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历史回忆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中国,印度和克什米尔:zt 拉达克地区: (本来想找和阿萨姆邦历史有关的,却看到了这个

(2009-12-14 13:43:06) 下一个
英国记者拉平说的不错,埋钉子是英国殖民者的“长处”,

这英国殖民政府在“撤离”印度之前,早就把未来几十年的纷争给中印埋下了种子。。。)

中国,印度和克什米尔: zt 拉达克地区



拉达克地区,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原文图)

原文如下:


11月30日,《印度快报》网站抛出题为拉达克公路因为中国军队反对而停工的报道,称由于中国军队的反对,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已停止修建拉达克公路。
就此问题,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12月1日表示:中印在边界问题上存在争议。中印双方一致同意,在边界问题最终解决前,双方应共同努力维护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那么,拉达克在哪里呢?

1.拉达克有小西藏之称
《印度快报》所说的拉达克地区,是指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一部分,位于青藏高原的西部边缘,主要包括列城及其周围地区,海拔在3000~6000米之间。然而,在历史上,拉达克是中国西藏的一部分,至今该地区的大多数居民仍是藏人,语言、文化、宗教与西藏相同。中国政府从未承认印度对该地区享有管辖权。

据马大正主编的《西藏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介绍,早在公元9世纪,拉达克就是吐蕃的一部分,13世纪统一于中国的元朝,后来统治北印度的莫卧儿帝国曾侵入拉达克,迫使其成为藩属。

但随着莫卧儿帝国的衰落,拉达克在清代重新归属中国西藏管辖,拉达克王由驻藏大臣节制。从1683年开始,拉达克就年年向西藏进贡。1826年,拉达克部长奉驻藏大臣松廷的密令,缉拿逃亡拉达克的张格尔匪徒100余人,并立即派人禀报驻藏大臣。1829年,道光皇帝赏给拉达克部长五品顶戴花翎。

在中国地图出版社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第8册中,有1820年的全中国地图,该图把拉达克划为中国西藏的一部分。那么,拉达克地区是怎么落入印度之手的呢?这还得从英国东印度公司说起。

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次大陆扩张的过程中,对拉达克等西藏西部地区日益关注,因为该地区扼住了英国通往亚洲腹地之路。19世纪30年代,东印度公司派人到拉达克搜集情报。

1834年,得到英国支持的锡克王国查谟土邦总督、道格拉族人(藏文文献中一般称作森巴人)古拉伯·辛格,派遣克什瓦尔(今查谟东北)地方长官瓦齐尔佐尔阿弗尔·辛格(藏文史料记载为倭色尔),率领约5000名士兵突然侵入拉达克。
拉达克王派人至拉萨向清朝驻藏大臣求援,但是驻藏大臣拒绝派兵支援。1835年,道格拉军击溃拉达克军主力,攻抵拉达克首府列城,拉达克被迫签订城下之盟,沦为查谟的附属国。

但拉达克人不断反抗,在道格拉军1839年第四次入侵拉达克之后,查谟的统治才相对巩固。1840年,古拉伯·辛格派兵侵占了拉达克西北的巴尔蒂斯坦(在今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内,此前也是中国西藏的一部分)。

2.配合英军,森巴人入侵西藏阿里

在向东扩张连连得手之后,1841年5月,古拉伯·辛格派遣瓦齐尔佐尔阿弗尔·辛格指挥的道格拉军队向中国政府直接管辖下的西藏阿里地区发动侵略,藏军和西藏民众英勇反抗,这场战争在藏文史料中被称为西藏-森巴战争。
中外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这一战争是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的一部分,笔者也同意这一看法,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从战争的起因来看,与鸦片关系密切。

鸦片是克什米尔商人通过拉达克运往中国新疆叶尔羌(今莎车)的重要商品和利润来源,但中国政府1839年(即林则徐虎门销烟的那一年)在全国推行的禁烟运动,使居住在叶尔羌的克什米尔商贩损失了数十万卢比,还断了他们的财源。古拉伯·辛格以朝拜圣山圣湖为借口发动侵略,其实是想吞并中国西藏和新疆南部。

第二,从战争的过程来看,道格拉军队侵略西藏,确实配合了英军对中国东南沿海的进攻。古拉伯·辛格致信英属印度政府,声称他是通过对中国西部边境的入侵,来与英国政府进行军事合作。

