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历史回忆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zt 淮海战役秘密战:第43-56节:第十四章 二十年磨一剑(1)-(14)

(2009-09-24 09:21:01) 下一个

4第四部分

时间已经非常紧迫。廖运周吸着烟,手里拿着红蓝铅笔,在昏黄的蜡烛光下,和武英一起仔细地看着那张行军线路图,并听武英说明了有关情况。大家还研究了途中可能遇到、可能发生的问题以及临机处置的各种方案。  邓文仪也想看个究竟,遂和刘汝明一道乘铁甲列车抵达浍河南岸。

  前线指挥刘汝珍,向其兄刘汝明和邓文仪煞有介事地报告说:"主攻部队为一四三师,兵力配备以四二八团为正面主攻,强行通过浍河大铁桥,进占固镇车站;另以一部兵力在强大炮火掩护下,强渡浍河,进攻固镇;以四三七团渡过浍河后绕到固镇以北,截断共军退路,阻击其增援部队。"

  刘汝珍不愧是正规军校毕业生,纸上谈兵,说得头头是道。邓文仪干的是"政工",对军事完全是门外汉,边听边点头,称赞刘氏兄弟指挥有方,部署得当。他哪里会想到这是"真戏假做"呢!

  战斗打响后,刘部伤亡惨重。刘汝珍灵机一动,又假造战报,谎称已占领固镇,其实是解放军主动放弃固镇。邓文仪闻讯后,喜不自胜,自诩"督战有功",回南京向蒋介石报功。邓前脚刚走,"二刘"马上将部队偷偷撤出固镇,并将浍河以北的部队统统撤退到南岸,让出了大片阵地。这为解放军围歼黄百韬和杜聿明的三个兵团,创造了有利条件。

  华东军区敌工部部长刘贯一闻悉这些情况后,高兴地说:"刘汝明的做法,客观上配合了我军的战略行动,应该给他记上一功。"

  第十四章 二十年磨一剑

  王近山打电话请示邓小平:有无廖运周其人?邓小平批准了廖运周的起义计划,并要王转告:"廖师长在汉口的家属,我们今晚就叫地下党采取行动转移,请他放心。"

  武英将杨振海稍作安顿后,又回到了作战室。

  室内烟雾腾腾,气氛显得有点沉闷而紧张。当时摆在王近山、杜义德面前的是八个大字:真假难分,决心难下。

  也许有读者会问:纵队首长是共产党解放军的高级干部,难道他们不知道廖运周是地下党员?笔者开始也这样认为。后来作了一番调查,才知道党内有个规矩:隐蔽战线上的人和事,即使是相当高级的党委和领导人,不让你过问你就不要过问,不让你知道你就不要知道,这方面的保密要求特别严格,尤其是秘密派遣打入敌营内部长期埋伏的地下党员,都是单线联系,知之者极少。像廖运周这样身处高位官居敌方少将的地下党员,更是要严加保护,否则,个人的人头落地事小,对党的损失就大了。

  王近山要贺光华和武英提供一些廖运周的情况。

  贺光华说,他只听说廖运周过去曾经参加过共产党,但具体情况不清楚。

  武英说,上次杨振海来送情报,晚上两人同睡一室,听杨说过廖运周本人及一一○师中共地下组织的一些情况,虽然无从证实,但估计那不会是假的。

  杜义德提出,就算廖运周真的有起义诚意,但在敌人四个主力师全力向我发起总攻的关键时刻,他要我们开一个口子,让出一条路,放他这个师过去后,再把口子封死。战场上的情况瞬息万变,敌人有飞机、大炮、坦克,如果一一○师过来后,其他敌人和他绞到了一起,或者乘他们过来后,也跟着一拥而上冲了过来,那该怎么办?

  杜义德用目光扫视了一下在场人员,继续说:"还有,即使廖运周起义是有诚意的,但一一○师内部,十个指头不会一般齐,很难保证没有极反动的军官。在起义过程中,万一廖运周控制不住部队,反动的军官乘机捣乱,煽动不明真相的官兵从背后向我军攻击,那时我们将面临腹背受敌、前后夹击的局面。前面,我们要抵挡疯狂突围的敌人三个主力师及其源源跟进的其他部队;后面,我们要对付起义部队中的不稳分子甚至哗变的部队。我纵只有四个旅的兵力,届时要对付如此严重的局面,恐怕很难!如果因此而使黄维兵团跑了,将会严重影响整个淮海战役的作战计划,我们就会犯下严重的错误,甚至成为历史的罪人。因此,我们必须谨慎小心,多考虑几种可能性,多做几手准备。"

第44节:第十四章 二十年磨一剑(2)



  杜义德的话合情合理,无论从政治上、军事上来说,都无懈可击。

  作为一个军事指挥员,王近山对廖运周提出的起义方案感到有很大的诱惑力。是啊,一个主力师战场起义,从军事上说,打乱了敌人的突围部署,使敌人有组织的突围缺了一个侧翼,造成其阵容大乱,就有可能挫败整个突围计划;而从政治上来说,会给敌人以强大的心理震撼,使本来不稳的军心更加混乱,士气更加低落,所有这一切综合在一起,对加速歼灭黄维兵团,应该说是非常有利的。

  大家沉思了一会儿,王近山叫武英再把廖运周和一一○师的情况谈得更详细一些。武英搜索枯肠,苦思冥想,把杨振海对自己说过的话尽可能从记忆深处挖掘出来,向王、杜首长作了补充汇报。

  王近山听完后,站起身来,向在场同志说:"这样看来,可以排除廖运周假起义的可能。他是我党的老党员,长期埋伏在国民党内部,他是真起义,是回娘家嘛!但要防备师里反动的军官反叛、哗变,也要防着其他敌人跟在一一○师后面乘机逃出来。这个问题我们马上向刘、陈、邓首长请示汇报。我考虑,为了做到万无一失,必须在我们阵地的纵深地域划出一条通道,不能让起义部队进入村庄,以免造成麻烦。"

  说到这里,王近山走到墙上挂着的大地图前,用右手的手指从右上方向左下方画了一下,武英心明眼疾手快,立即将王近山手画的线路用铅笔画出了一条路线,果然避开了各个村庄。这说明王近山并非用手随便一画,而是思谋再三,成竹在胸。

  王近山沉吟了一下,又面向杜义德用商量的口吻说:"我想叫李德生的十七旅抽一个团,在起义部队经过的通道以东沿线占领阵地;再叫尤太忠的十六旅抽一个团,在起义通道的西线占领阵地。这两个团的任务是防止起义部队在途中哗变。万一廖运周掌握不住部队,反动军官从中作梗,煽动部队哗变,这两个团就从东西两个方向同时开火,将哗变部队就地歼灭在开阔地内。如果起义一切顺利,不出现哗变情况,那么这两个团的任务是消灭跟在一一○师后面的敌人突围部队。"

