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历史回忆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中國內地的轉貼:大纵深作战分析:白俄罗斯,巴格拉季昂战役 1944 6月22-8月29日

(2011-06-29 13:54:01) 下一个


1.战役态势


 


a重要事件


 


巴格拉季昂战役发生在苏联学者常说的战争第三阶段,此阶段的重要特征就是标志着苏联武装力量 胜过德国国防军的苏军战略进攻。在这一阶段苏联武装力量牢牢地抓住了战略主动权,并且运用手中的战略主动权战胜了德国国防军,取得了对东欧的控制,反攻到 德国的领土,并最终在1945年4月25日与盟军会师于易北河。一般认为战争第三阶段从1944年1月开始结束于1945年5月7日欧洲胜利日。


 


在战争的前两个阶段中红军不得不更多地依赖部队的实际力量遂行战略防御而不是合理的战役计 划。在前两个战略防御时期(1941年6月22日-1942年11月19日),德国国防军基本上能够掌握战略主动权并运用手中的主动权取得战果。国防军的 第一阶段攻势(1941年6月22日-12月5日)结束时几乎占领了莫斯科;正如同德军在开战前预见的那样,这阶段的德军攻势也导致了苏军的大溃败。虽然 德军正确地预见了苏军这阶段的溃败,但是他们当初既没有计算到苏军在人力资源上的优势和组建新锐部队的巨大能力,也没想到苏联工业设施大规模东迁行动的深 远影响。虽然突如其来地遭受到德国入侵带来的巨大的打击,但是苏联政府仅仅是震惊而不是慌乱,更没有崩溃。随后发生的一系列政府改组也极大地提高了苏联在 制定战略计划和战役方针方面的能力。在国防军的第一阶段攻势中苏联也无法接受潜在盟友实际的强有力的援助,因为英国也仅仅是刚刚可以抵御自己的领土免遭德 军入侵而已。最后德军也没有考虑到苏军增调他们的远东的部队来加强欧洲的防线,尽管这已经因为1941年4月日本与苏联之间签订了中立条约而成为可能(这 就是德国的盟国)。因为德军兵力的极大损失,也因为德军在莫斯科城下的战斗中遇到了重新组建并加强了的红军部队,德军一往无前的攻势终于被制止住了。12 月6日苏军开始反攻,一开始是从一线德军的兵力薄弱处展开的局部反攻,最后发展成为全线反攻。在1942年春季,苏军再次试图展开自己的攻势,但这次他们 失败了,德军利用这一机会于苏联西南部开始了德军的1942年夏季攻势。这一攻势引发了斯大林格勒战役,因为苏军的顽强防御也因为自己的巨大兵力损失,德 军被阻滞在了伏尔加河边和高加索山区中。


 


战争第二阶段开始于苏军对正在包围斯大林格勒的德军发动的的反攻。这一次苏军的反攻就不再主 要依赖指挥官在现地作出的决策,而是以最高统帅部(STAVKA,苏军的最高指挥机构)制定的战役计划为依据实施的。反攻是成功的,德国第六集团军被围并 最终于1943年2月向苏军投降。苏军试图扩大战果,不过他们又一次遭到了失败,这次失败发生在曼施坦因指挥下的1943年2月18日到3月底的德军反 击。情况很清楚,红军仍然无法与国防军正面对抗。因此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不先发动进攻,而是等待意料之中的德军进攻行动发起,在击败德军的攻势以后再发动 反攻。由于有像东京的佐尔格、柏林的红色合唱团、LUCY这样的优秀的HUMINT情报来源(红水兵:LUCY可能也是一个苏联间谍组织的代 号,HUMINT也许是英文“人力情报来源”的简称,我就懒得去查资料了),也由于德军的战场准备,苏军不仅预测到了即将到来的德军攻势的地点,库尔斯 克,也准确预测到了攻势到来的时间,7月。红军准备好了防御工事和预备队以抵御这场进攻,最终德国国防军在东线作出的最后一次战略进攻的努力被苏军彻底击 碎了。苏军乘胜追击,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反攻解放了第聂伯河东岸的乌克兰领土,最终在1943年11月解放了乌克兰首府——基辅,同年12月在第聂伯河西岸 夺取了几个桥头堡。苏军积极筹划着解放余下的乌克兰领土。


 


