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历史回忆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转贴:兵团垦区历史与文化研究

(2010-03-10 15:07:28) 下一个
转贴:兵团垦区历史与文化研究
农五师党校高级讲师:刘金鹏

点击在新窗口中打开图片


            
摘 要: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五十六年的屯垦戍边历史和现实,体现了新中国维护祖国统一、开发建设边疆、稳定边疆和平繁荣、多民族和睦相处共存共荣政策的实绩。兵团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特殊组织,兵团这个由二百五十多万人构成的大集体有独特的文化氛围和精神价值观念。
关键词: 屯垦戍边 军营文化 移民文化 科技大农业
一、 兵团的前身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兵团。解放战争时期由彭总指挥的的西北野战兵团2万战士,转战陕北粉碎了胡宗南23万之众的进攻,保卫了党中央和延安根据地。解放西安城,攻克马步芳盘踞几十年的兰州。穿越祁连山进军新疆,兵致酒泉,迫使驻扎新疆的十多万国民党部队和平起义。
  新中国成立后,剿灭北疆叛匪乌斯满,保边安民,屯垦戍边,建设百废待兴的新新疆。
 1、红星照耀光辉历程
  以农五师为例,我们来研究新疆兵团的历史。
  据原西北野战军一兵团六军军长罗元发回忆:“兵团农五师的番号,可以追根溯源于红军时期,红军长征时,一方面军一军团侦察连,代号“红星”,刘云彪任连长”。红星部队为红军过乌江侦察探路,巧妙化装夺取遵义城。“红星”这个具有革命象征意义的称号,至今被农五师的人们喜爱和沿用。如:红星渠、红星中学、红星农场、红星大道。
抗日战争时期,红星部队整编为八路军120师358旅716团二营。参加过平型关、百团大战。1944年由冀鲁豫军区西进支队教导一旅、回民支队合编为“教导旅”,罗元发任旅长,后任六军军长。(六军十六师即解放军进驻新疆哈密大营房的农五师前身)
  解放战争时期,在西北战场保卫延安战役中,教导旅与新四旅在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彭德怀同志亲自指挥下以少胜多,血战“七天七夜”,阻击了十倍于我的国民党军队,挫败了蒋介石、胡宗南的反共气焰。教导旅一团一营营长、战斗英雄任书田,在保卫延安战斗中被炮弹炸去了左眼,仍然指挥战斗。他在50年代担任了农五师第一任师长。教导旅一团二营营长张顺国,是参加过长征的红军排长,在保卫延安之战的13年后,担任了农五师师长。
2、凯歌猛进再创辉煌
  再以农六师的战斗历程为例研究兵团的历史:
  据《农六师简史》记载,这支部队源起于1927年黄麻农民自卫军起义。红军时期整编为工农革命军鄂东红军,1937年鄂豫皖根据地红四方面军31军91师276团。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改编为青年抗日游击纵队、八路军一二九师386旅771团。陈赓、王近山曾先后担任过386旅旅长。面对武器装备强,火力凶猛的日寇进行过惨烈的白刃格斗。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出战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阻挡外敌的一座山、一道岭。电视剧《亮剑》的传奇故事就源于386旅战史。
  1943年10月,王近山在临汾韩略村指挥386旅伏击日本鬼子汽车队,歼灭日寇120多人,消灭了冈村宁次进犯我根据地大扫荡的“战地参观团”,包括日寇少将一名、大佐联队长六名。386旅后更名为晋绥联防军新四旅。原兵团副政委赵予征曾在386旅16团8连任指导员,亲历这次战斗。解放战争时期随六军十七师进疆,曾任农六师师长。