  杜义德点点头,说:司令员的意见很好,设想得很周密。我看就这样向刘、陈、邓首长报告。

  王近山就在作战室里接通了总前委的电话,向邓小平政委报告了杨振海带来的情报,讲了黄维最新的突围计划部署和廖运周准备乘机起义的计划,并特别询问了廖运周有无其人其事。

  邓小平作了肯定的回答,并用十分关切的口气说:请你转告廖师长,他在汉口的家属,我们今晚就叫地下党采取行动立即转移,请他放心。

  一锤定音,廖运周的起义计划就这样得到了淮海战役总前委的批准。一次永垂史册的秘密战壮举,由于得到了一位世纪伟人的首肯,很快就要付诸实施了。

  王近山关于迎接起义部队的具体部署也向邓小平作了汇报并得到了批准。放下电话机后,王近山即对调整部署、构筑工事和通讯联络等具体问题进一步作了安排。

  一切就绪,王近山看了看手表,时间快到午夜了,即令武英把杨振海找来。

  杨振海略事休息后,精神更为振奋,充满了求战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心。

  王近山对杨振海叮嘱说:"现在快到午夜了,你趁天黑的掩护马上回去,请你告诉廖师长,为了保证起义顺利并取得成功,我们有三点要求:第一,你们一一○师行动的时间,必须提前一至二个小时,争取在敌人全线突围开始前就把部队拉出来;第二,起义部队的行动,必须按我们规定的路线行进,我们派部队掩护你们。如果你们的部队越过这条线(王近山用手指了指武英刚刚绘好的那份简要路线图,图上用鲜明的红色箭头标明了起义部队的行进路线),解放军就要开火射击,你一定要牢牢记住这一点并向廖师长报告,务必不要搞错了。人命关天啊!事关重大啊!记住了没有?"

第45节:第十四章 二十年磨一剑(3)



  杨振海频频点头,表示记住了。

  王近山继续说:"第三个要求是:起义部队过来后,按我指定的地区集结。我们将会做出周到的安排,包括让你们吃上饭,喝上水。请你们放心就是了。"

  王近山说完后,请杜义德政委作指示。

  杜义德作为我党我军的高级政工干部,讲话总是从政治上着眼,具有震撼人心的气概。他首先代表部队欢迎廖运周师长的这次义举,充分肯定了起义的重大意义及其作用,并感谢廖师长派人送来了黄维兵团突围的最新情报,说这是一件大好事,对粉碎黄维的逃跑阴谋作用很大。杜义德还特别强调地传达了邓小平的指示,转告了邓关于即刻通知地下党将廖运周在汉口的家属迅速转移,请廖师长放心。

  听了杜义德这席话,杨振海充分意识到了中原野战军最高首长对这次起义的肯定、支持和关怀之情。

  王、杜两位领导人讲完后,六纵作战参谋武英将起义部队行进线路图亲手交给了杨振海。杨振海从军用皮包中取出那份五万分之一的作战地图,在灯光下与武英绘制的路线图仔细地进行了对照,直到明白无误。

  杨振海提出:"晚上行动,天漆黑漆黑的,能见度很差,万一走错了路,就要遭到解放军的火力射击,容易造成误会和不必要的伤亡。为此,务必请解放军在起义部队的行进路线上,做出明显的标记,便于识别。"

  王近山是个处事果断、干脆利索的指挥员,他听了杨振海的建议后,立即表态说:"很好,就这样办。作战处立即通知侦察连,马上派人用高粱秆在起义部队行进的'通道'上,标出明显的识别路标。"

  杨振海又提出:一个师的国民党部队起义,与当面解放军部队的联络工作是个大问题。我们几个人虽然是派遣进去的,但和当面中野部队不熟悉。要把几千人马带出来,最好请首长派个解放军代表进去。这样不仅便于及时联络,如遇意外情况也可迅速得到沟通和处置。

  杨振海的建议显然也很有道理。

  王近山和杜义德用目光交换了一下意见后,对杨振海说:"时间不多了,你马上先赶回去传达准备。至于派代表进一一○师的问题,我们研究后还要请示邓政委再作决定。"王近山用手指了指站在身旁的武英,对杨振海交代说:"你先把进去的路线、方式、联络办法、注意事项等问题,详细给武参谋说一下,防止我们派出的代表进不去。"

  末了,性格暴烈、轻易不苟言笑的王近山还说了一句玩笑话:要不,我们派去的代表,像你刚来时那样,被黄维抓去当了俘虏,岂不糟了!

  王近山又对武英吩咐说:"你马上送他到前沿阵地,完成任务后立即返回!"

  武英主动请缨冒险进入敌营。廖运周设计再"诓"黄维,为起义赢得了最好时机和最有利位置。

  按照粟裕最早提出的建议,淮海战役在江苏北部的两淮(淮阴淮安)和海州地区进行,史家将此称为"小淮海"。后来,战役的规模越打越大,发展成为"大淮海"。1948年11月15日,中共中央中原局在一份上报下达的电报中就明确指出:"我华野、中野正集中力量进行徐州会战,以围歼国民党在长江以北之最大主力。这是一次最大的决战,也可能是最后一次大决战。此战役获全胜或大胜,则长江以南将无大战,不仅使中原全境解放,而且要使全国解放更加顺利。"

第46节:第十四章 二十年磨一剑(4)



  翌日(11月16日),中央军委在一份电报中,亦判定当前的淮海战役已发展成为南线的战略决战,并决定成立淮海战役总前委。

  总前委"临机处置"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决心围歼黄维兵团。

  当时淮海地区的战略态势是,华东野战军主力正在碾庄周围与黄百韬兵团血战,又以强大兵团阻击东援的邱清泉、李弥、孙元良兵团,还要与中原野战军一起随时阻击由蚌埠北上增援的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在这个节骨眼儿上,装备精良、拥有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十八军的黄维兵团的12万精锐部队,由武汉东来徐蚌地区增援。如果让其进抵津浦路固镇地区与李、刘兵团会合,那就成了我军的大患。为此,刘、邓两位领导人下决心围歼与中原野战军人数几乎相等的黄维兵团。12万对12万;我军没有重武器,敌方则是美械机械化强敌。要打胜这个仗是很难很难的。但即使如此,邓小平仍一再表明要"破釜沉舟",不怕"倾家荡产",哪怕中野打光了,也要全歼黄维兵团。

  因此,当王近山向邓小平汇报廖运周派人送来最新情报,并说廖决心乘机起义时,邓小平很高兴,当即予以批准。接着,当王近山再次来电话,请示能否派人秘密进入敌营协助和配合廖运周组织起义,并将一一○师接应到解放区的问题时,邓小平也立即予以批准。

  武英将杨振海送到前沿阵地后,很快回到了纵队司令部作战室。

  这时,王近山、杜义德与贺光华处长正在研究派什么人去一一○师的问题。对派进去的人要求很高,政治上要绝对忠诚可靠,军事上要熟悉战场情况,熟悉地形,熟悉我纵各旅的阵地、驻地及旅、团甚至营的各级指挥员,还要熟悉一一○师的情况,以便于沟通联络;反应要快,脑袋要灵活,处理问题要迅速果断,还要能善于应付随时可能出现的不测事件……当然,符合上述条件的也不是绝无仅有,但找一个合适、胜任的人选,也非易事。所以研究来研究去,尚未找到最合适的人选。

