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历史回忆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1.将军照片链接,和转贴:2.长征中的战役——强渡乌江天险: (图)

(2010-03-10 19:59:50) 下一个

将军照片链接:http://www.chinajunzheng.com/bbs/htm_data/97/0805/22790.html

转贴:长征中的战役——强渡乌江天险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1日12:24 新华网

  193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在猴场作出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决定指出:“建立川黔边新苏区根据地。首先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地区,然后向川南发展,是目前最中心的任务”。红军总政治部下达《关于瓦解贵州白军的指示》。朱德电示红军各部,“偷渡部队不应小于一个团”。红一军团第2师进抵乌江南岸,其前卫4团逼近乌江界河渡口,进行火力侦察,准备渡江。


  国民党“追剿军”第2兵团总指挥薛岳到马场坪,与贵州总指挥王家烈商定黔北部署。王家烈称“30日晨匪一股由王文场向江界河新老渡口抢渡”,“午又匪一股约4000余人,向我回龙北岸渡口抢渡”。

  1月2日,红军右纵队一军团主力和九军团,在余庆县箐口附近的回龙场渡口击溃黔军第8团万式炯部,渡过乌江。 9时,红一军团2师4团在团长耿飚、政委杨成武的率领下,在江界河用竹筏强渡乌江未成功。入夜后,4团再次强渡乌江,第3连连长毛振华率4名战士登上北岸。

  黔军教导师师长侯之担上报称“匪一股由回龙场以枪炮向箐口猛攻”,“又一股约2000人在江界河对岸,向我猛攻”,“匪即扎筏强渡”。

  1月3日9时,红军在江界河发起猛烈攻势,击溃江防黔军第3旅林秀生部第5、第6团,强渡乌江成功。红军干部团、工兵连在渡口架设浮桥。军委纵队及五军团渡过乌江。左纵队三军团于茶山关渡口过乌江,进驻遵义尚稽。17时,红一军团2师先头连占领黔军“前敌指挥部”所在地猪场(今珠藏)。王家烈向蒋介石电报乌江战况,称“该匪北窜渡江之企图,已可明证”。

  1月4日,红一军团2师第6团接受夺取遵义的任务,在团长朱水秋、政委王集成的率领下,向遵义团溪方向前进。王家烈电报蒋介石:“冬日午时共匪突以巨大火力,向我岩门老渡口猛烈轰击,我第8团余营守兵,击毙匪众逾千,该营亦伤亡殆尽,匪乘势抢渡,占据箐口”

  1月5日,红九军团占领湄潭,驻守县黔军第8团溃退凤岗。红三军团进入遵义懒板凳。红一军团第2师第6团由团溪经龙坪向遵义进发,在深溪歼黔军第1营。22时36分,中央军委电令我各路红军迅速休整,准备进入反攻战。24时,红一军团向所属各部队下达《关于进城执行政策的规定》。

  1月6日,红一军团第2时在遵义城外桑木垭至丰乐桥之间与黔军侯汉佑部交战。晚黔军溃败,红军将黔军俘虏押在遵义城南门。俘虏叫开城门后,红军冲进城内与黔军激战。黔军教导师副师长、遵义城防司令侯汉佑从遵义北门退往板桥。红五军团集中猪场,并以一部扼守乌江袁家渡、江界河、孙家渡渡口。

  王家烈电报:“匪大部渡过乌江。支日分陷湄潭、团溪、向遵义压迫。七在乌江南岸一部约3000人,经中坪、龙旺河西窜,微午逼近开阳”。

  1月7日,红军全面占领遵义城,一军团向娄山关、桐梓方向追击,扩大占领区,确保中央机关的安全。晚21时4 0分,中革军委在团溪致电各军团及军委纵队:“我2师已袭占遵义,敌由北门溃退,正乘胜追击中,我野战军已到达预定的集中地域......”

  占领遵义后,红军得到了宝贵的休整时间,为中央政治局会议的举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来源:民族魂网站

3.《突破乌江》电影海报,来源:http://item.eachnet.com/prd/1227601290256189_prd.html

4.转贴:红军突破乌江天险战斗遗址
新华网 ( 2004-11-18 )
稿件来源:贵州旅游文史系列丛书(瓮安卷)
http://www.gz.xinhuanet.com/zfpd/2004-11/18/content_3245841.htm

红军长征突破乌江天险战斗闻名中外。遗址地处震天动下游,距离江界河大桥3公里。这里四围青山,一江若带,风景如画,有十八学士峰,浪遏飞舟,鸦 鸣寒谷,美女晒羞,寿星岩,孝子礅等景点。

遗址所处地点江面宽200至300米,深10至20米,两岸悬崖峭壁,以天险著称于世,自明代以来,在这里发生的战事有20余起。

1935年元月,红军长征,在这里进行了闻名中外的强渡乌江天险战斗,赢得了红军长征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突破乌江天险战斗,由刘伯承直接指挥,参加的著名将领有张云逸、刘亚楼、陈光、杨成武、耿飚等,遗址现存黔军旧垒、战壕、红军浮桥编扎地等,1982年,红军突破乌江天险江界河战斗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于南岸建立了雄伟的纪念碑。