第三,从战争的结果来看,英国最终夺取了对拉达克的保护权。

西藏阿里地区承平日久,防备松懈,侵略军接连得手。当时清朝在东南沿海前线吃紧,无法调集内地军队支援西藏。幸亏当时有藏军义无反顾地投入保家卫国的战斗。

3.藏军非地方武装,而属中央军队

根据廖立的《中国藏军》(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版)一书的研究,藏军并非地方武装,而是吃皇粮的中央军队。藏军军官由清朝军机处任命,军官、教官中有不少满人、汉人,士兵大多为熟悉当地环境的藏人,军械、军粮由中央提供,军事行动由驻藏大臣指挥。在清军中,藏军的装备相当精良,50%的士兵使用火绳枪,还有14门当时清军最先进的野战攻坚武器--劈山大炮。

1841年6月,清朝驻藏大臣孟保派遣前藏代本(官名,藏语音译,意为箭官)比喜赴前线组织抵抗,但由于路途遥远,救援不及,道格拉军仍攻陷了西藏阿里地方长官噶本驻地噶大克,大肆杀戮掠夺。同年8月,孟保先后共派出2300名兵丁奔赴前线

战争结果
  中印作为亚洲及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大国,保持中印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对维持亚洲及世界和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平解决两国边界问题是中印关系发展关键。然而中印边界问题仍然困扰两国战略合作向实质性方向迈进,同时也制约中印关系的纵深发展。


  2008年1月,辛格总理在访问中国后不久,就到包括中印边界东段争议区视察,抛出推动印度东北边境地区开发的一揽子计划。11月8日,印度外长慕克吉又在中国达旺地区(印度称为阿鲁纳恰尔邦)访问时老调重弹,再次宣称印度对达旺拥有主权。印度强化对中印边界争议地区事实占领和事实开发的做法,不利于中印边界问题的解决,同时也不利于两国在安全领域增加的互信。2008年美印核协议签署和美印太空合作等第三方因素,如果不在中印战略对话层次增信释疑,可能也会阻碍中美关系提升的高度。


  不论是东线的麦克马洪线,还是西线的约翰逊线,都不具有法律依据,从来没有得到过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承认。在中印边界谈判中,中国政府本着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原则,在边界协定中,中国间接承认了印度对锡金的主权,为解决边界争端做出了重大让步。锡金王国是1975年被印度并吞的,北京一直拒绝接受这一既成事实。这次签署的边界协定规定,中印两国重新开放自中印边境战争以后一直封闭的一个锡金边界口岸,另外还准备在中印边境再开放一个口岸。在中印边界协定中,锡金被视作印度的一个邦,喜马拉雅山麓的纳图拉口岸定为边防和海关检查关口。


  印度在边界谈判中顽固坚持自己的主张,不仅对中国在东线合理的领土要求置之不理,甚至还妄图在西线阿克赛钦瓜分一片土地。鉴于印度的强硬立场,解决中印边界争端任重而道远。


  1962年11月21日24日,中印边境中国边防部队接到了[url=]毛泽东[/url]签署的命令。


  总参谋部用特急电报下发到各部队。电文如下:西藏军区前指、军区、丁指、康指、新疆军区并成都、[url=]兰州[/url]、[url=]北京[/url]军区:为进一步争取政治上的主动,中央决定我国政府发表声明,宣布为了促成中印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我军决定于11月22日零时起,主动停火,并于12月1日开始,主动撤回到1959年11月7日双方实际控制线的内侧20公里地区。


  1962年11月22日零时。中国军队遵照毛泽东的命令,在中印边界 全线停火。


  1962年12月1日,中国军队主动后撤。到1962年3月1日全部后撤到1959年9月7日的实际控制线20公里以内。这是中国政府出于保持中印友好关系的愿望,再一次用实际行动 表示中国主张通过和平谈判而不是通过武力来解决中印边界问题的诚意。