  武英当时是个年轻的"老革命",较长时间的战争磨炼使他成了六纵参谋人员中的佼佼者,深受首长的信任和器重,把他放到了纵队司令部作战处的重要岗位上,在纵队首长身边参赞军机。他听了首长的议论后,心想我是否来个"毛遂自荐",主动请求去一一○师。他壮了壮胆子,说:"首长,能不能让我去完成这个任务?我对双方情况及地形都熟悉,特别是和杨振海很熟,便于沟通联络,对完成任务很有利。"

  面对甘冒巨大风险主动请缨要求去敌营的武英王近山、杜义德、贺光华等领导人都对他投以嘉许的眼光。其实,首长们心里并不是没有想到武英。远在天边,近在咫尺,他们心目中也都认为武英是个顶合适的人选。但是,眼下作战处正需要人,身边少了这么一个熟悉情况,善于"参谋"--即善于出谋划策的得力智囊和幕僚,首长们心里都舍不得,所以谁也没有提到派他去遂行这一秘密而重大的使命。

  作战室一阵沉默,谁也没有表态。

  但时机很紧迫,不允许再有丝毫拖延。最后王近山司令员和杜义德政委经过商量,批准了武英的要求。但王近山说:"这件事关系重大,我还得向邓小平政委报告请示。"他当即在作战室接通了总前委的电话,邓小平立即予以批准。

  武英为能执行如此光荣、艰巨、重大的任务而倍觉兴奋和激动。他心里充满一种庄严的使命感,充满必胜的信念。他向首长们敬了一个礼,说:"保证完成任务。"

第47节:第十四章 二十年磨一剑(5)



  武英按照潜入敌营的要求迅速化了装,脱去了军装,打扮成当地一个普通农民的模样,以便万一被国民党部队抓住后便于应付。他又去请示王近山,说:"司令员,你看我这身打扮行不行?"

  王近山拍了拍武英的肩膀,说:"不错嘛!我看混得过去。不过一定要多加小心。要带上手枪!还要带上指北针,黑不隆冬的,迷失了方向用得上它。"

  王近山还特地交代作战处长贺光华,通知前沿部队掩护武英潜往敌营,要保证做到顺利、安全、万无一失。

  借着浓重的夜色的掩护,按照杨振海指定的路线,在前沿部队一阵急促的枪声的"欢送"下,武英矫捷地一个箭步"逃"进了国民党军的阵地。果然,敌人并没有睡大觉,警惕地守卫着与我军交界的前沿阵地,很快将武英作为"俘虏"抓住了。

  士兵们将武英押送到上峰处。审讯武英的敌军官佩戴着中校军衔,人们称他为副团长。此人脸上长满了大麻子,凶相毕露。他问武英是干什么的?身上怎么还带着手枪和指北针?

  武英说自己是一一○师侦察连的,连长杨振海派自己化装前往"共军"阵地侦察敌情,如此等等,完全按照杨振海事先的吩咐说了一通,装得像真的一样。

  中校副团长对武英左看看右看看,心里对他很是怀疑。此时此刻,两军对阵,难保敌人不假扮成我方的侦探混进来,谁能保证眼前这位农民打扮的人真是一一○师侦察连的人呢?

  正当这个节骨眼上,一个敌军官对副团长说:"杨振海我认识,他是一一○师侦察连长,昨晚他也是从这里出去侦察的。"

  此人此时这一证明太重要了,解除了中校副团长心中的疑窦。于是中校下令派人将武英送往一一○师阵地。这时已是27日凌晨了。

  再说杨振海的行踪。他离开六纵司令部后,熟门熟路,按照廖运周规定的时间于凌晨3时回到了一一○师部。

  派出杨振海后,廖运周和地下党委的同志彻夜未眠。带一个师起义,千头万绪,有多少事要筹划和处理呀!

  这时,三二九团的营长、连长和刘协侯团长最信得过的军官,应刘的电话召集先后来到了团指挥所。刘协侯思虑再三,感到需要向他们透透风了。他决定晓以大义,动之以真情,向部属们说明起义已箭在弦上,到了不得不发的地步。

  团指挥所是间很简陋的农民房舍。借着昏黄的灯光,刘协侯看到军官们脸色凝重,表情肃然,有点像图画上庄严的塑像。他们似乎已经预感到将要发生重大的事情,静静地等候着上校团长--他们信得过的顶头上司开口宣布。

  屋子里一片沉静,空气似乎快要凝固了,连掉下一根针也能听得出声音来。

  刘协侯以严峻的目光扫视了大家,然后清了清嗓子,说:"眼下的情况大家都看到了!我们是前进无路,后退无门,一只脚已经跨进了阎王殿。就这样给他们卖命,当牺牲品,让老婆当寡妇?让孩子再也见不到爸?"团长提出的问题非常现实、尖锐,一下子戳到了军官们的心坎上,使他们深深感到现在已到了生死存亡、面临最后抉择的紧急关头。

  刘协侯继续说:"廖师长和我与大家同患难、共甘苦,打了多少年的仗,像亲兄弟一样。我们认为用美国人造的枪炮打自己人,打内战,有什么意义?我们为谁打这个仗?过去打小日本,我们流了那么多的血,死了那么多弟兄,打胜了还不是大官们升官发财?我们再也不能为黄维卖命打内战了!所以廖师长想给大家找一条活路--起义。在目前,只有这一条路可走了,别的都是死路。"

第48节:第十四章 二十年磨一剑(6)



  按照国民党的国法、军纪,公开煽动部队叛变投敌--用我们革命队伍的话来说是起义,那是杀头的罪名。但在场的军官听了刘协侯的话,却并没有什么异样。当此人生命运的180度大转折关头,他们严肃、镇静、沉稳。刘协侯感到他们似乎早已思考过这个问题,心里早已有了这样的准备。

  刘协侯接着讲了起义的纪律,要大家立即回去掌握好部队,但暂且不要向下传达。要做好保密工作,行动前不得稍有泄露。事关每个人身家性命,走漏了风声就误了大事,到那时别怪我不客气。

  回到师部后,廖运周一直思考着一个问题:四个师齐头并进突围,黄维把一一○师放在中间,两翼都是敌人,后边还跟着十八军的一个主力师,谁知道黄维心里打的什么鬼主意?难保他这样部署不是为了对付自己,以防不测?……

  还使廖运周揪心的是:杨振海能不能完成此去的任务?会不会像张士瑞一样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万一他不能于凌晨3时前赶回,那么,天一亮黄维就要开始突围,起义将成泡影。如果让黄维兵团跑掉了,简直就是对党对人民犯下罪。作为一个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党员,怎么对得起人民?

  在焦急的等待中,凌晨3时不到,杨振海终于回到了师部。廖运周如释千斤重负,一把握住杨的手,连声说:"太好了,太好了!联系上了吧?"

