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英

人文历史回忆四海 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zt 节录:二氧化碳战争

(2009-08-26 07:23:21) 下一个
zt 节录:二氧化碳战争

你可能听说过石油战争,也可能听说过粮食战争,还可能说听过货币战争,但今天我要告诉你的是二氧化碳(C2O)同样可以引发一场战争——争夺二氧化碳排放权的战争。

   

战争的起因  

高尚之所以称之为高尚,其原因在于它不仅仅关乎某个人的利益,而是关乎大多数人的利益,更何况它将关乎所有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环保是一件高尚的事,它关系到居住在“地球村”里的每一个人。如今威胁地球的头等大事是什么呢?——地球温室效应。地球已越来越越热,这将导致一系列灾难——冰川融化、气候异常、动植物灭绝……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是——二氧化碳。

   

所以我们要以人类最最高尚的名义消灭这个罪恶根源——二氧化碳!可悲的是,人类发现,我们根本没法消灭它。为什么?我们的生命延续,呼吸要产生二氧化碳,我们吃饭穿衣要产生二氧化碳,我们行路(坐车)娱乐(看电视)会产生二氧化碳。如果不产生二氧化碳我们简直没法生活,任何经济生产无一例外地(烧煤、烧天然气、石油)都要生成二氧化碳。怎么办?尽管没办法完全消灭,只有想办法减少!如果谁不能减少碳排量,它将是道德的罪人!人类的罪人!

   

建立至高的法律体系  

在这人类最高尚道德的环保旗帜下,于是有了我称之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不平等条约”——《京都议定书》。伟大就伟大在它是发达国家第一次主动地担负起关乎全人类生死的历史使命。不平等就不平等在,主要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  

协议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具体说,各发达国家从2008年到2012年必须完成的削减目标是:与1990年相比,欧盟削减8%、美国削减7%、日本削减6%、加拿大削减6%、东欧各国削减5%至8%。新西兰、俄罗斯和乌克兰可将排放量稳定在1990年水平上。2005年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  

   

建立公平的的市场机制  

议定书中规定:一、两个发达国家之间可以进行排放额度买卖的“排放权交易”,即难以完成削减任务的国家,可以花钱从超额完成任务的国家买进超出的额度。二、以“净排放量 ”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即从本国实际排放量中扣除森林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数量。三、可以采用绿色开发机制,促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减排温室气体。四、可以采用“集团方式”,即欧盟内部的许多国家可视为一个整体,采取有的国家削减、有的国家增加的方法,在总体上完成减排任务。由此建立了公平的市场机制。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都可以以价格来获得所需的碳排放指标。现在各国都在建立“碳排量”交易市场,以及国际的统一市场,他将和黄金、石油、玉米一样在交易所里有每天的价格涨跌。  

   

谁最需要碳排量  

从产生二氧化碳的源头来看,主要有两个环节。第一是生活,人的生存(呼吸)必定会产生二氧化碳,因此人口数量将决定排放量。第二是生产,不论是生活资料的生产还是生产资料的生产,任何采用燃烧(煤、石油或是天然气)能源的生产(除了太阳能、水能、风能、潮汐能、核能以外),都会产生二氧化碳。

从人口数量看,全球近17%的人生活在发达国家(美国3.05亿,欧盟 5亿,俄罗斯1.42亿,日本1.27亿,加拿大0.33亿,新西兰0.048亿,乌克兰0.046亿),83%的人口生活在发展中国家(中国13.28亿,印度11.86亿等)。  

  

通常认为,越是发达国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也就越多,因此他们所产生的碳排量将越高。这个常识却把我们引向了错误的结论。事实上,当今的产业结构使发达国家通过资本的形式并不直接参与到生活资料或生产资料的生产,而交由发展中国家去生产。像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中国以及拉美国家,由于劳动力价格便宜(也就是西方经济学中讲的在人力资源上拥有“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因此能够成为“世界工厂”,能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生产订单。凭借着“比较优势”的劳动力为本国人民和世界其他国家(发达国家)的人民生产着各种产品,当然消耗的资源也就是从本地或者进口中得取。由此产生的碳排量当然会计算在这些发展中国家的账上。  

  

从能源的使用量上看,煤炭还是增长最快的燃料。根据抑制碳排量活动的倡导先锋BP最新公布的(2009年7月)报告显示,2008年全球煤炭的需求增长达到3.1%,中国占到全球煤耗量的43%。从石油的储量看,中东地区占60.9%,欧洲及欧亚大陆占11.3%,亚太以及非洲的总储量仅有 13.8%。在经济处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需要有足够的能源发展经济,一方面要使用高碳排放量的煤炭,另一方面要依靠高进口成本的石油能源。要得到这些能源只能从掌握了中东大部分油田资源的发达国家公司去购买,其中也包括了BP,洛克菲勒……  

   

由此看来,不论从人口数量还是生产环节,发展中国家都是现在和未来碳产排量的最大产生国。由于先期的“不限制”,不仅不用付出丝毫代价,而且还能从出售碳排量配额中受益。但收益的结果是,帮助发达国家降低排量,自己对排量更加依赖,这种依赖是通过对订单的依赖而产生的。这将加剧生产的目的已不是为了满足需求,而是纯粹地为了消费而生产。  

   

谁将是众矢之的

现在看来,协议对发展中国家没有丝毫影响。但可以预计的是,在一个“恰当”的时候,协议的限制将由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这个“恰当”的时候一定是发达国家节能减排卓有成效的时候,也将是发展中国家对煤炭、石油、天然气能源不得不依赖从发达国家的公司(如BP、洛克菲勒等)进口的时候。还可以预计的是,碳排放市场价格与石油、天然气的市场价格将同时上涨,这是发展中国家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这一切都是以一个至高的道德——环保和公平的市场机制的名义下进行的。

   

由此造成的后果将是发展中国家一方面要以越来越高的价格购买能源产品,另一方面,在使用这些能源的时候还要向发达国家每年支付一笔数额可观的环境污染费。生产的产品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这些发达国家供他们享用。财富继续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将是财富与至高道德的天堂。而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无论怎样地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永远在生命的边缘挣扎,同时背负着污染地球、破坏环境的罪名!

   

究竟是谁和谁的战争  

难道占人口绝大多数、一直在与贫穷和饥饿作斗争、一直从事着各种繁重的生产劳动的人们就没有平等享受自己劳动成果的机会么?自由、平等、博爱难道只是一个永远看得到但摸不着的空想社会么?



我们不可能放弃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行动与努力,同样我们也不能放弃平等地享用自己的劳动成果、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什么才是追求平等幸福的出路呢?价格杠杆么?价格杠杆只能是资本家更富有,..人民更贫穷,..人民付出的便是资本家所得到的。无论价格如何昂贵,对资本家们不会有丝毫的影响,即使价格迅速地下跌,..人民的工资也不足以买到能满足自己需求的产品。对碳排放置之不理么?这显然不符合每一个生活在地球上人的生存利益。大力发展清洁能源 ——核能么?核能无疑是清洁的能源,但核泄漏造成的危害将把人类从一个灾难带入另一个灾难,最后的受害者绝大部分还是那些在核电站工作以及居住在附近的..人民。
...................................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