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历史回忆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转贴:电视剧《解放》在淮海战役上打马虎眼

(2010-03-18 11:41:09) 下一个
http://club.mil.news.sohu.com/r-zz0255-231491-0-1-900.html

电视剧《解放》为了表现毛泽东在指挥三大战役时的“高瞻远瞩”、“雄才大略”,采用事后诸葛亮手法表现他在淮海战役上的“高明”。
当剧情还在东北战场的林彪犹豫打不打锦州时,就出现毛泽东指出淮海战役的第一阶段是歼灭黄百韬兵团;当剧情处于辽沈战役后期时,就假借朱德的话表达毛泽东谋划的淮海战役将更大,是南线的大决战。
而历史事实是怎么样的呢?
当林彪在打锦州问题上犹豫时,1948年10月11日,毛泽东向饶漱石、粟裕、谭震林及中原局发出《关于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电:
(一) "第一阶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歼灭黄百韬兵团,完成中间突破"
(二)"第二阶段,以大约五个纵队,攻歼海州、新浦、连云港、灌云地区之敌,并占领各城"、"此阶段亦须争取于两个至三个星期内完结"。
(三)"第三阶段,可设想在两淮方面作战"、"三个阶段大概共须有一个半月至两个月的时间"。
(四)" 淮海战役的结果,将是开辟了苏北战场,山东苏北打成一片,邱李两兵团固守徐蚌一线及其周围,使我难于歼击。此时,你们仍应分为东西两兵团。以大约五个纵队组成东兵团,在苏北苏中作战。以其余主力为西兵团,出豫皖两省,协同刘邓,攻取菏泽、开封、郑州、确山、信阳、南阳、淮河流域及大别山各城。"
"西兵团与刘邓协力作战的方法,亦是一部兵力打城,以主要兵力打援阻援,这样去各个歼敌。刘邓因兵力不足,不能实现如像你们攻济打援战役及淮海战役那样的作战。你们西兵团去后,就可以实现那样的作战,六七两月开封睢杞战役就是西兵团与刘邓协力的结果。"
(五)"你们以十一、十二两月完成淮海战役。明年一月休整。二月西兵团转移,三至七月同刘邓协力作战,将敌打至江边各点固守。秋季你们主力大约可以举行渡江作战。"
在此电中毛泽东设想的淮海战役主要就是歼灭黄百韬兵团,是“小淮海”,战役结束后敌军收缩集中于徐蚌一线,难于歼击,华野要兵分两路,一路在苏北苏中,一路南下淮河流域,“将敌打至江边各点固守”。毛泽东对南线的战略规划不仅不是以后发生的“大淮海”,反而是顺着白崇禧“守江必守淮”的杆子往上爬。
10月25日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邓小平并告饶漱石、粟裕、谭震林电:
“然后直取蚌埠,并准备渡淮南进,占领蚌浦段铁路。以你们全军四个纵队十一个旅控制淮河以南、长江以北、淮南铁路以东、运河以西广大地区,吸引敌人来攻。你们则忽集忽分,机动对敌,准备在该区坚持两三个月。此着为敌人所不及料。敌为防我渡江,必从徐州附近分兵南压,亦有可能从白崇禧系统调兵向东。我华野则可能于两个月内歼灭刘峙系统五十五个师的三分之一左右,即十八个师左右,取得大胜。如敌以重兵对付你们,则你们可用暂时分散作战的方法.将全军(十二个旅)分散配置于江、淮、巢、运之间躲过其压力,以待华野之南下。”
毛泽东的想法是让中野钻白崇禧“守江必守淮”的套子,对华野的指示仍是打“小淮海”。
陈邓于当日申时回电军委:
“二、我们意见以力求歼击孙元良为第一要着,如不好打,则向宿蚌来进攻。白崇禧已令黄维向西增援,该敌西进已来不及,只要机会好,能歼孙元良大部更为有利。
 三、挺进淮南,非到万分必要以不采取为好,因为该地区狭小、滨湖,山地则缺粮缺水,大兵[团]很难机动,同时对部队情况亦不适合。现在鞋、袜、棉裤、帽子、绑带尚未补齐,财政上毫无准备及辎重不能携带。
 四、如果于万分必须渡淮南进,则宜以一个纵队破击蚌埠、南京段,主力攻占定、合、六、寿、风、霍、颖诸县,背靠大别山,并打通淮南,保障后方供应线。总之实行此着,我们很难打到仗,而且可能有较大的消耗。”
10月26日,毛泽东复电:“同意你们25 日申电”
陈毅、邓小平拒绝了毛泽东让中野渡淮南进的指示,使中野、华野进行战役性配合成为可能。从上述两封毛泽东对华野、中野的指示电看,毛泽东对“小淮海”的用兵指导思想是分兵,华野分为东西两兵团,中野分到淮河以南,根本不是后来集中华野、中野全部主力于徐蚌地区的“大淮海”布局。
10月31日晨时,在得悉中野主力将出击徐蚌线后,粟裕致电军委及陈、邓:
“二、淮海战役,当遵令于齐晚同时发起战斗,但不知陈军长、邓政委所部能否于齐晚发起战斗,请陈邓示复。三、此次战役规模很大,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
11月8日粟裕、张震向军委、陈邓、并华东局、中原局发出《对敌可能采取方针估计与对策》(齐辰电):
“(一)由于近来全国各战场的不断胜利,尤其是东北的伟大胜利与完全解放,促成战局的急剧大变化。在此情况下,蒋介石有采取下述两种方针可能:
第一,以现在江北之部队再加上由葫芦岛撤退之部队,继续在江北与我周旋,以争取时间,加强其沿江及江南及华南防御。
第二,立即放弃徐、蚌,信阳,两淮等地,将江北部队撤守沿江,迅速巩固江防,防我南渡,并争取时间整理其部队,以图与我分江而治,俟机反攻。
(二) 蒋介石如采取第一方针,使我在江北仍有大量歼敌的机会。如果能在江北大量歼敌,则造成今后渡江的更有利条件,且在我大军渡江之后,在苏、浙、皖、赣、闽各省不致有大的战斗(如在江北大量歼灭了敌人,则严重的战斗要在华南才有打的),也不致使上述各省受战争之更大破坏,使我军于解放后容易恢复。但如此,对江北及华北各老解放区的负担仍将加重,又为不利。
如果蒋介石即采取第二方针,可以大大减轻我江北及华北各解放区的负担,使这些解放区迅速得到恢复,但我今后渡江要困难一些(困难仍完全可能克服),并于渡江之时在苏、浙、皖、赣各省尚须进行一些严重的战斗和部分的拉锯战,且在江南大量歼敌的条件亦较江北差一些,这又是不利的一面。
(三)我们不知各老解放区对战争尚能支持到如何程度。如果尚可能作较大的支持的话,则以迫使敌人采取第一方针为更有利。如果认为迫使敌人采取第一方针是对的,则我们在此次战役于歼灭黄[百韬]兵团之后,不必以主力向两淮进攻(新海敌主力已西撤),而以主力转向徐(州) 固(镇)线进击,抑留敌人于徐州及其周围,尔后分别削弱与逐渐消灭之(或歼孙兵团,或歼黄维兵团),同时以主力一部进入淮南,截断浦蚌铁道,错乱敌人部署与孤立徐、蚌各点敌人。为此,在战役第一阶段之同时,应即以一部破坏徐蚌段铁道,以阻延敌人南撤。管见是否有当,请即电示。”
11月9日 16 时,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致陈毅、邓小平、粟裕、陈士榘、张震电:"现在不是让敌人退至淮河以南或长江以南的问题,而是第一步(即现在举行之淮海战役)歼敌主力于淮河以北,第二步(即将来举行的江淮战役)歼敌余部于长江以北的问题"。"敌指挥系统甚为恐慌混乱,望你们按照上述方针,坚决执行,力争全胜。此时我军愈坚决,愈大胆,就愈能胜利。"
11月9日亥时,毛泽东为中央军委起草致粟裕、张震并告华东局、中原局电:"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华东、华北、中原三方面应用全力保证我军的供给。"
9日毛泽东所发两封电报接受了粟裕的建议,指示要打“大淮海”,齐辰电在“小淮海”转变为“大淮海”上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一电文电视剧《解放》丝毫没有提及,粟裕在催生“大淮海”上的作用被完全掩盖了。
辽沈战役解放军伤亡6.7万,国民党军伤亡5.68万;淮海战役解放军伤亡12.5万,国民党军伤亡17万;平津战役解放军阵亡3.8万,国民党军伤亡约3 万。淮海战役交战双方的伤亡是另两大战役之和的1.5倍,在双方投入兵力的对比上三大战役中只有淮海战役解放军少于国民党军,在双方的伤亡对比上三大战役中只有淮海战役解放军少于国民党军。淮海战役的激烈程度、指挥难度远远超过另两大战役,这是毫无疑义的,也可以这样说,三大战役中只有淮海战役算得上名副其实的大决战。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五大书记中,有三个可以胜任指挥辽沈战役,有五个可以胜任指挥平津战役,而淮海战役没一个书记能够胜任指挥。
电视剧《解放》不仅没有提齐辰电,还抹煞粟裕在淮海战役中的战区统帅地位。从战役发起到围困黄维,除了在联系何基沣、张克侠起义时让粟裕出场外,再没粟裕一个镜头。在这段时间里,敌军统帅和将领一个接一个亮相,连不懂军事的陈布雷都出来了,观众只能看到敌军将领如何指挥打败仗,而不能看到粟裕如何指挥打胜仗。
和 90年代那部假淮海战役电影相比,《解放》更为卖力地歌颂大政委的军事“天才”,大政委在屋子里和战友谈笑风生就能决胜于千里之外,让不明就里的观众因中国出了这样伟大的人物而充满安全感。同时《解放》也没忘了表现小政委“中野拼光”的坚定,只是不再拍小政委洗冷水澡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