时间迈入1944年年初,很明显,红军已经掌握了战略主动权。不仅如此,在战争第二阶段开始 前苏联拥有了两个可以提供强有力支援的盟友——美国和英国。(由于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正式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可以算是同盟国的最重要的历 史事件之一。)在苏联看来,两个盟国能提供的最重要的战略支援莫过于开辟第二战场。不过这件事并没有在战争第一阶段出现,虽然如此两个盟国还是可以通过其 他两个主要途径支援苏联:一是美国启动租借法案,当然在1943年年末和1944年年初期间租借法案带来的物资数量还不足以在苏军战役层面产生显著的影 响。二是美英联合开展的针对德国本土的战略轰炸和他们在苏军战争第二阶段开始时发动的针对轴心国军队的北非攻势。之后发生的西西里战役和登陆意大利迫使意 大利退出战争,也让德国不得不分兵防守意大利。盟军在意大利的攻势也许也是德军在1943年中止库尔斯克方向上的攻势时考虑的因素之一。不仅如此,战争第 二阶段结束时,盟军也已经完成了于1944年5月在法国南部和北部登陆开辟第二战场的计划。苏联领导人也在1943年11月的德黑兰会议上获知了这个计 划。事实上,当时仅仅是盟军将于法国登陆的可能性就已经可以让德军出现战略性的转移了。另外到这一阶段租借法案已经为苏联军队带来了很大的物资输送规模 了。


 


在战争的第三阶段,苏军顺理成章地掌握了战略主动权,1944年苏军发动了著名的“十次打 击”,这年年初就以其中的两次打击开了头:列宁格勒和乌克兰。列宁格勒方向上的苏军攻势始于1944年1月14日,止于3月1日,这次进攻解了列宁格勒之 围、击溃了德军第16、18两个集团军,苏军战线向前推进了200公里进抵爱沙尼亚边境。乌克兰方向上的攻势开始于1944年1月24日,直到4月中旬才 宣告结束,乌克兰方向上的所有方面军都参与了这次攻势。这之后,在4月17日至5月6日期间,乌克兰各方面军陆续接到最高统帅部为了准备夏季攻势而转入防 御的命令。


 


当苏军攻势停止的时候,他们已经解放了几乎全部乌克兰领土,已经可以威胁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和罗马尼亚的边境。在4、5月份苏军又解放了克里米亚和敖德萨。


 


苏军的攻势席卷了德军5个集团军:两个在北部,两个在南部,一个在克里米亚。仅仅在南方向上 德军的伤亡总数就有可能已经上升到100万之多。苏军声称在1944年上半年德军仅物资器材方面就已经损失了:8100门火炮、3500门迫击炮、 23500挺机关枪、18400支步枪,1000辆坦克和突击炮、3300辆牵引车辆、61300辆其他交通工具、1170万发弹药、230万枚地雷。


 


德军的失败也给像芬兰、罗马尼亚这样的轴心国盟友造成了压力。苏军在6月10日发动了针对芬 兰的1944年“第四次打击”,维堡于10日后沦陷。战斗一直持续了一整个夏天,终于迫使芬兰在9月4日退出战争。在其他战线,罗马于6月4日被盟军解 放,盟军于6月6日在诺曼底登陆。


 


b.战略目标


(1)苏联方面:


(a)光复德军占领下的苏联领土


(b)歼灭德军


(c)解放德军占领下的其他欧洲国家


(d)让部队次序地发动战役而不是同时发动。


 


1945年4月5日召开的国防委员会会议上苏军领导人正式开始思考实现上述目标的战略构想。他们最终集中到下述三个选择上来:


 


第一种选择:苏军可以继续他们在南方的攻势,让苏军向南打进巴尔干地区;此举有希望切断仍停 留在南乌克兰的德军的退路。除了可以歼灭的军有生力量以外这个选择还可以解放一些欧洲国家,特别是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并进而动摇其他的德国的盟友。美中 不足的是这个攻势的方向并不是朝着德国,而且在进攻的苏军队伍后方和侧翼有一支几乎未受打击的德军部队(中央集团军群)。另外苏联余下的沦陷国土还在普里 皮亚季沼泽的北面。


 