  杨振海高兴地点点头,对廖和在场的地下党委成员李俊成、廖宜民汇报说:"这次任务完成得非常顺利。真是太凑巧了,当我作为'俘虏'被带到解放军六纵司令部时,值班参谋原来是我的老战友武英同志。一见面,他就喊我老伙计,还把我带去见中原野战军南线总指挥、六纵司令员王近山同志、政委杜义德同志和作战处长贺光华同志。他们听了黄维兵团的突围计划后,说我把这样重要的情报及时送到,表示非常感谢!他们听说廖师长要在这个时候带全师起义,认为这是一件大事,都非常高兴,表示要给我们大力协助。王司令员还向刘、邓首长作了汇报,得到了刘、邓首长的批准。刘、邓首长还指示王司令员要亲自安排组织好起义的接应工作,保证把一一○师拉过来。邓政委还让转告廖师长,已指示地下党迅速把汉口的家属转移,请师长放心。王司令员和我还一起研究了起义的有关问题,并要武英同志画了一张行军路线图,指示解放军部队插上高粱秆作路标,要我师沿路标前进。要起义官兵人人在左臂扎一条白布条或白毛巾作标志,规定两军接触时打三发枪榴弹作联络信号。并要我们经过解放军前沿部队驻守的阵地后,到罗集附近的大吴庄、西张庄会合,那里会有人接应。王司令员特别强调起义的时间要提前,最好在天明前全部通过,然后他们就把口子全部封死,不让黄维的后续部队乘机逃跑。"

  杨振海说完后,即将带回的行军路线图庄重地交给了廖运周。

  廖运周接过线路图仔细地看了起来。这是一张极普通的纸条,纸条上简明扼要地标出了村庄的位置、起义部队开进的路线、不能越过的界限以及解放军接应部队的位置等,清清楚楚,一目了然。

  看完线路图,廖运周心里涌起了一种莫名的兴奋,激动的心情非笔墨所能形容。是啊,盼了多少年、在敌人营垒里20年来翘首以待的这一天,终于来到了!他想,这不是一张普通的行军路线图,而是自己回"娘家"的通行证,也是全师五千多官兵走向光明的通行证,是指引这次起义取得胜利的保证书。小小纸条重千斤,价值连城啊!

第49节:第十四章 二十年磨一剑(7)



  杨振海还汇报说:"王近山司令员表示准备派代表秘密前来,帮助和协助一一○师起义。"廖运周听了更为高兴。

  廖运周和李俊成、廖宜民、杨振海一起,按照王近山司令员提出的三条要求,对起义有关事项再一次进行了深入研究,包括部队的动员、对国民党特务"人民服务队"的处置、行军队伍的编成、联络的方法、可能发生的情况以及地下党委成员的分工,等等。最后决定于凌晨6时即天刚拂晓时出发。

  大家认为,最紧迫、最难处置的问题是:一一○师被夹在突围部队中间,突围时间又一样,这就使得解放军接应部队很难把本师"挖出来、拉过去"。

  怎么办?

  廖运周看了看表,时间已快4点钟了,离起义时间还有两小时。这两小时在廖运周的一生中,他说比两年还要难熬。他一方面焦急地等待着解放军派出的代表及时赶到,一方面在心中盘算着怎样改变起义的时间和突围时本师的具体位置。考虑再三,他终于想出了一条妙计,决定再"诓"黄维,让他改变计划。与此同时,廖运周也想亲自到兵团去看看动静,实地观察一下情况有无变化,以免被动。再就是稳住黄维,给他再送去一颗"定心丸",免得他临时变卦。

  黎明前的一段时间夜色最浓,廖运周带上警卫副官闵金锡,摸黑径直来到了兵团部。

  突围大战在即,生死存亡在此一搏,大概黄维也是彻夜未眠,他见廖运周夤夜前来,当即询问了一一○师准备突围的情况,特别问了最新侦察到的"敌情"。

  廖运周乘机说:"我们派人进行了侦察,刚刚返回,发现了当面敌军阵地的结合部,比较薄弱,有空隙可钻,我军如能提前到拂晓前行动,最为有利。为此敝职特来向司令官请示。"

  黄维脸上露出得意的神色,看得出他对自己的决策很满意,很自信,对廖运周报告的"敌情"毫不怀疑。他一边听一边连连点头。

  廖运周乘机又献策说:"四个主力师齐头并进,不如用三个师好,把十八军的主力师留在兵团部作预备队,这样可以随时策应第一线作战。敝职请求打头阵,让我师先行动,如进展顺利,预备队主力师可以迅速跟进,以扩大战果,取得突围的胜利。"

  黄维一听哈哈大笑,大概他认为自己选准了突围先锋,更不知这是廖运周之计,因而显得非常高兴。他连连拍着廖运周的肩膀说:"还是冠渊兄(廖运周字冠渊),好同学,你要什么我就给什么,坦克、榴弹炮随你挑。"

  廖运周心里暗暗好笑,但表面上不动声色,继续"诓"黄维说:"我们便衣侦察到的敌人结合部,随时可能会有变化,我们请求提前行动。"

  黄维当即允准,说:"好,有机会就行动,要当机立断。"他顺手取出一瓶法国名酒白兰地,笑着对廖运周说:"老同学,这瓶白兰地藏之久矣,一直没有舍得喝,现在我敬你一杯,预祝你取得胜利,突围成功。"

  这时,第十二兵团副参谋长韦镇福少将也在一旁。黄维转身对他说:"来,你们是同期同班同学,你也敬老同学一杯。"

  廖运周豪爽地将两杯酒一饮而尽。他对黄维、韦镇福每人各回敬一杯,说:"请司令官和镇福兄放心,你们就等我师的胜利消息吧!"

  廖运周告辞时,黄维、韦镇福一直将他送到门口。廖毕恭毕敬地向他们敬了个正规的军礼。他心里想:你黄维的确是个很有两下子的指挥官,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一回你是彻底地失算了。

第50节:第十四章 二十年磨一剑(8)



  武英与廖运周商定了起义行动方案。营以上军官一致表示:"愿意跟老师长走!"廖运周布置警卫副官闵金锡:"起义时不准任何外人接近我。若有人强行接近,就打死他!"

  看得出来,由于顺利地争取到了起义的最好时机和最有利位置,廖运周心里格外高兴,步履也显得非常轻快。

  然而要带一个师"杀"出敌营投奔解放军,也决非"小菜一碟",方方面面都存在着很多困难,而眼下最大的难题,还是主要干部的态度问题。

  近些日子,廖运周曾让三二九团团长刘协侯利用长期的同事关系,对第二副师长杨柳营(第一副师长欧阳春甫已有意安排他离开部队去汉口)、参谋长洪炉青透过风。杨柳营是湖南湘阳人,黄埔军校第五期政治科毕业,参加过北伐,以后长期在汤恩伯部队里工作,当过吴绍周部的主任副官,在鲍刚部队里当过团长,和廖运周是老"同仁"了。参谋长洪炉青是湖北人,黄埔军校第七期毕业,当过国防部下属的炮六团团长、八十五军的副参谋长。杨、洪二人都比较正直,对蒋介石打内战有自己的看法,平时考虑问题也较明智。他们都很聪明,敏锐地感觉到了部队到淮海后已陷入绝境,可谓进不得退不得,横竖死路一条,因而也在暗暗地考虑出路问题。刘协侯虽然没有点破将要起义,但彼此可谓心照不宣。

  说来也巧,廖运周从兵团回到师部后,解放军中野第六纵队派出的代表武英也已到达了师部。杨振海将武英领到廖运周住的内室,向廖作了介绍。这时地下党委成员李俊成、廖宜民也在场,武英和他们一一握手致意。

  时间已经非常紧迫。廖运周吸着烟,手里拿着红蓝铅笔,在昏黄的蜡烛光下,和武英一起仔细地看着那张行军线路图,并听武英说明了有关情况。大家还研究了途中可能遇到、可能发生的问题以及临机处置的各种方案。

  廖宜民和李俊成建议让三二九团作前锋,让三三○团当后卫,廖运周带师部机关和直属部队居中,便于应付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及时进行指挥。廖运周很干脆地同意了,说:"就这样办。"

  廖运周对李俊成和廖宜民说:"你们两人就留在师部,协助我全面指挥部队。请武英参谋和杨振海到三二九团去,协助刘协侯团长组织和指挥部队。刘团长要走在前卫部队的最先头,便于临机处置一切。"廖运周的意思很明白,请武英也走在前面,以便与解放军及时沟通、联系,临时不致发生误会。毕竟是刀对刀,枪对枪,已经对阵厮杀了多日的生死对手呀!

