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历史回忆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zt老帖: 黎阳:“信息战的精髓是误导对方”--

(2009-09-09 07:39:42) 下一个
zt.“信息战的精髓是误导对方”

黎 阳

2007.10.18

  《青年参考》2007年10月17日报道了如下新闻:“俄最新装备成瞎子聋子——美以联手致盲俄新雷达——中国应提高警惕”

  ——“普通战机成功骗过新式雷达”

  ——“2007年9月6日,以色列空军突袭了叙利亚北部地区的‘核材料仓库’”。“这起事件最大的亮点不是袭击的目标,而是袭击的手段——美国与以色列携手‘瞎’掉了部署在叙利亚境内的俄罗斯最新雷达!”

  ——“美国空军官员表示……现在的信息战不是简单的‘干扰’,而是主动地‘牵着敌人的鼻子走’。”

  ——“据说,美国BAE系统公司的这套新信息系统功用非同一般:先是通过敌通讯系统的信号源,准确锁定其位置,然后将自己的数据流打入敌方的系统,使得敌方决策者所获得的情报完全是错误的,比如说已方的飞机准备从东边飞过,那么该信息战系统就会告诉敌人:飞机将从西边入侵,所有的雷达或者其他传感器就被调去监视西方,而己方战机就能大摇大摆地从东边进入,从而实现‘牵着敌人鼻子走’的意图。”

  报道中有一个非常精彩且发人深省的标题:“信息战的精髓是误导对方”。

  一点不假,这句话的确点破了现代信息战的精髓:误导对方——用错误的信息、错误的逻辑“淹没”对手,使之不由自主作出错误的判断、采取错误的决策,想不失败都不可能。这等于暗中“俘虏”了对方的头脑,直接“调动”敌手走向毁灭,比面对面真刀真枪地较量不知高明多少倍。

  以色列空军这次成功突袭叙利亚,是在军事战术上实现了“信息战的精髓——误导对方”。战术上能如此,战略上呢?军事决策能如此,政治战略上呢?

  照样如此,因为原理一样:“先是通过敌通讯系统的信号源,准确锁定其位置,然后将自己的数据流打入敌方的系统,使得敌方决策者所获得的情报完全是错误的”,“从而实现‘牵着敌人鼻子走’的意图”:

  ——“锁定敌通讯系统的信号源”:锁定对手的国家决策“智囊团”。

  ——“将自己的数据流打入敌方的系统,使得敌方决策者所获得的情报完全是错误的”:通过打入敌方的“精英”、“基金会学者”,将自己需要的“理论”、“逻辑”、“数据”等等源源不断地输入敌方决策层,“使得敌方决策者所获得的情报完全是错误的”, “从而实现‘牵着敌人鼻子走’的意图。”

  这一切在原理上与军事战术上的“信息战的精髓——误导对方”有什么本质区别?

  战术上实现“信息战的精髓——误导对方”,能取得战斗的胜利。战略上实现“信息战的精髓——误导对方”,能取得战争的胜利。而如果政治战略上实现“信息战的精髓——误导对方”,那就能毁灭整个国家、整个民族。

  这是危言耸听吗?仅看一例。

  茅于轼:“我国不应再保护耕地了”

  ——“万一我们的粮食不够蛮可以用进口来解决。有人说进口不可靠,但是日本人消费的粮食中有60%多靠进口。并没有感觉不可靠。”(注:日本人的感觉与中国人的感觉是一回事吗?)

  ——“有人说靠进口是不负责任的。请问粮食缺了还不肯进口反倒是负责任吗?”(注:一个说的是“靠进口”,一个说的是“不肯进口”,偷偷摸摸把问题实质改了——“学者”的逻辑何等高明)

  ——“如果全世界对中国禁运粮食,一定是我们自己做了犯天下大忌的事。”(注:茅于轼在指责抗美援朝是“犯天下大忌的事”,因为美国是因中国抗美援朝而对中国实行了几十年全面的封锁禁运,包括禁运粮食。)

  ——“究竟是保护耕地要紧还是城镇化要紧?肯定是城镇化更重要,因为粮食已经不是问题,完全没有必要死守住耕地面积。”

  ——“保护耕地的政策却把种粮食永远放在了优先地位,这对城市建设造成了巨大的障碍”

  ——“现在这种保护耕地的制度确实是害多利少,应该及早调整。”

  ——“要保护的是农民而不是农业。”

  ——张维迎:“在全球化条件下,安全的概念要重新考量。什么叫安全?我从来不认为粮食是个安全问题。如果真打起仗来,粮食到处可以种,北大校园都可以种粮食。”

  两个“学者”说了半天就一个意思:“粮食已经不是问题”,所以不应该保护耕地,而应该牺牲耕地,不保护农业,大力发展房地产。

  中国的粮食是不是问题?牺牲农业、发展房地产、不保护可耕地、靠进口粮食这种大战略决策有多大可行性?要回答这中问题,至少应该对客观现实有点最起码的了解。

  首先,中国13亿人口每年需要消费多少粮食?据新华网2005年8月2日报道的商务部的数字,中国2002年粮食消费/生产的水平是:总消耗9800亿斤,总产量9389亿斤。即:总消耗4.9亿吨,总产量4.69亿吨,进口2100万吨。

  其次,世界粮食市场总供应量是多少?据新华网罗马2005年9月29日报道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表的最新预测是:2.36亿吨(2005—2006年度)。

  茅于轼说:“日本人消费的粮食中有60%多靠进口。并没有感觉不可靠。”如果中国也照办,按年消耗4.9亿吨的60%进口粮食,那就是2.94 亿吨——远远超过全世界粮食总交易量的2.36亿吨。也就是说,把全世界所有可出口的粮食全买光还不够。——中国人能靠这过日子吗?而且如果中国把世界粮食全买光,其他粮食进口国还活不活了?——连最起码的事实都不管、最简单的算数都不算就拍脑袋主张“牺牲农业”、“不保护耕地”、“靠进口粮食”,还有脸号称“精英”、“学者”?