第二种选择:从被乌克兰向北向波罗的海进军。如果这项计划成功的话普里皮亚季沼泽以北的德军 将会遭到合围,进而解放苏联余下最主要沦陷国土,为进军柏林扫平道路。但是这项计划是超过苏军承受能力的,而且该计划丝毫未提及如何削弱或消灭被合围的德 军中央集团军群,更何况该集群还在进攻的苏军部队侧翼。于是苏军只能选择第三种选择——直接以白俄罗斯的德中央集团军群为目标的计划。


 


白俄罗斯的德中央集团军群是德军在东线最后一支未受严重打击的集团军群。如果计划成功,苏军 将会解放最后一块主要的沦陷国土,这之后苏军还可以向波罗的海方向进攻,直捣东普鲁士的柯尼斯堡;或者向里加方向进攻,合围德北方集团军群残部。对苏军来 说最重要的是,该计划是现实可行的,而且可以为战略性的胜利创造条件。尽管他比起另外两个计划的前景来仅能带来较少的直接战略影响。


 


斯大林和国防委员会于4月12日同意了会议的建议,4月17日发出了终止前文所述方向上进攻行动的命令。会议结论认为同时开始所有进攻行动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即将到来的夏季攻势只能是由一系列先后发动的进攻行动组成。


 


因此战略目标决定如下:


 


(a)从德军手中光复白俄罗斯


(b)歼灭或重创盘踞在白俄罗斯的德中央集团军群。


(c)解放那些尚在德军铁蹄下的欧洲国家。


(d)在夏季攻势中次第展开进攻行动,而不是同时发动他们。


 


(2)德军方面:


 


(a)击败盟军在法国的登陆行动


(b)为(迎接预想中即将到来的)同盟国之间的决裂赢得时间


(c)用东线的现有部队成功抵御苏军进攻


(d)用北乌克兰的机动预备队击败预料中的苏军夏季攻势


(e)保持德军在意大利的战线


 


在制定德国的战略目标的过程中德国人必须先对他们受到的威胁情况有一个清楚的估计。最终希特 勒指出,预料中盟军于法国北部的登陆行动是德国当时最急迫的威胁;因为苏军距离德国国境尚有超过1000公里的距离,而盟军距离登陆仅有500甚至300 公里的距离。于是东线的德军在盟军登陆部队被击败,被赶回大海或是被德军彻底牵制为止,不会得到一点增援部队。在西线的决定性胜利到来以前,德军东线部队 必须守住所有阵地。不允许任何以空间换时间的行为。


 


德军的情报机构也预见到了苏军的前两种行动可能,他们满怀信心地认为,德军部署在北乌克兰的 强大装甲集群可以成功地应付苏军可能发起的进攻。德军并不担心中央集团军群的处境,因为该集群已经成功地阻止了苏军在冬季和春季的进攻;更何况4月份该集 群当面的两军兵力对比并不像苏军往常在进攻前喜欢保证的比例。此外,中央集团军群所处的地域易守难攻,尤其不利于大规模装甲部队的作战行动。最后,作为德 军预测苏联人进攻方向的最重要依据,1944年4月时,苏联的全部5个坦克集团军都部署在乌克兰。


 


c.兵力对比


(1)兵力和部队构成.(参见附录A)


 


在1944年夏初苏联与轴心国在东线上的兵力对比是:人员,1.7:1;火炮和迫击炮,1.8:1;坦克和自行火炮,1.6:1;飞机,4.9:1。需要 补充的是苏联火炮一般比同等级的德国火炮口径更大。上面的兵力对比中没有计及苏军的最高统帅部预备队和德军的国防军司令部(OKW)预备队,但是上述对比 在苏军最高统帅部预备队与德军国防军司令部预备队之间的差距之大要远远超过刚才的比例。还有,如前所述苏军最高统帅部可以将这些预备队用于东线战场,而德 军国防军司令部预备队却更可能投入到西线战场。这样苏德两军的总兵力对比是:人员2:1,火炮2:1,坦克1.8:1,飞机5.4:1。面对这样的兵力对 比,苏军最高统帅部确信他们的兵力不足以同时发动全线攻势。


 


a.德国的情况(参见附录A)


 


