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历史回忆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zt 節錄:龙腾东方——新中国航空工业60年辉煌历程

(2009-09-09 12:30:49) 下一个
zt節錄:龙腾东方——新中国航空工业60年辉煌历程
http://aero.huanqiu.com/top/2009-09/572020_5.html

  航空工业作为工业之花,是国家战略性产业,是国家技术、经济、国防实力和工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新中国航空工业自1951年4月17日创建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的大力支援下,肩负着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历史使命,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走过了58年的光辉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逐步形成了专业门类齐全,科研、试验、生产相配套,具备研制生产当代航空装备能力的高科技工业体系,培养造就了一支技术精湛、能打硬仗、献身航空的职工队伍,发展了多类型、多用途的飞机、发动机、导弹,开发了数千种民用产品和外贸产品,累计生产了几十种飞机16000多架飞机直升机,发动机近60000台,导弹20000多枚,出口和援赠飞机2300多架(其中出口1300多架),已研制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航空装备,大幅度地缩小了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实现了我国航空工业与国外从“望尘莫及”到“望其项背”、从“捉襟见肘”到“得心应手”的转变,我国已跻身于能够研制先进的歼击机、歼击轰炸机、直升机、教练机、特种飞机等多种航空装备的少数几个国家之列,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国防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科技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58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航空工业管理体制历经多次重大变革。


  1951年4月17日,航空工业管理委员会成立,新中国的航空工业在抗美援朝的烽火中诞生。


  1951年4月——1952年8月 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


  1952年8月——1958年2月 第二机械工业部四局


  1958年2月——1960年9月 第一机械工业部四局。


  1960年9月——1963年9月 第三机械工业部四局。


  1963年9月——1982年4月 第三机械工业部。


  1982年4月——1988年4月 航空工业部。


  1988年4月——1993年6月 航空航天工业部。


  1993年6月——1999年6月 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


  1999年7月——2008年5月 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


  2008年5月——2008年11月,2008年5月11日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原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部分企事业单位划拨给了中国商飞。5月26日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开始进行了重组整合。


  2008年11月6日,重组整合后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正式成立,开始了建立新航空、大航空、强航空的征程。


  58年来,伴随着祖国的繁荣富强,我国航空工业也走过了一个不断奋进、铸就辉煌的历程。


  迎着抗美援朝的烽火,从航空工业的初创、到第一批骨干企业的建立,从组建最早一批科研院所、到火热的大三线建设、再到门类齐全的航空工业体系的形成,经历了27年的风雨历程。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在长时间 “军转民、内转外”的战略转变中,中国航空工业在探索中前进,在变革中发展,在竞争中成长。在走向世界上,实现了从一般性交流合作、技术引进、转包生产、到重大航空产品和整机技术出口、再到作为平等伙伴参与重大航空项目研发的历史性跨越,实现了从东方到西方、从民用航空到军用航空、从引进来到走出去的全方位、宽领域的开放。三十年来,中国航空工业向世界出口飞机1300多架;60多个国家成为中国航空产品的用户国;30多家著名跨国公司与中国航空工业建立起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一千多人次的外国总统和军政首脑访问过中国航空工业;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400多亿美元。目前,世界上在役的干线飞机中,一半以上有中国生产的零部件。


  进入21世纪,中国航空工业迎来发展的重大机遇,进入了跨越发展的新阶段,实现了巨大的新跨越。2009年7月8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首次申报美国《财富》世界500强并成功入选,以营业收入217.38亿美元、利润5.68亿美元的业绩排名426位,成为首家跻身世界500强的军工企业,并在航空航天与防务板块位居全球第11位。历经58年蝶变,中国航空工业终于站在了与像EADS、波音公司等世界级军工企业同台竞技的新起点上。


  中国航空工业58年的历史,是一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创业史,是一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超越自我的发展史,是一部不辱使命、强军富民、报国壮威的爱国史。一代又一代的航空人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在拼搏中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他们不仅用自己的智慧书写问鼎蓝天的辉煌历史,更用自己的勤奋开启了腾飞世界、与强者同行的光荣与梦想。