  解放战争时期,更名为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六纵新四旅。1947年3月25日,在延安东北的青化砭,消灭国民党嫡系胡宗南2900人,生擒敌人少将旅长李纪云。在和平解放新疆的战役中,六军十七师9000名战士从甘肃酒泉乘飞机首批进入乌鲁木齐,稳定了新疆局势。 1950年3月,十七师与十六师并肩作战在北疆剿匪,深入沙漠戈壁歼灭国民党反动军官策动的骑兵二十团叛乱和民族分裂势力乌斯满、贾尼木汗、尧乐博斯武装叛乱势力。1954年,转业为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屯垦五家渠,拱卫新疆首府乌鲁木齐。
  战争年代,十七师的代号为“猛进”,有一股锐不可挡的英雄气概。在屯垦戍边生产建设时期,军垦人继承了这种不惧一切困难的传统精神。1950年2月,天寒地冻,为了扩建“和平渠”引水灌溉,5800多官兵人拉爬犁运片石,运石头的队伍绵延25公里,犹如战胜困难的钢铁洪流。1952年4月至1955年4月用人工力量筑土坝,修建了蓄水300万立方米的大型水库,取名为“猛进水库”。2003年,这一颗戈壁明珠被国家水利部门授予“国家级水利风景旅游区”。
二、 屯垦戍边历史
  1、仗剑扶犁固边安民
  解放前,新疆经济十分落后,百业凋零,物资奇缺。广大农村异常贫困, 1949年全疆粮食总产8.48亿公斤,人均只有195.7公斤,各族农民除去地租、口粮和种子外,已所剩无几,就地解决近20万军队粮饷绝无可能。从关内产粮区调运军粮,运距千里以外,又不通火车,耗资巨大。当时,新疆军区每月派飞机去北京运一趟银元,向前苏联购粮以供军用。鉴于此,毛泽东高瞻远瞩,认真分析新疆形势,借鉴历代屯田戍边经验,为了西陲边疆长治久安,决心在新疆大兴屯垦戍边事业。
  1949年12月25日中央军委发布《关于 1950年军队参加生产建设工作的指示》,决心在全军立即开展大生产运动,从根本上解决部队口粮问题。1950年1月21日新疆军区发布命令:“全体军人,一律参加劳动生产,不得有任何人站在劳动生产之外”,“全疆部队除担任祖国边防警卫和城市卫戍勤务外,必须发动11万人到开垦种地的农业生产战线上去”。要求当年“开荒种地4万公顷”。遵照命令,全军指战员投入开荒生产。 1953年5月新疆军区根据中央军委和西北军区命令,将驻新疆部队分别整编为国防军和生产军。二、六、五军大部和原国民党起义部队二十二兵团全部编入生产部队,分别整编为10个农业师、1个建筑工程师、1个建筑工程处、1个运输处,共约10.55万人,担负屯垦戍边任务。当年开荒播种5.58万公顷,收获粮食3292.2万公斤,棉花37.85万公斤,油料186公斤,瓜菜 2254.5万公斤,饲养了各类牲畜18万头(只)。全军粮食自给7个月,食油、蔬菜全部自给,不仅改善了部队生活,而且极大地减轻了新疆各族人民负担,使部队在新疆站稳了脚跟。
2、兴建大型国营农场
  1954年10月7日,经中央军委批准,新疆军区生产部队成立“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截至1956年12月底,兵团指战员全部办理复员转业手续,并从1957年7月起实行工资制,取消供给制,实现了全民所有制企业的转变。兵团成立后,迅速摆开了大规模屯垦的新战场,广大军垦战士,一手持枪,一手拿锄,向亘古荒原、向千里戈壁、向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宣战。战士们风餐露宿,开渠引水,垦荒造田,沿我国边境一线无人居住的荒漠戈壁地带建成了一片片绿洲,一个个农场,一座座水库,一条条渠道林带。一大批军垦新城镇,在戈壁深处,在沙海边沿,在荒无人烟的处女地上诞生了。新疆屯垦事业由原军垦农场开始逐渐转变为正规化国营农场,正式纳入国家经济计划;企业化生产代替原军队自给性生产。
  1954年起,兵团先后从山东、河南、湖北、甘肃、江苏、上海、天津等地招收大批知识青年、支边青壮年以及接收大批转业复员军人参加边疆建设,至1960年末,总人口已达72.41万人,为1954年兵团成立时的4.l倍。