截至1944年6月,德国全部武装力量的总人数是910万人,其中455万人在地面部队(包括党卫军),共编成324个师:258个步兵师、34个装甲 师、17个装甲掷弹兵师,以及6个伞兵师。这其中又有313万人部署在东线,共计179个师、5个旅,包括23个装甲师和7个装甲掷弹兵师。在东线的德国 仆从国军队共计80万人,共计49个师、18个旅,主要是步兵。他们主要部署在南方。这些师的数目占德军总的可作战师数目的63%,这些师的总士兵人数则 占德国及其仆从国总可作战陆军士兵人数的70%强。东线德军也拥有了德军全部装甲兵器和航空兵器的主要部分:共计525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2796架作 战飞机。西线德军的坦克拥有量是1550辆,突击炮的数目则是300辆,1943年12月时的这两个数字分别是650和220。东线德军据估计共拥有 48,635门火炮/迫击炮。上述装备在德军对应类的兵器数目中的比重分别为:火炮/迫击炮71%,坦克/突击炮57%,作战飞机51%。也就是说,在法 国、意大利、德国空中这些也被认为是德国主要作战地域的德军总兵力不过是德国总的武装力量的30-35%。


 


东线德军兵力分布并不是平均的。普里皮亚季沼泽以北的德军战线(占总战线长度的60%),德军部署了东线40%的师和仅仅10-15%的机动师。一线德军 师的防御正面平均宽度达到了19公里。普里皮亚季沼泽以南的德军战线(占总战线长度的40%),在这里布置了东线60%的师,仆从国师的大部分和全部3个 仆从国集团军,以及80-85%的机动师。师负责的防御正面平均为8公里。在之前的苏军冬季攻势中德军损失了大约30个师。虽然4月到5月的相对平静期给 了那些不处于紧张方向上的德军部队一些补充、整编的机会,但是那些侥幸逃过被歼灭厄运的师的战斗力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此时,东线德军师最好的情况也就是 每师6000-8000人(步兵2000人),或者说平均每个步兵营300人。


 


b.苏联的情况(参见附录A)


 


虽然像德国一样,苏联也需要在战略上应付两条战线,但是他们仅仅需要把苏军整个战斗力的7%放在与日本人对峙的远东战线。这要归功于从远东到俄国欧洲部分 之间的遥远距离带来的战略纵深,还有1941年日苏之间签订的中立条约。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军工产品和新组建的部队全都运往了欧洲战场,东线苏军兵力占其 总兵力的比重在一直下降,甚至下降到了几乎不能继续担负守备任务的程度。这样的局面一直持续到战争的最后几个月,苏军开始从欧洲中部转移部队着手准备歼灭 关东军的战役为止。


 


虽然苏军在冬季战役中自身也受到了损失,但是红军的实力仍然在增长。虽然总人数仅仅增长了20万人,但是这已经意味着红军受到的损失被很好的补充了。苏军 的坦克/自行火炮的数目增加了4,357辆(增长了77%),其中最高统帅部预备队的坦克/自行火炮数目增长了8倍。苏军的作战飞机数目增加了5,969 架(增长了68%),其中最高统帅部预备队中的作战飞机数目增加了4倍。苏军中的火炮数目变化不大,但是因为苏军普遍更换了更大口径的火炮/迫击炮和其他 更具威力的武器(译者:可能是指喀秋莎),所以苏军的火力还是增加了。


 


苏军在战线上的兵力配置恰恰与前面提到的德军情况相反,普里皮亚季沼泽以南的战线上仅仅布置了40的步兵师和80-85%的机动师。实际上在冬季战役期间 所有的苏军坦克集团军都集中到了战线南部,苏军希望这样做可以让德军确信南部就是下一次攻势开始的地方。但是在苏军着手准备“巴格拉季昂”战役的过程中实 际上却会进行另一场隐蔽的兵力集结,在接下来的第2部分我们会描述这个情况。苏军的步兵师的人数将会因为这次兵力集结上升到6000-8000人(师的满 编人数是9600人)。


 


苏军的部队结构和兵力编成请参见附录B。


 


(2)战前的准备


 