  一、20世纪近50年:在创业和变革中发展壮大


  建国初期,百业待举,国家经济极为困难。然而,为了建设强大的国防,发展中国的航空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和政务院于1951年4月17日颁发《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决定》,正式宣告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创建。当时,国家组织了对航空工业大规模的重点建设,仅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3年—1957年),国家就投入大量资金,在前苏联的技术支援下,组建了一批航空高等院校,建设了13个重点骨干企业,使航空工业迅速完成了由修理到制造的过渡。1954年7月,中国生产的第一架飞机—初教-5试制成功。在这之后,于1956年试制成功我国第一架喷气歼击机—歼 -5飞机;1958年试制成功多用途运输机—运-5飞机和中国第一架直升机—直5;1959年超音速喷气式飞机—歼-6又试制成功。同时,还依靠自己的力量,设计制造了初级教练机—初教-6,开始了自行设计的尝试。50年代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就和历史性的突破,使中国跨入了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成批生产喷气式飞机国家的行列,表明了中国航空工业的迅速崛起,也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


  六七十年代,中国航空工业进入完全依靠自己力量,独立自主地建设和发展时期。其间虽然受到“十年动乱”的严重干扰和破坏,但仍然取得了巨大成绩。在着眼长远、全面规划的基础上,为提高航空科研能力,广泛吸引海内外航空科技人才,设立了航空研究院和22个航空专业设计所、研究所;根据增强试制生产能力、完善配套的需要,展开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到七十年代后期,中国航空工业不仅在东北、华北、华东有了比较强的飞机及其配套的生产能力,而且在中南、西南、西北等地的“三线”地区建成了能够制造歼击机、轰炸机、运输机、直升机及其发动机、机载设备的成套生产基地。航空工业布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形成了比较完整配套的生产能力。这一时期,中国航空工业继续保持了较快发展。1965年自行设计的强击机—强-5实现设计定型,转入成批生产;1966年试制成功 2倍音速的歼击机—歼-7;1968年,我国第一架自行设计制造的高空高速歼击机—歼-8飞机首飞成功,标志着中国歼击机研制又登上了一个新台阶。在此期间,我国战术导弹研制也取得突破性成果。60年代,我国的“劈雳”1号空对空导弹、“红旗”1号、2号地对空导弹、“上游”1号舰对舰导弹等相继试制成功,投入成批生产,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战术导弹的历史。


  1978年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方针,中国开始进入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此前后,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加快航空工业发展的重要性,指出“科技是巨大的生产力,这在航空工业中表现得特别明显”,要求航空工业贯彻“军民结合”的方针,大力发展民用飞机和其它民用产品;加快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提高航空科研起点;积极开展航空产品对外出口。为贯彻这一系列指示,航空工业提出了“科研先行、质量第一和按经济规律办事”的指导思想,确定了飞机“更新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的发展方针,明确了“在新机研制上有所突破,在民品生产上有所突破,在扩大出口上有所突破” 的目标。为此,中国航空工业在全面推进各项改革的同时,开展了大规模的“军转民、内转外”的战略转变,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军用飞机开展了近40个型号的研制,源源不断地向部队提供了大批航空军事装备;民用飞机开始改变长期发展滞后的局面,进行了20多个型号的研制与改进改型,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领域;非航空产品生产迅速崛起,销售额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递增;广泛开展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先后同上百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与合作关系,形成了工贸结合、技贸结合、沿海与内地结合、进出口结合的新格局,还成立了中国军工部门第一家外贸公司—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到1999年,航空工业拥有员工50 多万员工,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0万人,拥有100多家大中型企业,34个科研院所,7所高等院校,具有雄厚的航空科研技术实力和较强的试制生产能力,并在许多领域拥有稳定的市场份额。


  1999年7月1日,为了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成立。两大集团作为在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所属部分企事业单位基础上组建的特大型国有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加速发展、实现跨越为目标昂首迈进二十一世纪。

