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一定要厚道

一直默默的充当一个看客,前天偶尔心血来潮在某个地方踩了一脚被主人毫不留情的踹了出来,呵呵,就想开个自家的院子给大家玩玩吧。
正文

进城拉猪食儿。

(2009-06-19 13:15:05) 下一个

昨天跟女儿讲小的时候的经历,讲起来当年我小的时候跟着姐姐哥哥到城里酒精厂给家里养的猪拉饲料的事情。听的我女儿睁大眼睛流露出不可思议的神情。呵呵,其实小的时候吃的那么多苦,虽然当时很难熬,但是现在回想起来也未尝不是一种意志的磨练。如果不是当初的磨难现在是不是能走到这一步真的还在两可啊。

在小的时候所有的事情都是集体的,人们都是靠出工挣工分来分粮食分红。除了出工,一般农村家里都会养些猪牛羊鸡鸭什么的。一来等长大之后卖掉换回些现钱贴补家用,二来猪牛羊什么的积攒下来的有机肥也可以按品质数量折合成工分。小的时候村子里面的耕地很少而且过去都是离村庄比较远的高岗土坡地,贫瘠的很,打不了多少粮食。后来因为修水库,原来比较肥沃的河滩地都被淹没了,剩下的这些地刚开始因为比较贫瘠、产量极少。连人们都不够吃,根本没有多余的来喂猪什么的。城里靠近西郊的地方有一个酒精厂,粮食发酵提炼酒精后剩下了一种褐色稠糊糊的糊状物,我们就叫它酒稀。大家都想既然是粮食制成的,怎么也能给猪来吃节约一点粮食吧。不知道别的村子怎么样,反正我记得当时我所在的村子大多都是砌了一个水泥池子,从酒精厂拉回来的酒稀就倒在里面,喂猪的时候舀上一盆,加入些泔水,谷糠什么的给猪吃。到了夏天会去河边割草,把一些枝叶肥厚的草或者野菜洗干净剁碎掺杂在一起喂猪。呵呵,每次猪总是用鼻子拱拱把干货先吃了,剩下那些酒稀拖拉半天才能吃完。人当时饿的饥荒猪也跟着受罪。

酒精厂在城里的西南角落,离我们村子大概有不到30里地的光景。因为大人要出工,等我们长的稍微大了些一般就是孩子们去拉了。当时一般就是用几根木头做成架子上面架一个汽油桶,用人力车去拉。也有用氨水袋子皮囊去拉的。我记得当时如果是用标准汽油桶改装的,一般就是哥哥和姐姐每人拉一个车子,我跟着去,上坡的时候帮着把车子推上去。如果是那种两个汽油桶接起来的超大号容器,就三个人拉一个车子。去的时候下坡路多,空车哥哥和姐姐轮换着拉,我和其中的一个坐在车子上。等回来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上坡路,没有一点偷懒的机会,都得拼命弯着腰用力的拉才能回来,一点儿投机都要不得。

估计那时候不仅仅是我们村子穷,我觉得整个城市周围的村庄都不是很富裕。按理说距离来回也就是60多里地,一天来回一趟应该是富裕。但是当时去拉的人太多,装车的时候耗时间,因此外面总是排很长的队伍,就顺着路边一辆车挨着一辆车。为了防止加塞儿,酒精厂有个人专门用粉笔在每辆车上写号,这样保证大家都守秩序。一般的话我们去的时候都是天不亮就出门,等太阳升起来的时候排上队,我记得经常能排1、2千号或者3千多号好几里地的光景。这样一步一步的挨着排下去,快的时候到了晚上也就装上了,这样连夜赶路拉回去半夜也就到家了。运气不好的时候有时要到第二天早上才能装上,因此一般都是带块儿塑料布,铺在地上,车子排着队,人在路边打个盹儿,前后的人互相照应,过一会儿起来挪下车子。当时也就仗着是孩子,很长时间才熬上这么一次,困是困,但是能进城兴奋,倒是不怎么觉得累。过去的时候人小思想简单,想不了太多。现在突然想起来我们在西郊离酒精厂近,只要30多里地,那些东北郊的人岂不是来回一次100多里地出去了?想想真是不寒而栗现在。

因为知道出去一次没有一天多的时间不可能回来,因此出门的时候奶奶或者妈妈总是把家里为数不多的白面烙上几张烙饼,或者是发面饼或者是葱花油饼,切好了装在袋子里,再用些瓶子装些凉白开水,然后天不亮就出门了。人小瞌睡多,早起床的时候很是难受,有时真的很想再睡一会儿,但是想想如果我不去的话姐姐哥哥就没有人帮忙会更费力气,因此总是咬牙坚持起来了,呵呵,自己赞一下自己的毅力。一般的话去一天怎么也要犒劳一下自己,我记得在酒精厂附近有个小饭馆儿,里面的馒头5分钱2两粮票,有些碎肉屑的汤面条1毛钱2两粮票。家里总会让带上5、6毛钱,除去买酒稀的两毛钱外,剩下的可以买碗面条就着带的烙饼吃吃。当时家里经常吃的是红薯粉面条加榆树叶子,这样能吃的细细的白面条有酱油还有肉屑,真的是觉得美食了。