德国的情况完全可以用江河日下来形容。尽管师的数目一直在增加,但是师中间的总人数却一直在下降,特别是步兵的人数。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编制上的原因, 步兵团仅有两个步兵营;二是东线巨大的伤亡。战争第三阶段开始以后,德军累计共计减员328万人,陆军普遍感到兵员不足,估计总共的缺口达到了20%。在 冬季战役中德军损失了100万人,但是军队仅仅得到了10万人的补充。德国的人力资源极端匮乏,最起码的需求都无法满足。恶梦不仅仅是这些,土地的丢失也 意味着人口的丧失,因为苏军反攻丢失的土地意味着每月丢掉50-60万人口。这些“丢掉”的人口往往也成为了苏联士兵。德国劳工总数从1939年的 1050万人下降到1943年年底的775万人,这还包括了250万女性工人。盟军的空中打击和战略轰炸保证了德国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甚至从东线抽调 部队)用于德国本土的空防作战。


 


也不能说此时的德国就没有亮点,德国的军工生产一直在持续增长,1944年达到了其顶峰。但是这一成就也因为下述事实而显得黯淡了,德国的军工生产不仅无 法弥补德军在战场上的损失,他们也无法赶上苏联在相应指标上的增长,更别提后面将要讨论的租借法案提供的物资了。德国1943年的坦克年产量是 10,800辆,到1944年时跃升到了17,800辆。而整个战争期间的德国坦克总产量是76,000辆。火炮年产量也从1942年的12,000门增 长到1944年的40,600门。飞机年产量从1943年的15,200架增长到1944年的34,300架。但是仅在1943年就有17,400架的飞 机被击毁,这个比例(红水兵:什么比例?难道是飞机的击毁与生产数量比吗?)被一直保持了整个1944年,特别是在西线。全额补充被击毁的飞机并不容易, 但是对于德国空军来说更困难的事情是补充训练有素的飞行员。造成这个局面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德国的巨大人员损失,二是燃料短缺(这会导致飞行员训练飞行 时间减少,更多的训练课目在地面上完成),燃料短缺问题在1944年仍在继续恶化。


 


德军的作战条令已经完全是由希特勒一人操纵了。元首坚持国防军寸土必争不得退后半步,尤其是要求军队不得放弃任何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筑垒地域,没有希特勒亲 自首肯即使集团军群司令官也不得调遣这些部队。自然,希特勒也不会允许在战线纵深构筑防线备用,因为他认为构筑这样的防线就已经说明军队打算打败仗了。任 何指挥官,只要可能不服从元首的指挥的,或是之前这么干过的,都会遭到解职。此时最新遭到解职的是三月份的两位陆军元帅,曼施坦因和克莱斯特。(红水兵: 虚拟语气的语法结构我不太熟,希望没翻译错,原文是:Those commanders who would have contradicted him, and had done so in the past, had been relieved by now, the last being Manstain and Keist in March.)


 


与德国相比,苏军的情况可以用蒸蒸日上来形容。苏军可以补充他在人员上的巨大损失。苏联从全国的人力资源中(据估计总数为35,000,000人)征召了 2500万人,这2500万人中有1370万人牺牲,另外死于战争的平民也达到了700万人。(红水兵:我拿不准,还是放出原文:Out of an available manpower pool of an estimated 35,000,000, they eventually called up 25,000,000, and 13,700,000 were killed, along with 7,000,000 civilians.)到了1944年,苏联在光复的国土上还可以获得每月50万到60万人的人力资源补充。苏联每年新增适龄青年人数是德国的三倍。因此 虽然苏联步兵师也不能达到满员,但是至少要比德国步兵师满员程度高,而且会随着兵员的补充越来越高。


 


从生产的角度看苏联的情况也比德国要好得多。整个战争期间,苏联军事工业生产了107,000辆坦克/自行火炮,德国的该数字只有76,000辆。苏军还 通过“租借法案”获得了总共13,000辆装甲车辆。1943年苏联的坦克年产量是24,000辆,1944年增长到了29,000辆。苏联的火炮年产量 是,1943年45,000门地炮/反坦克炮,1944年56,000门地炮/反坦克炮。作为另一项主要生产项目的作战飞机,苏联1943年的年产量是 30,000架,1944年是32,200架(仅仅是这一年德国的飞机年产量超过了苏联)。整个战争期间苏联还通过“租借法案”得到了19,000架飞 机。


 


但美国通过租借法案提供给苏联的物资中最重要的是卡车,4轮和6轮载重卡车。到1944年4月为止,苏联共接收了220,817辆卡车,整个战争期间共接 收了427,000辆卡车,而苏军总共的卡车拥有量是665,000辆卡车。这些美国产的卡车在乡村道路上的通过能力要比德国卡车强,他们可以给苏军的坦 克军和机械化军提供必要的运载能力,以运送足够的士兵及时支援坦克作战。而且这些卡车优越的地形通过能力也让苏军有能力向那些远离铁路终端的苏军作战部队 运送物资。这些租借法案提供的坦克不仅在质量上优于德军坦克,也在数量上超过的德国在1939-1945年间的卡车总产量。