  警卫副官闵金锡护送廖运周回师部后实在太疲劳了,就到警卫排和衣躺下小憩。谁知一躺下就听到师长的警卫员来找他,说师长要他快去三二九团把刘团长请来。闵金锡就高声吩咐让特务连张奚来派人去请。不料被廖运周听到了,廖纠正说:"不行,你要亲自去请,不要派别人去请。"

  闵金锡刚走到半路,迎面碰上了刘协侯。两人一起大步流星地到了师部。廖运周见闵金锡回来了,问道:"门口谁站岗?"

  闵金锡回答:"席云清。"

  廖运周吩咐:"你叫他到二门去,无论是谁,要进来,都要先向我报告。不经我批准,任何人都不能让他进来。"

  廖运周和武英及地下党委成员李俊成、廖宜民及杨振海等人紧急磋商结束后,廖运周先找到副师长杨柳营和参谋长洪炉青,诚恳地说:"黄司令官叫我师突围打头阵,明摆着是让我们去送死,当牺牲品。为了全师五千多弟兄的生命,我利用朋友的关系,已经和解放军联系好了,利用今晚突围的时机把部队拉过去,从此脱离内战深渊,不知你们两位意下如何?"

第51节:第十四章 二十年磨一剑(9)



  杨柳营和洪炉青是明白人,在当时的特定形势下,他们见起义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再说也符合他们的切身利益和心愿,所以很爽快地表示赞成起义。洪炉青还表现得很积极。

  廖运周又亲自打电话给三三○团团长金汉章,急切地说:"汉章,你赶快来,我有要事和你商量,队伍交给副团长指挥,听命令准备很快集合。"

  金汉章很快骑上马飞奔师部,不到十分钟就见到站在门口等候的廖运周。见面后廖运周一边紧握住金汉章的手,一边喜滋滋地说:"汉章,现在我要回家了。"金汉章心里一怔,眼下战火正烈,师长怎么要回老家呢?

  未等金汉章开口询问,有人在喊廖师长,好像有什么急事,廖运周只说了句:"你快到前面去,协侯会对你说的",说毕转身就离开了。

  金汉章没走几步,刘协侯急匆匆地跑步过来了,一见到金汉章就说:"廖师长决心马上带我们两个团起义,我们就要走了。你赶快打电话要副团长把队伍带到双堆集南面的小李庄集合。先什么也不要说,集合后师长会对大家说的。"

  金汉章是湖南人,毕业于中央军校成都高教班,1941年调到一一○师工作。他为人正派,思想进步,深受廖运周的赏识,有意将他安排到三三○团当副团长。因为这个团的团长陈振威非常反共,廖运周想了很多办法,后来通过上层关系把他调走了,让金汉章当了团长。这是廖运周为起义而苦心安排的一步"棋"。现在,终于到了金汉章发挥作用的时候了。

  金汉章立即打电话命令副团长黄玄令迅速集合队伍赶往小李庄。

  廖运周在师部张罗完毕后,低声对警卫副官闵金锡说:"你的愿望实现了!我们师马上就要起义,我们已派人和解放军联系好了。"他向闵详细交代了行军路线和联络信号,并特别强调说:"起义的时候,不要让任何外人接近我。如果有人强行接近,就开枪打死他。你赶快去准备一下。"

  闵金锡可以说是廖运周身边最信得过的人。他已整整跟随廖运周长达11年之久。廖常暗中派他护送过许多八路军新四军干部,遂行过许多秘密任务。闵金锡对共产党十分向往,早就盼望着起义了。他根据廖运周的指示,赶到特务连一排挑选了十几个信得过的人,都是他清一色的河南老乡。当然,还不能将起义之事对他们据实以告,闵金锡只是说:"这次突围友军很多,为了防止识别不清,发生误会,规定每人左臂一律扎白毛巾。没有白毛巾就用纱布、急救包代替,只要是白色的都行。我们要保护好师长。没有我的允许,任何人不准靠近师长,不然我要开枪!"

  十几个河南籍年轻士兵个个身强体壮,有的还是彪形大汉,虎虎生威。河南人生性耿直,此时此刻挑选他们充当廖运周的贴身警卫,十分必要。

  为了保证廖运周的绝对安全,闵金锡做了充分准备。他腰间挂了4个手榴弹,还特地向警卫排要了一支带刺刀的卡宾枪,腰间再别上一支20响的手枪和一支左轮小手枪。并把重要的文件、地图和廖运周的衣服等等,也统统交贴身警卫随身带上。

  在双堆集附近的一个空旷的野地里,廖运周和应召而来的营长以上军官开了个短会。

  廖运周是个非常谨慎的人。长期的地下工作经历使他养成了敏于事、谨于言、慎于行的特定性格,凡事不到"火候"他是不轻易讲话的。但起义已到了最后时刻,他感到有必要对主要的带兵官"交交底"了,于是吩咐刘协侯把可靠的十几名营长以上军官召集到一起,四周布置了警戒。说是开会,实际上由廖运周进行起义动员。

第52节:第十四章 二十年磨一剑(10)



  这天是1948年11月27日,时间大概是凌晨5点钟左右。初冬季节的淮北大地,田野上光秃秃的,秋风萧瑟,寒气袭人,从当年拍摄的照片上看,起义部队穿的已经是厚厚的棉衣和棉大衣了。

  廖运周开门见山,镇定地说:"现在我们已经被解放军全部包围了。黄百韬兵团已经被消灭,邱清泉李弥兵团被阻于徐州,李延年在蚌埠不敢前进,蒙城和宿县已经被解放军占领,我们兵团前无援兵,后无退路,弹药快要耗尽,粮食也搞不到,而解放军却在源源不断地增加,这样下去,我们只能坐以待毙,不是打死也要困死、饿死。蒋介石发动内战,对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我们为什么还要替他卖命呢?大家都看到了共产党、解放军深受老百姓的拥护,老百姓的心都向着他们。很多人要我利用朋友的关系给解放军写封信,给我们提供一点方便,使我们脱离战场,投靠解放军。我们已经派杨连长与解放军联系上了,杨连长还见到了他们南线指挥部的司令员,他们对我们将要采取的行动非常欢迎,非常支持。现在,我们马上就要起义,你们赞成不赞成这样做?"

