策的响应和认同才行(毕竟是百姓的选票和纳税人的钱呵!)。“有什么样的人民才有什么样的政府”,或者说,关心民意的政府才能做出符合民意的决策:在这一点上,巴黎市的德拉诺埃政府看来是深知﹑也深得巴黎人心的:从6月4日至8日巴黎市内几十个不同场所举行的近300场公共阅读活动中人头济济的场面判断,这第一届“书写巴黎”文学节似乎已赢得了民众的喜爱,并有可能象几年前推出的“巴黎海滩(Paris Plages)”和“巴黎白夜(Nuit Blanche)”一样,不仅在巴黎成功,而且迅速风靡﹑流行至欧洲其它国家,一举成为巴黎市德拉诺埃政府的文化“品牌”或“符号”。

巴黎和巴黎人毕竟和书籍﹑文字﹑文学和艺术有一种近乎“本质”的联系。而且,在其它地方只是一种“时髦”或“现象”的东西,在巴黎往往可以形成一种“文化”。究其原因,也许是因为:在别人只想着“利益”的时候,巴黎人瞄准的是“价值”;当别人都在“划地为牢”的时候,巴黎人追求的是无疆界的“自由”;当别人还在忙于亦步亦趋地“模仿”的时候,巴黎人早在那儿匠心独运地“创造”……。巴黎的“声誉”也大约与这些基本“元素”密不可分。

巴黎或巴黎人的这种素质和“声誉”显然不是一天形成的;当然也不会因为谁的“高兴”或“不高兴”而失去,或受到丝毫的影响。

人们可以喜欢或讨厌巴黎或巴黎人。甚至都可以喜欢巴黎,但讨厌巴黎人,就象许多英国人喜欢没有法国人的法国那样。但无论如何,都不致于损害巴黎的“声誉”。

就象法国作家费岱里克8226;达尔(Frédéric Dard)所说的:“巴黎将永远是巴黎,你又能让它变成什么呢?”( Paris sera toujours Paris. Qu\'est-ce que tu veux qu\'il fasse d\'autre ? )

用北京话说,大概就是:“没治”!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