 


苏联的作战条令到此时已经比较成熟了,巴格拉季昂战役将会是这种成熟的反映。苏联的战役指挥强调保持主动权,通过贯彻马斯基洛夫卡条例 (maskirovka——这个词的含义包括了欺敌、伪装和战役安全工作)或者是做好战役伪装、欺骗工作来达到隐蔽主要突击方向的目的;在选定方向上集中 起对数量上的压倒性优势兵力;攻击敌人全战术纵深并完成战术突破;将战术突破迅速扩大为战役纵深的突破;投入快速兵团与敌战役预备队交战并歼灭之;并最终 将战役成果转化为战略上的胜利。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苏军从两个方面采取了措施,一是实现了数量的优势(虽然在这个战例里数量优势并不是压倒性的),二是采取 了合适的部队组织形式。为了这个目的出现的部队组织形式就是坦克集团军,坦克集团军由2-3个坦克军组成,也有1-2个机械化军(详细情况请参见附录 B)。实际情况中,坦克集团军的变成情况变化非常大,可能编入更少的坦克军编入更多的机械化军,这取决于其所肩负的任务性质和敌人的情况。另一个用于大纵 深作战的部队组织形式是骑兵-机械化集团,在巴格拉季昂战役中有两个这样的集群参与了战斗。这样的部队一般是暂时性的编制,组建的原因也是因为作战地形不 适合坦克集团军战斗。


 


苏联的作战条令中把一些集团军,或者是经过专门加强的集团军,称为突击集团军;这些集团军一般被赋予突破敌人战术防御的任务。方面军会给那些担负主要攻击 任务的集团军加强坦克军或机械化军。在之后的战斗中这些集团军会把突击集群用于突破敌战术纵深或者是扩大战果。不论是坦克集团军还是骑兵-机械化集群,都 是直接受方面军指挥员指挥的,方面军指挥员在经过最高统帅部批准的作战计划内,根据自己的想法在最高统帅部的批准下指挥这些兵团。最高统帅部的批准可能来 自于莫斯科的最高统帅部的命令,还可能来自于莫斯科派出来协调几个方面军作战行动的最高统帅部代表的命令。第二种命令是比较常见的情况。


 


2.战役/战术态势


 


a.双方兵力对比(具体部队编成情况参见附录c)


 


(1)苏军兵力


 


苏军参加巴格拉季昂的参战部队共计166个师,其中的124个(包括6个骑兵 师)将参与第一波进攻。苏军的机动力量,8个坦克/机械化军(分别相当于德军的装甲军和装甲掷弹兵师)的配置情况是: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的近卫坦克第5集 团军下辖2个坦克军,白俄罗斯第1、第3方面军的两个骑兵机械化集群各下辖1个机械化军,余下四个坦克军则作为独立的坦克军配属给波罗的海第1方面军、白 俄罗斯第1、第3方面军。两个骑兵军都在骑兵机械化集群编成下战斗,一个骑兵机械化集群中有一个骑兵军。需要指出的是,每个坦克军(机械化军)拥有的坦克 数量是德国装甲师(装甲掷弹兵师)拥有坦克数量的两倍。在刚才提到的8个坦克军/机械化军编成内作战的坦克/自行火炮的数量约占苏军总拥有量的 40%-50%。有6000架作战飞机,在5个空军集团军的编成下,支援参加巴格拉季昂战役的各方面军作战行动。2个空军集团军支援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作 战行动,余下的3个方面军各有1个空军集团军负责他们的空中支援。此外还有将近苏军远程航空兵的1000架飞机从位于俄罗斯南部的机场起飞支援战役进攻行 动。在这些参与第一波攻击行动的部队中,97个师将会在6个主要方向上突破德军的防线。在选定的突击方向上苏军会集中65%的士兵、63%的火炮和迫击 炮、76%的坦克和自行火炮、73%的作战飞机。这些数字中均不包括方面军和集团军后方的人员、空军的人员,以及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左翼部队的人员。从整 个战役全局来看苏军比德军有:人员上3:1的优势(这也是师数目上的比例)、火炮上8:1的优势、坦克/自行火炮上10:1的优势、作战飞机4:1的优 势;但是通过集中兵力,苏军可以在预定突破方向上造成上述所有类别上的10:1的优势。这些兵力集结的过程并没有完全瞒过德国人,但是苏军的战役伪装和欺 骗行动(马斯基洛夫卡条例)导致德军对这些集结得出了错误的结论。关于马斯基洛夫卡条例的内容会在后面章节详细阐述。


