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历史回忆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转贴: 杨成武上将:(1)飞夺泸定桥

(2010-03-15 11:09:44) 下一个
转贴: 杨成武上将:飞夺泸定桥




  杨成武(1914-2004),又名杨能俊。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曾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杨成武,1914年10月8日出生在福建省长汀县张屋铺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里。6岁上学,在村里念私塾,9岁从私塾转到上杭县回龙圩教会小学,后来转入长汀县第一小学,毕业后考进长汀省立第七中学,在这里,开始接触到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浪潮。

  土地革命时期,杨成武走上了革命的征途。1929年1月,杨成武参加了闽西古城地方武装暴动。暴动队伍后编为闽西红军第三路军,1930年3月编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三纵队。同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1931年起,杨成武任红四军第十二师秘书、连政委、教导大队政委。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斗争。在第三次反“围剿”中,由红十二师政治委员办公厅秘书长改任第十一师三十二团政治委员。在仙人桥战斗中,杨成武所在三十二团在没有团长的情况下,出色地完成了战斗任务,缴获了敌人大量武器装备,不仅加强了自己部队的装备,还支援了兄弟部队,对粉碎敌人第四次“围剿”起到了重要作用,被当时军团政委聂荣臻称为“模范团政治委员”。

  长征途中,杨成武任红一军团第二师四团政治委员,和团长耿飚共同率领部队担任前卫任务。为了掩护中央纵队和九军团等部队,防止广东军阀先期占领粤汉线上的乐昌向红军发动袭击和堵截,四团冒着暴雨,踏着泥泞的道路,连夜奔袭,迅速抢占了粤汉路边的制高点九峰山,经过一天激战,完成了掩护任务,粉碎了敌人在湘、粤两侧苦心布置的第三道防线。红四团参加了湘江之战,在界首阻击战中,部队英勇作战,伤亡严重,杨成武在战斗中腿部中弹受伤。1934年底,指挥红四团的勇士,突破乌江天险,粉碎了敌人堵截红军的美梦。

  1935年5月,杨成武和团长王开湘率红四团飞夺泸定桥,又一次战胜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力挽狂澜,化险为夷;为了按照军团首长指示的时间到达泸定桥,红四团在山高路险,沿途有敌人拦阻的情况下,创下了一昼夜行军120公里的奇迹;到达泸定桥后,红四团官兵不顾连续行军的疲劳,由22名经过精选的突击队员组成突击队,在队长廖大珠率领下,冒着敌人对岸射来的枪林弹雨,踩着摇晃的铁索,冲过泸定桥,使红军的千军万马从泸定桥上越过了天险大渡河。

  1935年9月,红军长征到达天险腊子口。当时,红军左边有杨土司的骑兵,右边有胡宗南的主力部队。北上抗日的道路,只有腊子口一条,突破腊子口的重任,又一次落到了担任前卫的红四团的肩上。腊子口绝壁高耸,两山夹峙,正面冲锋道路狭窄,敌人已经组成了严密的火力网,对红军兵力展开十分不利;团政委杨成武、团长王开湘动员全团官兵,集中了全团所有绑腿,拧成几条长绳,由王团长率领迂回部队,从山崖侧面爬上去,迂回到敌人侧背突袭,杨成武在正面指挥部队,加强了正面攻击火力,在红四团全体官兵的共同努力下,终于突破了天险腊子口。腊子口一战,是长征途中少见的硬仗之一,也是出奇制胜的一仗。这一仗,打出了红军的威风,显示了红军战士智勇双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硬骨头精神。

  1935年11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杨成武率红四团参加了直罗镇战役。在直罗镇战役中,红四团打得非常英勇,全团700多人发扬了四团英勇冲锋的光荣传统,夺取了敌人的重要阵地,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为歼灭敌人立下了战功。直罗镇战役胜利后,部队进行了整编,杨成武从红一师抽调到红军大学学习。

未完待续:福建国防教育网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