  1955年,兵团着手建设正规化国营农场,大规模地进行土地勘测规划工作,并对垦区内零星农牧民土地进行调整,从而使农场土地连片,成为机械化耕作的大面积条田。1958-1960年,全国“大跃进”的形势如火如荼,兵团迅速掀起垦荒造田大兴水利建设高潮,重点开发南疆塔里木河流域和北疆玛纳斯河流域,新开荒地56.67万公顷,新建农牧团场107个。阿拉尔新镇、塔里木农垦大学拔地而起。同时,兵团工业生产也蓬勃发展,1958年新增各类企业100 个,1959年新建企业132个,其中现代化企业37个。1960年工业总投资达7548万元,除续建工程外,又新建企业39个,至年底,全兵团已拥有各类工业企业343个,工业总产值达60149万元,比1957年增长2.5倍。此期兵团工农业生产发展规模是新疆农垦发展史上发展最快的3年。
3、“文革”使兵团解体
“文革”期间,兵团事业遭到严重破坏,生产力不断下降。兵团出现历史上第一次经营亏损,数额达3849万元。此后几年亏损额越来越大,至1975年十年累计经营亏损7.94亿元,兵团经济濒临崩溃边缘。1975年3月25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撤销兵团建制,移交自治区管理。
1975年5月24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农垦局,11个地州,相继成立农垦局,管理全疆国营农场。1976年,自治区部分地、州,将其20多个国营农场下放到县,有的将农场拆散下放到公社。原所属的2个汽车团、10个汽车营以及5000余辆汽车、21个拖拉机修配厂、机械厂,132个独立核算的工矿企业和原兵团、各师物资供应、商业、粮食、勘测设计、科技、建筑工程部门和所有大中专院校、垦区医院、通讯线路等全部对口移交地方。
   1975—1977年,农垦总局所管理的农牧团场,除原兵团移交地方的农牧团场外,又增加20多个地方国营农场。由于多种原因,农牧团场总数虽有增加,但生产水平下降,三年共亏损6.67亿元,是新疆农垦史上亏损最为严重的三年。据此,1978年2月,国务院决定新疆农垦总局改由国务院主管部和自治区双重领导,国家建设投资和农场所需主要物资由国务院主管部直接供应,新疆农垦事业渐有起色。
4、改革开放恢复兵团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使新疆农垦得到恢复和发展。邓小平、王震来兵团视察后,鉴于新疆农垦事业面临的实际状况和兵团的特殊地位和作用,1981年12月3 日,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决定》。1992年兵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纳入国家计划单列地位。为兵团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至今,兵团已成立52周年,先后治理了数十条河流,修建水库105座,修渠道8万多千米,形成了内陆地区独具一格的灌溉渠系配套、机械化、规模经营的现代化农业,在过去荒无人烟的戈壁大漠上建成了一个田陌连片、渠系纵横、林带成网、道路畅通的绿洲生态经济网络,建设起了石河子、奎屯、五家渠、阿拉尔、北屯等军垦新城。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兵团从农副产品加工业起步,发展现代工业,形成了以轻工、纺织为主,钢铁、煤炭、建材、电力、化工、机械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现已形成农林牧渔综合经营、工农商学兵并举、科教文卫体全面发展的相对独立的垦区经济体系。
  石河子大学已经建成中国西部综合性重点大学。垦区还有众多成人高校、中专、技校及中小学校,兵团的医疗、科研、勘测设计机构和文化艺术单位构成兵团文化事业发展基础。
????? 如今,兵团以占全疆七分之一的人口,生产新疆五分之一的粮食、五分之二的棉花和三分之一的棉纱、棉布、食糖,并交纳五分之一的税金。新疆建设兵团,它的存在和它的任务都十分特殊,有人称它是“中国计划经济的最后一艘航空母舰”,它是一个包罗了工农兵学商的大社会。