  二、21世纪前十年:发展的重大跨越


  新世纪以来,中国航空工业迎来发展的重大机遇。航空工业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以富国强军为使命,坚持科学发展,坚持军民结合,坚持自主创新,坚持深化改革,着力推进专业化整合、资本化运作、国际化开拓,取得了辉煌成就。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航空工业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以歼十飞机为代表,实现了我国军机从第二代向第三代的跨越,以“太行”发动机为代表,实现了我国军用航空发动机从第二代向第三代、从涡喷向涡扇、从中推力向大推力的跨越,空空、空地导弹实现了从第三代向第四代的跨越,重大特种飞机实现了从无到有,直升机专项研制取得重大成果的一系列历史性跨越,民机产业发展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机载设备和系统实现了升级换代。总计有几十个型号实现了首飞、鉴定和设计定型。一大批先进航空装备批量生产,使我国跻身于能够研制先进的歼击机、歼击轰炸机、直升机、教练机、特种飞机等多种航空装备的少数几个国家之列。


  同时,航空工业的经济规模和效益大幅提升。销售收入由1999年的384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1,669亿元,增长了3.3倍,年均增长18%,资产总额由1,155亿元增加到3,178亿元,增长1.75倍,利润总额由-1.32亿元到盈利73亿元。非航空民品和三产增速加快,改革发展亮点纷呈,管理创新大幅推进,资本运作成效显著,改革脱困扎实推进,自主创新硕果累累,党的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持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显著,集团软实力快速提升,社会影响力持续上升,在抗震救灾、奥运安保、亚丁湾护航、国庆阅兵等国家重大任务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短短10年时间,航空工业全体干部职工以航空报国为己任,弘扬精神,放飞思想,创新拼搏,攻坚克难,以改革发展的实践绘出了一幅激荡人心、催人奋进的壮丽画卷。


  (一)坚持科学发展,做强做大航空主业,打造腾飞之躯


  航空产业是航空工业立业之本。航空工业始终把发展航空尤其是研制现代化航空武器装备作为神圣使命,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加快发展,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就。


  一是武器装备研制成果丰硕,实现了跨越发展和升级换代。近年来,我国自主研制的新型歼击机、歼击轰炸机、轰炸机、特种飞机、强击机、运输机、侦察机、教练机、直升机、空中加受油机、无人驾驶飞机和空空导弹、空地导弹、岸舰导弹、舰舰导弹以及多型号、成系列的航空发动机、机载设备等军用航空器均批量生产,以较少的投入为部队提供了大量急需的武器装备。其中,歼击机有歼-10、枭龙(FC-1)等,歼击轰炸机有FBC—1(飞豹),轰炸机有轰-6系列,教练机有歼教-7、K8系列,直升机有直8、直9、直11系列和HC120等。航空发动机形成涡喷6、涡喷7、涡喷13、涡桨5、涡桨6、涡轴8、涡扇 11、“昆仑”、“秦岭”、“太行”等系列;空空导弹形成霹雳5、霹雳9、闪电10等系列。机载设备已形成优势产业,能够提供各种比较先进的航空电子、航空电源、机电液压、生命保障、武器火控、机轮刹车等系列器件。以歼10为代表的歼击机、“飞豹”为代表的歼击轰炸机以及军用教练机、空中加受油机和多种型号的空空导弹等一大批先进的航空产品交付部队,使我军拥有了一批克敌制胜的高技术武器装备,加快了我国国防力量由单纯防御型向攻防兼备型的转变,从而为保卫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奠定了必要基础。


