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历史回忆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抗战後期一场向蒋介石“献九鼎”的闹剧zt

(2010-11-16 14:43:31) 下一个

核心提示∶ 1944年1月10日,陪都重庆突然格外热闹起来,从两路口到复兴关,沿途张灯结彩,扎了许多牌楼,马路上车辆拥挤,人群熙熙攘攘,国民党中央训练团所在 地复兴关,更是岗哨林立,彩旗飘扬,笼罩在一片节日喜庆的气氛之中。然而,这一天,既非节,又非年,这样隆重热闹,到底是怎麽回事呢?原来,这一天正在排 演一场向蒋介石“献九鼎”的闹剧。


 



本文来源摘自《世纪风采》2010年第11期,作者∶梁茂芝,原题∶《抗战後期一场向蒋介石“献九鼎”的闹剧》


1944年1月10日,陪都重庆突然格外热闹起来,从两路口到复兴关,沿途张灯结彩,扎了许多牌楼,马路上车辆拥挤,人群熙熙攘攘,国民党中央训练 团所在地复兴关,更是岗哨林立,彩旗飘扬,笼罩在一片节日喜庆的气氛之中。然而,这一天,既非节,又非年,这样隆重热闹,到底是怎麽回事呢?原来,这一天 正在排演一场向蒋介石“献九鼎”的闹剧。


铸造九鼎


1943年1月11日,中美签订了《关於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的条约》,国民党政府驻美大使魏道明和美国国务卿赫尔在华盛顿分别代表 两国政府签了字。同日,在中国的陪都重庆,国民党政府外交部长宋子文、英国驻华大使薛穆爵士和印度代表黎吉生,共同签署了《关於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其 有关特权条约》。两项条约于同一天签订,在国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两项条约的签订,废除了美英两国历史上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取消了两国的在华特权,这无疑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的一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多年奋斗特 别是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取得的成果。蒋介石对这两个条约的签署自鸣得意,不免自视为洗刷中华民族百年耻辱、开辟中国新机运的民族英雄,是孙中山最不负使命 的继承人,他在日记中写道∶“此为总理革命以来毕生奋斗最大之目的,而今竟得由我亲手达成。”


国民党中央组织部体察领袖的心意,决定借此给蒋介石评功摆好,谋划在1944年1月11日搞一个“纪念两个条约签订一周年”的活动。但是用什麽方式 来表示这个“心意”呢?国民党中央组织部部长朱家骅一手操办起来的“党务工作人员训练班”提议,要在纪念两个条约签订一周年的会议上向蒋介石献九鼎。


“九鼎”,在中国历史上一向是象徵国家政权的重器。《史记》云∶“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後来,又有一个“楚王问鼎”的故事。此时,向蒋介石献九鼎的意思,显然也有“劝进”的味道,正合彼时“三个一”(即“一个主义,一个政府,一个领袖”)的宣传需要。


 


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设计委员会讨论了这个建议,大家“心有灵犀一点通”,都很明白献九鼎的用意,於是心照不宣,顺利通过;朱家骅将此事报告给蒋介石, 蒋介石在呈文上写了个“阅”,不置可否,实际上是默许了。这样一来,这出戏就开始上演了。朱家骅等人为了使献九鼎的戏达到预期的目的,煞费了一番苦心。


1943年1月20日,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召开了献九鼎筹备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出席者主要是各工矿的国民党党部代表。会议决定九鼎由民生机器厂负责铸造,各工矿党部平均担负费用。


1943年1月27日,朱家骅又主持召开了第二次筹备会议,除了各工矿的国民党党部代表与会外,一些高等学校的国民党党部代表也出席了会议。这次会议决定由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设计并监制九鼎。


2月19日,举行了第三次筹备会,会上通过了马衡设计的康鼎形九鼎方案。九鼎的鼎台采用川産楠木,上刻蟠螭纹,台面是绿色雪花呢,鼎盖用古铜色软缎覆盖。马衡还写了一篇洋洋洒洒的《九鼎设计缘起》,用他丰富的历史知识,讲述了九鼎的来历以及他的设计理念。