  廖运周审时度势,感到现时现地还不能公开自己和刘协侯、廖宜民、杨振海等人的共产党员身份。转弯太急,官兵们思想上毫无准备,会闹出乱子来的。其次,他讲的话采取"低调",只讲当面不利处境,少讲大道理,这样也容易为一般官兵所接受。

  廖运周话音刚落,营长们异口同声地说:"我们赞成!"

  接着,廖运周郑重地宣布了以下几条规定:一、按四路纵队急行军,按解放军规定的路线前进,不允许向解放军开枪。解放军也保证不向我们开枪。二、每人左臂一律扎白毛巾或纱布,作为识别记号。三、任何人不准掉队。走不动的就用车拉,不准丢掉一个人。四、严守机密。起义的事暂且不要对下公布。

  最后,廖运周说:"有不愿起义的,现在可以提出来,我们决不勉强,听任自愿。"

  廖运周心里明白,只要看看四周严密的警戒,在场的个别军官,即使不同意,也不会公开提出来。他之所以这样说,是给营长们的心理天秤再加一个砝码。

  廖运周讲完后,在场的人都表示:"愿意跟老师长走!"

  廖运周听了这话心里也很激动。大家的信任使他倍觉兴奋。古人说"十年磨一剑"。自己从1927年入党至今已在敌营埋伏了21年之久,可说是"二十年磨一剑"。如今这把利剑就要出鞘了!就要为党为人民劈妖斩魔、建功立业了!他激动得差一点掉下泪来……

  廖运周向大家介绍说:"解放军南线司令员派来了代表,来欢迎和指导我们起义,这位就是解放军代表武英同志。"他将武英介绍给大家见了面。

  武英作了简明扼要的讲话,分析了当前战场形势,说明了起义的重大意义,代表解放军欢迎大家光荣举义,鼓励大家勇敢前进,取得胜利。

  冬日昼短夜长,白昼姗姗来迟。廖运周看了看表,快到6点了。环顾四周,初冬的浓雾笼罩着田野、村庄、道路,白茫茫的一片。辉煌的时刻终于来到了,他庄严地下达了命令:"出发!"

  枪声骤起,起义先头部队与解放军发生误会。黄维暴跳如雷大声询问:"你们到了哪里?"廖运周巧妙回答:"沿途通行无阻。"起义成功,受到邓小平高度评价。

  从一一○师起义出发地双堆集,到解放军指定的目的地大吴庄和西张庄,约有15公里。起义部队走在最先头的是三二九团团长刘协侯。他是该师中共地下党委成员之一,廖运周指定他打先锋。中原野战军第六纵队派来的代表武英同志和中共地下党员杨振海同志,紧紧地和刘协侯走在一起。队伍中间是廖运周、李俊成、廖宜民等地下党委成员和师部机关,以及师直属的炮兵营、运输营、特务连、化学炮连、通信连、工兵连等。后卫是金汉章的三三○团。廖运周还特别安排在最后面放了个加强连,负责收容掉队落伍的官兵,不让一个人失去起义的机会而落入敌人之手。

第53节:第十四章 二十年磨一剑(11)


 
 东方曙光初露,天色刚刚破晓。借着浓雾的掩护,起义部队以急行军的速度向解放军阵地进发。全师共约五千五百多人,加上车、马、炮,队伍拉得很长,有人估
计从开头至末尾大约拉了十几华里的距离。从历史照片上看,那难得一见的壮观场面,那浩浩荡荡、一往无前、义无反顾的气概,堪称当年淮海战场上一道亮丽的风
景!

  但也不可否认,拉得这样长的行军队伍,存在在很大的风险。

  走了一段路以后,武英估计快到我中野六纵前沿阵地了,他请刘协侯按照事先约定的联络信号,向空中打了三发枪榴弹。

 
 武英注意观察,却发现解放军的阵地上并没有什么反应。倒是左边国民党十八军的阵地上发生一阵躁动。武英怕出事,担心起义行动引起十八军的怀疑甚至阻拦,
那岂不坏了大事?于是请杨振海赶快到十八军阵地上去观察动静并做解释工作,说一一○师是奉命去"偷袭"共军,以保证"突围"胜利。果然,经杨振海这么一
说,十八军阵地上复归平静。

  为了加快速度和争取时间,武英请刘协侯团长下令:"四路纵队跑步跟上!"队伍边传令边跑步,大家跑得气喘吁吁。约摸跑了十几分钟,突然前面枪声大作,机枪、步枪、冲锋枪一齐向起义部队猛烈开火,还丢来一排手榴弹,轰然爆炸……

  由于起义只有营长以上军官心中有数,连长以下官兵都还蒙在鼓里。受此突然袭击后,先头部队的战士们迅速就地卧倒,个个拉开了枪栓准备还击。

  形势骤然变得非常紧张!起义部队和解放军前沿部队之间的误会,瞬息间就会变成一场流血冲突……

  武英与刘协侯杨振海紧急磋商后,刘协侯下令部队不准开枪;而武英则不顾个人生命安危,冒着巨大风险,机敏地绕开我军机枪的射线,迂回到我军阵地的侧后方,大声向解放军阵地喊话:"停止射击!停止射击!"

  六纵十二旅张子明副政委正在前沿掌握部队。他听到枪声后也急速赶了过来。武英一见到他,就带着埋怨的口吻说:"怎么搞的?今天凌晨起义部队通过阵地的事不是通知你们了吗!怎么还开火射击?"

  张子明解释说:"今天早晨雾大,看不清起义部队的联络记号和识别记号。再说,现在已经7点了,比通知规定的时间已经晚了一个小时。"

  武英一听,心里火气和埋怨顷刻烟消云散。他也对张子明解释说:"起义的事千头万绪,出发也晚了。你们赶快让开一条通道,让起义部队过去,然后迅速把跟在起义部队后面的敌人堵住,请你们赶快将起义部队情况打电话报告纵队首长。"

  经过武英的现场协调,一场对双方来说都将造成无谓伤亡并导致严重后果的流血惨剧,就这样安然地避免了。

  应该给武英记上一大功。

  黄维坐镇在兵团部里,亲自指挥一一○师的"突围"战斗。起义部队开进过程中,黄维和吴绍周不断通过报话机向廖运周询问进展情况。廖运周也不断向他们报告:"突围进展顺利!一切正常!"

  浓雾渐渐地散去,天色大亮。约摸经过两个小时后,起义部队全部进入了解放军的阵地。一直坚守在作战室里的王近山司令员,立即下令前沿部队把口子封死,对紧跟在一一○师后面的敌十八军突围部队进行猛烈射击。

  廖运周手持的报话机耳机里,传出了黄维急切的大声呼叫:"长江,长江,你们在哪里?你们在哪里?"




第54节:第十四章 二十年磨一剑(12)



  听了黄维这气急败坏的声音,廖运周仿佛看到了他暴跳如雷的狼狈相。但他此时还不能暴露自己的起义行动,于是对着报话机大声说:"武昌,武昌,我们已到了赵庄,沿途畅行无阻。"

  好一个"畅行无阻"!廖运周心里明白,如果不是解放军让开通路并派部队接应,一一○师即使有最强大的火力,也将寸步难行,被歼殆尽。

  果然,黄维在报话机里大声说:"您怎么搞的,跟你们走的十八军那个师,遭到共军密集火力的射击,伤亡很大啊!"

