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成都印象(2)-- 四合院之宽窄巷子

(2010-08-31 19:32:21) 下一个

 

四合院这种建筑在中国北方(尤其是北京)不算稀奇,但在中国南方并不多见。要是把有四合院的街道说成是成都往昔的缩影,就好比把纽约的中国城说成是曼哈顿的代表一样匪夷所思。不过,有着典型北方建筑特征的四合院群落的“宽窄巷子”,现在正在成为中国西南成都市的“名片”之一,成了休闲成都的“代言人”。

 

在成都市区西部的天府少城之青羊区,有两条南北走向的大道:同仁路和长顺街。在此之间平行排列着许多东西方向的老式街道,其中最著名的两条就是“宽巷子”和“窄巷子”。顾名思义,宽巷子较宽,窄巷子较窄。窄巷子南边还有一条街是“井巷子”。这里被统称为“宽窄巷”,是成都的著名风景点之一。

 

“宽窄巷子”上的民宅都是北方的四合院群落,是成都遗留下来的较成规模的清朝古街道,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也是北方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在南方的孤本。宽窄巷子仿佛还挽留着2300多年的少城之影、传承着200多年的满城之俗。“宽窄巷子”与大慈寺、文殊院一起并称为成都三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街区。

 

那么,四合院为何会落户成都?“千年少城”、“百年满城”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需要简单地了解一下成都乃至四川和重庆的历史。

 

先说“千年少城”。

 

在被秦国(不是秦始皇)统一前,成都原是蜀国国都,而在东部的重庆则是巴国的国都。夹在两者之间的北部(今四川广元)还有一个小国苴国。如果从陕西西安(秦国)向西南方向的四川成都(蜀国)行进,中间就会经过陕西的汉中(楚国)和四川的广元(苴国)两地。

 

话说秦惠文王(就是车裂法家商鞅的那位,秦始皇的曾曾祖父)更元九年(316),蜀国攻打苴、巴联军。苴向秦国求救。苴之所以求秦而不是更近的楚国,就是担心楚与其接壤,请来了就不走了。秦惠王遣相国张仪、司马错等人率兵借苴道伐蜀,将蜀国灭了。秦国旋即又随手灭了巴、苴两国,占据了富饶的天府之国。后来,秦国再拿下楚国的汉中,将秦与巴蜀一带完全掌控,为秦国后来的经济发展和军事战争,提供了有利条件。

 

灭巴蜀后,张仪开始筑成都城(以及重庆城)。传说张仪筑成都城,开始试图把城墙筑得像秦国咸阳的城墙一样方方正正,结果屡筑屡垮。后忽有一只神龟相助,绕行一周。张仪沿龟迹再筑城,城墙果然站稳。这样修出来的城墙非方非圆,曲缩如一乌龟。就连今天成都市区的街道也是像乌龟壳一样呈椭圆型的。

 

张仪第一次筑城并没有包围整个成都城区,城墙只框住了东边的一大半,西边还有一片没有被圈进来,于是便有第二次筑城。一座城市被分隔成了两座城,东边的较大,称为“大城”,西边的较小,被叫做“少城”。因此成都就有一大、一小两座城这样的“重城”。张仪筑城是2300多年前的事,因此就有了“千年少城”一说。

 

现在再说“百年满城”。

 

1717年(康熙56年),蒙古族的准噶尔部在策妄阿拉布坦的率领下,六千蒙兵进犯西藏,杀拉藏汗,囚达赖。康熙决定进兵西藏。1718年,清廷自四川出兵,但是被击败。1720年,朝廷再度发兵三路平叛,终于在10月进入拉萨,清朝建立了对西藏的直接统治。

 

叛乱平息后,清廷选留千余满蒙兵丁永留成都,并在原来残破的少城基础上修筑了有42条胡同,灰墙青瓦的四合院,居住着满蒙八旗及其家属。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就是其中的三条。于是这里就被称为“满城” ——不过成都的老百姓习惯了称这片城池为少城,所以这里又成了“新少城”。当时清制规定森严,满蒙官兵一律不得擅离少城染指商务买卖,汉人也不可进入满城。满城在当时就好比今天大陆城市里的驻军大院。

 

宽巷子在清朝时被称为“兴仁胡同”,为镶红旗的地盘。窄巷子当时叫“太平胡同”,为正红旗驻地。井巷子名为“如意胡同”,后因巷北有明德坊,又称“明德胡同”。辛亥革命后,这种明显具有北方风格的名称在中国一片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风气下,很快又被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所取代,并沿用至今。

 

有一种说法是:“少城”是成都休闲文化的发源地,其理由是因为八旗子弟遛鸟游乐,喝茶度闲,种草栽花,享受生活,这种风气后来在成都蔓延开去,成为这一城市颇具代表性的市井文化。

 

光阴荏苒,风雨飘零。又过去200多年,满城、少城早已去无踪影。历代劫难后幸存下来的,这就是这宽巷子和窄巷子。宽窄巷子是老成都“千年少城”之城市格局和“百年满城” 之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是成都往昔的缩影,记忆中的符号。这里仿佛向世人讲述着老成都的市井百态、世事沧桑。

 

2003年,成都市对宽窄巷子进行主体改造,在保护原真建筑的基础上将该区改造为具有浓郁巴蜀文化气氛的,集旅游、休闲、文化、商业为一体的复合型街道。他们号称这里是老成都底片,新都市客厅2008614日,也就是“汶川大地震”后的一个月,宽窄巷子改造工程完工并正式亮相(井巷子仍在改建中)。

 

改造后的宽巷子主要经营特色餐饮、茶艺,展现传统四川的巴蜀文化;窄巷子主要汇集了西式餐饮、咖啡(如“星巴克咖啡”),表现中西合璧的特殊文化;井巷子则主要布满酒吧,体现时尚与传统并存的现代文化。用成都人的话来说是“闲在宽巷子、品在窄巷子、泡在井巷子” 。的确,在各自长约200米的青石板路上一路走去,是各色茶铺、菜馆、酒吧、咖啡屋。茶、书、字、画、布、餐、饰、绣,各自成一统。有人觉得怀旧,有人感到时尚,有人认为古老,有人看到洋气。成都人甚至自己喊出了“成都最中国,宽窄巷子最成都” 这样的口号,并将其铸成铜字,嵌在宽窄巷区入口的门楣上。

 

目前已有大批国内外商家进驻宽窄巷子,酒吧、餐厅、茶馆、咖啡厅。他们的目标似乎是上海的“新天地”。至于这种将原来的“满城”改建成今天这样的大杂烩是否恰当,肯定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毁誉参半。

 

经一年轻主人的许可,我随随意进入了一家四合院。进入正门后面对院子的,是一面写着蒙文的墙。这位主人是蒙八旗的后代。院内的旧家具与我所见过的南方家具并无两样。虽然大院外面的门面都被政府统一修缮过,不过大院内仍是比较陈旧。做为游人,我们可能都“自私”地希望这里保持着原样,可做为每天都要生活在这里的居民来说,现实可能逼着他们希望改善生活条件,并将各类游客(以及他们的钱)都留住。

 

不过,宽窄巷子成了老成都的一处活景观。它拥有原生态的老街、老房、老树、老院,更保留着老成都“慢生活”的百姓万象。在大陆许多地方都在全面都市化的今天,这里的老人依旧可以端把竹椅,摇着扇子坐在巷口摆龙门阵;夏天的傍晚,家家户户还可在家门巷口乘凉、打麻将。

 

今天的宽窄巷子,时尚潮流并进、古韵旧影犹存。来成都的游客,这里是一定要看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