  二是民机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多种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新舟60、运8、运12、直11、直9直升机等航空产品在国民经济的许多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批量走出国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支线飞机ARJ21研制取得里程碑意义的进展,首架飞机2007年成功下线,2008年11月28日成功实现首飞,2009年7月16日首架ARJ21-700完成从上海到西安阎良的转场,全面进入试飞取证阶段,至2009年8月底,ARJ21累计具有确定和意向订单208架。至2009年8月底,自2004年10月签订第一架出口订单以来,新舟60已经获得国内外订单和意向订单162架,迎来了批量出口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新局面。新舟600于2008年10月首飞并参加了珠海航展,预计2009年取证并交付,目前已获得12架确定和意想订货;全新设计的70座级新舟700将于2014年取证交付。海鸥300、小鹰500、运15-2000、30座级涡桨多用途通用飞机、运12F快速推进。农五B于2008年首飞。“蛟龙”600大型水陆两用飞机2008年立项。民用直升机产业快速发展,直8、直9、直11、HC120等机型已形成系列化发展格局,2008年中航工业哈飞与欧洲直升机公司联合研制的先进中型多用途直升机——EC175/直15完成首架机体交付任务,中俄签订了新型重型民用直升机合作框架协议。国家重大专项大飞机项目于2007年2月由国务院正式批准立项,2009年3月,相关部门已经完成大飞机研制“初步总体技术方案”,项目进入预发展阶段,预计2014年国产大型客机C919实现首飞。2008年,航空转包生产交付交付额完成6.39亿美元,同比增长35%。


  三是条件建设再上水平,航空主业发展能力跃上新台阶。通过大力推进重点型号条件建设,从设计手段、系统集成设施、重大关键试验条件到先进共以制造技术、试飞技术等方面都得到了加强和提高。航空工业一批重大试验设施瞄准国际水平,有些填补了国内多项空白。在空气动力技术、飞机结构与强度、飞行试验技术、发动机技术、航空材料与制造技术、航空电子信息技术、雷达技术、飞行控制技术、火控技术、航空救生技术等领域都取得了众多具有较高水平的研究和应用成果,自主创新能力大大增强。


  (二)坚持军民融合,铸造腾飞之翼


  从军民两用,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再到军民融合,我国航空工业始终长期坚持既大力发展航空产品、又积极发展相关非航空民品的指导方针。我国航空工业以富国强军为使命,以“突出航空主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围绕主业相关多元发展”为思路,统筹各项工作。在抓好航空产品研制的同时,面向市场,围绕主业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加快主业和经济发展,提高运行效益和质量,推进资源整合,构建新的产业体系,努力实现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充分利用航空产品形成的研发条件和制造能力,开发与航空产品技术相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非航空民品和业务。燃机产业化取得重大进展,首台QD-128和QD-70燃气轮机相继点火成功、并网发电,十万千瓦级大功率重型燃机中标并进入全面研制。汽车产品实现规模化发展,汽车发动机、摩托车及发动机、空调压缩机等产销屡创新高,高炉余压透平发电装置、等静压机等一批优势民品蓬勃发展,形成多品种系列化发展格局;汽车发动机及零配件、纺织机械、精密机床、工量刃具、玻璃钢船艇、商业零售等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风电叶片的销售收入居全国第一,世界第二。锂电池、球墨铸管、TFT液晶显示器等快速发展。经过近年来的持续快速发展,军民结合、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初步形成。


  (三)坚持自主创新,奠定兴业之基


  航空工业的发展是科技先导、科技兴业的过程。坚持自主创新、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是实现航空工业跨越发展的关键。近年来,航空工业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战略,狠抓集成创新、原始创新、引进吸收再创新,大力提升技术水平。


  一是以型号研制为牵引,快速提高航空科技水平。结合重大型号研制攻克了无数技术难关,掌握了大量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完全掌握了第三代战斗机和发动机、涡扇支线客机、先进直升机的研发技术,取得了近百项重大科研成果,填补了我国科学技术的多项空白。以歼十研制成功为标志,形成了一整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战斗机设计技术,突破了以先进气动布局、数字式电传飞控系统、高度综合化航空电子系统、先进航空材料和计算机辅助设计为代表的一系列航空关键技术。国内有关军事专家认为,歼十是我国迈向航空强国的决定性一步,也是我国航空工业发展划时代的里程碑。以“太行”大推力涡扇发动机研制成功为标志,我国已具备自主研发第三代航空发动机的能力,实现了军用航空发动机从中等推力向大推力的跨越。空空、空地导弹等实现从第三代向第四代跨越,可以批量生产交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与发达国家在役主力战机水平相当的航空武器装备,大大缩短了我国航空工业与国外的差距。在我国自主研制的L—15 “猎鹰”高级教练机上,首次采用三轴四余度数字式电传飞行控制系统和开放式数据总线航电系统等许多当代最尖端的技术,使得飞机整体技术水平在国际上处于一流。