1943年9月,九鼎铸成,只是还少一篇铭文。当时四川有许多老先生擅长此道,但都不愿“献丑”,最後请来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顾颉刚迫於压力,答 应了。顾颉刚定稿後的铭文为∶“于维总裁,允文允武,亲仁善邻,罔或予侮。我士我工,载欣载舞,献兹九鼎,宝于万古。”国民党学校党部和工矿党部分别写了 献词,称颂蒋介石“天下所顺”,“勋垂无疆”。这九个鼎形式大小、花纹,一模一样,每个鼎高约三十公分,重约十几斤。


9月17日,筹委会召开了第四次会议,商定了献鼎仪式程式∶一、启鼎;二、贯铉;三、献鼎;四、献词。


10月5日筹委会又召开了第五次会议,商定献鼎代表为500人,并且请国际宣传处对此发布新闻,请中国电影制片厂来现场拍摄电影。


尴尬收场


“九鼎”告成之时,正是中、美、英、苏四国在莫斯科签署《关於普遍安全宣言》之际。(这一宣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後期,国际社会试图确立战後国际新秩 序的重要文件之一,中国能得以参与,为蒋介石提高了声誉,他的人气指数急剧上升)。国民党内的一帮人马急著想给蒋介石抬轿子,决定进一步认真筹备“恭献九 鼎”的仪式,要把整个过程策划得十分周密和隆重。


1944年元旦过後,朱家骅等人便抓紧安排布置。为了使1月11日献鼎大会不出现纰漏,朱家骅等人决定於1月10日在重庆复兴关中央训练团纪念周活动上预演一下。


1月10日,在复兴关的中央训练团所在地,会场布置得十分隆重。主席台上的天幕,以黄缎作底,缀上各种颜色的花朵,富丽堂皇,俨然“金銮殿”一般。 主席台下,摆著3张大长方桌,桌上覆盖著一幅黄缎子。桌子两旁,站著两排穿著艳丽的美女,美女後面是由各省代表推选出来的9个区的代表共18人。主席台两 侧,站立著8个身穿长袍马褂的司仪。这些美女、代表和司仪,每人胸前都佩戴著一朵鲜艳的小红花,红花下衬著一根写著墨字的黄缎子条。台後的休息室里,蒋介 石和 “党国”元老吴稚晖、戴季陶、于右任、孙科及陈果夫、陈立夫等在品茗开会。


预演时的主席台右边,站立著朱家骅,左边站立著王东原;正中是何应钦,代表蒋介石“受鼎”。司仪唱道∶“献鼎典礼开始!”接著喊∶“鸣礼炮!”(因 是预演礼炮未鸣)“奏乐!”随著进行曲的乐曲声,两排美女缓缓走到桌旁,徐徐揭开黄缎。黄缎下面是银光闪闪的九座鼎。美女退回原位後,司仪接著唱∶“×× 省向总裁献鼎!”右列的头两名代表走出,面对何应钦垂手肃立。右列的美女走出两人,用黄缎扎著的杠子,穿入右桌上第一个鼎的两耳,抬到何应钦面前桌旁站 定,高高举起,朱家骅、王东原二人走过来接鼎,代表向何应钦三鞠躬,何应钦还礼。朱家骅、王东原将鼎安放在何应钦面前的桌子上。两名代表和两名美女退回队 伍。然後,司仪又唱道∶“××省向总裁献鼎!”左列的代表、美女又依前表演一番。


