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历史回忆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zt 1936 :日本關東軍:一份全面鼓吹侵略中国的秘密报告

(2009-09-09 13:15:23) 下一个
zt 1936:日本關東軍:一份全面鼓吹侵略中国的秘密报告

作者:作者:红岩春秋 更新时间:2009-9-9


《日本松室少将最近对关东军的秘密情报》从走私问题、中国官民、浪人活动、共产党与共产军、找口实、对华工作六个方面对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中国国内的各种情况及各方情形作了详细的调查研究和分析说明,并由此提出了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略中国的必然性、可能性、迫切性、方式方法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对日本帝国主义于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起到了鼓吹、催化和先导作用。这就是日本陆军少将、日本侵略军驻北平特务机关长松室孝良于1936年秋,写给日本关东军的一份秘密情报。

寻找市场: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根本原因

1929 至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给地少人多、资源贫乏的日本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为了摆脱国内经济危机的困境,缓和并转移国内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具有军国主义特点的日本帝国主义,只有一途,那就是发动战争。对此,松室孝良并不忌讳,在其报告中直言不讳地说:“帝国货物之向华走私,为帝国对华之断然手段,其用意在促进华北特殊政治体系之成立,而隶属于帝国独立之下,届时政、经、军诸般问题,均可依帝国之意志而实践的解决。”

为获得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地域并与已经控制的朝鲜半岛连成一气,日本帝国主义于1931年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并出重兵将中国的东三省迅速占领,使得日本国内原已十分窘境的市场与原料问题“得稍缓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日本经济的进一步膨胀,仅仅占领中国的东三省是远远不够的。由此一来,按照1927年“田中奏折”所规划的侵略步骤,日本占领中国东三省之后的下一个侵略目标,就是中国的蒙古。
松室孝良在经过详细的调查研究与认真分析之后,将日本帝国对中国的下一个侵略目标,锁定在“易于进攻的中国华北”。其主要理由有下列三点:首先,作为消费市场的主体--人口,华北所拥有的河北、山东、山西、察哈尔、绥远、陕西、河南七省的人口总数约一亿,“为满洲三倍,消费能力当然在三倍以上”。商品之进出,又有便利的天津、青岛两港可资利用。其次,作为日本国内生产所必须的原料,华北七省拥有丰富的煤、铁、小麦、棉花、大豆、石油等,且储量甚丰。松室孝良得出结论:煤的储量仅次于美国,占全世界的第二位,其中仅山西省的储量,就占全中国的一半以上,为中国东北最大煤炭基地--抚顺煤矿的120倍;铁的储量,全华北约在2亿吨以上;小麦的年产量,仅山西、山东、河北、察哈尔4省,即多达11000万担。此外,华北的棉花,年产约330万担;大豆年产约5000万担。因此,占领华北并使之长期置于日本帝国的统治之下,对日本来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则原料产量当能增加3倍,民众之消费能力,亦自能大为增强”。第三,对于华北的民众和官吏,松室孝良认为:华北民众大多属于“奸猾而薄弱,易于利诱与威胁”之类;“民众间缺乏团体组织与训练,完全为散沙状态。惟少部分反满抗日实力,仍是再接再厉的与我持斗,虽迭经宣抚、讨伐、军事政治工作,仍为帝国心腹之患”。对于活跃在华北的爱国学生和抗日志士,他们“虽有相当组织与坚决的意志,然大部分为客籍分子,殊难深入华北之当地民间,一旦华北变起,势必大部瓦解,不足为患”。

妥协退让:助长日本帝国主义对华全面侵略

1927 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武装为“心腹大患”,全力“围剿”达10年之久;而对于日本帝国主义步步紧逼的侵略政策,却视而不见,一味妥协退让。国民党政府及其各级官吏的对日政策和心态,大大刺激了日本帝国主义对华全面侵略的野心。

国民党政府及其各级官吏以及中国社会的这种情形,不仅给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便利,更为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壮了胆,打了气。松室孝良最后竟得意忘形地写道:“彼等自私的心理,实予帝国以非常的便利,竟可不战而胜,一言可获。”

全面侵华的最大障碍: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武装的抗战意志是坚定的。早在红军长征途中的1935年8月1日,中共就发表了著名的《八一宣言》,到达陕北后,红军积极整训,组成抗日先锋军,并于1936年初东渡黄河,以实际行动准备直接对日作战。中国共产党的这种与国民党政府截然不同的鲜明态度和政策,使得日本帝国主义一开始就感到:要侵略中国,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是其最大的障碍和心病。

松室孝良在其情报的《共产党与共产军》一节中,开宗明义地写道:“共产军之主力,现虽返还陕北,然有袭入察绥向满洲联苏抗日之危虞。此帝国不可忽视者也。” “此种红军,实力雄厚,战斗力伟大,其苦干精神,为近代军队所难能;其思想极能浸澈民心,以中国无大的资本阶级,仅有小的农工阶级,即被煽动。竟由江西老巢绕华南、华中、华西趋华北,转战数万里,倍历艰辛,物质上感受非常压迫,精神反极度旺盛。此次侵入山西(系污蔑红军东渡黄河之举--作者注),获得相当之物质,实力又行加强。彼等善能利用时势,抓着华人心理,鼓吹抗日,故其将来实力,不容忽视。”中国的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年,鉴于国民党统治的腐朽无能,“于彻底抗日之共同目标下,于抗日图存、收复失地号召下,纷纷加入共党,甘为共军之前锋,潜伏于华北,积极活动。并与在满红军,取得联络。”从而形成一股强大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的巨大力量。这支力量的形成、发展与充实,实“为帝国之大敌”。不仅如此,松室孝良还忧心忡忡地认为: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正确以及共产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还有可能引起日本本土及占领地朝鲜、满洲等地的不安和恐慌。因为“帝国工商发达,早成劳资对立状态,一旦原料不足或市场狭小,发生缩减生活或生产过剩,定有失业之恐慌,极易受共党之煽惑。此外,小农阶级、兵工分子之向上,满鲜民族之穷困,均为共党可乘之机会。”

