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历史回忆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zt 太原战役之 难忘的解放太原战役

(2009-09-17 20:51:51) 下一个
zt 太原战役之 难忘的解放太原战役

太原新闻网 2009-05-21  

机场争夺战

刘斌(原名刘英生),山西省定襄县河边镇二村人。离休前任北京军区后勤部太原弹药仓库政委、党委书记(副师职)。1948年秋,响应号召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补充到华北野战军第一兵团独立第四旅,并被分配到第四旅政治部敌工科任干事,参加了解放太原的战役。也就从那这一
刻起,刘斌开始了他大半辈子的军人生涯。

  在一个晴空万里的上午,记者怀着崇敬的心情如约来到刘斌老人的家里,坐定后还没来得及向老人问候,身体不便的刘斌老人便迫不及待地向我们讲起了1948年腊月廿三小年这一天发生的故事。

  1948年10月,太原围城战役打响。当时阎锡山准备死守太原,城外工事密布。然而这些毕竟是消极防御,对于困守孤城的阎锡山来说,最重要的是能够源源不断地得到补给,而补给的来源只有太原的两个机场。战役初期我军打得非常顺利,占领了城南武宿机场,以火力控制了城北新城飞机场,断绝了守城敌军获得外援的空中交通。同时,阎锡山还在利用秘密修建的红沟、万柏林、三角村、王村等5个野战机场不断运兵,运作战物资。为此,这5个机场成为我华北野战军和阎锡山83旅的必争之地,打掉这5个机场,无疑对敌人的心理上是巨大的震撼,对瓦解敌军会更有力量。

  为了控制敌人飞机的起降,掐断敌人的空中走廊,解放军华北野战军第十团和十一团轮番对红沟机场展开猛烈攻击,12月27日,也就是腊月廿三小年这一天,敌人先后8次对红沟机场狼坡阵地发起了疯狂的反扑。刘斌回忆说,红沟机场地形复杂险要,两面是高岩,中间是个水沟,飞机降落后四面都看不见,这给解放军控制飞机的起降带来了许多麻烦。加之敌人由碉堡野战工事构成了坚固的防御体系,易守难功。

当时,整个阵地上枪声、炮声、飞机的轰炸声响成一片,硝烟遮天蔽日,战斗非常激烈。当天晚上,在交战中,我军手榴弹和炮弹消耗很大,一时间供应不上,为此,军部安排所有旅部的人往前线送炮弹。也正在这时,我军东北炮兵师解放东北时缴获敌人的流弹炮也同时被送到狼坡阵地。“一炮打一个碉堡,多不下来,就是不让它起飞”,就这样,阎锡山的空中运输线基本被切断,就像垂危病人被拔掉输血器一样,发动了数十次的反扑,但都无济于事。

就在敌军83旅大肆反扑了8次以后,由于长时间被困守,加之长时间吃不上咸盐,阎锡山的部队一到晚上就什么也看不见,晚上行动时,常常不知是身在何处。这时一场针锋相对的政治战开始了。每到夜晚,整个阵地全面向敌人展开攻心战,讲形势、讲政策、讲前途,要他们弃暗投明,不要为阎锡山卖命。这种攻心战效果很好,先后有十几个敌人来投诚,对瓦解敌军起到了重要作用,从那以后敌人再没有过反扑。

  夺取汾河洋灰桥

张存太,81岁,山西五台人,解放太原时,任解放军19兵团64军191师572团1营3连卫生员。1945年参军,曾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战争。1954年转业至辽宁锦西化工厂,1956年回到太原,后在太原制药厂工作,直至离休。

1945年,17岁的张存太在家乡参加了八路军,抗战胜利以后,部队经过多次整编,到1949年时,部队的番号变成了19兵团64军。19兵团是一支英雄的部队,解放战争期间,他们参与了解放石家庄、阳泉和有名的清风店、新保安战役,在石家庄成功地打掉了准备支援傅作义的机械化部队。北京和平解放后,解放太原的战役一触即发,19兵团立刻开拔,增援包围太原城的18兵团。 刚刚来到太原,张存太和他所在的19兵团就接到了新的任务。这次他们要消灭在汾河以西的阎军。夺取汾河洋灰桥,以确保太原城下的各路解放军可以同时从四面逼近太原城。

  张存太老人至今还记得夺取汾河洋灰桥的那一幕幕场景,他跟随大部队赤脚踏进刚刚解冻的汾河。脚下是冰冷的河水,头上敌人的火力攻击依然猛烈。身经百战的19兵团战士就在枪林弹雨中,毅然前行。敌人的子弹射伤了张存太,可“轻伤不下火线”,临行时那一句“解放华北”的号令鼓舞着他一直前进。

  如今,当张存太老人再次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虽然少了年轻时的豪情壮志,却多了烈士暮年的坚毅深沉。