  现在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辖有 14个师,共175个团场,总人数达到254万,相当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全部兵员数。它的所辖面积达到20万平公里,有六个台湾大。在岗职工75.44万人,598个独立核算工交建商企业。为建设新疆,稳定中亚地区政治局势,发展区域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
  兵团成立以来,始终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高度重视和关怀,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组建了兵团,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恢复了兵团,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支持兵团进一步发展壮大。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大对兵团的支持力度。2003年5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公开发布(新疆的历史与发展)白皮书,对屯垦戍边历史经验和兵团的性质、地位、任务和作用作出了专章阐述,明确了兵团是在国家实行计划单列的特殊社会组织。兵团的存在对我国和中亚地区稳定具有战略意义。具有多民族和睦共存共同发展的示范性意义。
三、 兵团精神与兵团文化
1、 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兵团人的幸福观
  五十六年的屯垦戍边历史和创造性业绩,铸造出具有特色的“兵团文化”和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主要内涵的兵团精神。白手起家,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传统是来自抗日战争时期王震领导的三五九旅南泥湾精神。以国家利益为第一需要,在艰苦环境中创造奇迹。1950年,为了在新疆建立现代工业,摆脱落后面貌。战士们节衣缩食,从每年供给的两套军装中节约一套,两件衬衣中节约一件,改一年发一套棉衣为两年,鞋子、袜子全部自己解决,并别出心裁地把帽子去掉帽沿,衬衣去掉翻领,军装上地口袋由四个减为两个;同时从粮食、菜金、杂支、办公费用等扣出一部分来购买机器、修建厂房、建设道路。用仅仅三年的时间,建成了八一钢铁厂、十月汽车厂、苇湖梁发电厂、六道湾煤矿、七一棉纺厂等一大批现代化工矿企业,开创了新疆现代工业的先河,为新疆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这批工矿企业都无偿地移交给新疆地方政府。
  在新疆的风头水尾、大漠边缘、边境沿线,兵团军垦人长年面对蚊虻如织网沼泽界河、狂风肆虐的荒凉山口、终年积雪空气稀薄的冰达坂、百里无人烟的大漠边关艰苦创业。身处孤寂艰苦的环境,背靠日益繁荣昌盛的伟大祖国。是什么力量在支撑他们五十多年,几代人不换防的屯垦戍边,“献了青春,献子孙” ?在激情燃烧的时代,需要英雄主义和英雄崇拜。从社会学和哲学高度分析,英雄崇拜是忽略个体存在为代价的。阶级的群体的利益在需要以牺牲某个个体的存在而存在时,个体的牺牲是神圣的。几十万天津、上海、武汉、北京知识青年离开繁华都市,远离现代物质文明,支边来到新疆兵团。喝碱水、吃包谷馍、住地窝子。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边疆。是参军报国的英雄主义把他们吸引到兵团这个集体;对未来美好生活憧憬的理想主义使他们在艰苦的体力劳动磨砺中挺了过来。“身居茅屋,心怀天下”的口号既有那个时代的标记,也是兵团一代知青和所有兵团军垦人的心理写照——幸福在未来,在屯垦戍边人的身后是祖国人民的安定和繁荣昌盛。艰苦创业伴随着乐观主义。1950年3月,十六师2000多官兵开赴天山深处修建“红星渠”,在工地挖地窝子住,写出歌谣描绘情景:石头房,石头墙,
   看见星星和月亮,