 


附录中的苏军兵力编成表没有反映战线南部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左翼兵团的情况。 这部分兵团有6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1个坦克集团军、1个航空兵集团军,共计42个师。巴格拉季昂战役开始以后,一旦其他部队攻克位于该兵团西方向上的重 要城市斯罗尼姆(Slonim),这些部队将会转入进攻。附表中也没有反映最高统帅部预备队中的2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的情况。这两支集团军将用于部署在预 料中攻克的斯摩林斯科 ,除非最高统帅部批准,方面军司令员无权指挥这些部队。


 


并不是说苏军就完全没有弱点,他们也有自身潜在的隐患。第一点,苏军步兵师当时 的编制人数就要比德军步兵师少1/3,而且苏军步兵师此时实际人数大约是编制人数的一半。虽然苏军为此次战役经过了补充,师的实际人数有所上升,但是仍不 是满编。第二点,苏军步兵师一级的师属炮兵单位从数量上和质量上都不如德军步兵师,而且苏军步兵师的师属炮兵只能提供直瞄火力支援步兵,间瞄火力只能由加 强炮兵和军属炮兵提供。不仅师属炮兵,苏军步兵师的其他支援火力单位也都是这个特点。所以德军步兵师的支援火力不论质量还是数量都强于苏军步兵师。苏军步 兵师依赖于上级加强兵器和军属炮兵为其提供那些德军步兵师自己就能提供的炮兵火力。苏德两军此时步兵师的步兵人数倒是相当(营级单位,2000名步兵), 虽然双方都不满编。总的来说,苏军步兵师在战斗力上仍然只相当于德军步兵师的一半,这就意味着118个苏军步兵师只相当于59个德军步兵师。如果把此时的 苏军与美军作一个比较我们会发现,1944年的美军步兵师加上一个步兵师通常应有的加强单位相当于苏军由两到三个步兵师组成的步兵军;因此,苏军的一个集 团军相当于美军的一个军,苏军的方面军则相当于美军的野战集团军(Field army)。


 


(2)德军兵力


 


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由50个师3个旅组成。这包括了38个步兵师、1个装甲师、3 个装甲掷弹兵师(其中一个还是国防军司令部预备队)、3个匈牙利师,以及战线后方的5个警察师。匈牙利师和警察师是不能用来与苏军正规军战斗的。38个师 (包括2个装甲掷弹兵师)部署在防线上,4个师(1个装甲师、1个国防军司令部预备队装甲掷弹兵师、2个步兵师)作为集团军预备队。在中央集团军群南面的 克维尔(Kowel)还有第56装甲军(下辖两个装甲师),该军在5月以前仍然隶属于中央集团军群。苏军估计,中央集团军群可以从南面和北面调集的增援部 队数量在63-66个师左右。中央集团军群防区纵深的坦克/突击炮数量既有可能少到200辆也有可能多到400辆。不过德军可能的增援兵力将会把中央集团 军群可调遣的坦克/突击炮数量提升到900辆。中央集团军群此时大约拥有9,500门火炮和迫击炮。第六航空队(1,342架作战飞机)为中央集团军群提 供空中支援,不过有情报指出中央集团军群只有40架战斗机可以飞行。此次战役的参与者在报告上说,战役期间并没有见到德军飞机。为了防御盟军对德国开展的 战略轰炸,德国空军在东线的兵力一直在下降。德国空军在1944年4、5月间的飞机和驾驶员的损失已经达到5,000。他们只能从东线的抽调部队补充这些 损失。


 


(3)后勤保障


 