一般我们孩子去拉酒稀的时候都是夏天放暑假的时候,这样不用上学就有两天的时间折腾。当时我记得酒稀的价钱是一汽油桶大小1毛钱,或者哥哥姐姐各拉一个汽油桶或者就是那种两个接起来的桶,反正都是两桶两毛钱。在离门口远的地方不觉得,离得近了就有一种刺鼻的酸味儿。虽然大家都是拉的汽油桶,但是有的加装了一个漏斗子的大口子,有的就是原来的小口,这样装的是自然要洒很多,地上老是有没过脚面的酒稀在地上。酒精厂的酒稀也是一天出来好几次,
刚出来的时候比较稀,大家都不愿意装,都想等一会儿沉淀一下,等把上面漂浮的水分倒掉之后再拉下面的稠些的。这样也就影响了装车的速度。因为那里面太脏太乱,这时候我都是抱着姐姐哥哥脱下来的鞋以及别的衣物跑到出口地方等着,半天的时候才看到姐姐哥哥拉着装满的车子出了。在附近的一个水龙头把脚洗干净穿上鞋,略微吃些东西喝口水,就接着上路回家了。

记得那时候,经过一天多的折腾,孩子毕竟是孩子,已经疲乏不看,腿已经酸麻,这时候还得拉着满载的车子回去。看到路边家属院里面的城里人,在树荫下面摆着桌子茶碗茶壶,摇着扇子乘凉舒适的样子,想想在农村,基本上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8小时工作的概念,心里是多么羡慕城里人的生活啊。尤其是碰到早上看城里人在吃着油条喝着麻辣汤的生活,确实让人倾羡不已。记得有一次是趁着国庆节放假去的,回来的时候正好快到中午,那年城里面花车游行庆祝,碰到了好几辆装扮的花花绿绿的车子开过去。当时舍不得走磨蹭着,一直盼望等游行队伍开过来看看那种热闹景象。而哥哥姐姐总是催促,喝完了水缓过劲儿赶紧赶路。后来才明白,人家游行的路线是在城里的主干道,那几辆车是附近的厂子的,集合的时候从这里过,哥哥姐姐明白自然不留恋。当时总是在想,我什么时候能过上那种生活该是何种的幸福啊。呵呵,现在看来,真正的小农意识。

我所在的那个城市是西南向东北倾斜,进城空车的时候是下坡路,人只要扶着车把,跟着车子走就是了。回去的时候一路向上,都是大坡,人拉着装满酒稀的汽油桶,一路上是需要玩命儿似的。虽然姐姐大些,但是哥哥毕竟更强壮些。因此总是我和姐姐一辆车子,哥哥自己一辆。如果到了大坡,就三个人一起一次一辆,拉到坡顶再拉另一辆,这样时间就比来的时候要慢很多,更何况是装满了东西的重车。那时候肚子里吃的粗茶淡饭也不一定能吃饱,从家里带的水在炎热的夏天经常是半天就喝完了,渴的时候就在路边的水龙头上痛饮一下(现在回想一下当时还真是为人方便,酒精厂周围设置了好几个水龙头让人洗脸喝水),到现在还能记得水龙头里面的水有股强烈的漂白粉味儿,跟村子里面井水那种甜丝丝的味道大不相同。出了城没有水龙头了,看到路边田地里有水井抽水机也奔过去痛饮一番,也不说卫生不卫生,现在想想喝水都得烧开,还得放茶叶什么的,人确实变质了。

我记得那时候我大概也就10岁左右,大不了多少,哥哥16岁,姐姐18岁,这么大的孩子都得出去做事情。现在孩子甭说18岁,你让他20岁去做这些事估计你也觉得舍不得,呵呵。

后来土地承包之后,加上几年的努力饲弄,过去贫瘠的土地慢慢的也变成了良田,收获的粮食早已够吃了,而且粗粮还可以节余下来喂猪喂鸡,这样就去的少了。我记得最后一次去的时候是跟大哥去的,那是高中毕业考上大学的那个暑假,估计周围的村庄情况也都差不多了,去拉酒稀的人已经屈指可数了,我这次跟着哥哥进去,里面就没有几个人,地上也干净的很。哥哥跳进上面的大池子用推板把很稠的酒稀推出来,这样装的满满的都是比较好的,装了一大桶。因为拉的人很少了,酒精厂的人也无所谓,反正没人拉他们还得倒掉,这时的价格也涨了,一汽油桶价钱涨到1块钱,两个汽油桶焊在一起的打折,1块5,呵呵。而且可以当天去当天回来,时间还绰绰有余。因为我考上了大学,大哥心里也高兴,回来的路上路过小饭馆,一碗烩面(4毛5四两粮票)一碗鲜啤酒(两毛),不到7毛钱的伙食真是舒服的很,我也是从那个时候学会开始喝酒了。

前年再回国,看到村子里面基本上没有猪羊了,问原因,说是猪过去也就是积个肥,把平常的零钱积攒下来买饲料,等卖的时候换成整钱。现在人都出去打工了,怎么着一个月挣得也比一年养一头猪多,因此基本上没有人再喂猪喂羊了,街道就干净了很多,没有那种肥猪在路上挡路的情况了。现在村子里面基本上房子都翻新了一遍甚至两遍,家家都盖起了小楼,街道也都上面出钱加上村子里面出工铺上了柏油或者水泥,整洁了许多,基本上有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气象了。下面还修了鱼池饭馆儿,开发旅游,供城里的人周末休闲来玩儿,日子跟过去相比真是有点天翻地覆的感觉。通过这几年村子情况的变化,真的感觉到中国人的勤奋努力,生活环境日新月异的变化,让你确信明天的生活会更美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