   身下铺的柴禾棒,
   吱呀吱呀赛过钢丝床。
  
2、热爱祖国,屯垦未敢忘忧国
  近代十九至二十世纪100多年里,新疆被沙俄掠走4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巴尔喀什湖泊、额尔齐斯河流、阿尔泰森林、伊犁河谷草原因为满清政府的颓微而被迫割让与强盗。
传承战无不胜的红军红星部队、八路军三五九旅军魂的兵团人解放了新疆,也能守卫好新疆。不负祖国的使命:“一手拿镐,一手拿枪,建设边疆,保卫边疆”。张骞通西域、班超屯粮田、左宗棠收复伊犁、林则徐在伊犁开渠造富各族人民,兵团人不负先辈强国之梦,仗剑扶犁屯垦戍边,垦荒建屯。固边安民决不让强盗再入国门一步。不负后代,艰苦创业为子孙幸福生活打下基础。
在维护稳定方面,兵团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成为新疆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不论是在历次反对民族分裂、平暴制乱和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维护边境安全的斗争中,还是在边境建设、反恐演练、抗灾抢险中,兵团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务,成为一支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
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兵团独立汽车三营翻越海拔六千米高的达坂,在喀拉昆仑山为前线运输弹药给养,保证了战役胜利。1962年,在“伊塔” 边民外逃事件发生时,农四师、农五师、农九师等西部边境团场立即组织职工、民兵助止外逃,代牧无主的羊群,代耕弃荒的土地,维护了国家利益。1965年,农四师76团90名兵团职工受命周恩来总理的指挥,迎着前苏军的骑兵冲撞、马刀背砍砸,拆除了苏军在我方草场内架设的铁丝网,夺回了1万多亩土地。 1988年4月,中苏界河桑导克龙口被洪水冲毁,阿拉克别河水改道流经我国境内,我国版图将自然减少。农十师185团职工闻讯立即赶赴人迹罕至的边界,用人力抬石筑坝堵截洪水,经过八天八夜的拼搏,阻挡了河流改道,保住了祖国55平方公里领土。1969年7月,塔城巴尔鲁克山麓,兵团一名职工在我方边境放牧,被滋事挑衅的前苏联军人绑架 。为了抢救战友,维护领土遵严 ,29岁的孙龙珍不顾已怀孕几个月的身子赶赴现场,被越界埋伏的苏军枪杀。但她的勇敢为边防军自卫反击胜利赢得时间,最终保卫了领土不被外敌侵占。面临强敌的危机时刻,舍己为公,自我牺牲是时代的选择。“兵团人”的概念是:在国家民族忧患需要之际,兵团人毫不犹豫地冲上去力挽狂澜,用血肉之躯铸就永久的长城,拱卫着祖国的繁荣昌盛。1990年6月,喀什地区阿克陶县巴仁乡突发民族分裂分子武装围攻乡政府的暴乱事件。农三师四十一团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协助武警部队迅速平息暴乱,立下头功,受到中央军委通令嘉奖。兵团人在祖国边界线一侧经营的是广种薄收的“政治田”,在贫瘠偏僻的边关,种地即是站岗,放牧就是巡逻,屯垦驻地是永不换防,世代守边的国门卫戍兵团。这就是兵团精神的核心,军垦战士的历史使命。
3、 开拓奋进—绿洲科技文化
  兵团精准农业技术在新疆乃至全国都具有明显的规模和科技优势。农业设施齐备,管理体系严密,机械化程度高,初步形成了现代化大农业体系,已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棉、油、糖、畜生产基地。农产品单产高、质量好、商品率高,主要经济作物单产均居全国前列。棉花、棉纱、棉布、番茄酱及特色瓜果,已成为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新疆特殊的干旱自然地理环境要求我们走科技生态大农业之路,突出节水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使农业良性发展。