因为参战兵力规模大、部队数目多,为了保障巴格拉季昂战役的后勤供应苏军作了许 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战役开始前,每天有90-100列火车发向预定参与此次战役的各方面军,据估计总共有5,000列火车,每列火车50节车皮。这其中有 2,000列火车用于运输人员与装备,另外3,000列火车用于运输补给物资。苏军战役开始前步兵师的储备达到了5个弹药基数(需要13,500节车皮运 输)、14天的给养、10-20个基数的燃滑油料。苏军最后的物资储备达到了了150,000吨给养、900,000吨炮弹、1,200,000吨燃滑油 料(红水兵:非特殊说明均为公吨,不是美吨),这三项物资的运输占去了苏军总运输量的3/4。需要指出的是,苏军战役进攻行动中需要消耗补给物资 45,000吨/天,约为平均275吨/天·师(可以对比一下,相同条件下美军需要消耗补给物资600吨/天·师)。苏军为战役设置的野战医院中有 294,000张床位,这个数字相当于参战总人数的18%。整个卫国战争期间苏军的这个比例平均为20%。


 


为了从铁路网的末端将这些物资运输到部队,苏军集结了大约12,000辆卡车, 编成4个汽车旅(1,275辆卡车)。每个方面军下辖1个汽车旅,每个集团军下辖1个汽车团(348辆卡车),平均每师40辆卡车。为了补充铁路运输和公 路运输的不足苏军在战役期间还进行了空中运输。当然,空中运输不可能是大规模的,但对苏军的行动总归是有帮助的。整个战役期间苏军空中运输总共向前进军团 (主要是纵深突击集团)送去了1,182吨燃料、1,240吨弹药,以及大约1,000吨器材和零件。


 


(4)通讯、指挥


 


战役的筹划阶段是严格集中在莫斯科的高层中,进入执行阶段后开始让第二层的人员 接触战役计划。参与战役筹划次序是首先由最高统帅部开始,然后是方面军指挥人员参与,并不断交替参与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参与者甚至包括最高统帅——斯大林 本人。战役的主要执行人员则自然是集团军和方面军的指挥员。派驻各方面军的最高统帅部代表有: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元帅,负责协调北面的波罗的海第1方 面军和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副最高统帅,朱可夫元帅,负责协调南面的白俄罗斯第1、第2方面军。最高统帅部代表们扮演着连接战役计划环节和执行环节,协调 最高统帅部与方面军的重要角色。最高统帅部代表们也常常直接在某个方面军指挥所中担任主要角色,比如在白俄罗斯第3方面军华西列夫斯基的,在白俄罗斯第1 方面军的朱可夫。在临近战役执行阶段,负责协调航空兵力的最高统帅部代表也会派驻到各方面军。


 


由于莫斯科的总参谋部需要与各方面军建立直接快速的通讯联系,于是各方面军就都 设置了一个负责战役通讯联络的主管人员——方面军通信部主任。以作战处主官或者副参谋长为首的司令部负责组织指挥战役作战集群,司令部的参谋人员来自作战 处、侦查处、和密码处。集团军战役指挥集体中还有炮兵代表、装甲兵代表、以及工程兵代表。方面军战役指挥集体中除了有这些部队的首长外,还有航空兵部队的 首长,以及他们从自己的指挥部中挑选出来的参谋。所有战役指挥集体都配属有移动通讯中心,这些通讯中心一般都会在靠近前沿的地方工作。


 


通讯措施的实施必然与战役伪装和战役欺骗,或者说与马斯基洛夫卡条例,相矛盾。 但是苏军找到了解决方法。因为对于无线电的使用苏军有着严格的管制条例,因此有线方式成为了战役开始前通讯的主要手段。即使是战役开始之后集团军以下部队 也要把有线通讯作为主要通讯手段。为了保证前线指挥员拥有良好的通讯条件,常会给他们配属一个专门的通讯小分队,该小分队的通讯军官们装备有专门的无线电 台、加密齿轮,甚至还有观察机。这些通讯军官肩负有向方面军首长汇报的任务,这包括向方面军首长汇报任何前线不利的情况,他们甚至还有权利扣压方面军首长 发给下级指挥员的命令。这些通讯军官的任务并不仅限于为他们的方面军首长提供通讯方面的支持,他们甚至可以直接与总参谋部或者派驻方面军的最高统帅部代表 联络。每个方面军还设有专门用于与最高统帅部建立直接联系的通讯中心。


http://bbs.tiexue.net/post2_3418553_1.html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