  按军事常规,报话机里讲的应该是暗语,以利于保密,不允许像黄维这样"直话直说"。但气昏了头的黄维,哪里还顾得了这些?

  俄顷,四架国民党飞机轰鸣着飞临到起义部队的上空,还扫射了一排子机枪。队形立时大乱。战士们一边躲飞机,一边破口大骂:"狗娘养的空军,不打共军,专打国军。"因为起义之举尚未向大家传达,战士们还蒙在鼓里,还认为自己是"国军"哩!

  沉着冷静的武英问刘协侯:"你们有没有对空联络信号?"

  "有的。不过规定只使用到今天早晨8点为止。"

  武英抬手看看表,此时是7点30分。他连忙对刘协侯说:"还有20多分钟,快快使用对空联络信号。"

  刘协侯如梦方醒,立即下令部队拉开布板对空联络。大概飞行员看到布板显示的是"一切正常",遂盘旋着渐渐远去。

  这时前沿阵地传来了激烈的枪炮声。富有作战经验的武英估计缺口已经堵上,我军对尾随一一○师跟进的敌突围部队开始打击,于是要刘协侯命令部队加快速度。刘立即下令:"往后传,八路纵队跟上!"

  起义部队踏着初冬的霜冻,人人跑得上气不接下气,有的干脆脱下帽子拿在手里,头上还冒着热气。

  廖运周左臂扎着一块白纱布,有马不骑,有车不乘,和大家走在一起。部队跑,他也跟着跑,还不时用报话机向黄维、吴绍周报告"进展顺利"。

  过了约摸一刻钟,敌机又飞临上空。这回也许敌人已经发现了什么,对着起义部队丢下了不少炸弹,巨大的爆炸声顿时响成一片。战士们一边骂国民党空军,一边到处乱跑,引起一阵骚动。好在伤亡很小,敌机飞走后,经过做工作,很快稳定下来了。

  真是一波三折,历尽艰险啊!

  9点钟后,起义部队陆续到达指定的集结地域大奚庄和西张庄附近一带。直到这时,黄维、吴绍周还焦急地通过报话机向廖运周询问"突围"进展情况和到达的位置。廖问武英如何回答。武英说:"只要不告诉我们现在的具体位置,师长怎么回答都可以。"廖运周点点头,心想起义的事现在还不能告诉他们,于是向吴绍周报告说:"我们突围开始很顺利,可是现在被共军主力包围了!共军越来越多,请求增援!向导被打死,老百姓也找不到,现在不知到了什么地方。"

  笔者查到了新中国成立后吴绍周写的一篇回忆文章。他对这段史实有如下一段记述: 

  我率姜团(笔者注:即廖运周师的第三二八团,团长为姜继鑫)前进,但出双堆集不到五华里,即为解放军阻击,不能越雷池一步。当我军已陷入包围时,仅一度听到该师参谋长洪炉青在报话机上说出'我们到了安全地带,请你放心'几句简短的话,以后就再也联系不上了。这时,我认为只是被解放军截断联络线,被迫向外围转移了,并没有意识到廖运周会率部起义……

第55节:第十四章 二十年磨一剑(13)



  黄维写的回忆文章《第十二兵团被歼纪要》中,对这个情节记述得非常简单,只是说:"……第八十五军的攻击部队廖运周(第一一○师)攻击进展以后,因后续部队迟缓,以致被解放军截断联络,该军其余部队的攻击,也因之停顿。"

  由此看来,第一一○师的起义,保密工作是做得非常成功的,真可以说是滴水不漏,就连随队行动的蒋经国嫡系"人民服务队"派到该师的一个小分队(特务分子),也被蒙在鼓里,从而保证了起义的顺利实施并取得了完全成功。这是该师中共地下党员和中原野战军派出人员创造的一大业绩,是隐蔽战线上的一大胜利。

  起义部队集结后,廖运周下令关掉全师所有的报话机,一律上缴师部。师部的无线电台亦停止使用。这意味着廖运周本人和一一○师至此彻底中断了与国民军党的一切联系。各团营直到此时才公开向战士们说明部队已经起义。这标志着这支国民党的"主力军"最后地脱离了蒋介石的反动营垒,光荣地走进了革命阵营,走进了人民的行列。

  但是,滚滚向前、不可阻挡的历史洪流中也会泛起一星半点浊浪。三三○团副团长黄玄龄思想进步,积极拥护起义,竟被他的警卫员--一个反动兵痞打了一枪并连砍三刀,血流如注。幸亏淮北的茅草屋比较低矮,那个兵痞的大刀挥舞不起来,又经解放军医务人员紧急抢救,黄玄龄才转危为安,保住了性命。这件事也从反面佐证了廖运周起义开始时考虑的周密:"起义时不准任何外人接近我,若有人强行接近,就打死他。"

  高度的警惕性和严密的防范措施,不仅保证了廖运周个人的生命安全,也保证了秘密斗争的胜利。这是鲜血换来的经验教训啊!

  部队刚集中完毕,廖运周就命令闵金锡和族弟廖运洛带上几十名可靠士兵,将"人民服务队"的十几个特务包围起来,要他们缴出武器、电台,并予扣押。这些人受过法西斯专门训练,思想反动,人很坏,权很大,到处乱嗅,到处抓人,可以自行决定枪毙人。起义行动过程中,他们被严密封锁了消息,在黑不隆冬的夜色中跟着部队稀里糊涂"突围",直到黑洞洞的枪口对准了自己,他们才如梦初醒,惊慌失措,一个个乖乖地举起了双手。很快,他们被转交给解放军有关部门处理。

  中原野战军第六纵队司令员王近山和政委杜义德一直密切关注着一一○师的整个起义行动。他们指派纵队政治部敌工部部长卢耀武和宣传部副部长张柯岗,专程到大吴庄和西张庄集结地域迎接廖运周和起义部队,并代表纵队首长最先看望了廖运周和师团主要领导人,向他们和全体起义官兵表示热忱欢迎并致以亲切慰问。王、杜首长还指定后勤部门为起义部队准备了充足的给养。

  王近山亲自在电话中告诉武英,要他向廖运周师长表示欢迎和问候,并转告廖:邓小平政委昨天晚上已把廖运周师长的家属接往河南解放区巩县,请他放心好了。

  这时,黄维兵团其他三个主力师正在凶猛突围,前方战斗处于白热化状态。王近山指示武英和廖运周商量,请一一○师的炮兵立即参加反击战,掉转炮口轰击敌人。廖运周当即同意。并指定师直炮兵营参加战斗。武英立即带炮兵营赶到十七旅阵地,交给副旅长宋凤洲同志指挥。当炮兵营射出的一发发炮弹呼啸着飞向黄维兵团突围部队时,这些身上还穿着国民党军服装,头上还戴着国民党军帽徽的起义官兵,他们捍卫的,已经不再是蒋家王朝的小集团之私利,而是为着捍卫人民的利益而战了。不少人还在战斗中立了功,戴上了光荣的大红花。

第56节:第十四章 二十年磨一剑(14)



  这天中午,廖运周在第六纵队司令部见到了王近山和杜义德。刘伯承司令员特派他的秘书袁血卒前来欢迎。几双手紧紧地握一起,使廖运周十分感动。王、杜首长在阵地上特地宴请了廖运周,使廖真正从内心感到那种回到老家才有的亲切、温馨和喜悦。

  前线部队用大鱼大肉犒劳全体起义官兵,每人发给400元慰劳金。很快,起义部队接到了领粮的通知。大吴庄和西张庄的房前屋后及附近的树林、草地里,用草盖着一个个小布袋。掀开一看,大米、白面、猪肉、白菜、粉条等等准备得非常丰富。起义官兵们高兴得欢呼雀跃,又唱又跳,他们说:"这些天饿得要死!蒋介石光叫我们打内战,却不给我们吃饱饭。现在共产党解放军把我们当一家人,这条路我们算是走对了!"