  1949年4月24日,春风中还夹杂着丝丝寒气。5时30分,随着一颗颗红色信号弹撕裂拂晓前的夜空,解放军攻城部队1300多门大炮齐声怒吼,向太原城墙猛烈轰击。总攻太原的战斗正式打响。隆隆的炮声和滚滚的硝烟成为了张存太久久不能忘记的影像,再次讲起来就像昨天刚刚发生过的。

  从清晨5点半到上午10点,经过4个半小时的激烈战斗,太原宣告解放,盘踞山西达38年之久的阎锡山政权从此灭亡。张存太和他的战友终于实现了当初“解放华北”的诺言。

  战友情深

挺拔的身材,宽厚的肩膀,坚毅的眼神,饱经风霜的脸上挂着慈祥的笑容。他就是参加过解放太原战役的张守忠老人。

  张大爷出生于1927年,今年已经82岁高龄,也许是军旅生涯数十年的缘故,老人很直爽,没有过多的客套,便和我们攀谈起来。开朗的笑声和清晰的记忆,使我们已无法把眼前的采访对象跟一位耄耋老人联系在一起。

  1946年,19岁的张守忠从山西清徐参军,参加过平津战役、太原战役、解放大西北等战斗。跨越东西转战南北的他,回忆起那些峥嵘岁月的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在接到解放太原的总攻命令后,攻打牛驼寨的惨烈战斗。说到这里,老人哽咽了,他低头轻轻擦拭眼角淌出的泪水,平静了一下心情,然后抬起头,用坚毅的目光望着我们,继续讲述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

  正如张大爷说的那样,太原城的国民党守敌,也像秋风扫落叶一般被击溃了,结束了他们38年的黑暗统治。太原解放后,他又跟着部队参加了解放大西北和入藏平叛的战斗,并且在西藏一呆就是20多年,1980年才转业回地方,在太原制药厂担任人事科长,直到离休。

  现在的张大爷,早已远离了那些荡气回肠的经历,远离了那些满怀激烈的日子,享受着儿孙满堂,安详、舒适的晚年生活。太原解放至今,已经整整60 年了。岁月的更替可以使人忘怀很多往事,但张大爷却永远忘不了那些曾经与他共同浴血奋战的战友们。是的,60年前,为解放太原,为无数苍生,多少英雄儿女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了并州大地上。他们的丰功伟绩,三晋父老会铭记,中华民族会铭记。

  艰辛的战地岁月

  收集和整理有关太原战役的资料,是如今77岁王明在老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王明在,山西怀仁县人,解放太原战役时为华北野战军第一兵团15纵队44旅130团3营9连战士,这个团后来改为553团。

  说起往事,身材高大的王明在老人好像又回到了年轻时的岁月,毕竟那时他还是个十六七岁的孩子。太原东山外围战胜利后,为了策应整个华北战局,解放军兵临城下,与驻守太原的阎锡山军队形成对峙。寒冬腊月,坚守前沿阵地的各连、营、团之间,全部以战壕连通,战壕上面用门板、圆木、土覆盖着,以掩蔽我军阵地和部队行动。战壕两边挖有隐蔽洞,每个洞内能容纳三五人,这是在前沿阵地担负战斗任务的战士们休息的场所。

  隐蔽洞阴湿、寒冷,严重地侵袭着战士们的躯体。半夜冻得睡不着,大家就把炸药包里的黄色炸药(TNT)少少地倒在地上一点,用火柴点着,借着一点黄色的火苗,烤火取暖(少量炸药点着不会爆炸)。吃饭也很难保证,炊事班往前沿阵地送饭,要通过敌人的封锁线,有时炊事班无法通过,战士们只好吃一点随身携带的干粮(炒面);有时菜桶被打翻,炊事班只能送来一点小米饭。为了能吃到一点菜味,我和几个战友冒着被敌人狙击手射击的危险,爬出战壕,匍匐着在地里爬来爬去,寻找农民遗弃的小萝卜头。找到一个即如获至宝,赶紧用手指头从冻硬的地里将其抠出来,带回隐蔽洞。

  某日,我团进行夜间演习,部队悄无声息地拉出阵地,9连连长蔡光耀带领战士们迅速越过主阵地,向上级指定地点前进。突然,他发现队列里少了一个排(未通知),遂命令我火速返回阵地,把这个排带上来。我按照连长的命令,独自顺原路返回。当我通过主阵地时,脚上、腿旁不时碰到敌人的尸体,有躺着的,有趴着的,还有坐着的。深夜,在这死人遍地的荒野中行走,不觉头皮发紧,毛骨悚然。我本能地抓紧小马枪,加快速度,一阵狂奔,到了目的地,带上这个排,火速追赶部队。

  本版撰文/本报记者 赵毅 实习生 王欣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