根据新疆特点,积极吸引外资投向节水灌溉,精准农业、机械化收获、防沙治沙、良种引进、果蔬储藏、新品种的引进等基础建设,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能力。20世纪90年代,兵团大力构建节水工程,装置使用各种自动喷灌设备,喷滴灌面积达126.7万公顷。人工影响天气增水防灾。绿洲经济支柱:棉花种植采用高密度植棉、精量点播、膜上滴灌技术。2003年兵团棉花总产81.2万吨,单产、出口量、品质全国第一。新疆石河子垦区从美国购进新型采棉机,历时 4年在大田进行作业试验,于2003年取得技术成功。石河子垦区已进行6万亩机器采摘棉花示范,采棉机日采摘进度可达150亩至200亩,日采籽棉4万公斤,相当于600个拾花工的日拾花量。2005年,高效集约化采棉机技术已在石河子垦区推广。2005年,新疆兵团种植棉花702.83万亩,总产95万吨,平均单产135公斤/亩。单产200公斤的有6.13万亩。北疆农五师、农八师有两块70亩棉花地,单产创记录地达到230公斤。番茄酱2003年 40万吨,稳占欧洲市场,色素含量世界第一,产量世界第二。葡萄、香梨、哈密瓜、军垦细毛羊长期在国际市场享有声誉。
  五十年前寂寞荒凉没有邮递员的“草原之夜”伊犁可克达拉农场,如今已经是稻麦如浪、瓜果飘香楼宇林立的口岸城镇。准葛尔亘古荒原莫索湾已建成塞外南泥湾,万倾棉花如海、林网纵横如织的军垦绿洲。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阿拉尔,1956年燃起的烧荒篝火已经映红了塔里木农垦大学的辉煌大厦。石河子开发区招商引来了国外财团上亿元的建厂投资。三北防护林把绿洲连成片,形成绿色走廊改变了生态环境。五十年来,几代军垦人实现了当初的理想:“把沙漠变成绿洲,戈壁滩上建花园”的口号。始建于1950年的石河子市,目前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完善。2000年被联合国评为“人类居住环境改善良好范例城市”。
  兵团屯垦戍边50多年的实践证明,兵团发展壮大,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屯垦戍边光荣传统的历史性胜利。开发、建设、稳定边疆和巩固祖国边防的战略性结果,符合国家最高利益,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边疆的实际情况。艰苦创业、屯垦戍边的光辉历程和在各个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为新中国屯垦戍边的伟大事业做出了贡献。
4、 军营文化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整建制的集体转业,至今沿用军队番号。还有老红军战士健在,许多抗日英雄还在这个集体中生活。解放战争中保卫延安、青化砭大捷、沙家店之战、智取华山、攻打兰州皋兰山七下马步芳营盘岭堡垒的传奇故事还在被这里的亲历者口耳相传。军垦后代和六十年代的复员军人、支边青年津津乐道于军营生活。英雄崇拜、军营情结在兵团延绵不断。单位机构因集体生活而设,班、排、连、营、团,连队有司务长、食堂、卫生室、文化室、文化教员,社会活动简单而集体化,军事值班连队除了无军衔外与国防军别无致二。军营文化在兵团人生活中占有很大比例。《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军队歌曲天天在唱,学校、连队逢集会必有唱歌、拉歌比赛。坑大校训“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是军垦人生活作风的准则。军旅战斗时期因陋就简的火线鼓动延续为劳动建设中“兵演兵”式的表彰劳模的文艺演出。军营文化氛围浓郁还表现在兵团的报刊、出版物方面。“文革”前兵团司令部机关报名为《生产战线报》,农二师党委机关报叫《胜利报》,农五师党委机关报叫《战旗报》,农六师党委机关报叫《猛进报》。二军作家杜鹏程的长篇纪实小说《保卫延安》就是一野一兵团的战史。军营文化强调整体统一和共性原则,纪律严明士气高昂,威武雄壮锐不可挡,坚不可摧,富有阳刚之美。