  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邓子恢、李达以及中原局、中原军区等,先后给起义部队发来贺电、贺信,表示热烈的欢迎和祝贺。

  廖师起义当天下午5时,刘伯承、陈毅、邓小平致电中央军委并告粟、陈、张、邓、李,电报说:"迄此刻止,我军已将黄维兵团压缩在双堆集附近十余村庄……廖运周(八十五军一一○师师长)率部今晨在战场起义(三天内不公布)。现猬集于双堆集之十八军等部,已局部有向我投降者,全部战斗至迟明日可以解决。"

  28日下午5时,刘、陈、邓又向中央军委报告说:"经昨日夜作战,已将敌(笔者注:指黄维兵团)压缩至东西十五里、南北四五里的长窄狭小地区。敌曾以大量飞机、坦克,多次猛攻我六纵阵地,企图打开通路,向东南方向逃走,均被一一击退,且俘三百余人。我由西东向北向南压缩,部队亦甚猛勇,但因天气昏夜,部队混乱,敌亦因突围未成,依托原有阵地顽抗,故我目的今日拂晓前停止攻击,共已俘虏约两千人。另最先逃出至大营集之第四十九师一个多团,已被我全歼。"

  上述电报说明,由于廖运周率部起义,黄维集中四个主力师突围的图谋以惨败而告结束,我军对他的包围圈也越来越小了。

  当晚8点钟,在驻地举行了隆重的欢迎大会,王近山和杜义德代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向起义部队表示热烈的欢迎和慰问。中原野战军第二纵队政委王维纲也参加了大会,并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还宣布说:"廖运周师长是共产党员,一一○师实际上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打着国民党旗帜的队伍。现在他率部举行了光荣的战场起义,脱离了国民党,走上了光明大道,参加了人民解放军,可喜可贺!"

  11月29日晚上,廖运周和六纵敌工部部长卢耀武经过研究,拟了两份电报,一份是《廖运周将军告第十二兵团官兵书》,一份是给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致敬电。由于考虑到起义官兵的家属大都在国民党统治区,为保证她们的生命安全,刘、陈、邓首长已决定三天内不公布起义消息,待家属安全转移后再公布。而给毛泽东和朱德的致敬电则于两天后即12月1日发出,电报全文如下:

  毛主席、朱总司令:

  国民党反动派丧权辱国,甘为美帝国主义充当侵华走卒,实行独裁,摧残民主,发动内战,屠杀人民,运周等本中国人之良心,不忍再为国民党反动派祸国殃民之罪行作无谓的牺牲,特于十一月二十七日在双堆集战场毅然高举义旗,率全师官兵加入人民解放军。全师官兵精神振奋,今后在中国共产党及毛主席、朱总司令和刘、陈、邓首长领导下,坚决为人民服务,积极为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统治,解放全中国而战。谨电致敬,听候指示。

  原八十五军一一○师师长廖运周、副师长杨柳营

  率全体官兵十二月一日叩

  毛泽东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在通盘筹划和指挥整个淮海战役的过程中,一直密切注视着从河南急急忙忙赶来淮海的黄维兵团,并对如何围歼该兵团作了多次电报指示。有人作过一项有趣的统计,在毛泽东的15种著作中,涉及人物305个,其中提到黄维就有144次。当毛泽东获悉廖运周率部起义,黄维兵团很快将被全歼的讯息后,极为欣喜。很快,他又收到了廖运周领衔发来的致敬电,遂和朱德于12月21日联名复电进行慰问。电报全文如下:

  廖运周、杨柳营两将军并转一一○师全体官兵:

  二月一日来电阅悉。你们在双堆集前线举义,脱离黄维兵团,加入人民解放军方面,极为欣慰。你们是国民党嫡系部队,你们可以看到我们对待你们将和其他起义部队一样,和一切人民解放军一样,获得平等的待遇。希望你们团结一致,力求进步,在部队中施行革命的政治工作,改善官兵关系与军民关系,和人民解放军一道,为完成全国革命任务而奋斗。

  毛泽东  朱德

  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国民党一一○师的起义,是淮海战役中敌我双方隐蔽斗争中的又一个重大事件,以我方取得完全胜利而告终。它是我党在白区工作"隐蔽精干、长期埋伏、以待时机"这一指导方针的胜利,是廖运周这位"以特别材料制成"的共产党员以坚强的毅力和意志、坚决执行党的指示所换来的胜利。他率一一○师到达淮海地区后,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特别是淮海前线总前委书记邓小平为这次起义作了许多及时而具体的指示,是保证成功的关键。中原野战军第六纵队首长为起义的顺利实施作了细致周到的安排,并派武英同志深入敌营进行接应。一一○师中共地下党委成员和所有地下党员及地下工作关系,为这次起义成功作出了特殊贡献。还应该值得一提的是,该师广大国民党军官兵对蒋介石违反人民意志打内战是不满的,对正义之师中国人民解放军怀有深深的仰慕之情,因此当廖运周振臂一呼宣布起义后,爱国军官和士兵们能立即响应,全师五千多人在起义途中没有一人开小差逃跑,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它既是该师中共地下党委组织领导的成功,也反映了当时国民党军官兵人心之向背。

  1949年1月3日,邓小平和中野张际春副政委起草了一份关于歼灭黄维兵团的总结,上报中央军委。总结中对廖运周率一一○师起义这一事件写了这样一段话:"我们利用了原有的关系,争取了廖师之起义,而起义的时间选择在敌人以四个主力师(包括廖师)平行地向我出击及敌人攻击最高峰的时候,收效颇大,给敌人在精神上的打击不小。"

  邓小平和张际春写的这段话,言简意赅,恰如其分,对淮海战役中这次秘密战胜利的意义,作了最好的概括。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zt 秋分节气至中国大部入秋 北方地区将有大风降温
  • 可能不僅是兵談的事,正好昨天有視頻講到軍紀嚴明的四十一軍,
  • 介紹:黔西南剿匪记 / 王巨胜: 歷史談那里有個很詳盡的帖說得是這一段建國初期的歷史
  • zt抗美援朝该不该?赢没赢?值不值?黎阳(转贴) k26s先生昨天貼在中國談那里的:)
  • zt :奥巴马的第一张牌宣示:中美不在同一条船上

  •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