  中国边防部队奉命将在反击战中缴获的大批武器、[url=]车辆[/url]进行擦拭维修,将缴获的其他 军用物资进行整理包装,于12月中旬交还给印度。对被俘人员,一律不杀、不打、不骂、不侮辱、不没收私人财物。生活上给予优待,受伤者给予治疗。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它不同于国内进行的民族解放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也不同于抗美援朝战争。中印战争的五个基本特点:第一,这场战争是由印度企图以武力解决边界争端引起的,是政治军事仗.中国政府一贯主张以平等协商,互谅互让,和平谈判解决边界争端,而印度尼赫鲁政府则坚持扩张主义立场,执意以武力实现其领土要求.这就决定了这场战争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军事,政治,外交斗争融为一体,交织进行.军事斗争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政治,外交斗争.这个特点,不仅制约着这场战争的形式,进程和结局,而且影响着双方的战略指导.中国政府一贯主张,通过谈判解决边界争端,反对诉诸武力. 即使在印军蓄意挑衅,打死打伤中国边防部队官兵的严重事态下,仍克制忍耐,这就在政治,外交斗争和道义上处于主动地位.只是在印军完全拒绝和平解决边界争端,发起大规模进攻的情况下,中国边防部队才后发制人,实施反击.而在首战告捷后,中国政府却发表声明,申明大义,仍坚持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印度政府蛮横拒绝和平谈判,再度发起进攻,中国边防部队再次被迫反击并取得反击作战的决定性胜利,为进一步开展政治,外交斗争赢得了主动,得到了世界人民广泛的同情和支持.这场边境局部战争,决定了军事斗争必须服从政治,外交斗争,三者要紧密结合.政治,外交斗争的需要,决定军事行动的打,停,进,撤;军事上的胜利,又为政治,外交斗争创造了有利条件,进而争取以打促谈,以打促和及相对的和平稳定.


  第二,这场战争,中印双方力量对比虽互有优长,但从整体上看,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大于印度,中国军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政治素质高于印度军队.这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敌强我弱的情况是不尽相同的.


  印度军队,原属英国殖民主义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德,意,日法西斯军队作过战,号称打遍欧,亚的劲旅.其参战部队主力印① 《[url=]毛泽东选集[/url]》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173页.军第四师系王牌部队.印军技术水平好,后方运输线短, 后备兵团机动快,补给便利.但印军又是资产阶级的雇佣军队,带有浓厚的封建和殖民主义色彩,沿袭英军的基本制度,进行的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失道寡助,士气较低,内部矛盾重重.且战术思想比较保守,害怕近战,夜战.而中国边防部队,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久经考验的人民军队,具有很高的政治觉悟,严格的组织纪律,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和吃苦耐劳的革命精神,战略战术机动灵活.指挥有方,多数部队具有高原地区作战经验,而且系正义之师,得道多助.这个特点为中国的胜利奠定了客观基础.


  第三,这场战争,是在喀喇[url=]昆仑山[/url]和喜马拉雅山地区的特殊环境下进行的.该区属于[url=]世界屋脊[/url]的一部分,地势险峻,气候恶劣,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经济落后.东段作战地区,山高谷窄,路险林密,气候多变.西段作战地区,平均海拔4500米,主要山峰在 6000米以上,地表裸露,终年积雪,严重缺氧,气候酷寒.这些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严重影响着军队作战行动,部队集结,机动,指挥和协同困难,战场容量较小,容易发生非战斗减员,武器技术性能难以正常发挥,后勤补给十分艰难.战胜恶劣的自然环境,成为夺取作战胜利的关键.


  第四,这场战争,是在地处祖国西部边疆主要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进行的,群众工作,民族和宗教政策,对战争有重大影响.只有高度重视和切实做好民族和宗教工作,取得边疆各族人民群众和爱国僧侣的支持,才能取得战争胜利.西藏,新疆边防部队正是在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经过长期艰苦和卓有成效的民族工作,紧密团结边疆少数民族的基础上,取得战争胜利的.


  第五,这场战争,中国边防部队的后勤补给基本来源于内地,路线长,道路少,运输手段落后,难度大.这对战役规模和持续时间有极大制约.而印度军队后勤补给基地距战场较近,交通方便,利于持久作战.这些特点,规定着战争的复杂性,影响着战争的规模,进程和结局.这些特点,是双方指导战争的客观基础,必须在客观条件的限度之内,能动地争取战争的胜利.在这方面,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深诸这场战争的特点,把握其发展变化的规律,运筹谋划,作出一系列符合战争实际的决策,实施正确的战略指导;战区指挥员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战场实际出发,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发扬军事民主,作出了正确的部署,进行了周密的战役指挥;参战部队扬长避短,依靠政治优势,吃苦耐劳,英勇善战,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从而在中印边境这一战争的舞台上,演出一幕幕,威武雄壮的活剧,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谱写了新的光辉篇章.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