当时,国民党贵州省主席兼二十五军军长王家烈,令该军副军长兼教导师师长,川南边防军司令侯之担,派其教导师副师长侯汉佑任“前敌总指挥”,设指挥部于猪场(今珠藏)。以教导师第三旅旅长林秀生率两个团防守江界河一带。为了阻挡红军过江,他们在江界河北岸火金山上挖了纵横交错的战壕,修了大量的碉堡,并将沿江所有渡船沉入江心。林秀生在给侯之担的电报中说:“江防工事,重垒而坚,官兵勤劳不懈,扼险固守,可保无虞。”妄图凭借乌江天险,把红军挡在南岸,”保黔北以敝川南”,此时,国民党中央军吴奇伟,周浑元两个纵队,尾追红一方面军,已进到施秉、黄平、三穗、镇远一带;桂敌廖磊的一个军进入都匀、独山地区。

1934年12月31日夜,中央军委命令红一军团第二师“……明(1日)应进至江界河渡河点附近,并侦明河对岸敌情。如无敌则振兵一团过北岸占领阵地,向猪场警戒、侦察、掩护,并令工兵实行架桥,以便二师主力及军委纵队、五军团由此过河。如有敌扼守对岸,则应先以一团兵力绕道渡河驱逐该敌。万一无法渡,则应监视对岸之敌,待一军团主力渡河后协同消灭该敌。”

1935年1月1日,红二师第四团在江界河渡口侦察,发现敌人在对岸渡口配备约一个连,离江岸百米的山上筑有工事,从渡口过江已不可能,但发现渡口上游约1华里处的老虎洞脚有条小路与渡口大路相通。那里登岸虽不及渡口方便,然而敌人配备的兵力不多,于是决定在渡口佯攻,在老虎洞脚主攻。

1日下午,军委又命令:“……按乌江以北侯之担部约三团,决无法扼守沿江百余里的渡口,望分令各先头部队在规定的渡河点附近必须找到另一渡河点设法偷渡。同时在原渡河点仍留部队伪装架桥,以迷惑敌人,以便能绕道从下侧后驱逐该敌,然后开始架桥。”部队遵照军委命令,立即分头行动,一部分向渡口搬运架桥材料,摆出架桥样子,吸引敌人;一部分赶制竹筏作强渡和架桥准备。

2日上午9时,渡口方面佯攻开始,机关枪、迫击炮响成一片。主攻方面,红军首批渡江突击队员8人,赤裸着身体,带着短枪、棕绳、冒着严寒,跃入滚滚 激流。但因江宽水急,棕绳又被敌人炮弹炸断,只得游回。第一次强渡没有成功。

是夜,红四团第一营乘工兵赶制的双层竹筏(敌人称之为“红军水马”)偷渡。先在老虎洞脚放三只竹筏悄悄过江。第一筏载着三连连长毛正华和4名战士, 携带轻机枪1挺,过江20多分钟后尚无到达对岸信号。第二、三筏到江心被风浪 折回,偷渡暂停。

3日拂晓,进行强渡,渡口仍以小部队佯攻。老虎洞脚三只竹筏载着部分指战员,在密集火力掩护下,一齐向对岸冲去。当竹筏接近对岸时,在敌人阵地下的石岩脚突然响起了枪声,并向敌人阵地掷出手榴弹。敌前哨阵地遭到突然袭击,顿时一片混乱。这时,从石岩脚冲出5人,迅速占领敌人前哨阵地,接应筏上 部队登岸。

原来,毛连长等5人,2日夜偷渡成功。他们登岸后,不见后续部队跟进,便在石岩脚下潜伏下来。当部队3日发起强渡时,立即出击配合。

不久,敌人预备队增援上来,进行反攻,将红军抢占的前哨夺去,形势紧迫。已经渡江的一营长罗有保命令一个班迅速占据左侧有利地形,在炮兵支援下,终于击退援敌。渡口守敌,见其右翼失守,开始动摇。红军工兵200余人分成9个作业组,趁势在渡口强架浮桥,将三层叠起的竹筏做成桥脚,每对桥脚间辅上两根枕木,枕木上连接三四个桥桁,桥桁上铺门板,门板上又系横木,组成了 150多米的门桥。同时,用黄州布扭成绳索牵至对岸作扶手。初用大石作锚,被水冲走,后改用竹篓装石,犹家坝、老街等地农民还献出了磨子。这样,浮桥才稳固了。

经过紧张激烈的战斗,浮桥终于架成,长约300米,宽约5米,接着,刘伯承参谋长上桥亲自踩试检查,随后,中央及中央军委直属机关和一、五军团等从浮桥胜利渡江。

红军由江界河渡口突破乌江天险,为胜利攻占遵义打开了通道,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解放后,八一电影制片厂将这段历史搬上银幕,拍成电影《突破乌江》,并到江界河渡口等地实地取景、拍摄。

往事犹可迫,但往事不可历,让我们从当年强渡乌江的亲历者的回忆中,走进烽火岁月,看看当时的壮怀激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