  二是以加强基础研究和预先研究为目标,不断完善技术创新体系。近年来,航空工业不断拓展资金渠道,加大基础研究投入,通过实施多项高技术研究计划,努力提高基础技术研究;有效开展了一批重大背景项目的预先研究,在先进气动布局、高推比风扇发动机、雷达、电子综合技术以及先进材料等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全面推进,所属企业均成立了技术中心,并通过创建省级、国家级技术中心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紧紧围绕重点工程项目,大力推进用高技术改进传统产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坚持与产品结构调整相结合,着力解决型号设计、研制、试验中存在的关键技术、特殊技术,不断提高武器装备设计水平和系统集成、研制、试验检测能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和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建成并投入运行,使我国在部分航空科研领域达到了世界较高水平。


  三是以提高效率为目标,大力加强管理创新工作力度。我国航空工业在长期的实践中,在重大项目研制的过程中,坚持管理创新,形成和建立了适应航空装备建设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目前,我国航空工业已经摸索和积累了大量型号管理的成功经验,形成了一整套系统工程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近年来,全行业积极推进管理创新,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全面推行预算管理、成本系统工程、6S管理、六西格玛、精益制造、综合平衡计分卡等先进管理方法,并通过流程再造将先进的管理方法进行整合,产生倍增效应,使得企业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效果实现了一次真正的飞跃。例如歼十飞机项目,涉及上百个参与研制的单位,涉及科研、生产各个环节,涉及几百万个零部件,组织如此大规模的协作攻关,系统工程管理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转变企业发展方式。航空工业一直十分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把信息化作为实现产业升级、促进跨越发展的战略性、全局性措施。近年来,坚持数字化与重点工程建设、工业基础能力提升、科研生产模式转变、人才队伍建设相结合,通过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不断提升核心能力,努力实现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的转变。经过增长的投入,目前在CIMS工程和企业资源计划管理(ERP)、CATIA软件应用方面均取得较好进展,专网建设和数字化设计与制造、财务信息化、办公自动化等方面已经走在国有大型企业前列。比如“枭龙”飞机从冻结技术状态到首飞成功,只用了23个月,创造了我国航空发展史上的奇迹,研制工作中广泛运用数字化技术对加快型号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三、未来:向世界航空工业强国奋进


  2008年2月29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第211次常务会议,原则同意《航空工业体制改革方案》。5月26日,中组部、国资委宣布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组建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筹备组的决定。11月6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航工业)正式成立。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成立后,确立了“两融三新五化万亿”的发展战略: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军民融合、寓军于民,坚持强化基础、自主创新,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以人为本、人才兴企,肩负起富国强军的神圣使命,加快“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融入区域发展经济圈”,加快由“资产、管理、技术”老“三位一体”,向“品牌价值、商业模式、市场网络”新“三位一体”的转变,加速“市场化改革、专业化整合、资本化运作、国际化开拓、产业化发展”,树雄心、立壮志,造魂魄、强能力,不断提升软实力,快速扩大国际影响力,使中国早日成为航空工业强国。


  奋斗目标:到2017年,挑战1万亿的目标,力争销售收入达到1万亿元。


  (一)在扩大对外开放上,认真遵循“两融”的新思路。顺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加大走向世界的力度和融入市场的深度,谋求更好更快的发展。在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方面,我们将积极参与全球合作,使中国航空工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知名度,与我国的大国地位相适应。积极开拓国际民机转包市场,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提升合作层次,努力实现由单纯的供应商向风险合作伙伴的跃升;加快自主知识产权的航空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步伐,针对国际市场需求开发后续产品,不断实现商业成功。