  军营文化的弱点是单纯正面教育,太注重真实性,不擅长虚构想象;只关注英雄和集体主义,忽略个性张扬和个人独特感受;强调共性而不求“陌生化”效果。这是多年来兵团缺少在全国叫的响的艺术创作的原因之一。八十年代初,农七师129团宣传科问英杰同志看到《大众电影》杂志封底刊印了安徒生童话故事王子与灰姑娘亲吻剧照,十分愤慨,以“共产党员问英杰”的实名质疑《大众电影》杂志编辑,从而在全国引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讨论。由此可见兵团战士文艺观念的“左”倾僵化和封闭保守。
5、 移民文化
  目前兵团总人口已有254万,是五十年前的十倍,成员来自五湖四海,是个移民社会。带来的文化多样性元素经过交互、碰撞、融会互补、升华为更高一层面的移民文化。与抗战时期的延安一样,来自全国各地操不同方言的人们很快就会融入普通话语境,南腔北调在这个非方言区内渐渐被汉民族共同语替代。兵团第二代儿女都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移民杂居使兵团人聚居的石河子、奎屯、五家渠、阿拉尔垦区输送出数以万计聪明大方、口齿伶俐、身材高挑、面容俊朗、能吃苦耐劳处事得当的大学生。
  十几万上海、天津知识青年下到兵团连队,与老军垦们朝夕相处,亲密接触给闭塞偏远的内陆带来海派文化信息、京津都市俚俗。很多知青充实到学校任兵团子弟的教师,给孩子们打开一扇了望外部世界的窗口。
  海纳百川才为大,五十年代末,兵团不拘一格吸收投奔她而来的饥民(俗称盲流)和政治运动中被划入“另册”的知识分子。河南、甘肃、四川籍人氏在兵团无处不有。前兵团政委张仲翰重视文化工作,敢于起用各类人才。他在兵团司令部所在地乌鲁木齐组建了八大剧团:晋剧、评剧、京剧、豫剧、越剧、秦剧、杂技、歌舞团轮番下到垦区演出,文化活动异常红火。五十年代兵团晋剧团上演的《易水寒》令一些老军垦至今难忘。农九师豫剧团三十年演出经久不衰;农五师专业秦腔剧团 “文革”前拥有上万戏迷。近几年,兵团有不少维吾尔、哈萨克族京剧票友到内地客串演出。被流放的右派诗人艾青,给军垦新城石河子也带来了一股绿洲诗风,这种诗意氛围孕育出杨牧这样一批本土诗人。兵团职工文化娱乐与农民节日社火表演有本质区别,没有祭神色彩,以政治宣传、劳动生活内容为主题,歌舞说唱节目艺术含量高。吸收西北民族风情舞蹈乐曲的豪放热烈、高亢激越、婉转风趣颇有特色。如歌曲《我们新疆好地方》《边疆处处赛江南》、《送你一束沙枣花》传唱至今,脍炙人口。在兵团“百花村”饭店可以品尝到全国各省不同风味的菜系,为各省籍来到新疆兵团的移民们提供物质文化享受。
四、 结束语
  兵团文化是兵团历史铸就的,在几代兵团人不息奋斗的基础上形成的精神财富,也将长期影响兵团人的意识形态,。研究历史和文化有利于发扬优良传统,与时俱进调整更新观念,作为判断是非得失的标准有必要把握兵团人与“人的兵团”二者辨证关系弄清楚。走富国强民之路,必须以人为本,以更加人性化的思路处理个人与国家同步富强的关系,在新的时期更好地履行屯垦戍边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 2003年兵团年鉴》
2、《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简史》
3、《中国农垦》杂志2006年第六期
4、《红星史话》 薛福来编著 1992年2月新疆大学出版社
5、《晨报》2006年5月24日特稿《烽火岁月回忆篇》
作者简介:刘金鹏,男,1950年2月出生于河南邓县。1953年随母亲进疆,入父亲所在的解放军六军十六师驻地哈密大营房托儿所。1968年以“老三届知青”身份在农五师83团5连作农工。后在83团作过拖拉机手、材料员、中小学教师。1987年9月入奎屯兵团教育学院中文系学习,1995年8月毕业于新疆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农五师党校高级讲师。

来源:中国新闻网-新疆新闻网-兵团新闻网(旧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