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说法有不同。
在中国古代等级制度很严的社会中,不同的阶层人的死须依据其不同的身份地位严加区别。因此有了“崩”、“薨”、“卒”、"不禄"、“死”来表示“人死”的意思。
根据《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崩(bēng),专用于指帝王、天子、太后之死。电视剧里常有皇帝驾崩的场面。“崩”本义是山倒塌。《汉书·五帝纪》:“山陵不崩,川谷不塞。”帝王、太后之死,就好象山倒塌了一样。当然了,“拉出去崩了!”不算。
薨(hōng),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唐以后二品以上官职死亦以此称之)。《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公(鲁襄公)薨之月,子产相郑伯以如晋。”
卒(zú),专用于指大夫或相当于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级官员的死。“卒”原有“终”、“尽”的意思。《史记·魏公子列传》:“语未及卒,公子立变色。” 引申为指大夫的死,唐代以后则用作“死”的通称。
不禄(bù lù), 古代称士死为不禄 ━ "不禄,不终其禄."
死,专用于庶人,即无官爵的平民百姓和官府的低级官员、差役的死。“死”的本义就是指人死,由人死引申为动物的死。《论语·泰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如果再细分:《礼记·檀弓上》:“君子曰终,小人曰死。”;"少者曰死,老者曰终。"
殇(shāng),古代称未成年人死为殇。年十九至十六为长殇,十五至十二为中殇,十一至八岁为下殇,不满八岁以下为无服之殇。《仪礼•丧服传》. 为国战死者:国~。~魂。
殒(yǔn), 古代泛指死亡。
缢(yì), 古代称吊死或绞杀。
殪(yì), 古代称被射死,杀死。
殂(cú), 泛指死亡。
圆寂,专指和尚的死。也叫“坐化”。
登仙,专指道士之死。也称“羽化”。
牺牲,指英雄壮士之死。也叫“捐躯”。
现代民间其它的说法就更多了:
去世,逝世,过世,下世,走了,没了,蹬腿,翘辫子,吹灯,闭眼,上天堂,下地狱,见马克思,见上帝,见阎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