日本侵华的具体方法:以浪人活动为先锋,以威胁利诱为手段

在分析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必然性、可能性及其应该注意的问题之后,松室孝良在秘密报告中向关东军建议,侵略中国的具体方法,应以浪人活动为先锋,以威胁利诱为手段。

一、日本浪人有日本帝国及其军队作后盾,他们既“敢作敢为”,又对日本帝国效忠。“帝国之威望,皇军之威力,已深印入中国官民之脑海,故我帝国军民之在华北活动者,殊少遭到辱害之情形。大部浪人之不法活动,中国官民殊少干涉,更少向帝国官署抗议。因此,浪人之活动非常有力,愈益显示中国官府之苟安与无能,增加民众对官府之怨恨与失望。”

二、“正当日人,洞悉中日间之纠纷,顾虑其生命财产,不愿对华进出以冒危险,或进出亦限于都市,不敢作不正当之事业”。而日本浪人“无家室之累,有敢干精神”,可以“充分的利用,通力合作”。“此种浪人,既受帝国之庇护,当然对帝国誓忠,故能迭有所命,虽死不辞。帝国即放纵其行动,中国亦无取缔之勇气”。

三、假如个别日本浪人在中国活动不力,或因活动出格而引起外交纠纷,日本政府也可以藉口“莽民”,将其监送回国。这样,既无碍于日本帝国的威望,中国政府对之也是无可奈何,不了了之。在采取何种方式实施对中国的侵略上,松室孝良也作了缜密的分析与计划。他主张“鞭策华北,使其官民对帝国怀普遍的恐惧心”,同时“以走私贿诱手段,作当地官吏性格之试金石”。在侵略中国的具体方法上,松室孝良强调:日本帝国 “惟有抚情顺势,积极采用走私办法,作有力、普遍、切实之威胁”,才能达到“输入帝国大批商品,救济生产过剩之恐慌”的目的。也只有达到这个目的,才能既 “侵袭英、美列国之市场而代替之,促成全华北物价之下落”。

日本侵华基本方针:“以华治华”

松室孝良认为:虽然国民党政府在人民群众的要求下,不得不采取一些相对比较强硬的对日措施,但这只是装点门面而已,并无多大的实际效果。例如国民党当局针对日本浪人疯狂走私活动所采取的缉私措施,松室孝良视为“一人撒米万人拾”的拙举,感到“可怜亦复可笑”。

与此同时,松室孝良也告诫日本政府和军队也要看到问题的另一面:倘若中国政府对日本的步步紧逼能够采取断然的强硬措施,日本帝国再猖獗、凶狠,“亦惟有听其自主耳”。因为在中国政府的后面,有四万万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爱好和平的中国人民。如果中国人民的力量发动、团结起来,这不是一个小小的日本帝国所能征服的。中国政府及官吏间普遍存在的畏日心理,有利于日本帝国对中国的全面侵略;而中国广大民众间潜伏着的巨大反日情绪和力量,又大大制约、阻碍着日本帝国的对华侵略。有鉴于此,松室孝良认为: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华北所采取的基本方针,应该是尽量避免日本人直接出面进行统治,而宜采取“以华治华”的方针政策。情报写道:“帝国对华工作,此后应采取华人治华主义,其方式一为满洲国,绝不用军力占据,自找烦恼。因此,惟有利用土著实力派,造成若干自治独立之政权。第一阶段,必须确保华北及西北,其意:

(一)华北各地民众,无组织多奸猾性,抗日力量较小,且为帝国解决原料与市场之地区。蒋介石对华北向持放任态度,事实等于放弃,帝国根据大陆政策,当不以此为满足。
(二)西北(指绥蒙言)多为原野,蒙古官民易受皇军之怀柔与统治。

(三)华北西北据满洲国之外围,可作相当之缓冲,在军事上有重要之意义:
(1)使中国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对日观念,纷纷映演,则收复失地之企望,逐渐消沉。
(2)断绝中苏之联络,切断共同抗日之战线。
(3)断绝非常时任何实力之侵向东北。

(四)华北西北确保后,则华东、华中、华南可逐步完全威胁而服之,逐渐使中国政府消灭,而各个独立小政权,则均受制于帝国。”反之,如果采用战争的方式以图华北,建立日本帝国的直接统治,将会给日本帝国增加相当的困难和诸多害处,最终,帝国在中国要获得最终胜利,则是根本不可能的。

松室孝良给关东军的这份秘密情报,对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形及政府和民众的心理,作了全面详细的调查分析,提出了详尽的侵华对策建议。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七七事变”激起了中华民族空前的团结,并最终赢得抗战的胜利,却是松室孝良始料不及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