当活动演到献第三苹鼎时,後台走上来一名侍卫官説∶“委员长有请朱部长!”朱家骅赶忙走到後台休息室去,何应钦等人便也中止了表演。礼堂内不知出了 什麽事,鸦雀无声,突然休息室内传出蒋介石浙江官话的怒骂声∶“这是无耻!”过了一会儿,朱家骅哭丧著脸走到主席台前,举手一挥,台下的代表、美女都连忙 退去了,何应钦等人也都灰溜溜地去了台下。不一会,蒋介石走上主席台来,在主席位就座,怒气冲冲地説∶“今天的这种行为,是给我的一次侮辱!这种作法,不 仅给我侮辱,也给党侮辱,怎样对得起总理在天之灵?”稍停,他又虚情假意地説道∶“代表们远道跋涉,辛苦了。这件事,是我们中央负责人做错了,我也有责 任,看到签呈(指朱家骅关於献九鼎的呈文)时,没有批‘可’,只批了一个‘阅’字,意思是做一点纪念品是可以的,而你们这麽劳民伤财,轰动全国,实在是愚 蠢无知。”蒋介石的这番话,毕竟还是承认了献九鼎,他事先是清楚的,曾经首肯的。然而,翻手云覆手雨的蒋介石,到了预演时,竟突然翻脸,这实在是朱家骅没 有料到的,真有点拍马屁拍到了马蹄子上的味道。


深层原因


蒋介石对献九鼎为什麽会骤然大怒呢?原来国民党内部内讧,朱家骅的政敌向蒋告状∶九鼎的铭文中後四句的第一字合起来,就是“我载献宝”,那是四川人骂人的话,蒋介石听了当即大怒,并立即把朱家骅叫进来训斥。


蒋介石的变脸并不仅仅是针对铭文,早在铸鼎和选美女献鼎时,消息就已不胫而走,闹得陪都重庆人言啧啧、舆论一片哗然。有人説国民党的无耻莫过於此, 甚至国民党中也有人对此颇有微词,如当时蒋介石的侍从室主任陈布雷就説∶“古人説鼎革,是先革而後有鼎。现在国家仍多难,暴日入侵,以鼎为献,非其时也, 且易引起陈旧意识。”


冯玉祥先生也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有一天他去民生机器厂,厂长领著他去参观预备献给蒋介石的九个铜鼎。他问∶“这是谁出的主意?”旁边一个工人 説∶“这是委员长的意思,他要这样办,谁敢驳回他呢?”冯玉祥先生认为,中国人多少年来都拿九鼎当作皇帝的象徵,这在中国是没有人不知道的,蒋介石也不会 不晓得,他要人献九鼎,不得民心。


後来,这件事不知怎麽被美国记者探听到,美国的报纸上登载了这样一则消息∶“蒋介石叫人给他献九鼎,这是预备做皇帝。”蒋介石看到後,把美国的新闻 记者和美国的报纸大骂了一通。此时,蒋介石很後悔于当初“失察”,草率在朱家骅“献九鼎”的呈文上只批了一个“阅”字,以致现在难以收拾局面。


蒋介石在“献鼎”预演仪式上大骂一通後,“献鼎”筹备委员会一班人马自感“里外不是人”,私下里都痛骂蒋介石∶“你不让我们献九鼎,我们就会献了 麽?现在美国报纸骂你了,你就发脾气来骂我们,你骂吧,我们不干了。”几天后,许多人都递了辞呈。蒋介石为免自己孤立,只好在背地里安抚他们。就这样过了 两、三个星期,蒋介石终於把这起风波平息了下去。


“献九鼎”的闹剧,导演是朱家骅,文人“马有失蹄”的教训则归顾颉刚先生和马衡先生去受领了。後来程千帆先生读《顾颉刚年谱》,以为顾的“学问和陈 寅恪有距离,没有能够把学问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知识分子如果不能身处污浊的政治游戏之外,却把自己的境遇与当局的“垂青”和“眷顾”联系起来,难免会 发生悲剧。其实,就是当时国民党元老之一的李石曾,也曾为此非议顾颉刚∶“顾颉刚曾指大禹非人,遑论舜尧,但朱骝先(即朱家骅)在重庆拟献九鼎之文却由顾 颉刚执笔,学人而不管事实的好出风头,亦小之乎为学人矣。”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