  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特8226;布朗于1994年在《世界观察》杂志(1994年第9~10期)上发表了题为《谁来养活中国?》的文章,认为中国将导致世界粮荒。其主要根据是:从中国到2030年谷物总需求量将增加到4.79亿吨到6.41亿吨,而中国的粮食生产只有2.72亿吨,必须进口粮食2.07亿吨到3.69亿吨,而世界粮食市场供应量仅为2亿吨左右,所以必然导致粮荒。布朗的观点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几乎所有重要的国际性报刊和新闻机构都在显要位置上作了转载和报道。新“中国威胁论”顿时甚嚣尘上。

  当时中国科学家李振声反驳说,中国自己能养活自己。但有个前提:保护农业,保护可耕地,发展农业科技。

  但如果按照茅于轼、张维迎的主张,不保护农业、不保护可耕地、靠进口粮食过日子呢?那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就逃不出美国人的结论:世界性粮荒,新“中国威胁论”。所以说,茅于轼、张维迎是在竭尽全力为美国人的“理论”制造“根据”,里应外合坐实“中国威胁论”。

  还不仅于此呢。

  当今世界粮食出口主要集中于美国、欧盟、阿根廷、澳大利亚、加拿大五大家。据FAO报告,1998-1999年世界粮食贸易总量为2.08亿吨,这5个国家出口粮食1.624亿吨,占粮食总出口量的78%。进口国除日本、中国、印度、韩国、埃及、墨西哥等占世界粮食进口量的40%外,广泛分布于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主要是发展中国家。换句话说,全世界粮食买家上百,卖家却只有这五大家。一旦粮食供不应求,想卡你脖子容易得很。主张中国靠进口粮食过日子,就等于把13亿人的性命交给这五大家手里,还说“并没有感觉不可靠”——这还是人话吗?

  为什么茅于轼要如此主张?且看如下问答:

  人物周刊:您与任志强先生私交如何?

  茅于轼:我们一起开过很多会,交情是有的。我筹建一个2000万的基金会,任志强出了100万。

  就是因为拿了房地产大亨100万,便不遗余力为房地产商效犬马之劳:“究竟是保护耕地要紧还是城镇化要紧?肯定是城镇化更重要”、 “保护耕地的政策却把种粮食永远放在了优先地位,这对城市建设造成了巨大的障碍”……硬让粮食年消耗近5亿吨的中国把未来的粮食供应寄托在年供应量只有2 亿吨左右水平的世界粮食市场上,将13亿中国人的生命置于被活活饿死的危险境地,来满足房地产商的贪欲,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一边是13亿人的生死存亡,一边是房地产商的100万元,“精英”毫不犹豫的选择是这100万,而不是那13亿条人命的安危——在茅于轼眼中,那100万元即1亿分钱重于13亿条生命,也就是说,一分钱对他而言比13条人命更有价值。一条生命在他眼里连一分钱都不值,不折不扣“一文不值”——这就是“学者的良心”。

  如果当真按茅于轼、张维迎的主张,牺牲农业、牺牲可耕地、发展房地产、靠进口解决中国人的粮食问题,将会如何?结果明摆着:总供应量是2亿吨,总需要量是5亿吨,哪怕只进口一半也足以把世界搅翻天。一旦别人卡住脖子,那就只有挨饿。到那个时候能指望“精英”们跟普通老百姓同甘共苦吗?能相信他们不会以“精英”的身份到处优先,抢走老百姓的最后的口粮吗?

  茅于轼、张维迎的“牺牲农业、牺牲可耕地、发展房地产、粮食靠进口”的主张不是一般的主张,而是涉及整个国家、决定整个民族生死的战略大计。这么大的事,这么荒唐的主意,这不是战略性误导又是什么?这不恰恰说明“信息战的精髓——误导对方”在国家决策上同样适用吗?

  ——“锁定敌通讯系统的信号源”:锁定对手的国家决策“智囊团”。

  ——“将自己的数据流打入敌方的系统,使得敌方决策者所获得的情报完全是错误的”:通过茅于轼、张维迎这些拥有“话语权”的“精英”、“智囊”、“基金会学者”,将足以毁灭中国“理论”、“逻辑”、“数据”

  —— “不保护农业、不保护可耕地、发展房地产、粮食靠进口”等等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的决策层,“使得敌方决策者所获得的情报完全是错误的”, “从而实现‘牵着敌人鼻子走’的意图。”

  “信息战的精髓是误导对方”: 美以联手致盲俄新雷达、空突袭叙利亚只不过是战术上的小菜一碟。茅于轼、张维迎“不保护农业、不保护可耕地、发展房地产、粮食靠进口”等“理论”“决策”那才是战略上的大手笔。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