  在融入区域经济方面,航空企事业单位分布在全国各地,本身就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也离不开区域经济的大环境。融入区域发展经济圈,贡献区域经济,发展航空产业,是我们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针。这些年来,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我们积极响应国家关于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战略部署,与很多地区就区域经济与航空工业的互动发展进行了深入合作。我们在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圈,都有航空产业发展的新构想和新布局。今后,航空工业融入区域经济的力度将不断加大,互动共赢的合作格局将日益显现。


  (二)在提升核心竞争力上,努力打造“三新”。产业价值链的竞争决定我们必须适应市场新的“游戏规则”,企业发展必须进入新的境界。一是塑造品牌价值。我们将实施品牌领先战略,通过持续提升产品、服务的质量,培育具有时代气息、行业特色、贴近用户的集团文化,面向市场倾力打造卓越品牌和优良商誉,努力提高在全球竞争中的位势。二是创新商业模式。通过EVA革命,推进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加强对外合作,增强市场响应速度,提升价值创造能力,实现核心竞争力的升级转型。作为航空工业集团,要积极承担拉动我国航空产业链的责任,不断增强自身技术创新、市场开发、资源优化的能力,推动集团内部的流程再造,实现专业化整合。三是构建集成网络。根据新的商业模式要求,改变生产组织方式,把通过生产线组装产品,提升为通过市场网络组装价值,不断增强市场网络的利用能力,从而成为一个具有很强市场适应性的、优秀的价值集成商。


  (三)在推进改革发展上,坚持“五化”路线。“五化”是我们实现战略目标的具体措施,也是我们前进的“路线图”。一是市场化改革。这不仅是我们今后改革的取向,也是发展的动力和保证。要以用人、分配和风险决策机制为突破口,按照市场取向的要求,用“市场”的办法来解决发展问题,激发前进的活力和动力。二是专业化整合。首先是进行组织结构的整合,改变航空工业布局“散乱”的状况,构建专业化子公司,消除内耗式的竞争。其次是产业链的整合,使各子公司相互参股,以利益为纽带,形成联动,互为支撑,集约发展,增强全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第三是价值链的整合。按照价值链的相关原则,整合发展非银行金融业务、飞机租赁、航空运输等与航空工业密切相关的产业,形成全价值链的整体竞争力,强力支撑航空产业发展。三是资本化运作。我们将针对不同的业务领域,构建适应发展的资本结构,构建有效的资产纽带,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本市场,汇聚更多的社会资源来发展航空工业。四是国际化开拓。我们将按照“全球视野、世界标准”的原则,通过民机产业融入世界航空工业的产业链,与世界先进航空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更高更宽更广的国际舞台上,上演我国民族航空产业的“大戏”。五是产业化发展。实现航空工业的产业化发展,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将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和产融结合的思路,努力打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航空产业体系。按照价值链相关原则,发挥航空产业优势,辐射和带动其它产业发展。“五化”相互依托,浑然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创新发展链条。我们将通过“五化”的有机互动,不断走向成功,走向卓越。


  (四)在战略目标规划上,挑战一万亿的奋斗目标。万亿目标是基于对“富国强军”使命的执着追求。航空工业是现代工业之花,是国家战略性的大产业,其发展不仅仅要落实在国防上,也要体现在经济上。我们计划在今后的九年中,集团经济规模要以每年高于20%的速度递增,在2017年跃上一万亿元的台阶。作为大型航空高技术企业集团,有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有40万员工的团结拼搏,应该也能够在经济领域大有作为。全球军工产业转型、军民产业融合发展、航空工业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的时代背景,更增添了我们挑战“万亿”目标的信心和决心。


  当前,我国航空工业又面临着重大发展机遇,包括大飞机专项在内的一批重大型号已经立项,开始了全面研制。面对机遇和挑战,中国航空工业广大员工将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弘扬精神,放飞思想,为实现早日把中国建设成为航空强国而奋勇拼搏,为强军富国再立新功!

( 節錄完)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